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六上《詹天佑》教後反思彙總

蘇教版六上《詹天佑》教後反思彙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詹天佑》教後反思之一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

蘇教版六上《詹天佑》教後反思彙總

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 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我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讓學生畫示意圖和觀看課件動畫。

儘管我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在教學設計人字形線路時,學生並沒有提出,爲什麼要設計人字形線路?設計這個線路有什麼好處?要是能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詹天佑》教後反思之二

《詹天佑》是六年級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

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爲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蹟——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說明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立志爲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

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讓學生親自進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運行路線的實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全程以“那些細節讓你深有感觸”統領,但又把“施工現場”和“爲國爭氣”分成兩個板塊來做,更加凸顯了詹天佑的生命精神。對課文作如是處理,實現了由實到虛,由內而外的.提升。最後以結果來判定教學行爲的過程價值,爲我們心目中的英雄——詹天佑寫一段頒獎詞,滲透“讀寫結合”。讓學生在短短的時間裏能寫出有個人感受的一段話,來體現了“情動於衷而形於言”。

但是,這一節課也有幾個環節處理得不是很好。如:1、對教材的處理不夠恰當,在教學中爲了保證足夠的時間去體現“閱讀課的讀寫結合”這一研討主題,在第四自然段悟讀過於倉促,沒有很好的去品文中重點詞句。2、上課時,爲了完成教學任務,忽視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他們回答問題和動手的機會太少。3、在交流收集資料時,過於放鬆,學生對當時社會背景還是一知半解。今後在教學中要更好地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共同進步。

  《詹天佑》教後反思之三

對一節課成功了,我們要及時總結經驗;失敗了我們也要認真總結、找準癥結所在,以便彌補不足。在教學小學課文《詹天佑》這一課,我讓學生了解了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他主持修築了第一條京張鐵路,表現了中國人的價值。只是在課上出現了這樣的小插曲。在讓學生上臺扮演小司機時,我讓學生推薦同學表演,由於被推薦的同學準備不夠充分,因此他只能用生硬的動作、語言,簡單地說完整個過程,而對其他同學的質疑也只能含糊地回答了,由於調控不及時,引起同學們議論紛紛,我也覺得十分尷尬。是啊,課堂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在以學生爲主體的同時,教師起着主導作用,教是爲學服務,而教師的導必須要貫穿教學全過程,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及時的調控,評價,指點,幫助,鼓勵等;同時調控學生的情緒,調控課堂的氣氛,或根據實際情況調控教學手段的使用方法等。看來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如何靈活把握課堂,使自己的教學設計得以完整實現是一件需要長久努力的工作!

小學課文《詹天佑》中“人”字形線路的教學設計

小學課文《詹天佑》這篇課文,我通過直觀演示的方法進行教學“人”字形線路。因爲這一節既是文章的重點,又是文章的難點,這一部份內容學生很難理解的。它表現了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理解了這一節的容,纔會真正理解“傑出”這個詞的意義,纔會對課文的中心思想有個明確的認識。

在教小學課文《詹天佑》一課中的“人”字形線路這一節時,開始,我爲了解決這一難點,把插圖掛在黑板上。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提問:“‘人’字形線路好處是什麼?”學生都鴉雀無聲,回答不出來。當時我也 很着急,又指着掛圖解說了一番,但還是收效不大。從這裏可以看出,學生對“人”字形線路還沒有真正的認識。下課後,我分析了原因:原來掛圖仍缺乏立體感。後來,我準備好兩根教鞭和一大一小兩個石頭。上課後,我改畫示意圖爲實物演示。當我再講解“人”字形線路時,就先在講桌上的一端的一角上(圖A點)放上一個小石頭(表示青龍橋),又在一端的另一個角上(圖B點)放上一個大石頭(表示火車頭要上山),然後用教鞭(表示鐵路線)搭在兩個石頭上問:“如果鐵路這樣修建,火車能爬上山嗎?”學生看到陡陡的“鐵路”,大家搶着回答:“坡太陡,火車根本上不去。”老師說:“那我們看該怎樣解決坡度大這個難題呢?”學生說:“應該減少坡度。”老師又問:“那我們學過的哪篇課文也 講到減少坡度的道理?”同學們都在想,過了一會兒,有個學生叫到:“《挑山工》!”“對了,挑山工上泰山走的是摺尺形線路,就是爲了減小坡度。”老師說。接着老師又在講桌的另一端(圖C點)放上一個小石頭(表示岔道口),讓學生閱讀課文後用兩根教鞭去搭“人”字形線路。(A、C兩點相連,B、C兩點相連)學生親自搭成了“人”字形的鐵路後,教師又讓學生用粉筆盒當作火車到前面來演示。並先做了標誌“車頭”“車尾”的記號,就開始“開火車”了:“北上的列車過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後面推。過了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拉,拉的火車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弟弟多了。”這時,再提問學生:“‘人’字形線路有什麼好處?”學生都能爭先恐後地回答:“‘人’字形線路減少了坡度,火車上山容易了。”學生的回答說明:他們不但完全理解了這一節的內容,而且也通過“人”字形線路體會到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