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1

詹天佑的第二課時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學習詹天佑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感受詹天佑傑出的才幹。

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想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來感受詹天佑的傑出。因此,我這樣設計整個教學過程的。

一、自主閱讀開鑿隧道的段落,根據文字的描述畫出居庸關和八達嶺的開鑿隧道的示意圖,並做好文字說明的準備。

二、模擬工作佈置會,再現詹天佑的工作佈置會的情景,工作人員心中若有疑慮和意見可以當場向提出,由詹天佑予以解答。

三、共同討論工作人員提出的疑慮。

在“工作人員”充分質疑和“詹天佑”耐心釋疑的過程中,學生對詹天佑因地制宜,採取不同的方法來開鑿隧道發出了衷心的讚歎。討論最後,還遺留兩個問題“詹天佑”無法當場圓滿解答:

1、開鑿居庸關隧道,從兩端向中間鑿進之時,倘若兩部分隧道因位置不同,無法接通怎麼辦?

2、當隧道開鑿到一半時,上方的岩石塌陷下來怎麼辦?

對於第一個問題,“詹天佑”只是一口否定不會有這樣的事發生!而怎麼不會發生卻明顯的底氣不足。我覺得這是讓孩子們進入文本,細心琢磨的好時機。於是,我要求學生再仔細讀課文,能從課文中找到決不會發生此事的有力證據。不多久,孩子們的小手陸續舉了起來。

生一:上文勘測線路時就提到“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作人員之口。”

詹天佑的工作態度這麼嚴謹,這麼一絲不苟。開鑿隧道這麼重要的事情也絕不會出半點兒差錯的,

生二:詹天佑親自帶着學生,扛着標杆,帶着經緯儀,在峭壁上定點構圖。我想,居庸關雖然山勢高,但詹天佑還是會親自去勘測,進行周密計算。那樣就不會發生無法接通的這類事情。

同樣的方法來解答第二個問題,學生很快從文中找到居庸關岩層厚這一證據證明詹天佑採取從兩端同時鑿進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案。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之間互相啓發,互相碰撞,激活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感受到詹天佑的傑出才幹和嚴謹的工作作風。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2

《詹天佑》一課我已上了三遍,但我總覺得只有第三遍才上得成功,原因是備課和講課中進行了再創造,注意了語文這門學科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前兩次上這課,雖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效果不見得好。我也聽過別的老師上這篇課文,發現不少學生並沒有弄懂課文中的難點。在這篇課文中,有關修築居庸關、八達嶺隧道和“人”字線路的兩段課文最難理解,並非是“書讀百遍”,就能“其義自見”的。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少,閱歷淺,即使看掛圖,也因是平面圖而難以理解。

第三次上《詹天佑》時,我想,怎樣才能使學生既有興趣又容易理解呢應該讓學生對這幾個工程有立體感,還要讓他們進入角色,來當詹天佑,當小工程師。

於是,在上《詹天佑》第二課時前,我讓兩個學生擡來了一盆沙子倒在小黑板上,又讓他們把沙子壘成“山”,拍緊。學生圍上來好奇地問:“賈老師,下節上什麼課呀”“下節不是語文課嗎”“語文課怎麼要沙子”我笑笑:“大家猜吧。”爲學生製造了一個懸念。

上課了,學生都望着講臺上的“沙山”。我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指着“沙山”說:“這座‘山’就是居庸關,一會兒要變成八達嶺,最後要變成青龍橋附近的陡坡。現在大家先讀詹天佑是怎樣開鑿居庸關隧道的`,誰讀得認真誰就能當小工程師,上來開鑿居庸關隧道。”讀完,大家爭着當小工程師。“小工程師”走上講臺,用兩支鉛筆同時從“山”的兩端向中間插,表示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隧道。我問:“這樣開鑿隧道會遇到什麼困難”學生答:“如果測量不準,計算不精確,兩頭的隧道就會錯開了。”學生從中體會了詹天佑的話:“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

開八達嶺隧道,工程更艱鉅了。“八達嶺隧道長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關隧道的三倍長。他……決定採用中部鑿井法。先從山頂往下打一口豎井,再分別向兩頭開鑿,兩頭也同時施工,把工期縮短了一半。”“小工程師”上來開鑿八達嶺隧道,先用兩支鉛筆從“山”兩端向中間插,再用一支或兩支鉛筆從“山”的頂部向下插。我配合講解,學生很快就弄懂了:兩頭向中間開鑿就形成兩個工作面,一口直井分別向兩頭開鑿,也形成兩個工作面,兩口直井形成四個工作面,幾個工作面同時施工,工期就大大縮短了,這充分反映了詹天佑高超的才能和技術。

講到“人”字形線路,這座“沙山”又成了青龍橋附近的陡坡。我指着“陡坡”問:“詹天佑爲什麼要設計‘人’字形線路,這不是走彎路了嗎”大家搶着答:“坡太陡,火車根本上不去,‘人’字形路減小了坡度。”我又問:“我們學過的哪篇課文也涉及這個減小坡度的道理”過了一會兒,有學生叫道:“《挑山工》!”“對了,挑山工上山走的是摺尺形線路,就是爲了減小坡度。又如環山公路的設計也是爲了減小汽車上山坡度,騎自行車上山走‘之’字形線路也是同樣道理。”我說。然後讓“小工程師”在“坡”上架設“人”字形線路,學生爭先恐後地上來用鉛筆或尺子“架鐵路”。

“人”字形鐵路修好了。“誰來當火車司機,開火車”我問。“我來,我來!”學生興致勃勃。“火車司機”用一支圓珠筆或一支粉筆當火車,先做了“車頭”“車尾”的標記,就開始“開火車”了。“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後面推。過了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得多了。”“火車司機”邊演示邊講解。

下課鈴響了,還有學生要上來“開火車”。這堂課,好動的、調皮的學生都得到了動手、動口的機會,他們聽起課來也很專心了。同樣一課,過去用三四課時學生還沒全弄懂,現在兩課時學生就明白了,而且學得生動、活潑、有趣。一盆沙子,幾支鉛筆——這不是什麼複雜的教具,人人皆可找到,關鍵是老師備課、講解要努力進行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