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詹天佑》一文在其所在單元是一篇很重要的講讀課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六年級語文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一

我在教《詹天佑》時,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爲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 “勘測線路”部分時,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學生帶着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邊讀邊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這一段中最使你感動的語句,並想想這些語句爲什麼使你感動?

第二步、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因爲這段話使我體會到詹天佑具有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學生在寬鬆自在的氛圍中漫讀,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較分析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進行自發反饋、調整補充。

第三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詹天佑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假設你是詹天佑你會怎樣對工程技術人員說這番話?“一千個讀者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語言告訴我:他們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語重心長,或和藹而不失嚴肅……“行動”部分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體會人物品質:讀了以後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此時此刻你心裏是怎麼想的?“心理活動”部分讓學生假設情境朗讀,體會人物品質:這條鐵路一旦修不成就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愛國心。學生深情並茂的朗讀,使我感受到:他們對詹天佑懷着無比崇敬之情。

在教學“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讓學生親自進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運行路線的實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六年級語文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二

《詹天佑》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爲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蹟——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說明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立志爲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學習文章前後照應的寫作方法。

在課上,我圍繞文章的中心詞“傑出”、“愛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

在課堂上,我力求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比如在與學生探討兩種開鑿法時,既注意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學生在讀讀、說說、畫畫、看看中明白了兩個隧道的掘進方法,體會到了詹天佑工作的細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深入實踐、新的思維。通過畫圖,再現了火車在“人“字型線路行駛的情形。就這樣,學生的疑難全在讀書和動手實踐中水到渠成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點也得到了突出。在第四自然段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讀邊做標記,用“當我讀到________,我感_________,因爲____________。”進行回答。在讀中理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質疑、解疑的能力,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這一課教學我的重點是:

1、生字、新詞。

2、重點語句的理解。

3、背誦4、5、6自然段。

  六年級語文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三

問題設計不僅是教學過程的關鍵,還是一節課的靈魂。問題設計是否恰到好處,是否藝術,是評價一節課優與劣、成功與否的一把很好的尺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問題設計的容量,把握其容量“五要”。

一、問題設計必須是教師深鑽教材的結果

問題設計必須是教師認真鑽研教材、提煉教材精華的結晶。教師只有吃透了教材,設計起問題來才能目的明確、得心應手。

拿《詹天佑》一文來說,問題設計前,教師必須搞清楚本課在本單元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課主要寫了什麼,作者的思路怎樣,目的是什麼;通過本課的教學,在基礎知識、能力、思想方面,教師要教給學生些什麼,學生要學到些什麼;本課的重點、難點在什麼地方?教師要採用怎樣合理的方法去突破它;以及教師要怎樣來優化課堂結構、怎樣進行學法指導等內容。教師只有對上述內容好好地琢磨、消化,把文章讀厚又讀薄,梳理好教材中各個知識點了,才具備了駕馭教材的能力,才爲問題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才爲問題設計掃清了障礙,正如諸葛亮借東風在萬事俱備時一樣。

二、問題設計要把握重點,明確目標

問題設計是爲教學目標服務的。因而,問題設計要把握文章重點,體現明確的訓練目標。也就是說,問題設計只有具有明顯的具體性和可測性,教師纔能有效地組織教學。

《詹天佑》一文在其所在單元是一篇很重要的講讀課文,它與本單元的訓練項目“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有重要的聯繫。教學時,要憑藉這篇課文引導學生聯繫事情發生的年代和當時當地的環境,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對教學應充分考慮到這些,問題設計就要把握這一重點,明確這一目標。

我在講解本課時,問題是這樣設計的;詹天佑在接受修築京張鐵路前、後(a、勘測線路b、開鑿隧道c、設計線路)時,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怎樣克服?表現了他怎樣的品質?(結合有關的詞句,說說理由。)問題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就是爲本文訓練目標而精心設計的。學生看到這一問題,自然會聯想當時當地的情況:清政府的fu敗無能、帝國主義的陰撓、工程技術人才缺乏、勞動工具落後、在勘測路線時地勢又險峻、氣候又惡劣、在開鑿隧道時又要過很多高山(居庸關山勢那麼高岩層那麼厚、八達嶺隧道又是那麼長);在設計線路時,青龍橋附近的坡度又特別大等。儘管當時當地的困難很大,可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務,一絲不苟地工作(周密地勘測線路;採用了不同的鑿進方法;設計了巧妙的“人”字形線路。)並提前兩年竣工,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這樣設計的問題,教師教的目的明確,學生學的也明白。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認真思考、講出學生對“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中心句有較深刻的理解。詹天佑強烈的愛國之心及傑出的才幹會深深地銘刻在每位學生的心裏。再加上教師不失時機地點撥、引導,學生就會懂得:不管是寫文章還是讀文章一定要“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讀文章,注意了當時當地的情況,纔可以對文章瞭解得更加透徹;寫文章注意了當時當地的`情況,纔可以使文章表達得效果更好,真切感人。

三、問題設計要少而精

講解一篇文章,切忌出現一系列的過碎的沒有意義的問題。能設計一個問題解決的,決不設計兩上問題。否則,會把學生的腦袋提問大了,提問脹了,提問麻木了。最後,可能搞得連老師都會覺得亂七八糟、不知所云,很難把握文章的重點,就甭提如何突破了。

《詹天佑》一文,我在教學文章重點段落(2—6)小節(本文共7節)時,只設計了上面提到的一個問題,學生就以此爲線索,讀書、勾劃、討論,對文章進行梳理。學生學得挺帶勁,自然本文的教學目的就能達到了。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選擇的三個典型事例a。b。c。是平行關係。教師在出示問題時,可以對它進行特殊處理(如用雙面膠帶紙把寫着“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線路”的紙卡按從上到下的順序疊在一起),講課時一個一個地出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a,而後b,c,可以自學。

四、問題設計要融教法與學法於一體

在教師“教”學生“學”這一雙邊教學過程中,設計的問題是鏈條,把“教”與“學”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能融教法與學法於一體的問題,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與學產生“二合一”的共振效應。

還以上述問題來說,“結合有關語句,說說理由”不就是學法的指導嗎?通過學習,學生就會明白讀文章要抓住重點詞句及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去思考;寫文章時,更要主動運用這種刻畫人物的方法,使文章有聲有色。還有對“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這一定作特點傳授的過程,不也正是學法指導的過程嗎?五、問題設計要體現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語文教學要體現“傳授學法→邏輯思維→滲透德育”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問題設計自然爲其服務。上述問題設計就充分體現了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總之,包含了上述“五要”的問題設計才能算得上一個好的問題,才真的不失爲一節課的靈魂。

  六年級語文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四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在我的開場白介紹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多種形式的讀法。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我爲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閱讀理解、感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

四、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解說,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爲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爲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爲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說,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讓學生談談你認爲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精髓之處,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爲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