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精選3篇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1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精選3篇

《動手做做看》這篇文章的內容是寫:主人公伊林娜在朗志萬的啓發下,通過親自動手做做看,最後明白了——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我們要敢於向權威挑戰,不迷信,不盲從,勇於實踐。文章情節簡單,但卻富於情趣;語言平實,卻給人以啓迪。故事緊緊圍繞伊林娜的情緒變化順勢展開,教學時我以此爲切入點,激發學生讀書探究的慾望,喚起學生的科學意識。

一、試驗導入,激起興趣

同學們,老師手裏有兩塊橡皮,誰願意來估量一下它們的重量,學生回答一塊稍輕,一塊稍重,我又問如果老師站在高處,同時往下扔,會出現什麼情況呢?請同學們猜一猜。有的同學說,重的先落地,有的同學說,輕的先落地,還有的同學說同時落地。那麼到底怎樣呢,相信學完課文後你會自己找到答案。對於這一生活細節,孩子們有過想法但沒有實踐經歷,強烈的好奇心會趨使他們興趣盎然的走進文本,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反思。

二、拓展閱讀,搭橋鋪路

按照自己以往教學的慣例,我通常是先帶領學生學完課文後再拓展同步閱讀上的文章。但是今天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道理,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先帶領學生閱讀了閱讀書上的《伽利略的實驗》,讓學生明白伽利略那不懼權威,堅持自己的理想,並學會伽利略那遇到疑問時敢於動手實踐,直到把問題弄清楚爲止的精神,爲學生理解朗志萬的良苦用心和動手做做看得重要性搭橋鋪路。

三、學習課文,昇華主題

有了以上的基礎,加上課文淺顯易懂,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的含義,爲了昇華課文的主題,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如果你是伊琳娜,此時此刻你會對郎志萬說些什麼?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這兩個角色進行互動,提高學生的應對能力。

四、聯繫生活,學以致用

爲了讓學生能將所學運用到生活實際中,設計了此環節,“你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過什麼困難或疑問?你是怎麼做的?”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當遇到不會做的數學題時,自己會先思考,如果實在做不出來,再向家長和老師請教。而大部分學生都稱自己以前害怕困難,懶於思考,但學了這篇課文之後明白了產生疑問時要多動手做做看,一定要想辦法弄明白。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2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主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些相應的變動。”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教師有責任爲學生構建一個寬鬆、和諧、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也有義務指導學生努力完成學習任務。那麼,如何在牢牢把握課堂動態生成的同時,也能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呢?這就需要我們懂得調控藝術,善於把握教育契機,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我在自己的三尺講臺上,可屢屢均以眼睜睜地看着課堂恣意活躍,開放過度,有時無法完成教學任務。

受課文《動手做做看》的啓發,我總結經驗教訓,進行又一次嘗試。課前,我深研究教材,周密地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確立課文重難點,以讀代講,細緻洞察,靈活調整的作戰方針。作好充分的準備後,課堂上,我給予了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學生讀通、讀透。

在衆多學生的朗讀中,我敏銳地捕捉教學契機,直擊問題核心。以“哎呀,和朗志萬說的不一樣,水漫出來了。”這一句爲切入點,適當加以激勵,點撥、引導,並立即現場“動手做做看”。這樣,不僅起到榜樣示範作用,更是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激情倍增,靈感迸發。重點抓住了,難點突破了,教學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試牛刀,初見成效,讓我嚐到教育改革的甜頭,看到自己的成績,更增添了我堅定不移探索下去的信心。

可是,反思自己在這次教學過程中的表現,我由於害怕浪費過多時間,教學難以收攏,引導上有些操之過急。當然,這是教育不夠成熟的表現,但是,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勇於探索的決心,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會攻下寶壘的。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3

本課我講的是第一課時,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我會寫”九個生字,並明白: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的道理。爲了突破重、難點,教學過程中,我設置瞭如下四個問題:(1)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2)科學家郎志萬提出的一個奇怪的問題是什麼?(3)小朋友對他提出的問題有什麼反應?(4)伊琳娜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結果怎樣?因爲課後讓學生預習了課文,課堂上,我採用教師範讀課文的形式,要求學生認真聽,邊聽邊在課文中找出以上四個問題的答案,在尋找答案的同時,穿插學習了生字,這樣有機地把課文與生字的學習結合起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聯繫起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思維主要憑藉具體形象的材料進行,分析,推理等抽象思維較差,爲了讓孩子們真正明白:科學家的話,也都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的道理,我緊緊抓住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精心設置了三個小實驗。實驗一:往盛滿水的玻璃杯裏放入一石塊,讓學生仔細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取出石塊,觀察水位有何變化?實驗二:往盛滿水的玻璃杯裏放入一木塊,學生仔細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取出木塊,觀察水位有何變化?實驗三:往盛滿水的玻璃杯裏放入一條金魚,學生仔細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取出金魚,觀察水位又有何變化?實驗過程中,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注意力也非常集中,他們目不轉睛的盯着我的一舉一動,生怕自己漏看了任何一個步驟。

通過實驗,學生明白了動手做做看的道理,同時,對課題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美中不足的是,金魚太小,實驗效果不及前兩個實驗效果明顯,其次,學生沒能親手做做這個實驗。同時,由於課堂時間有限,知識容量較大,沒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朗讀課文。

在有限的40分鐘裏,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全部完成,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煉,以後,我會更加註重這方面,讓自己在教學中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