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動手做做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動手做做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動手做做看》是我曾經上過的一篇課文,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爲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要求學會寫9個字,會認10個字,要求孩子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並從中受到啓發,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動手做做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教學這課時,孩子們處於低年級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觀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體,比較籠統,不夠精確,思維主要憑藉具體形象的材料進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邏輯的思維初步發展,特別容易受他人的影響與暗示,進而產生不自覺地模仿行爲,活動的依賴性較強。這篇課文對於他們來講,語言淺顯易懂,在教師引導下從字面上理解並不困難,但是要讓他們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在心中引起思考、共鳴,卻並不容易。根據他們身心發展特點,宜於採用創設情境、直觀演示、合作探究等方法,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薰陶感染。

上完公開課後,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覺得自己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情景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前談話時,出示郎志萬和伊琳娜圖片,讓學生喊喊他們的名字,接着交流蒐集的有關伊琳娜、郎志萬、居里夫人的資料,不僅有助於理解課文,而且拓展了學生知識面,這時老師順勢而導:“法國科學家郎志萬經常喜歡問小朋友們一些奇怪的問題,今天他又提出了什麼問題呢?”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自然而然進入到了文本。

2、在課堂上,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體現了“以讀爲本,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在生生這間的朗讀評價中,在老師對重點語句朗讀的指導中,讓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提高。

  片段一:

師: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是爲什麼呢?郎志萬提出的這個問題真是奇怪。小朋友們聽了以後各有什麼反應呢?請同桌兩位同學分角色讀讀課文2—4自然段,邊讀邊想。

(同桌互相分角色讀。)

師:讀好了嗎?誰來說一說?

生一:一個小朋友說:“因爲金魚身上有鱗。”另一個小朋友說:“一定是金魚把水喝下去了。”

師:我聽到你回答時,把這兩個小朋友說的話讀得特別肯定,你爲什麼這麼讀呢?

生一:因爲他們就是這麼想的,一個想金魚身上有鱗,把水吸進去了,一個想金魚把水喝下了,水少了,魚缸裏的水就不會漫出來。

(學生紛紛舉手。)

生二:因爲他們心裏想:我說的肯定是對的,所以語氣很肯定。

師:是呀,正因爲他們認爲原因肯定像他們想的那樣,所以說話的時候顯得毫不猶豫。請一組同桌分角色朗讀着兩個小朋友說的話。

(引導學生想象人物心理,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更加深入,有助於朗讀時能較好地把握感情脈絡。)

  片段二:

師:伊琳娜和我們做了相同的實驗。(出示課文插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插圖,伊琳娜做完實驗後臉上的表情是怎樣的,她心裏可能怎麼想?

生一:伊琳娜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嘴巴也張開了。

生二:伊琳娜非常吃驚、非常生氣的樣子。

生三:伊琳娜心裏想:郎志萬說得不對,水漫出來了。

生四:伊琳娜非常生氣,她想:郎志萬是在哄騙我們,往裝滿水的魚缸裏放進一條金魚,和放進其他東西一樣,水都會漫出來,郎志萬是一個大科學家,居然騙人!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請大家找到她做完實驗後對郎志萬說的話,想想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讀呢?

(生找到伊琳娜的話“您怎麼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自由練讀。)

(藉助插圖,讓孩子看圖閱讀相關句子,既訓練了朗讀,又理解了課文內容,起到了圖文互補的效果。)

師指名讀。

生五讀:(句子讀得通順流暢,詢問的語氣,較溫柔。)

生六讀:(臉上憤怒的表情,用質問的口吻讀。)

師:他們雖然讀得時候有點兒不相同,但是都讀出了自己的體會。讓我們像他們一樣讀讀這句話,讀出自己的體會。

(生有感情地齊聲朗讀。)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由於個性、氣質、知識積累等方面的差異,在朗讀處理上可能會採用不同的方法。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他們讀出自己的體會,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3、爲了激發學生學生探究的興趣,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於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在本課教學中設計了兩個實驗:一是親手做金魚實驗,將一玻璃缸放在高凳上,當場裝滿水,再把一條金魚放進鋼中,觀察實驗結果;二是在初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基礎上進行拓展,出示亞里士多德的著名論斷:“兩個鐵球,一個十磅重,一個一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學生衆說紛紜,但基本上都認爲亞里士多德說的是正確的,這時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讓學生將輕重不同的兩本書舉到同一高度,然後讓兩本書同時從高處落下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驚奇地發現:兩本書同時調到講臺上。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哲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推而廣之,其他人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可以說,兩個實驗,讓學生親眼所見,親手操作,既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又能有效輕鬆地突破教學重點,使學生較爲深刻地體會到在學習和生活中聽到別人表達自己的意見時,要通過思考去判斷,敢於大膽質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

4、在課堂上引進課外閱讀《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不僅僅引導學生對“科學家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哲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而且將擴大學生閱讀面的理念由課外直接帶到了課堂上。

5、注重語言文字訓練。如抓住“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進行了給“光”找近義詞、給這個句子換一種說法聯繫,促進學生語言內化。

6、注重課外拓展。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之後,引導學生想象說話: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說些什麼?這是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有利實踐。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同時,閱讀教學也是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語感的主陣地,“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回顧我的教學,老師們認爲本課的教學設計切中單元主題“無論學生和生活,都離不開動手和動腦。”設計中充分關注到學生學情,教學步驟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引導學生一步步明白“動手做做看”的意義,但也有不少瑕疵和不足,主要在以下方面。

1、動手實驗部分如果在預習時,讓學生自己在家親手做做,然後在課堂上說說自己看到的現象。這樣會更加激發其他同學想動手做做的慾望和興趣。

2、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在現階段是個難點。常訓練學生可以得到好的訓練。

3、思考—動手—結論,缺一不可,首先關鍵在於學會思考。動手做的前提是“懷疑”也就是思考的過程,對這個過程的闡述不是很多,以致拓展時,學生拘泥於“動手”。

4、朗讀教學紮實有效,教師激情昂揚,換詞教學使學生思維開闊,但是板書設計稍有些滯後。

5、師生之間的語言(朗讀等)互動做得比較好,如果能做到師生之間能做到情緒(學生參與激情與態度)互動達到一致,這節課將更完美。

  五、一點感想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誠然。但是我們應當不斷加以總結、學習、積累,使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進步,像一泓源源不斷涌出清流的山泉,充滿生機活力。上完這堂教研課後,我覺得自己有很多收穫,權且以一首打油詩做爲總結吧

常規教研不平常,萬千丘壑此中藏。

學情、教材與大綱,課前考慮分析詳。

重點難點全吃透,促進理解有良方。

注重感悟書聲朗,學會遷移墨跡香。

學生主體興趣昂,教師穿針引線忙。

把握思想大方向,課堂還要重生長。

四十分鐘要質量,輕負高效最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