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3W 次

教學要不斷反思才能夠有所提高,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到大家!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1

本課我講的是第一課時,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我會寫”九個生字,並明白: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的道理。爲了突破重、難點,教學過程中,我設置瞭如下四個問題:(1)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2)科學家郎志萬提出的一個奇怪的問題是什麼?(3)小朋友對他提出的問題有什麼反應?(4)伊琳娜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結果怎樣?因爲課後讓學生預習了課文,課堂上,我採用教師範讀課文的形式,要求學生認真聽,邊聽邊在課文中找出以上四個問題的答案,在尋找答案的同時,穿插學習了生字,這樣有機地把課文與生字的學習結合起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聯繫起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思維主要憑藉具體形象的材料進行,分析,推理等抽象思維較差,爲了讓孩子們真正明白:科學家的話,也都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的道理,我緊緊抓住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精心設置了三個小實驗。實驗一:往盛滿水的玻璃杯裏放入一石塊,讓學生仔細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取出石塊,觀察水位有何變化?實驗二:往盛滿水的玻璃杯裏放入一木塊,學生仔細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取出木塊,觀察水位有何變化?實驗三:往盛滿水的玻璃杯裏放入一條金魚,學生仔細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取出金魚,觀察水位又有何變化?實驗過程中,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注意力也非常集中,他們目不轉睛的盯着我的一舉一動,生怕自己漏看了任何一個步驟。

通過實驗,學生明白了動手做做看的道理,同時,對課題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美中不足的是,金魚太小,實驗效果不及前兩個實驗效果明顯,其次,學生沒能親手做做這個實驗。同時,由於課堂時間有限,知識容量較大,沒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朗讀課文。

在有限的40分鐘裏,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全部完成,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煉,以後,我會更加註重這方面,讓自己在教學中不斷成長。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2

今天,我給學生上了人教版小學三年級第五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新課《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告訴小朋友裝滿水的杯子放進別的東西,水會漫出來,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會。伊琳娜動手一做發現科學家的話是錯的。朗志萬告訴她——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要用心聽,用心想,懂得動手實踐的道理,並感受到動手做的樂趣,明白動手做的意義,喚起學生勇於實踐的意識。爲了達到教學目的,讓學生從故事中受到啓發,我主要從“動手操作,做中體會”來進行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要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不是很難,但要讓學生通過課文體會動手操作的樂趣,明白“動手做做看” 的實際意義,就一定要真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課上,我先準備了水和一個杯子。在學習完課文後,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的過程,並說說看到實驗結果時的心情。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很快就明白了“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的含義。在學完課文後,我再一次將一個有趣的話題拋給學生:有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在杯子裏放入一把尺子,尺子上的字會有何變化?學生看完後,爭議紛紛,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選擇要動手做做看來證實自己的答案。從而喚起了學生勇於實踐的意識,將內容進行了拓展,也突破了教學難點。

整堂課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效果還不錯。但也出現了幾個不和諧的地方,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探索與改進。

1、引導學生讀出伊琳娜生氣的語氣時,我提醒學生可以想想平時生氣時會做什麼動作,用表演的形式來朗讀這句話。很多孩子讀不出生氣的樣子,假如這時我能範讀就更好了。《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進行文本對話的主要途徑,是學生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假如我能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理解課文,讓學生從讀中感悟並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與文中主人一起苦惱、一起快樂會使得這節課更加生動。

2、引導學生理解朗志萬最後說的那段話後,我出了“( )說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 )。”這樣一句話讓學生仿照“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學生說:“壞人說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自己試試看。”我當時沒有及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與正確的引導,導致後面幾個同學也出現說偏題的現象。如果我及時引導說:“朗志萬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是有一定權威性的人物,他說的話一般人都會相信的。壞人的話當然不可信,他是一個壞人,沒有人會相信他的話。要在括號裏填有一定權威性的人物才行。”我想學生聽了後,也一定能夠及時明白題意,就不會這樣的課堂尷尬了。

提高語文教學素養,培養語文教學機智,是我在今後工作中不斷努力的方向。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不斷進步,做得更好。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3

《動手做做看》是一篇很有趣的課文,通過小朋友伊琳娜在科學家朗萬志的引導啓發下,動手做做看,悟出了“科學家講的不一定都是對的,動手做做看。”在孩子讀完課問題目後,我讓孩子帶着兩個問題自由讀課文,“動手做做看是誰說的?課文講了哪些人?你喜歡誰?爲什麼?”孩子們讀開了,有孩子邊讀邊和同桌談論着。三五分鐘後很多孩子舉手了,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大多數孩子說出“動手做做看”是朗志萬說的,個別孩子說是媽媽說的。我讓孩子們在書上找答案,劃出有關句子讀一讀,重要學習朗志萬的話。他爲什麼這樣說?你讀懂了什麼?讓孩子自己再讀全文,在四人小組中議論交流。

孩子開始說了,有人說:“朗志萬是故意提出這個問題的,他很會教孩子。”

“我知道了科學家說的話也可能有錯誤,我們要動手做做看,看看他說的是不是正確。”“我想到了耳聽爲虛,眼見爲實。”這是明說的,這孩子真的是看書看多了,語言的感覺特別敏銳。我把他說的這成語寫在黑板上,讓孩子說說記記。

“我想到了我們上學期學的《酸的和甜的》,裏面的松鼠和兔子就沒有動手試試看,小猴子纔是動手做做看的。”呵,孩子還會聯繫舊文,聯繫得真是到位。我表揚了發言的可,說他真會讀書,想得真好。趁熱打鐵,在孩子的議論中,再讓孩子讀書。

瞭解了朗志萬,我開始引導孩子說說伊琳娜,你認爲她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要讓孩子說出來,也從課文中找出句子來說說。孩子有的說她是個好問的.人。有的說伊琳娜是個愛動腦筋的人。有的說伊琳娜不隨便相信科學家,敢和科學家對質。有的說她是個愛動手做做看,善於實踐的人。還有的說她是個懂禮貌的孩子。在孩子的議論中還是找課文句子讀,一次一次的讀課文。

最後全班一起再讀讀課文,讀完了,我拿書上合作伙伴的話問孩子:“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嗎?她會對朗志萬說什麼?”王宇辰說:“她會說,朗志萬先生,我懂得了不要都相信科學家的話,要相信自己親手做的。”向宇晗說:“她會說,謝謝您,朗志萬先生。”李一夫說:“她會說我誤會了,對不起,朗志萬先生。”…… 聽學生這麼說,我知道他們都能夠理解課文了,可是課文中主要告訴我們什麼?我問孩子說:“讀到這裏,你有什麼話想說嗎?”教室裏沉默了一會兒,終於有隻小手舉起來,“我知道了科學家說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我們要動手做做看。”這是課文中的,能夠延伸到我們實際的生活嗎?終於我們的李可說他看百科全書時好象看到書上有錯,就和大姨一起做做看,驗證對嗎。“這是說,書上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對的,如果我們有問題一定要多請教別人,動手實驗來判斷是不是正確的。”黃可怡說到她媽媽,她媽媽教她很多知識,可是有時侯媽媽也會有錯誤,我們應該找實際來說明。終於聽到了,我趕緊接着說是呀,我們的爸爸媽媽都很會教我們,可是爸爸媽媽說的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我們可以試着實踐來判斷。我把話鋒一轉,“老師也一樣,我覺得我雖然教你們,可是也一樣會有錯誤,同學們就經常幫助老師,如果有錯誤,我們很多同學都曾經幫助過我。所以,我們小朋友對長輩說的話要學會思考,學會用實踐來證明,不要都全部相信。”後面的道理好象深了點,我有灌輸之嫌,可是也只能夠這樣了。最後留個問題,朗志萬到底是哪方面的科學家?讓孩子回家查找資料。

我自己回家找一下,我才知道伊琳娜原來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兒,同樣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而朗志萬,是個物理學家,是愛因斯坦很要好的朋友。明天不知道孩子能夠查出來嗎?這個故事對於伊琳娜來說,媽媽和朗志萬對事物的態度給她留下了深深的影響。

晚上自己細想,我這堂課上是不是話多了,讓孩子讀的時間不夠。問題就那四個大問題,分在課堂的不同時間,可是沉浸下來讓孩子讀、品的餘地不夠?這麼說過去,如果孩子沒有傾聽,真的只是走過場罷了。因此不管是什麼時候,傾聽是很重要的,傾聽是學會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4

《動手做做看》是二年級上冊語文第三組第一篇文章,它講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告訴小朋友裝滿水的杯子放進別的東西,水會漫出來,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會。伊琳娜動手一做發現科學家的話是錯的。朗志萬告訴她——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要用心聽,用心想,懂得動手實踐的道理。爲了達到教學目的,讓學生從故事中受到啓發,我主要是從“用心品讀,讀中感悟”和“動手操作,做中體會”兩方面來突破教學重、難點的。

一、用心品讀,讀中感悟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讓學生從讀中感悟並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如:朗志萬提問問題的奇怪語氣,媽媽的語氣是鼓勵的,伊琳娜先是生氣,又變得高興。有個人讀,教師範讀,學生試讀,男女生賽讀,分角色朗讀,學生能體會到不同人物的情感。這樣,學生不會脫離文本,能牢牢地把握住整篇文章來思考問題。

二、動手操作,做中體會

要讓學生讀懂課文的內容不是很難,但是要讓學生通過課文體會動手操作的樂趣,明白“動手做做看“的實際意義,就一定要真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上課伊始,我讓學生把黃粉筆和藍粉筆塗畫在一起,讓學生親自見證了這一神奇的變化,引出課題“動手做做看”,課中,讓他們隨着伊琳娜把一條小魚放進了裝滿水的杯子,驗證了誰真的會漫出來,快要結束課時,拋給學生一個問題“一個裝滿石子的杯子,還能裝進別的東西嗎?”再一次讓學生動手操作,進一步加深了對“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的道理。

整堂課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效果還不錯,但也出現了幾個不和諧的“音符”,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與改進:

在認讀生字環節,個別學生準備不夠充分,沒有寫好字卡,需要老師勤檢查,多督促;

在讓學生提問問題時,學生沒有像我預設的那樣回答,引導還不夠到位,有點扼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課堂上還是缺乏對學生的親和力,一定要記得面帶微笑。

提高語文素養,培養語文教學機智,是我在今後工作中不斷努力的方向。我一定虛心向別人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5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由科學家郎志萬提出的一個奇怪的問題:一個裝滿水的盆子,如果在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的。而開始了一次有趣的經歷。他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爲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在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個肯動腦筋的孩子,她不盲從,不懂就問。伊琳娜的媽媽也很會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親自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正確答案。朗志萬和伊琳娜的媽媽都非常重視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這樣的教育環境,是非常有利於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養的。

在一課時我把重點放在了隨文識字上,基本解決了孩子的識字,寫字的問題。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並佈置了回家自己動手做做看,驗證伊琳娜說的話到底是不是真的。根據一課時的已有的基礎,我把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1、會寫2個“題”“提”字,並能根據兩個字不同的部首來區別兩個同音字。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中人物的對話。3、能結合實際生活,明白“科學家說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爲了提高了孩子們寫字的效率,於是我就把寫字這個部分提到了最前面。再由伊琳娜的情緒變化爲切入點引導學生朗讀感悟,出示兩幅表情不同的圖片,設問“伊琳娜爲什麼生氣了”和“伊琳娜又爲什麼笑了呢?”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自主讀書、主動探究,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讀書探究的積極性。孩子們積極朗讀相關的段落然後進行交流,交流“伊琳娜爲什麼生氣”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讀好小朋友、媽媽說的話。小朋友說的話要用肯定、想當然的語氣。媽媽說的話要用鼓勵的語氣來讀。在交流“伊琳娜爲什麼又笑了”的問題時,引導學生練讀科學家說的話,瞭解他這樣做的用意。再用照樣子寫句子的方式,使學生懂得在生活和學習中要善於質疑,注重實踐,不要迷信權威。 最後再用《小馬過河》這個視頻,進一步讓孩子明白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應該動腦筋,動手做做看,才能明白事情的真相。

本節課在引讀人物對話時一個亮點。但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在“題”“提”的教學中,字的有些知識落實得不夠,對於偏旁和部首的概念不夠清晰。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6

《動手做做看》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該文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爲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要求學會寫9個字,會認10個字,要求孩子們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並從中受到啓發,喚起孩子們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這篇課文對於三年級的孩子們來講,語言淺顯易懂,在教師引導下從字面上理解並不困難,但是要讓他們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在心中引起思考、共鳴,卻並不容易。根據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我認爲在本課教學中宜於採用創設情境、直觀演示、合作探究等方法,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薰陶感染,使他們充分感受到“動手做做看”帶給他們的樂趣和感悟。

上完本課後,結合師父對我的指導,我對自己的本科教學進行以下反思:

1、情景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前談話時,出示郎志萬和伊琳娜圖片,讓學生喊喊他們的名字,接着和學生交流蒐集的有關伊琳娜、郎志萬的資料,不僅有助於他們理解課文,而且拓展了學生知識面,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自然而然進入到了文本。

2、在課堂上,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體現“以讀爲本,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在教授第一自然段時,指導學生朗讀郎志萬的提出的問題: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是爲什麼呢?郎志萬提出的這個問題真是奇怪,所以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帶着奇怪的語氣讀讀這個長問題。

在教授第2-4自然段時,讓孩子們找到書中小朋友們聽了郎志萬的問題以後各有的反應之後,分角色練習和朗讀各自的對話,由此引導學生想象人物心理,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更加深入,有助於朗讀時能較好地把握感情脈絡。但是當讀到伊琳娜用生氣的語氣對郎志萬說的話時,我的指導不夠到位,學生讀的不是很好。

3、爲了激發學生學生探究的興趣,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於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實驗:一是親手做把一個蘋果放入放滿水的杯子中後的反應實驗,讓學生觀察結果;二是做金魚實驗,將一玻璃缸放在高凳上,當場裝滿水,再把一條金魚放進鋼中,觀察實驗結果。

但是在操作中,由於我的失誤,第二個實驗沒有做到位。而且我認爲如果動手實驗部分如果在預習時,讓學生自己在家親手做做,然後在課堂上說說自己看到的現象。這樣會更加激發其他同學想動手做做的慾望和興趣。

4、在本課設計中,我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之後,引導學生想象說話: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說些什麼?這是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有利實踐。

5、在指導寫字教學中,我範寫了兩個字:“提”和“題”。我讓學生先是仔細觀察這兩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但是當中我沒有設計讓學生加以區別這兩個字。這是一個缺憾!

通過本次教學,讓我想到一句話: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是啊,我們只有在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中加以積累和改進,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有所進步。上完這堂課後,我覺得自己有很多收穫,在今後的課堂中我會更加註意課堂細節,使自己的課堂更加地完美!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7

《動手做做看》是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爲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要求學會寫9個字,會認10個字,要求孩子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並從中受到啓發,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這篇課文對於他們來講,語言淺顯易懂,在教師引導下從字面上理解並不困難,但是要讓他們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在心中引起思考、共鳴,卻並不容易。根據他們身心發展特點,宜於採用創設情境、直觀演示、合作探究等方法,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薰陶感染。

在教學過程中,我用兒歌導入,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引導學生對第四組課文的導入語進行閱讀,以便對本單元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但由於課前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導致課件無法使用,所以第一課時只能來講課文。在課文學習過程中,圍繞伊琳娜和朗志萬之間所發生的故事展開,對整篇課文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的興趣還是很高漲的。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和重點詞彙的體會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由於沒有使用課件,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良好的體現,造成老師“牽”着學生走的局面。這樣一來,學生的主動性不宜調動,學習熱情下降,無法保證學習效果。

本課中對語言文字的訓練主要體現在課後“泡泡語”中的內容。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之後,引導學生想象說話: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說些什麼?這是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有利實踐,能夠鍛鍊學生的說話能力。

第二課時在複習上節課所學內容時採用填空的形式瞭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之後對本課的生字詞進行學習。在這節課的設計中,識字寫字佔了相當大的一個比例。在識字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方法識字:用聯繫生活實際的方法來認識“伊利”的“伊”;用換偏旁的方法來認識“漫、騙”等。郭佳玥同學用歸類識字的方法記住了本課的11個生字,對此加以表揚,並鼓勵學生用最簡單的方法識記更多的生字。在書寫指導的時候,引導學生因形索義、因意記形。這樣,學生根據意思記住字形,錯別字的概率就會大大下降。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提醒學生對形近字進行區別,還有一些細節問題也沒有注意到:比如說搶讀生字時,字體爲宋體。這些都是在今後的教學和學習生活中應該引起注意的,“細節決定成敗”,做一個細心之人。

教學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在今後不斷探索與改進的地方:如教師語言還不夠精簡;如何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當學生的回答有偏差時,如何有效地引導等。每一次講課都會有不同的問題出現,也正是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我對自我的認識更加全面,並激勵自己不斷改進、不斷提高。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8

《動手做做看》第五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爲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並從中受到啓發,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同時,閱讀教學也是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語感的主陣地,“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回顧我的教學,老師們認爲本課的教學設計切中單元主題“無論學生和生活,都離不開動手和動腦。”設計中充分關注到學生學情,教學步驟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引導學生一步步明白“動手做做看”的意義,但也有不少瑕疵和不足,主要在以下方面:

1、動手實驗部分如果在預習時,讓學生自己在家親手做做,然後在課堂上說說自己看到的現象。這樣會更加激發其他同學想動手做做的慾望和興趣。

2、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在現階段是個難點。常訓練學生可以得到好的訓練。

3、思考—動手—結論,缺一不可,首先關鍵在於學會思考。動手做的前提是“懷疑”也就是思考的過程,對這個過程的闡述不是很多,以致拓展時,學生拘泥於“動手”。

4、朗讀教學紮實有效,換詞添詞教學使學生思維開闊,爲指導學生朗讀語氣掌握提供了條件,但是板書設計稍有些滯後。

5、拓展部分《小馬過河》是學生喜歡的童話,但我設計了小馬過河受阻後部分讓孩子自己想想,這樣切合了課文內容,使學生更加明確遇事要勇於實踐。 6、我班有個別學生課堂上學習習慣不好,聽講不認真,我要及時關注他們,這節課關注不夠。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們應當不斷加以總結、學習、積累,使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進步,像一泓源源不斷涌出清流的山泉,充滿生機活力。上完這堂課後,我覺得自己有很多收穫,但由於自己自身素質原因,有的地方出現遺憾 ,也還有許多地方要努力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