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關於教育的議論文(精選15篇)

關於教育的議論文(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相信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佔有重要地位的議論文,議論文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議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教育的議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教育的議論文(精選15篇)

教育的議論文 篇1

一張考卷,幾分浮動,換得巴掌與吻。是耶?非耶?報以無奈苦笑。

僅從表面上看,母親對從滿分降爲98分的退步的小朋友求全責備,而對雖然一開始不及格、但後來進步的小朋友不吝愛吻,是不是僅說明這位母親鼓勵進步之可取與苛責退步之不妥呢?並非如此,撥開表面的巴掌與吻之別,在這幅漫畫中,我們應看到僅僅是分數上的一點變化,都足以使家長做出截然不同的反應,其背後折射出的個家庭相似的情景,不免令人深思。

緊緊盯着分數,視分數進與退爲獎罰標準,與其產生的求全責備之態,並非是個別家長所爲。滿分吻、98分得巴掌這一荒謬現象,正是被詬病許久的分數論的體現,當家長並不在乎分數背後反映的知識掌握狀況,指導學習作用時,也就不再在意“98分已經很接近滿分”這一事實,而是隻看見比上次退步了2分的狀況,辨不清“無論55分還是61分都說明小朋友學習情況不佳”,而只關注比上次進步了6分。

在啼笑皆非之餘,我們不免要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樣粗暴的分數對待,對分數的執着,究竟因何而來?

固然,激烈的競爭環境與中國向來重視考試的傳統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考試分數的普遍關注,但有沒有更深層、更本質的原因呢?將分數進退當作依據的背後,不正是我們缺乏對小朋友成長客觀全面的評判標準、對除學習外別的方面忽視遺忘嗎?古代便有“爲己之學”,以修養完滿人格而非取得外界認可的官位爲目標,而今,社會也更需要綜合素質優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與吻滋養出的分數型人才。君不見今年校園投毒案中,犯罪的青年雖分數耀眼,但人格上有着致命缺陷,如若僅憑巴掌與吻一味注目分數浮動,還能說是“育人”嗎?培育的究竟是棟樑還是外表光鮮,內裏朽爛的速生木?

所謂求全責備與寬容鼓勵之異,在向教育敲響警鐘,內裏顯現的教育觀念之弊,正中痛點。我們不能僅停留在“瞭解”,“改變”的背後正需“痛定思痛”作引擎,重新審視日常中我們早已熟悉的情景,以此爲契機,給小朋友的成長路上正確的引導與培育,幫助他們得到除了分數的別的優良品質與綜合能力,以真正的吻報以比較大的鼓勵,以真正的吻對待他們的教育報以決心與堅守。巴掌與吻,是耶非耶?有痛定思痛,對未來的教育報之以歌。

教育的議論文 篇2

教育的目的是讓人開智,明德,識理,進而推動社會的方方面面向前發展。而義務教育就是達成這一目的基礎,可以看出義務教育教育在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中有着多麼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義務教育:只盡義務,不談教育

引子:什麼是教育?這是個看似簡單,實則很複雜的問題。有關教育的含義,衆多中外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知名人士都有自己的論斷。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爲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愛因斯坦: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蒙臺梭利: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種種論斷,各有千秋,都只是從某一角度闡述了對教育的個人認識。

我查了一下資料,這種說法較爲讓大多數人認可。教育是一種人類道德、科學、技術、知識儲備、精神境界的傳承和提升行爲,也是人類文明的傳遞。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爲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作爲教育工作者,瞭解一下什麼是教育,弄清教育的本質、明確自己的職能和職責,認清現在教育發展的趨勢,對做個理性的教育工作者是很有必要的。

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的特點。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的義務教育年限爲九年,這一規定符合我國的國情,是適當的。

近幾年來,黨和國家在普及義務九年教育的整個過程中,的確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農村教育的面貌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學校環境美化了,硬件設施上來了,學生入學率增加了,學校管理規範化了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勢。但是,教育不是隻修建幾幢樓房的問題,關鍵是要看我們教育的對象學生是否真的學到了有用的知識、技能,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本領。

而我們的義務教育,恰恰很好地解讀了義務教育的官方概念,從領導的默許,從數據的推算,從誘人的彙報,從完美的解說,從虛假的真實、從浮華的表象,似乎哪方面我們的義務教育都是達到了國家的要求和標準,似乎哪方面我們的教育都玩得漂亮,成爲人民滿意的教育。國家的投入漸漸地增加了,教師的待遇慢慢在改善了,辦學條件日漸好轉了,適齡兒童和青少年普遍入學了,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都在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好象我們的義務教育已經脫胎換骨,很快就成爲民族發展的基石,成爲祖國繁榮的助推器。而縱觀推行義務教育教育這幾年以來的教育成果,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教育與黨和國家的要求還相距甚遠。

教育的目的是讓人開智,明德,識理,進而推動社會的方方面面向前發展。而義務教育就是達成這一目的基礎,可以看出義務教育教育在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中有着多麼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作爲一個從事了十多年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我在親身經歷過義務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偉大的壯舉之後,至今仍心事重重。捫心自問,我們的義務教育確實走進了教育不該走進的怪圈:貌似華麗而質在頹廢。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之前就有些內行人士甚至於用凋敝一詞不形容義務教育的現狀,足見義務教育讓人心酸到何種程度。

我們的義務教育說白了就是:只盡義務,不談教育。在各級政府部門的要求下,教育部門在盡義務,學校在盡義務,教師在盡義務,家長在盡義務,學生在盡義務。大家都在盡該盡的義務,這不知是一種悲哀還是一種幸福?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我們的教育家們只知道出臺一些所謂的提高人權的教育法規,一味的引進先進的經驗,對教師大加限制,對學生大開綠燈,給予學生的空間越來越寬容,給教師的限制越來越多。學生的自私,蠻橫,凌駕於老師之上,導致有些教師甚至走入了極端。對不遵守紀律的學生不敢說、不敢管。學生們的行爲越來越囂張,打罵教師的現象甚至被理解爲教師的罪有應得。然而爲了學生,很多教師可以把心掏出來,但學生或者家長,卻不會把絲毫的感動留給你。(在我校就發生過教師爲了教育學生的過激行爲,家長組織家族成員對老師進行威脅並進行強制索賠的事情,有遭到學生毆打的的現象。)在如此的大環境下,爲了保證自身的安寧(這有失師德,但更多是無奈),教師在小皇帝小公主們的面前,只有俯首稱臣的份了,不敢放開手腳去幹真正的教育工作,而是在想盡一切辦法來防止各種可能事件的發生。而在家稱王稱霸,身受家庭溺愛,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的學生們,哪裏知道教育對他們的重要?驕奢淫逸的生活環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深處除了金錢與親人,哪裏還有這些窮教師地位?如此一來,大家都在把教育看成是自己應該盡的一種義務,爲完成義務而已。至於教育的真正目的,權當一種末路的選擇。我不知道這是社會在進步還是教育在凋敝啊?

《義務教育法》頒佈已經十多年了,但在普及義務教育廣大的農村地區,特別是在比較落後的地區,仍然存在大量問題,亟須進一步地認真加以解決並落實。一再提倡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執教,但在衆多法的面前,教師正在慢慢地弱勢化,教育正在慢慢地邊緣化。這導致我們義務教育處於彷徨、焦慮的十字路口,教師難以進行選擇;提倡科學整體育人觀念,又沒有合理科學的模式,造成教師摸着石頭過河,大部分人找不着北;提倡課堂教學改革,可師資、設備又跟不上,以至於出現前不着村後不挨店之尷尬境地;大力提倡減負,卻又處處高壓,造成家長、教師不知所以然。如此一來,一條條枷鎖就鎖住了每個教師,一張張無形的網就罩住了義務教育,最終造成義務教育只盡義務,不談教育的局面。我們的義務教育到底怎麼了?我們的教師如何才能貫徹方針、落實政策、領會精神,找到人生的價值?誰能切切實實而不是說是說、做是做地真正給我們指點迷津?從而更快更好地解決義務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這是我們最大的期待。希望那些能夠改變義務教育現狀的官佬爺們也放下架子,認真去聽聽一線教師的呼聲,多到中國廣大的農村去走走,去看看,去實地瞭解一下我們的義務教育吧!不要一味地呆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裏出臺一些不切實際的政策法規。畢竟中國(內地)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65%,那裏人口素質偏低,那裏最需要的是符合實際的教育幫扶,那裏纔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沉重包袱。

我不管教育能否改變他們的貧窮落後,但我希望看到的是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爲人力資源的優勢,這不僅是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影響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戰略性任務,不要讓我們的義務教育一直成爲掃盲教育啊!

教育的議論文 篇3

一天早上,父親做了兩碗荷包蛋麪條。一碗蛋臥上邊,一碗上邊無蛋。端上桌。父親問兒子吃哪碗?“有蛋的那碗。”兒子指着碗說。父親說:“讓我吧!孔融七歲能讓梨!你都十歲了!”兒子說:“他是他!我是我!不讓!”父親試探的問:“真不讓?”“真不讓!”兒子回答堅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蛋咬了一半,表示給這碗麪註冊了商標。

“不後悔?”父親對兒子的動作和驚人的速度十分驚訝,但忍不住又問了比較後一遍。“不後悔!”爲了表示堅不可摧的決心,兒子把比較後剩的也吃了。父親默默的看着兒子吃完,自身端過無蛋的那碗,開始埋頭苦吃。父親碗裏藏了兩個蛋,兒子看得分明。父親指着碗裏的兩個蛋告誡兒子:“記牢!想佔便宜的人,往往佔不到便宜。”

兒子一臉無奈。在一個週日的上午,父親又做了兩碗荷包蛋麪條。情景再現,一碗蛋臥上邊,一碗上邊無蛋。父親若無其事的問:“吃哪碗?”“我十歲了,讓蛋!”兒子說着,拿過了沒蛋的那碗。“不後悔?”父親問。“不後悔!”

兒子回答堅決。兒子吃的很快,面見底也沒看見蛋。父親端過剩下的有蛋面,吃起來,兒子看見上面有一個蛋,更沒想到的是下邊還有一個蛋。父親指着蛋說記牢:“想佔便宜的人,可能要吃大虧!第三次,已過數月。道具還是跟原來一樣。父親問:“吃哪碗?”“孔融讓梨,兒子讓面。爸爸是長輩!您先吃!”“那我不客氣了。”

父親果真不客氣的端起有蛋的面。兒子平靜的端起無蛋的面,一碗麪很快見底。兒子意外發覺自身碗裏也藏着蛋。父親意味深長的對兒子說:“不想佔便宜的人!生活不會讓你吃虧。”

教育的議論文 篇4

苦者,乃五味之一,引申爲勞苦。最早約見於《孟子·告子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亞聖此言自古以來被作爲修身的金玉良言。

如今時興“苦難教育”(一說“挫折教育”,義同),其施教對象主要是青少年。大力倡導的做法之一是創設挫折情景,讓他(她)們經歷一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鍛鍊。還有一個與“苦難教育”殊途同歸的活動叫作“憶苦思甜”,大人們用他們的苦難觀教育我們,說他們那個時代是如何苦難,缺吃少穿,沒錢讀書,云云。

其實,每一時代都會有各自的苦難,只不過不同時代對苦難的感受不相同罷了。父輩們認爲挖野菜、撿煤渣是苦難,有書念纔是幸福。但現在的孩子卻覺得只要能不被考試所累,寧願去撿煤渣、挖野菜。大人們覺得現在的孩子生在好時代,長在蜜糖罐裏,因而,總想讓他們也體驗一下自己兒時的苦難,諸如吃窩窩頭,喝黑麪粥,咽菜糊糊……然而,在孩子眼裏,這些都不算苦難,反而從“憶苦飯”中嚐到了刺激和新鮮感。如果可以交換,讓大人們去體驗現在孩子們學習的重壓,對他們來說,重溫童年,彌補學識的不足,何嘗不是一大快事。

可見,苦難有它的時代性。這個時代是苦難的東西,下個時代或許成了遊戲;上個時代的苦難,放在今天不一定是不幸;下個時代的幸福,放在上個時代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好運。每個時代的人都在體驗着各自的苦難,完全沒有必要用自己時代的苦難去磨礪別人。因爲他們都有各自的苦楚。

對父輩那個時代所經歷的苦難,只要知道就夠了,不需要重複。苦難對每個人來說,既不是生命的運氣,也不是生命的不幸,它只是一個事實。人生在世,他的任務僅僅是在體驗自己的那一份並在忍耐中清除它,而不應人爲去製造它。倘若把孟老夫子《告子下》的話引向極端,進而視“苦難教育”爲萬能,其結果便是給下一代人增加了雙重苦難。

我們應當走出這一誤區。

教育的議論文 篇5

社會上流傳這樣一種教育觀念:教育要順應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歡什麼就學什麼,不喜歡的不能硬教。不能按照大人的思維規範兒童。書中所介紹的條條框框,不能強加給兒童。這樣的教育觀,聽起來很不錯,很具有民主精神。可是仔細分析,就會知道這種觀點漏洞百出,根本不具有可行性。

首先,孩子喜歡什麼呢?比如:沒有養成直坐習慣的兒童總是喜歡彎着腰坐着。換句話說,彎着要坐是他們喜歡的。那麼我們就能順其喜好而讓他們彎腰嗎?不能。彎腰對兒童的身體成長不利,必須讓他們坐直。有些孩子剛學會說話就喜歡罵人。我們能順着兒童的喜好任其罵人嗎?不能。必須要讓兒童學會使用文明語言。爲什麼在這個時候我們必須違背兒童的喜好呢?因爲兒童初來世界,他們的是非觀、價值關都沒有建立起來。他們的喜好很可能是錯誤的,甚至是不道德的。這時候大人就有義務去糾正他們。按照什麼標準去更正?就按照我們人類社會應有的道德標準和價值標準。

其次,我們教育的目的是爲了把孩子培養成人。讓他們學會人類的文明,讓他們能夠適應社會,與人相處,並在社會中得到他人的喜愛與尊敬。如果確立了這樣的教育目標,那麼我們就應該考慮培養兒童哪些道德,讓兒童學習那些文化。

一個舞蹈演員,必須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糾正。每一個動作都要優美、到位,而不能隨意。如此經過幾年的刻苦訓練。他才能夠表演出令人愉悅的、美妙的舞蹈。到那時,他纔可以做任意的動作,即使很隨意的動作,也都是優美的。我們日常生活的行爲舉止也應該幽雅大方,而不應該隨意。那麼幽雅大方的標準是什麼?就是能夠給人最大的尊敬並且讓人感覺到舒服。這種舉止行爲的培養,越小越好。從很小的時候就應該規範他們的行爲。這是一種道德上的培養。有人問:這樣教育是不是違背了兒童的天性呢?那麼我道要反問:兒童的天性是什麼呢?兒童天性貪玩,我們整天陪兒童玩就可以嗎?如果這樣,是不是等於放棄了教育的責任呢?又回到教育的目標上,是要把他們培養成人,還是要任他們當野孩子呢?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前者,就要把大人的規範逐漸滲透在孩子心靈中,讓他們成爲習慣,這是必須強加給兒童的,否則他們長不大。

最後,成人的觀念會不會束縛兒童天真的頭腦?很多情況表明,兒童的想象力非常豐富,經常能想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似乎兒童的想象力比大人豐富。但是休莫說“人的想象力,永遠超不出他的經驗”他用一大堆邏輯去證明,而這裏不再去證明這個命題,只要問問自己有沒有超出經驗的想象呢?恐怕沒有。爲什麼兒童能想到很多大人想不到的東西呢?因爲往往兒童關注大人所忽略的生活的一面。因爲大人忽略了這個部分,所以兒童提起的時候,大人往往覺得兒童的想象力更豐富。因此用成人的方式教育兒童,並不會影響兒童用自己的方式觀察生活。而且給兒童讀最好的,最優秀的資料,能夠幫助兒童積累經驗,使他們的想象力更加豐富。經典不是束縛智慧的繩子,它是開啓智慧的鑰匙。否則,他就不是經典了。

對兒童嚴格的教育會不會摧殘他們的心志?不會的。歷史上哪一個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不是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潤土與魯迅比,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似乎擁有無限的知識,令魯迅羨慕不已。他知道怎麼捕鳥,知道怎麼打野豬。這些應該算自然科學知識了。可是這些知識對他成年沒有任何用處,長大後變得迂腐無知。魯迅的童年沒那麼好運,得整天讀書,他形容的童年沒有任何快樂。可是魯迅卻有一個輝煌的一生,其名永世不朽。胡適幼年的命運也類似。自己形容家鄉的九年教育沒有任何童年的快樂。可是那些有童年快樂的人卻沒有任何作爲。他們都是讀的是四書五經長大的,但是這些書也沒有束縛他的頭腦,而是開啓了他的智慧。讓他們有能力成爲自由主義者,有能力創作,引領中國的文學。

所以我們要反省,只是還兒童快樂就可以嗎?一定是不可以的。只要是重要的教育,即使兒童不快樂也得硬教。就像一定要讓兒童養成洗手習慣那樣。

教育的議論文 篇6

我們盼望已久的英語開放周到了,校園裏張燈結綵。大榕樹上掛滿了紅燈籠和三、四年級的同學精心製作的英語賀卡,文化長廊上貼滿了五、六年級的同學精心設計的英語手抄報,還搭起了一個小舞臺,學校裏煥然一新,熱鬧非凡。

今天是英語開放周的第一天。早上八點鐘,我們三至六年級的教師和同學們按順序入場。大夥都在耐心的等待着。八點三十分,幾輛小轎車緩緩地駛進校園。頓時,操場上一片歡呼,人頭涌動。哇!三位高大的、黃頭髮、白皮膚、藍眼睛的外籍英語老師在我校領導的陪同下進場。場上的哨聲、鼓掌聲混成一片,同學們使勁地揮動着手中的吹起棒,對外教的熱情難以言表,只好用力地揮異口同聲地喊:“Welcome to our school!”問好聲響徹雲霄。外教也很有理貌地向我們揮手打招呼。

九點正的講座開始了。三位外教逐一登場,他們用標準流利的英語作了自我介紹。他們都來自美國紐約,其中一位還得到了博士的學位。三位外教教我們學英語,還從舞臺上走下來,把麥克風對準同學們,讓我們跟着他一起讀,一起說,一起講。他聽着我們讀,還時不時豎起大拇指“Good!Good!”同學們多麼想大聲喊啊!緊跟着Ma Show教師拿起吉他彈起來,我們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來!這時,我們在場的師生的心情無比激動,難以用語言表達。

不知不覺,近兩個小時的活動就要結束了,我跑上舞臺有禮貌的用英語邀請外教與我合影。

今天,是我比較難忘的一天,也是我比較快樂的一天。外教讓我明白了,“英語是通往世界的橋樑。”平時要多講英語,才能熟熊巧生。

教育的議論文 篇7

教育,小而言之決定着人的命運;大而言之,決定着的前途。是競爭激烈的時代,高文憑儼然成了高薪水的代名詞,,躋身白領,擡高身價,老師家長學生演繹着時代的瘋狂。

名校陪讀多瘋狂

在一座座中學的附近,陪讀村發展,意識到教育是人生唯一出路的家長們,拋棄了優越舒適的生活,浩浩蕩蕩地來到這裏安營紮寨,與孩子一起爲高考做。夜深啦,陪讀村裏仍透出點點燈光,燈光下那一張張寫滿疲憊卻稍有懈怠的臉,令人不禁感慨應試教育的瘋狂。讓我從心底祝福,願命運能青睞!

起跑線上多瘋狂

讓你的孩子贏在起跑線,耳熟能詳的至理名言,人不希望的孩子成才,便上演了起跑線的瘋狂,要選的,老師要挑最棒的,培訓班應運而生,證書漫天飛舞,是好孩子就得跟着大人跑,放棄的天性,丟掉的愛好,個天真的孩子成了家長與同齡人競爭的砝碼,成了家長炫耀的資本,小小年紀就背上家長給預定的成才計劃,沉重的翅膀訴說艱難!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最後的贏家起跑就衝在,長路漫漫,何苦一開始便把弄得精疲力竭?厚厚的鏡片,病態的思想是對時代無聲的控訴。

嗚呼!瘋狂的時代!時代的瘋狂!教育民族復興的原,懈怠!偏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拯救教育!拯救人才!

教育的議論文 篇8

過去看到電視劇的一個片段:晚上,一個美國富人把自己剛出生的孩子放在另一個房間裏,讓他單獨睡。別人問她爲什麼要這樣做,她只是說:“我遲早都會照顧不到他”看到這一電視劇的時候我還小,並不理解話是什麼意思。但人都是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後來的我,終於明白了這一個道理。

現在很多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卻不會心懷感恩。也有很多孩子與之相反,他們隨父母過着貧困潦倒的生活,家庭經濟貧乏,渴望像別的孩子一樣吃好的穿好的。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開始是無法感知的,只會隨着幾年後慢慢拉開這一個差距。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家庭情況是一個主要的因素,這就比如溫室裏的花朵和外面風吹雨打的小草,它們成長的環境決定着它們對抗外界壓力的能力,所以形成了最後的境遇。在這裏,我想說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過去的窮孩子早當家,在爸媽的帶領下早早結婚生子,而過去的富孩子呢,他們嬌生慣養,被父母寵着護着,最後寵出了一身的毛病,但由於社會還算安定,這也並沒有什麼問題,也都像窮孩子一樣成家了。這兩類人的生活差不多,也都以“過日子”爲主了。只是,同樣的公式不能應用到所有的問題裏面。如今,社會變了,養孩子、教育孩子這一套題的答案也變了。

如今,隨着時代的發展,科技的優越,孩子們的教育方式也變了,以前哭着鬧着的孩子打他兩下就乖了,現在要理智教育了。以前不問你要錢的孩子,現在花錢如流水了。現在的富人家庭和窮人家庭也都顛倒過來了。富人的孩子聽話,窮人的孩子很多成了敗家子。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其實,只要是個人都會有自尊心和虛榮心,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子。而人的虛榮心就好像是一捆乾柴,星星之火一點即燃。窮孩子的父母一般缺乏社會經驗,跟不上形式,只想讓孩子不要吃自己吃過的苦頭。他們怕委屈了孩子,便對他們關愛有加。富孩子的父母往往更懂得教育孩子,他們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他們教育孩子着重在孩子的心理和學習上,而不是在物質上。大家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而過去的確是這樣。現在呢,不一樣了,現在很多是窮人的富二代了。而我剛剛說的,或許就是這兩類家庭問題的根本原因。

父母的愛,雖然都是無私的,但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讓孩子變成“敗類”,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希望天下的父母在爭取給孩子幸福生活的同時,也能夠讓他們有獨立的人格。

教育的議論文 篇9

感謝祖國的各級領導對我們各地小學生的關心,當我們聽到要實行素質教育的時候,興奮不已,祖國確實需要一個全面發展的教育,祖國的發展不單單是需要一個優秀的知識分子,而是全方面發展的人才。當然,祖國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的支持和信賴,也離不開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

同學們,作爲一個小學生,你們是否也曾想到祖國的未來發展呢?原來我一直以爲一個小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好好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去報效祖國,但是自從有了素質教育以後,我就覺得自己以前的認識是多麼膚淺,如果你學習不是很好,那麼你就可以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比如:體育運動、舞蹈、音樂、繪畫……,學習體育可以去參加運動會,學習舞蹈可以以去參加舞蹈比賽等,或許有人會勸誡你:“好好學習,其它的都沒用。”但是,我們要知道祖國的發展不單一是要好好學習,中國要想成爲一個世界強國,那麼各方面都要發展好,只有我們去爲她拼搏進取,爲她“開闢新的道路”。它才能成爲一個強國。

素質教育不僅要學習好,而且要的是全面發展,我們應該爲了我們的祖國發展去拼搏奮鬥,難道這不是我們應該做的嗎?當初,有多少愛國志士爲了祖國人民的幸福在戰場上揮灑着自己的鮮血,可是現在雖不用在那樣做了,但是,作爲小學生的我們,唯一能爲祖國做的,唯一能爲自己做的,那就是發揚我們的優點,改正我們身上的不足之外。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去刻苦學習,拼搏進取,努力成長爲建設祖國的棟樑之才吧!祖國需要我們,我們也需要祖國,讓我們在溫暖的陽光下,去迎接祖國美好的未來,祖國我愛你,我對您充滿了美好的憧憬,我更愛現行的素質教育。

教育的議論文 篇10

前一陣子去香港旅遊,去香港的海洋公園看了海豚表演,只見海豚上下騰飛,與表演者演繹了一個又一個故事,故事的最後,大屏幕上播放了保護海豚的公益片,而整個過程,也是寓教於樂,使人們瞭解到海洋垃圾對海豚的危害,是人們在最後懷着對海豚的憐愛,坐在觀衆席上遲遲不肯離去。

無疑,那次海豚表演是成功的,使人們懂得了保護海豚,珍惜動物。而縱觀我們大陸,每每到了動物園,動物表演就只是將動物牽出來,表演完了便牽回去,觀衆們只過了看動物的癮,卻絲毫沒有任何收穫,更別提生出保護動物的念想了,想起前不久兒童虐待動物的新聞,不禁感嘆,如果我們的整個社會多點愛心,多點對生命的保護意識,那那些殘害動物的行爲就不會殃及兒童,人們也不會爲了滿足口腹之慾而去獵殺珍貴的動物,可惜,我們現在的教育,大都是向倒牛奶似的一股腦向學生灌輸學科知識,不在乎牛奶的好壞及學生是否會營養不良,而對於生命教育,更是缺失的無法理解。

當初中生因老師的一句誤言就傷心得要跳樓時,當實驗室的小動物無人處理被喪屍荒野時,我們捫心自問,不知道珍惜生命,難道只是當事人的錯嗎,我們的課堂,何時纔會引進對生命的呵護?

珍惜生命,從在草坪上豎起勿踐踏草坪的那一刻,就已經昭示着我們的行動,但又有幾人去遵守,生命教育,不可獲缺。

教育的議論文 篇11

對於學習這個話題,做爲21新世紀的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從小父母就開始灌輸給我們好好學習的思想,也進而導致現代的學生開始厭學。其實並不是不愛學習,其實學習更多的知識比他人更上一層樓是每個人的期望與夢想。而做爲新一代的我們不習慣受別人牽制,處於青少年時期的我們有一定的叛逆精神,正是這種叛逆令家長與老師煩惱與頭痛。

至今還記得初中老師曾說90後的是腦殘的一代,這句話否定了我們的才能,是令人氣憤的,但又何嘗不是正確的呢,因爲我們的行爲與學習態度以及思考問題時的怪異足以證明我們的“腦殘”。當然這也足以證明我們的思維比上一代更加的靈活與敏捷。有人曾說:這孩子聰明是聰明,就是不把這聰明放在學習上,可惜了啊。我想許都人都聽過這話吧,包括我在內。

不可否認我們在其他方面花的心思可能比在學習上花的心思更多,但這也不可否認我們所具有的鑽研精神(哪怕是在些無聊的事上)。鑽研精神是我們這快速發展的一代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在愛因斯坦那一帶就已經具備了這種精神,如果沒有這種精神現在發展不可能如此的快速。站在家長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將這種精神發揚到學習中來,以用來更好的學習取得更好的成績。

但我認爲這種思想是狹隘的,因爲正是這種思想壓抑了許多新的思想萌芽,使得我們的青春得不到正常的成長。當然有一點不可否認,家長及老師的這種想法並不是來源於他們自身,而是來自中國這種落後的教育體制,“只看成績不看過程,高考定終身”,這是令人畏懼的。

古人讀書,讀《四書》、《五經》,只是爲了能夠提高自身的品德社會更加文明的發展,這是值得推崇的。當初中國的教育也是爲了能夠更好的提高中華民族自身的素質,而發展成現今這種“中國式的教育”,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那時的老師問爲什麼而讀書,周恩來回答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令人欽佩的。而現在也有老師問過當代的學生爲什麼而讀書,絕大部分人會回答爲更好的賺錢與生活而讀書。老師們聽後不語,因爲絕大部分老師也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的。爲賺錢與生活而讀書對90後的來說已是根深蒂固,不可磨滅的。從而牽扯出許多富二代的吊兒郎當,進而又帶動了他們周圍的一大片,使得學習的氛圍越來越差,學習效率越來越差。

站在國家領導人的角度來看,這種中國式的教育好像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進行強制性的教育才能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的素質,使國家更好更快速的發展。但是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強制性的教育是不合人意的,應向歐美國家學習。我國的教育體制應該進行一定的改革,應點面結合,進行綜合的'考評。學習自由化是我們所期待的,也許每個人各自發揮其特長並加以應用會使得我國更加快速平穩的發展。

教育的議論文 篇12

學習不僅僅是學到知識,更是提高自己的德行,提高自己的素養,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培養個人品德。

錢學森曾經發問,爲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發瘋的原因背後究竟何在?可以說,是我們缺少德行教育而造成了人才損失。

歷史上的傑出人物都是有高尚的品德和極高的智慧。很多文人更是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散發出一股濃烈的文人氣概。他們不正是擁有高尚的品德與智慧,通過德行教育,成爲卓越的人才嗎?

古時候有的人爲了使自己更優秀,在生活中不斷重視德行,意義就在於提高個人修養,這也就體現了古代爲什麼古人喜歡提高自己的個人境界,喜歡歸隱,喜歡抒發個人理想。孔子,莊子,孟子等等,他們都通過個人的努力來創造不同的思想,意義在於提升個人修養。

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僅僅是學到知識而不會運用知識,或者是沒有德行。那麼學到知識也就等於沒有多大意義,就像近日發生的一件比較令人震驚的事情,那就是雞蛋既然能夠在煮熟的情況下再次孵出小雞。當這篇學術發表之後,人們都對其表示搞笑、厭惡和痛斥。而發表這篇學術論文的人,正是爲了獲取廣大羣衆的錢財。在金錢面前,他選擇了牟利,而不是選擇幫助人們。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所以擁有知識還不夠,德行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光有德行教育,也是不行的。因爲德行教育僅僅只是個人品德的修養,但是並沒有更高深層次的提高個人的知識水平。因而有道德的人並不一定能夠做出好的事情來,所以如果要提高個人的綜合素養,那麼你就要既注重知識的薰陶,又要重視德行教育。德行教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接受的一種隱形的教育。

有的人聰明瞭一時,但是卻聰明不了一世。如果缺失德行,做事情就會失去做人本分的原則,這樣就會遭到社會和個人的強烈反對,只有把德行與智慧並肩齊坐,纔可以實現個人夢想。

能夠成爲模範的人,必然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人。我們最值得尊敬的模範的人,便是智慧與德行共有的人。因爲德行教育是我國目前比較缺失的一個方面,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理解知識,不斷地去積累思想,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做到對德行教育的重視。

教育的議論文 篇13

“素質教育好,素質教育棒……”這是我們現在學校裏最流行的一句話。是啊,當今社會需要全方面的人才來建設,政府決定就從小學生抓起,培養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就有了“素質教育”這一說。

在沒有施行“素質教育”之前,同學們成天學習文化課,煩都煩死了,學習成了我們的一種負擔,可瑞在不一樣了,學校新增了許多課程。比如,經膠我們沒學過英語、音樂、科學,還開展了很多豐富多彩的活動等一系列課程,學習的知識面廣了,同學們興趣盎然。另外,學校還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如:植樹、參觀、冬季長跑活動等,使學生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磨練了意志。

從施行素質教育以來政府爲我們蓋上了寬敞、明亮的教學樓,還給學校提供了大量的教學儀器,教學設備等。課間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可以領取自己喜歡的體育道具進行安全的體育活動。課上同學們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上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在,同學們再也不會把學習認爲是一種負擔了。

老師曾對我們講過,施行素質教育一是讓我們將來成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二是讓我們能勞逸結合,能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學習。

我在這兒想對各位父母給以真誠的奉勸:“要正確的教育孩子,不要讓他們僅是單單的學習好,還要讓他們各方面發展,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才”。我還想對各位中、小學生說:“珍惜這短暫的學習時光,認真學習,這樣纔對得起政府與領導對我們的關心、栽培。”

素質教育伴我們成長,讓我們帶着它舉起雙臂,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教育的議論文 篇14

因爲信奉古話“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有些家長就把自己定位成“狼”———對孩子狠就是對孩子的未來負責,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商人蕭百佑更因爲提出“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的口號而被稱爲“中國狼爸”。

蕭百佑津津樂道的是“在我的家裏,孩子最大的成功就是考北大”。可是,動輒就對孩子進行嚴厲體罰的“狼爸”只一味追求所謂的“成功”,哪裏考慮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哪裏關注到孩子的幸福感?他的兒子蕭堯曾說過:“爸爸無疑是成功的,但我們也失去了童年時該有的快樂。”女兒蕭簫也曾經在日記中寫過“我沒有快樂童年”。要知道,每個人只有一個童年。而就是這位堅稱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親”的“狼爸”,殘酷地武斷地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

如果說成功就是考上名牌大學,那麼要想孩子成功,難道家長非要做“狼爸”嗎?非也!據媒體報道,經過公開面試和專家組評定,南師附中的朱妮成爲2012年北大推薦生,時羽劍成爲2012年清華推薦生。而他們的爸爸因爲對孩子平等溫和,被媒體稱爲“羊爸”。時羽劍的爸爸說:“我從來不會對兒子發號施令,相反,我認爲我們之間是相互學習的關係。”朱妮的爸爸說:“我們和孩子是非常平等的關係,交流得很多,就像朋友一樣。”

在專制和暴力的教育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與在平等和尊重的教育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哪種孩子更快樂?哪種孩子更有學習的主動性?哪種孩子擁有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答案不言而喻。

作爲家長,誰不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因此對孩子嚴格要求也是應該的。可是,這個“嚴格”要有度,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的。如果不顧孩子的自尊心,經常對孩子非打即罵,那無疑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陰影。這樣的孩子即使考上名牌大學,也不能算是教育的成功!

孩子就是孩子,我認爲不顧孩子感受,一味粗暴地給孩子加壓的“狼爸”不可取;能夠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羊爸”纔是好爸爸!真的希望少些“狼爸”多些“羊爸”!讓我們這些本應該享受童年快樂的孩子更健康的成長。

教育的議論文 篇15

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是最好的嗎?

——題記

中國是一個“神奇”的國家:有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考試、中國式集市,當然也不乏中國式教育這一奇葩。

有這樣一則漫畫,一位戴着眼鏡,頭上冒着汗的小男孩——小文,正在接受他父親的“教育”:“你看看人家小虎的身體!”然而小文的書桌上放着一張“100分”的試卷;一位腳底踩着足球、臉上貼着一個紅紅的巴掌印的小男孩——小虎也在接受他母親的說教:“你看看人家小文的成績!”那母親手中捏着一張50分的試卷。

在這看似一則笑話的背後卻暗藏着中國教育的弊端——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是最好的!那麼,這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中國的家長看到的只是自己孩子的缺點,而去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人孩子的優點相比,那別人的孩子能不永遠是最好的嗎?

看不到孩子的優點,只看到孩子的缺點,摧殘心靈的比較,是中國教育式的最大悲哀。

有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所國外的大學裏,有一天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在進行一場籃球比賽,所有家長都來觀看這場比賽。中國孩子十個球進了九個,中國家長卻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沒用?最後一個球都守不好,你明明可以做到更好,爲什麼最後卻讓人進了一個球呢?”美國孩子十個球進了一個,而美國家長對他們的孩子說:“爸爸很高興你在球場上全力以赴,這次比賽,你發揮地比上次好,恭喜你能踢進一個球,真棒!我相信你下次能踢得更好。”比賽結束中國孩子贏了,美國孩子輸了。然而真正感受到勝利喜悅的卻是隻進了一個球的美國孩子,這難道不可笑可嘆嗎?

中國式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日不罵,一日不得整改;一生不罵,一生不得整改。”這種以暴力、言語攻擊來達到目的教育都是失敗的教育。中國式教育乃是“不罵不成才,不打不成才”的思想,這種落後守舊甚至略帶血腥和暴力的教育,不僅不會讓孩子改正,反而讓家庭關係緊張,孩子叛逆。父母以爲這種方法讓孩子無話可說,能最快達成教育效果,實際上是欲速則不達,結果適得其反,讓孩子自暴自棄,失去信心和動力。

這就是中國式教育!一直以“別人家的孩子是最好的!”爲宗旨的可笑、愚蠢的教育。

教育是教導、培育,對於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家長在教育中不應以打罵爲主,而應以鼓勵作爲“利器”,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