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關於憂患意識的議論文(精選15篇)

關於憂患意識的議論文(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尤其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議論文,議論文是以議論爲主要表達方法的評論是非曲直、表明主張態度的文體。這類型的作文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憂患意識的議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憂患意識的議論文(精選15篇)

憂患意識的議論文 篇1

古語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馴鹿的故事就恰好驗證了這一古訓。馴鹿之所以能夠在島上生存,關鍵在於鹿羣的憂患意識。因爲害怕被狼吃掉,所以鹿羣必須不斷地奔跑,防範意識很強。而只有在這個過程中,馴鹿的體質才能得以增強。當島上沒有狼了,鹿羣便沒有了憂患意識,厄運也就在所難免了。

馴鹿如此,人也是一樣。過分的安全感往往使人不思進取,意志消退。古羅馬帝國曾因先人的艱苦創業而繁榮一時。帝國中人人披金掛銀,糧倉中米粟成山。但由於生活太過於安樂,所以無人願去當兵,終究導致了一個偌大的帝國頃刻間灰飛煙滅。這樣的王朝數不勝數,例如古波斯、古埃及以及自認爲“天朝上國”的大清王朝等等,都終究因爲缺乏憂患意識,安於享樂而最終滅亡。

同時,過分的安全感也往往是危險的開始。南宋政權本可重整旗鼓,恢復失地。但南宋的統治者卻自以爲有長江天塹,可使南宋永保太平。於是雖有半壁江山失於金人之手,大宋皇帝卻仍不居安思危,整日沉迷於犬馬聲色之中,最終導致南宋滅亡。這樣的事例古今中外皆有。

而危機感則往往能激起人們的奮鬥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幾乎成爲了一片廢墟,但德國人毫不氣餒,硬是在強烈的憂患意識下,奇蹟般地建立起了一個工業強國。這不能不說是居安思危所起的作用。

我們常常說以史爲鑑。從這些事例之中,我們不難得出一個教訓:只有保持高度的憂患意識,才能使國家永遠興盛,否則就只會招致滅亡。

在當今世界,中國每年以平均7%的經濟發展速度獲得了其他國家的肯定,各種讚美之聲不絕於耳,以至於國內的一些人拋開了憂患意識,漸漸狂傲了起來。甚至有人揚言說:“2030年中國將成爲可以與美國匹敵的世界超級大國。”真有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事實上,即使以6.5%的速度增長,20xx年中國的GDP也只有10萬億美元,按照這個速度計算,在15年後也只有18萬億美元。而美國現在的GDP爲18.6萬億美元,即使以1.5%的速度增長,15年後GDP也會達到25萬億美元。所以,即使不出意外,中國也需20多年才能趕上美國。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中國在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例如官員的腐敗問題,中國未來的人口、資源問題以及環境污染問題等等。因此,改變這種急於求成、居安而不思危的意識是十分必要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只有居安思危,具有憂患意識,才能避免失敗甚至滅亡,才能化憂患爲動力,不斷進取,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因此,請牢記居安思危這句話吧!

憂患意識的議論文 篇2

同樣是聽見一聲槍響,在貝魯特的人會立刻仆倒;在紐約哈林區的人會彎下腰去;在夏威夷的人只怕會東張西望,以爲是什麼車子爆了胎。

什麼是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所涵蓋的真是太廣了?往大處想,可以是人民對國家、社會以及時局擔憂;往小處看,可以是學生對考試的擔心,居民對盜竊的警惕。總之,凡是認爲環境與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而有所警戒的,都可稱爲憂患意識。

有些人可能會說,擔憂時局是杞人憂天,警惕盜賊又太過敏感。過去我也是如此認爲的,但讀到同樣是一聲槍響,三個不同地區的人竟會做出三種不同反應時,我突然改變了原有的想法。這種表現的不同,不僅源於治安問題,更加反映出三個地區不同人的憂患意識的差異。

記得當我一次回家時,夜幕降臨,發現家中門窗緊鎖,透不出一絲光。不由得從亂石堆中挑出一塊相對較尖銳的石頭穩穩握在手中,以防襲擊,解開鎖後,又緩緩地進家,直到把角角落落都觀察完畢,才把石頭從門外扔出去。正在看書的母親被我這一舉動驚住了,又把表情緩緩舒張開來,直到成爲欣慰的笑。母親得知了我的用意後,再一次露出了會心的笑,因爲我增加了關心程度,我關心,我警惕,甚至可以說我有了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不僅僅包括自衛、提前預知可能發生的危險而避開它,儘管它不會發生在你防衛後,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我希望,自己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可以在多方面具備難能可貴的憂患意識,哪怕是司空見慣的一件平常小事,也有可能蘊含着致命的危險,而我不是先知,只能靠所具備的憂患意識去避開那些危險。在成熟後,要憂患的也不僅僅是自己,是父母,是親朋,乃至一個國家,整個世界。我要面對的,將會比現在的多得多,也就是說,要自己把自己放到世界的大環境,而不再一切等待父母師長的安排。

做爲一個新時代的小青年,應該具備憂患意識,也必須具備憂患意識,因爲惟有它,才使我們的生命之花開得肆虐放縱而無後顧之憂。

當你有憂患意識之後,你會發覺,自己的許多潛力都會得到發掘開採,你也能看得更深,更廣,更全,且計劃更長遠。

憂患意識的議論文 篇3

曾經,比爾·蓋茨這樣告誡手下的員工:微軟所有的人都要有這樣一個意識&&微軟公司還有三個月就要倒閉!此話看似危言聳聽,其實是在提醒員工:心存憂患。

世事風雲變幻,剛纔還是晴空萬里,也許轉眼之間便遍佈陰霾,如果被暫時的安定、暫時的興盛、暫時的勝利所矇蔽,必然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看不到安定背後的危險、興盛背後的衰敗、勝利背後的失敗。所以孟子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只有心存憂患,方能時刻警惕,讓生命保持高昂的鬥志和奮進的姿態。

還記得美國阿拉斯加加涅利英自然保護區發生的事吧!當地百姓爲了保護鹿而將狼消滅了,本以爲鹿沒有了天敵會生長得更好,可是事與願違,鹿的因爲失去了天敵,生活變得無憂無慮,導致種羣迅速

擴大,植被衰竭,鹿因爲缺乏充足的食物和安逸生活所帶來的的體質衰退而大批死亡,其數量遠遠超過被狼吃掉的。人們只好把狼再請進來,鹿又開始過起提心吊膽的生活,整天爲生存而四處奔跑,然而鹿羣卻因此而恢復了生機。

這裏面的道理難道不引人深思嗎?安逸無憂的生活固然愜意,然而卻隱藏着最大的生存危機,它像麻醉劑一樣,讓人喪失警惕,於不知不覺之中陷入困境。可見,心存憂患,是每一位生活強者必備的素養,而這種憂患意識,也可以讓你變得更強大,更有競爭力。

海爾是怎樣成爲一家16年平均年增長速度達81.6%、年銷售收入突破400億元的世界知名企業的?那就它超乎尋常的憂患意識,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爲海爾清醒地認識到,雖然海爾在國內已是屈指可數的大企業,但與世界500強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如果海爾滿足於現狀,爲這一點成就而沾沾自喜,以爲從此可以躺在那裏坐吃老本,而不是像現在一樣事事比別人多想一點,多走一步,高度重視技術的創新和服務的升級,也許海爾會成爲下一個巨人集團,一瞬間土崩瓦解。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心存憂患,可以大大增強危機意識、預見意識、防患意識、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它可以讓鹿變得更強壯,可以讓一家企業變得更有活力,可以讓一個戰敗國一躍成爲世界經濟強國。

心存憂患,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憂患意識的議論文 篇4

涇溪石險流湍之處,操舟人如履薄冰,百倍警惕,故年復一年幾乎沒有人在這裏翻船,然而水靜無險之處,卻因爲麻痹大意,心不在焉,時時有船隻傾覆的事故發生。悠悠萬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生與死的關鍵始終是人的態度。

唐朝早期著名的政治家房玄齡,家境殷實,身處承平之時,但他卻能夠居安思危,看出隋朝滅亡的徵兆,投靠李世民,爲李唐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每平定一地,別人爭着求取珍玩,他卻忙着爲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終生保持謙虛的作風,被譽爲“一代良相”,位列“十八學士”之首。然而,他的兒子在極其優越的家庭條件下卻不學無術,違背祖訓,不知進退,位高權重卻還得隴望蜀,陰謀發動宮廷政變,結果東窗事發,身死人手。

同爲一家,同仕一朝,父親在優越的家世中自我砥礪,始終勤勉,做出了一番光耀後世的勳業,可歌可頌;然而子孫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卻不知謹慎,數典忘祖,因罪被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此言不虛。

往事越千年,至理總不變,總有人在或憂患或安樂的環境中演繹一出悲喜劇。張國立乃當代娛樂圈中大腕級人士,他的.家境本不好,但他通過自己的一番奮鬥,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可謂“生於憂患”的代表。他的兒子張默,是含着金鑰匙出生的,順着父親爲自己鋪就的人脈關係路步入演藝圈,應該說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他先是打人,後是吸毒,兩次被捕,陷入了窘境,還讓父親張國立無顏地在公衆面前致歉。張默在順境中本應該居安思危,本可以一帆風順,但他卻捨棄了正途,誤入了歧途,掉進了黑暗的深淵,丟失了光輝的明天。真希望他能夠“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明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收回放縱的心思,不再讓父輩痛心。

不管是歷史的忠告,還是現實的警示,總會隨着時間的流逝消失於蒼茫、滄桑之中,而真理卻可以如長河淘洗後留下的珍寶,愈積愈多,愈久愈厚,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是這瑰麗的珍寶之一。正如孟子所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憂生樂死的道理不僅是說給衆生的,也是說給國家的,因爲治世之道和修身之道在根本上是一回事,都易在憂患中有所警惕而存活,又易在安樂中有所麻痹而終結。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傳爲佳話,商紂當政設酒池肉林則讓人唾罵,勾踐滅吳臥薪嚐膽令後世敬佩,霸王封王驕傲大意使千古生憾……莫在艱難時喪氣,勿在安逸時驕氣,才能一世順氣。

無論是風平浪靜,還是風高浪急,修身路、治世路時刻都應該以審慎的心態走着,這樣,不僅是“終歲”,就是萬世也能不聞傾覆人了。

憂患意識的議論文 篇5

人生有誰不向往富有,有誰不憧憬未來,有誰不肯讓理想之舟中途擱淺,又有誰肯讓愛情之花在荒丘凋謝。

是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時而會有一些枯葉凋零,乘風遠航的生活也會有桅杆折斷的一瞬。只要我們能夠常懷憂患之心,把字育的準備旗幟般的樹起,告別迷惘的昨天,擁抱美好的今天,微笑面對明天,從失敗中奮起不懈追求。輝煌的成功定會向你走來。

駱駝穿越沙漠時那驚人的耐力,那種壯舉,讓我讚歎不已。遺憾的是很少人知道駱駝它爲此付出的艱辛和所做的準備。

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無都擁有一顆常懷憂患之心,但又有很少人敗於自己未曾有顆憂患之心。正如我們學過出自《春秋》的“鄭伯克段於鄢”。本文所刻畫的兩個人物-莊公、共叔段,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莊公工於心機,常懷憂患之心。而共叔段不善於智謀,從無後顧之憂。這就使兄弟之間的結局成爲必然。

我們所熟悉的項羽,是一位超羣的軍事統帥,但也是一位悲劇人物。秦朝滅亡後,他自稱霸王,忙於分封諸侯,扶持六國貴族的殘餘勢力,違背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造成混亂割據的局面。他行爲殘暴,坑殺秦卒二十萬餘人,入關後,火燒秦宮大火三月不息。他燒殺擄掠的暴行違背了人民意志,他從無憂患之心。常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他所做的事從不想事情的後果。這種空有一身報負卻無憂患之的怎能得天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意識是一種清醒的預見意識,是一種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憂”。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相生相剋的規律性。憂患意識的可貴就在於能夠從承平中預見危機,從有利中發現不利。越是順利,我們就越要增強憂患意識。

“思所以危則安。思所以亂則治,思所以亡則存”。像駱駝一樣,常懷憂患之心。時時儲備乾草吧。只有這樣,你才能穿越人生的荒漠抵達成功的綠洲。

憂患意識的議論文 篇6

夜晚,我坐在書桌前,專心致志地寫着語文作業。回想:這一星期,我們學習了孟子的三大名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貴不可淫》,以及《生於優患,死於安樂》,其中第三篇帶給我的印象比較爲深刻。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有看過這篇文章,當我看到“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句話時,我就在想什麼是憂,什麼是樂?爲什麼在憂患中能夠生存,在安逸中卻會滅亡?。比較終,在老師的講解下,我明白了這句話的一個依證。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這雖不一定正確,但卻能很好地證明這句話——人在一個平穩安逸的環境下就會產生一種惰性,就會認爲這天下如此太平,我的生活如此美好,何需努力?這正如一艘船在順風順水的河流中飄蕩,任意東西。但這看似平靜的河流其實暗藏危險,水底下有着令人害怕的暗礁,有着複雜的水文環境,可謂危險重重,一個不小心船隻就會觸礁,比較後沉眠於水底。這就是所謂的死於安樂吧。

但如若這個駕船的人始終處於一個緊張的壓迫狀態下,無時無刻不保持着清醒的頭腦,認真小心地駕駛着船隻的話,我想他就不會觸碰到平靜水面下的暗礁,就可以安全行駛到目的地,這不也正是生於憂患嗎?有時候向死而生更能顯示出人的偉大。

現在的我,又是否是生於憂患?又是否會死於安樂呢?

生於憂患,肯定是的。只不過並不是在性患之中生存,而是生活在憂患之中。可又會不會死於安樂呢?我不清楚。此時的我,只知道有努力,努力,再努力,使自己有能力在憂患之中生存下去。正如孟子所說的“死於安樂”,我認爲是不可能會發生在我的身上。但也並不,畢竟未來的事誰又有誰知道呢?

總之不要在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因爲你若不努力,誰也給不了你想要的生活。我始終堅信着這句話。

憂患意識的議論文 篇7

雛鷹經過無數次被扔下懸崖的險境才擁有了展翅飛翔的雄姿;海蚌歷經無數海浪的打擊才蘊育了珍珠的璀璨;松柏因爲無數次風雨的吹打才展現蔥綠的枝葉……好的境況固然令人羨慕,但更因爲這些逆境才展現了獨特,才築就了品格。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澳大利亞的桉樹,本是棟樑之材,何以到了美國竟成了造成工廠倒閉的禍害?因爲美國的水土太好了,桉樹生活得太安逸了。失去澳大利亞那些天敵的制約,它過度生長,終究也導致了它廢材的命運。

桉樹的命運引人深思,但這何嘗又不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類的發展史上,何嘗又不是滲透着這一哲理?

商朝的紂王,提起他,人們就會想到他的暴力、驕奢、淫逸。其實,在稱王前,他天資聰穎,有能力擔當君主。可是他忘了稱王的艱辛,稱王后那一呼百應,那安逸享受的生活讓他迷失了自我,讓他失去了民心,一切將他的才華掩蓋,代之以民怨暴政。可悲!生活的安逸竟讓他落得最終如此的敗相與落魄。

紂王是死於安樂的典範,而歷史上生於憂患的氣概令人欽佩。這當中,也許司馬遷是最好的例證了。

他的生活雖談不上富貴安逸,但也曾安穩可樂。可是命運都是愛捉弄人的。他的仗義竟成了他苦難的開端。遭受了宮刑的他,沒有被打敗,卻更有了專心於《史記》的動力,他排除了一切干擾,將恥辱藏於心而著就了《史記》的光輝。

生於憂患,司馬遷做到了,史鐵生也做到了。他在地壇的思考,足以證明在遭受人生的苦難,命運的逆境之後,他有了更強的意志,更深邃的思想——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它是一個必會降臨的節日。所以他坦然面對了一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們往往憧憬那安逸享受的生活,而許多人也同澳大利亞的桉樹般在那生活中有了在美國式桉樹的悲劇。苦難是人生的營養,歷經暴風雨,我們纔會有珍珠的璀璨,雄鷹的英姿,蒼柏的挺拔,才能坦然面對一切,纔有望成爲國之棟樑。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心牢記之,纔有人生之絢麗。

憂患意識的議論文 篇8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爲警世格言。其實,這句話是具有極大的片面性的。

不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例子舉不勝舉。譬如:越王勾踐若不是在吳國受盡屈辱,他回國怎能臥薪嚐膽呢?不臥薪嚐膽,又怎會強盛起來而一舉滅吳呢?中國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強手對壘中受盡窩囊氣,又怎會一躍而起創造出“五連冠”的奇蹟呢?這些事實說明,人確實能在憂患中生存發展。

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有條件的。這條件是什麼呢?那就是看你有無理想,有無毅力,有無奮鬥的精神。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命奮鬥的精神。那麼處在憂患之中,自會求得生存和發展;同樣,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斷進取的精神,即使處在安逸的環境中,也決不會走向死亡的墳墓。

一個人,爲憂患所困擾,不能掙脫憂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極沉淪,不與劣境抗爭,那麼就不能在“憂患”之中求生。是“生”還是“亡”,關鍵在於人“爲”還是“不爲”。“爲”,無論是處在憂患之中,還是處在安樂之中,都可以“求生”。“不爲”,無論是處在逆境中還是順境中,都難免一“死”。

時代前進了,人民正在向小康邁進,處在憂患之中的人越來越少了,多數的人處在順境之中。在強調“憂患之中”求生的同時,也應當講講“在安樂之中求發展”。只要我們正確對待“安樂”,把順境當作起飛的寬廣跑道,那麼,我們就能主宰“生”和“死”,就能把握成功的鑰匙。

有甲、乙、丙三個工廠,甲、乙兩個廠都瀕於倒閉,主管部門向甲、乙廠出示了黃牌。甲廠接到黃牌,幹羣一心,進行企業改革,大膽任用人才,加強縱向和橫向的聯繫,加強企業管理,結果,第一年扭虧爲盈,第二年就獲純利10萬元。而乙廠接到黃牌後,領導辭職,職工各自尋門路去了,終於閉門關廠了。乙廠並沒有在憂患中求生。丙廠是個鄉鎮企業,原先固定資產只有3000元,工人8個。幹了兩年,其產品衝向了全省,年產值達21萬,工人50人。第四年,全廠職工已有100多人了,年產值達百萬元。現在,丙廠的產品已暢銷亞洲了。丙廠越辦越紅火,並沒有在順境中卻步。可見,“爲”字是多麼重要啊!歷史表明,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單位,或者是一個人,只要“爲”,只要奮鬥不息,就可以“弱變強”“強更強”;如果“不爲”,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麼,“強”必轉“弱”,“弱”則趨於“亡”。

所以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還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憂患意識的議論文 篇9

生死存亡之道一直以來是人們所探討的熱門話題,從古時的諸子百家,先賢們的精髓思想,到今天我們的偉大哲學理論。隨處可見存亡之道的探討,足可見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我們迄今爲止得出的結論,這個經典的結論沿用千年,爲什麼這條道理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呢?當然是因爲有着無數的真實例子來證明了,古人們總是在教訓中吸取經驗,這也是前輩們爲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啊。

古時候有一戶人家,家中的兒子明年就要去參加科舉考試了,附近村裏的秀才們都天天飲酒作詩好不逍遙。他也想着天天在有文采的人身邊飲酒作詩,是不是自己也能得到質的飛躍呢?他帶着自己的決心去追尋秀才們的腳步,經常和他們一起開懷暢飲,順便和他們一起舞文弄墨。漸漸的,自己文學造詣高了起來,回到家也得到了家人的認可,大家爲他的文采驚歎不已。都認爲,明年的考試是勢在必得,但是他卻漸漸得高傲起來。和秀才們飲酒作詩時,自己三言兩語駁倒衆人,不屑地整日喝酒更是讓他忘乎所以。終於,他甚至不去和秀才們見面了,在家裏成天享受着,自己漸漸忘記了學習。終於,到了下一年科舉考試了,大家認爲今年的狀元肯定非他莫屬。他自己也是胸有成竹,但是一到了考場,他曾經的文采,飽腹詩書的經綸都無影無蹤。只剩下他呆呆地坐在考場上……當然他最後還是沒能考中。

自己的剛愎自釀成了大禍,這是誰也幫助不了的,本來文采異稟的他最後還是落得個如此境地。這與他驕傲,沉迷安樂是分不開的,過度的驕傲和放縱毀了自己的一生,悲哉。

春秋時期,大家都知道南方有個越國,越國在與吳國的對抗中戰敗。國君勾踐被夫差百般羞辱,勾踐卻從未放棄東山再起的決心。他不斷地向吳國送去金銀財寶,以麻木對方,使其對自己放下警惕。果然,吳國不久便把勾踐放還,勾踐趕緊回到國家,重整旗鼓。臥薪嚐膽的決心最終感動了天地,最終一戰成名,一舉滅掉吳國嗎,一雪前恥,好不快哉!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經歷過古人們的不懈探索,我們懂得了只有在憂患中才能更加強大,一味的安樂反而是自取滅亡。

憂患意識的議論文 篇10

孟子曾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事實也確實如此,人必定經受種種磨難才能成功。

憂患常常磨鍊性格,使其變得堅韌起來,會有一種巨大的力量隱藏着,等待爆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對吳國屈服求和,卑身事吳,卻時刻牢記大仇,整日睡在柴草之上,在屋內掛苦膽。受盡了屈辱與磨難。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爲強,起兵伐吳取得勝利,逼得吳王自殺而死,勾踐成爲一代霸主,這是亡國之辱使他發奮,催他奮起的結果。

憂患常常磨礪心智,使其變得自強不息,使其靈魂更加高尚,使其勇敢向前,變得堅強。海倫凱勒是19世紀美國的盲聾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而卻是她一生的痛苦造就了她的成功。她十九個月時因猩紅熱導致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對於她悲慘的命運她並沒有放棄,而是倍加努力,使她在憂患之中得以生存。海倫凱勒享年88年,雖87年生活在無聲無光的世界中,可她卻致力於爲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主要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再塑生命》等。這是命運的磨難使她努力的結果。

只有在憂患面前昂首挺胸,勇敢面對,才能成才,反之,則只會失敗。如果海倫凱勒在困難面前一蹶不振,那何來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優秀的文學作品,如果勾踐在吳國的強悍之下苟活於世,哪來的打敗吳國的雄心壯志。

可見,憂患促使人成功,可在憂患面前不放棄更爲重要。因此,讓我們乘着憂患的小船,用奮進做槳,用盡全力,駛向成功的彼岸吧!

憂患意識的議論文 篇11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繁榮富昌的國家。

這個國家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每5年舉行一場賽馬會,最終的優勝者,會與親自與國王攀比馬術。如果優勝者贏了,國王就會把王位傳給他。優勝者如果輸了,就會被殺頭。

在這個國家的第11帶帝王的馬術簡直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因爲10年來挑戰他得人都輸了,已經有5年沒人敢挑戰他了。所以他目中無人,覺得自己的馬術天下無敵,他昭告全國:只要有人敢與國王攀比馬術,並且贏了國王,國王不僅把王位傳給他,還會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可仍然沒有人來挑戰國王。

有一個人叫哈里,他爲了替一個窮人翻案,冒險參加了馬術比賽。他一路過關斬將,就要跟國王比賽了。哈里的心裏真是沒底。

國王也問了宰相,自己會輸會贏?”宰相答曰,國王的馬吃得好,住得好,精神充沛,國王一定會贏!

第二天,比賽開始了,國王親自選了一匹膘肥體壯的千里馬,可是哈利隨便選了一匹馬就開始了比賽,大家想:這下哈利完了,肯定要被國王砍頭了。誰知道,最終的結果卻出乎了大家的預料,哈利居然贏得了比賽!

因爲國王輸了,所以,他就把王位集成給了哈里。

國王很是不解:爲什麼10年沒人贏他,今天卻輸給了一介草民?自己的一直寵愛的千里馬沒贏過一匹普普通通的馬?是馬吃的不好,還是住的不好?哈里的馬那麼瘦,怎可能跑的那麼快?

失魂落魄的國王帶着滿腹的疑問找到了一位老前輩,老前輩卻說:“一隻被你寵愛的千里馬馬吃得好,住得好,活在一種安逸放鬆的環境裏,您又太輕敵,所以,您必輸無疑!”

國王終於似有所悟!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沒有了對手和較量,沒有了危機和競爭,任何一種事物,都會走向頹廢甚至滅亡!

憂患意識的議論文 篇12

成功是沒有捷徑的。任何表象上的輕鬆自如,背後都經歷了無數的艱難坎坷,才得以創造奇蹟;而沉迷於享樂者,必將墜入深淵。

古人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沉溺於幻想,再美好的現在也終會消亡。科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一隻青蛙放在滾燙的熱水中,青蛙由於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脅,憑命掙扎,最終一躍而出。科學家又將青蛙放進涼水中,並開始將水加熱。一開始,青蛙似乎回到了它如魚得水的環境,在水中愜意地遊着泳。水溫漸漸升高,而青蛙一無所知。最終當它反應過來水已經煮沸時,它已經再也沒有力氣跳出水面了。

青蛙在沸水中感受到了外界影響的痛苦,生存的信念支持着它,讓它得以絕境逃生。然而當它進入到冷水中時,由於感覺不到任何威脅,只是在它熟悉的環境中休息,它降低了警惕,最終在迷茫中死去。溫水煮青蛙完美地詮釋了什麼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儘管逆境使我們痛苦,讓我們絕望,它卻能讓我們擁有堅定的信念,讓我們化痛苦爲力量,走向成功。而如果一切都一帆風順,沒有體會到任何事情的殘酷之處,只是沉迷於美好生活所營造的幻境之中,我們必將毀滅自己。

儘管逆境使人痛苦,但我們不能向它低頭。正如撒貝寧所說:“把每一個轉彎變成人生中的一道風景和值得珍藏的財富。”

張海迪以殘疾之軀完成了許多健全人都無法做到的事,因此被譽爲“中國的保爾”。

她五歲時就因患了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癱瘓,幾次瀕臨死亡邊緣,身體病弱,倍受折磨。然而,她沒有在疾病的痛苦中屈服,而是在後來的20多年裏學會了4門外語,翻譯了16萬多字的外文著作,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並自學了針炙技術,爲羣衆治病1萬多人次,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她拖着一個殘疾的軀體,用自己的堅強毅力,完成了如此偉大的貢獻,我們這些身體健全的人又有什麼可比性呢?

成功從來沒有捷徑,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而在此期間的磨礪,會變成一種財富,一種動力,推動我們行穩致遠,鑄就更輝煌的事業。所以泰戈爾也有言:只有經過地獄般的磨練,才能創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

如果沉醉,必然死於安樂;如果堅持,不屈逆境,生於憂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成功?青年,青年!無論我們受多大的痛苦,處於多麼危險的絕境,我們都要咬着牙關挺住,因爲我們在逆境中的每一寸努力的光陰,都是爲將來的成功所奠下的堅實的基礎!

生於憂患,逆境成才,我們應常存憂患之心,進而上下漫漫求索。

憂患意識的議論文 篇13

什麼是憂?什麼是樂?大多數人都認爲憂是傷、是不悅、是消極、是悲觀;而樂則是自信、是樂觀,是對生活的美好憧憬與希望。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需要適當的憂患意識,這裏憂,是指生活中的活力。

在生活中,人人都會感受到成功與勝利,也會達到人生的高潮,但我們也需要時刻保持着一種憂患意識,纔會處在高位,而不會隨即就掉下來,但是一些人、一些明星、一些作家在獲得大大小小的獎項、獲得了名譽時,在一炮走紅之際,便立即陷入了人生的低潮,是由於他們沒有一種憂患意識,沒有在到達頂峯之際努力的登上另一個高峯。

憂患意識是自身進步的無限活力的源泉,只有當感到壓力之時,努力做好纔會不斷地進步。日本的大化改新,明治維新告訴了我們當受到挫折,感到危機時纔會不斷想出辦法,纔會使明天更美好。

一味的安於現狀停滯不前,會使自己落入失敗的深淵,會使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從繁榮強盛一步步走向衰敗。

當年的中國,是何其強盛的國家,但由於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清政府的自大自高、不思進取,認爲本國是地大物博、天府之土,別國怎能與之相比,不存在着憂患意識,其結果是引導着中華民族一個繁榮的民族一步步走向衰敗。

在憂患意識着同時,還要制定切實的計劃去改變,否則憂患意識只能一步步變成自卑,反而加速了自己的失敗。日本當年因爲發覺了本國的經濟與別國相差甚遠纔會向英、美、法國學習,纔會變得如此強盛。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只有存在着憂患的意識,纔會讓國家一步步變得更加強盛。

憂患意識的議論文 篇14

古人的確十分聰明,說的許多話是富有哲理的。孟子的一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不僅適用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而且對於現如今這樣比戰國時代更加殘酷百倍的社會,更顯得恰到好處。“生”“死”不僅僅是實質意義上的生存或死亡,更是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墮落或者是失敗。

“憂患”不單單是威脅,也可以說是一種心理,一種現狀。有了對手才能更加強烈地去激發你的潛能,提升你的能力,這是沒有極限,抑或是一種不斷成長的姿態。反之,如若沒有那樣強烈的競爭意識與強勁的對手,一味地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一時不會走到死亡的那種地步,也會在當今社會的底層中不斷掙扎,直至疲倦,最終淪爲社會的垃圾。

“安樂”或許更加容易理解。它泛指良好的環境,但更深層次的卻是內心深處的不思進取。美國作家海明威曾在《老人與海》中說過:“那些打不敗你的必定會使你更強大。"試想,如果一個從小出生在優越環境中的人,思想安逸,未曾體驗社會底層的艱辛與不易,社會上層的冷血與殘酷。那麼,向長遠處設想一下,如若有意外提前而至,那他又能用多長時間才能認清這個社會呢?估計不會太短。可假如他能提早適應,體驗這個社會的複雜性,能有着一種對社會的敬畏心的話,結果恐怕就是另外一番樣子了。

往遠了說,“憂患”與“安樂”是個人乃至國家層面的兩項重要的思想代表;可往小了說,便是我們每個人的學習了。在我們班上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初一分班時,聽老師說前45名纔是按小升初的成績排的。有人分班排名在班上前十名,可是一旦經過幾次考試的歷練,成績竟然落到了二、三十名的地步。這便是經過了一個沒有任何“憂患",幾乎盡是享受“安樂”暑假的結果,從而使得這些人喪失了競爭的心理,爲他們敲響了一次極其沉重的警鐘。再比如班上的一位同學,在初一時名不見經傳,甚至是不起眼的。可到了初二,他便像變了個人似的,學習成績幾乎可以說是飛速提升。於是在這次期中考試中,他大放異彩,從原先的二十多名一下子飛躍到了班級十四名,年級第九十的成績,這便是“憂患″的魅力。它能使你崩潰,也能使你成功;而“安樂”呢?也只是讓你享受到短暫的快樂罷了。

任何一個人沒有經歷過“憂患”,就無法抵達更加高遠的境界。如果是正處於“安樂”中的你,那麼你便可走出“舒適區”,挑戰不可能,立下高遠的目標,去腳踏實地,頑強向上。

憂患意識的議論文 篇15

想必大家都有聽說過“溫水煮青蛙”這個故事,當舒適的環境麻痹了青蛙的警惕,在危險來臨時,再逃離險境已來不及了。這告訴我們需時刻保持憂患的意識。

時刻保持一顆憂患的心,不讓自己身陷危機而不知。古時,齊國君主想收服楚國,齊國的謀士管子就讓齊桓公花大價錢去購買楚國的鹿,楚王聽聞了,喜出望外,絲毫沒有警惕之心,結果,齊國花了幾年,不費一兵一卒就把楚國收服了。爲什麼呢,是因爲楚王在面對這個天上掉下的餡餅時,沒有憂患意識,當他反應過來時,已爲時已晚。所以,保持一顆憂患的心。

時刻有着憂患的意識,可使自己在這種意識中不斷進步。在學校,需要有憂患意識,才能不斷激勵自己,獲得下一次考試的進步。就例如孫楊,這位家喻戶曉的游泳冠軍,如果沒有憂患意識,而是沾沾自喜,不努力訓練,他就不會再一次次超越自我;中國,如果在清朝時期,君主有着憂患意識,就不會一再衰落,而落得被捱打的下場。

時刻保持憂患的意識,不讓自己在安逸的環境逐漸消亡。曾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曾有一些漁民出海打魚,但是當他們回到陸地,魚就已經死,賣不了好價錢,唯有一個老漁夫,打回來的魚都是活蹦亂跳的,這讓衆人都不免疑惑:“爲什麼我們的魚回到陸地後就死了,而你的魚卻都還活着?”老漁夫笑了笑,打開了裝魚的箱子,發現了這裏面除了老漁夫打的沙丁魚,還有幾隻鮎魚。老漁夫說:“鮎魚是沙丁魚的天敵,沙丁魚時時刻刻都在躲避天敵,自然會比較有活力。”正是因爲有天敵的存在,沙丁魚一直保持着警惕,沒有在舒適安逸的空間死去。

就像現在實行的企業兼併和企業破產製度,這樣的制度,有利於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在這種憂患的意識下,不斷提升自己。而如果沒了憂患的意識,只享受着安逸,就像那被溫水麻痹的青蛙,就像那被餡餅砸的忘乎所以的楚王,就像一百多年前被捱打的中國。

所以,保持一顆憂患的心,不要到了最後才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那時,再後悔,已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