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精選14篇)

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精選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2W 次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特別是佔有重要地位的議論文,議論文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優秀的議論文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精選14篇)

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 篇1

對於學習這個話題,做爲21新世紀的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從小父母就開始灌輸給我們好好學習的思想,也進而導致現代的學生開始厭學。其實並不是不愛學習,其實學習更多的知識比他人更上一層樓是每個人的期望與夢想。而做爲新一代的我們不習慣受別人牽制,處於青少年時期的我們有一定的叛逆精神,正是這種叛逆令家長與老師煩惱與頭痛。

至今還記得初中老師曾說90後的是腦殘的一代,這句話否定了我們的才能,是令人氣憤的,但又何嘗不是正確的呢,因爲我們的行爲與學習態度以及思考問題時的怪異足以證明我們的“腦殘”。當然這也足以證明我們的思維比上一代更加的靈活與敏捷。有人曾說:這孩子聰明是聰明,就是不把這聰明放在學習上,可惜了啊。我想許都人都聽過這話吧,包括我在內。

不可否認我們在其他方面花的心思可能比在學習上花的心思更多,但這也不可否認我們所具有的鑽研精神(哪怕是在些無聊的事上)。鑽研精神是我們這快速發展的一代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在愛因斯坦那一帶就已經具備了這種精神,如果沒有這種精神現在發展不可能如此的快速。站在家長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將這種精神發揚到學習中來,以用來更好的學習取得更好的成績。

但我認爲這種思想是狹隘的,因爲正是這種思想壓抑了許多新的思想萌芽,使得我們的青春得不到正常的成長。當然有一點不可否認,家長及老師的這種想法並不是來源於他們自身,而是來自中國這種落後的教育體制,“只看成績不看過程,高考定終身”,這是令人畏懼的。

古人讀書,讀《四書》、《五經》,只是爲了能夠提高自身的品德社會更加文明的發展,這是值得推崇的。當初中國的教育也是爲了能夠更好的提高中華民族自身的素質,而發展成現今這種“中國式的教育”,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那時的老師問爲什麼而讀書,周恩來回答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令人欽佩的。而現在也有老師問過當代的.學生爲什麼而讀書,絕大部分人會回答爲更好的賺錢與生活而讀書。老師們聽後不語,因爲絕大部分老師也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的。爲賺錢與生活而讀書對90後的來說已是根深蒂固,不可磨滅的。從而牽扯出許多富二代的吊兒郎當,進而又帶動了他們周圍的一大片,使得學習的氛圍越來越差,學習效率越來越差。

站在國家領導人的角度來看,這種中國式的教育好像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進行強制性的教育才能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的素質,使國家更好更快速的發展。但是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強制性的教育是不合人意的,應向歐美國家學習。我國的教育體制應該進行一定的改革,應點面結合,進行綜合的考評。學習自由化是我們所期待的,也許每個人各自發揮其特長並加以應用會使得我國更加快速平穩的發展。

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 篇2

學習不僅僅是學到知識,更是提高自己的德行,提高自己的素養,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培養個人品德。

錢學森曾經發問,爲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發瘋的原因背後究竟何在?可以說,是我們缺少德行教育而造成了人才損失。

歷史上的傑出人物都是有高尚的品德和極高的智慧。很多文人更是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散發出一股濃烈的文人氣概。他們不正是擁有高尚的品德與智慧,通過德行教育,成爲卓越的人才嗎?

古時候有的人爲了使自己更優秀,在生活中不斷重視德行,意義就在於提高個人修養,這也就體現了古代爲什麼古人喜歡提高自己的個人境界,喜歡歸隱,喜歡抒發個人理想。孔子,莊子,孟子等等,他們都通過個人的努力來創造不同的思想,意義在於提升個人修養。

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僅僅是學到知識而不會運用知識,或者是沒有德行。那麼學到知識也就等於沒有多大意義,就像近日發生的一件比較令人震驚的事情,那就是雞蛋既然能夠在煮熟的情況下再次孵出小雞。當這篇學術發表之後,人們都對其表示搞笑、厭惡和痛斥。而發表這篇學術論文的人,正是爲了獲取廣大羣衆的錢財。在金錢面前,他選擇了牟利,而不是選擇幫助人們。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所以擁有知識還不夠,德行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光有德行教育,也是不行的。因爲德行教育僅僅只是個人品德的修養,但是並沒有更高深層次的提高個人的知識水平。因而有道德的人並不一定能夠做出好的事情來,所以如果要提高個人的綜合素養,那麼你就要既注重知識的薰陶,又要重視德行教育。德行教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接受的`一種隱形的教育。

有的人聰明瞭一時,但是卻聰明不了一世。如果缺失德行,做事情就會失去做人本分的原則,這樣就會遭到社會和個人的強烈反對,只有把德行與智慧並肩齊坐,纔可以實現個人夢想。

能夠成爲模範的人,必然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人。我們最值得尊敬的模範的人,便是智慧與德行共有的人。因爲德行教育是我國目前比較缺失的一個方面,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理解知識,不斷地去積累思想,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做到對德行教育的重視。

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 篇3

幾千年前,一座寺廟前,孔子正向他的三千餘弟子傳授他的畢生所學,那是教育。

幾千年後,幾萬中國人,在山高那般的試卷下,對人生對社會,是一片黑暗,迷茫。那也是教育。

有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當“萬卷”變成“萬試卷”,我們的下筆還會有神嗎?

這件事我不得不說。幾天前,一名10歲的男孩在寫下最後一段文字後,縱身跳下,十七層的高度令他粉身碎骨。隨之,家屬們的悲痛,社會的譁然,政府的無視,如傾盆大雨倒下。那段文字,是:老師,。我做不到。我試了好幾次都沒膽跳下。只是一段真實的獨白,文字中有10歲孩子應有的稚氣未脫,也有那令人恐懼的“我做不到”。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文字中的唯一人物,老師。

老師逼孩子跳樓?這樣的結果誰又會想到,孩子太頑皮被老師罰檢討1000字就讓一個年紀輕輕的孩子失去了嚐盡人生百味的機會。當看到這樣一篇報道免不了心中浮現出的一個字,“慘”。可在這個字的背後,是國人對教育的理解。幾十年前,周恩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可幾十年後的.今天,中華崛起了,可多少人是爲了考試而讀書呢?

教育改革現在流行全國,從最初的減負到現在的中高考內容,答應國人的事教育部一樣也沒做到,卻想着喝酒送禮,敲詐公款。今年終於在_的領導下可以真正靜下心來談改革,可改什麼?怎麼改?這些是問題嗎?

再說國外,德國的高考每門只考一道題。對身處中國的“寒門弟子”來說實在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可單單這一道題就複雜的不知要難道多少中國學生。在他們眼中的考試。就像一次旅遊,總是充滿閒適,放鬆,和做出題目的那般成就感。哪兒沒有抄襲,沒有監考,這纔是真正的教育,這種教育體制下出的人,纔是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請允許我以一個15歲孩子的眼光看待中國教育:教育需要解脫,中國需要改變。

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 篇4

過去看到電視劇的一個片段:晚上,一個美國富人把自己剛出生的孩子放在另一個房間裏,讓他單獨睡。別人問她爲什麼要這樣做,她只是說:“我遲早都會照顧不到他”看到這一電視劇的時候我還小,並不理解話是什麼意思。但人都是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後來的我,終於明白了這一個道理。

現在很多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卻不會心懷感恩。也有很多孩子與之相反,他們隨父母過着貧困潦倒的生活,家庭經濟貧乏,渴望像別的孩子一樣吃好的穿好的。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開始是無法感知的,只會隨着幾年後慢慢拉開這一個差距。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家庭情況是一個主要的因素,這就比如溫室裏的花朵和外面風吹雨打的小草,它們成長的環境決定着它們對抗外界壓力的能力,所以形成了最後的境遇。在這裏,我想說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過去的窮孩子早當家,在爸媽的帶領下早早結婚生子,而過去的`富孩子呢,他們嬌生慣養,被父母寵着護着,最後寵出了一身的毛病,但由於社會還算安定,這也並沒有什麼問題,也都像窮孩子一樣成家了。這兩類人的生活差不多,也都以“過日子”爲主了。只是,同樣的公式不能應用到所有的問題裏面。如今,社會變了,養孩子、教育孩子這一套題的答案也變了。

如今,隨着時代的發展,科技的優越,孩子們的教育方式也變了,以前哭着鬧着的孩子打他兩下就乖了,現在要理智教育了。以前不問你要錢的孩子,現在花錢如流水了。現在的富人家庭和窮人家庭也都顛倒過來了。富人的孩子聽話,窮人的孩子很多成了敗家子。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其實,只要是個人都會有自尊心和虛榮心,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子。而人的虛榮心就好像是一捆乾柴,星星之火一點即燃。窮孩子的父母一般缺乏社會經驗,跟不上形式,只想讓孩子不要吃自己吃過的苦頭。他們怕委屈了孩子,便對他們關愛有加。富孩子的父母往往更懂得教育孩子,他們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他們教育孩子着重在孩子的心理和學習上,而不是在物質上。大家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而過去的確是這樣。現在呢,不一樣了,現在很多是窮人的富二代了。而我剛剛說的,或許就是這兩類家庭問題的根本原因。

父母的愛,雖然都是無私的,但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讓孩子變成“敗類”,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希望天下的父母在爭取給孩子幸福生活的同時,也能夠讓他們有獨立的人格。

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 篇5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最近很火的一個線上教育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相信看過新聞,刷過抖音的都知道線上教育這個問題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與好評,但同時也使一部分家長頭疼不已,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線上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在線教育,線上學習的一個過程。我們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來連接教師與學生,進而實現知識的共享。這麼說的話,聽起來好像是一個挺不錯的教育方式,那爲什麼卻呈現出了一種有人歡喜有人愁的局面呢?其實,線上教育這種方式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好好利用,它便能助你更上一層樓;不能好好利用,它便顯得毫無意義。

一方面,由於疫情停課的原因,推出線上教育就好比是雪中送炭,對於即將高考的孩子來說更是相當於一場及時雨,畢竟高考是人生當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疫情之下,學校延遲上課我們可以理解,無可厚非。但是,時間久了,人總會忘記一些東西,並不是所有人的記性都是那麼好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自學成才的。在這種關鍵的時候,線上教育的推出,無疑是解決了教育停滯這個問題。那麼線上教育又有哪些優點呢?首先,線上教育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衆所周知,大部分人都對新穎的事物充滿好奇,所以線上教育這種方式能吸引廣大師生的共同參與。其次,線上教育沒有受到區域的限制,即使師生相隔南北,還是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交流學習。最後一點尤其重要,線上教育我們可以利用網絡這個大平臺來快速獲取你想要的優質教育資源,師生們可以通過網絡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開闊師生視野的同時也對教育以及學習的質量有着重大的提升。所以說,能利用好線上教育,將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更上一層樓,甚至有着質的飛躍。

當然,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任何事物都有着其兩面性,線上教育也不例外。線上教育固然能起到不錯的教育效果,但也不是毫無瑕疵的,那我們就來看看線上教育究竟有哪些缺點。第一點,線上教育需要用到電腦或者手機,但這並不是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都能擁有這個條件的,有一些家庭經濟上並不富裕,或者有一些家庭在邊遠地區,網絡信號並不好,這就使線上教育得不到良好的'體驗,從而大大降低學習的效率。第二點,線上教育在促進師生課堂交流方面大打折扣,使得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第三點,學生的自律性不一,很多學生利用手機電腦網絡並不是學習,而是玩遊戲。而且在家跟在學校的學習氛圍真的大有不同,在家通常比較隨意,不是所有家長都能隨時陪在孩子身邊陪着監督着孩子的學習。這樣一來,線上教育的意義便不大了。第四點,線上教育,很容易造成視覺疲勞,導致視力的下降,這也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所以說,線上教育也存在缺陷,利用不好反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

那我們又該如何看待線上教育這個問題呢?在我看來,在校的教育必不可少,線上教育也不失爲一種好的教育方式,它可以用在不時之需,就好比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不能在校學習,線上教育就體現出其重要的價值。

當然我們進行線上教育時也要合理的安排。首先我們可以建議提倡有條件的家長可以隨身陪同監督自己的孩子的學習,跟進孩子的學習情況。其次提倡老師隨時抽查學生的學習進度,給予學生一定的壓力,使其不分心與其他事物,儘量讓孩子不受外界影響。最後線上教育也要合理安排時間,保護好孩子的視力。相信只有我們好好利用,線上教育將會爲教育事業錦上添花,學生們的學習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 篇6

今天早上的中央2套《馬斌讀報》欄目說:四川某地有一對夫婦爲供兒子上大學,傾家蕩產,最後連結婚時送妻子的戒指也變賣了,二人艱難度日,好在兒子有出息,不禁考上了北京大學,而且還去了美國讀博士。兒子倒也孝敬,節衣縮食從獎學金中省出一萬美金寄給父母,父母憑着一萬美金過着舒適安逸的生活。

這段話從表面看,是說這對夫婦堅毅不怕難,兒子孝敬有出息。但其中的內涵不僅如此。

我們不僅要問,中國的教育怎麼啦!我們不妨逆向思維,結論是中國的教育讓人傾家蕩產,美國的教育給人雪中送炭。中國的.教育在掙錢,也能掙錢。我們的教育太落後了。

曾幾何時,一個孩子從上幼兒園、學前班開始,一副沉重的枷鎖就套在他們及家長的身上:開始了名目繁多、五花八門的交費歷程,開始了繁重的學業生活。那學費是越來越多,多得讓一般平民百姓家庭負擔不起;那書包是越背越重,壓折那稚嫩的身子骨。迫於競爭的壓力,家長與學校對學生們都寄予厚望,因而孩子們從入學起就開始了拼搏!他們失去了童年和少年遊玩的閒暇與樂趣,同時也沒有自由地發展自己特長和潛能的餘地與可能。那一次次升學,那高考,揪着多少人的心哪!考孩子,也是考他們的親人。考上愁,考不上也愁:考上了,是再加一碼的學費和學業;考不上,要復讀,那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和思想負擔。

教育改革以來,教育產業化、亂收費使學費節節攀升,居高不下。中國人的教育支出在家庭所有支出中高居第一位,其比率幾乎是世界之首。

有關部門的調查統計顯示,由於上不起學,全國中、小學生輟學人數每年達200多萬。“轉型期中國重大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課題組抽樣調查17所農村中學後發現,平均輟學率約爲44%,最高爲74.37%!一個孩子從小學到大學畢業,差不多要花十來萬人民幣,這對廣大的農村家庭來說,實在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於是許多的孩子,中學一畢業甚至沒畢業,就不得不背上行囊四處奔波打工了。大批平民子弟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造成教育嚴重的不公平。

雖然說這些年,中國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收費標準才逐步正規化,但有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亂收費現象。另外,由於急功近利式的擴張,教育中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從而造成的人文精神的喪失,希望這些現象能夠儘快消除,不要再出現因貧困而喪失教育權利的現象!

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 篇7

所謂優質教育,一定是能夠使學生形成陽光般的心態和健康人格的,是能夠提高學生的自尊和自信的,能夠使學生內心變得越來越充實和富有力量的。優質教育一定是學校資源的配置富有效率和效益的,學校生活中充滿了對所有學生的深切關注,沒有人被忽視和被遺棄。

優質教育並不單是升學率高的教育,因爲一所學校升學率的高低,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生源質量。大量的研究業已表明,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其次纔是教師的素質,第三才是學校的課程與硬件設施。

優質教育從其目標追求來說,那就是真正去爲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爲一個好的社會培養好的公民。教育是最應該富有正義感和最應該有良知的事業。教育是最應該充滿對於美好人生和美好社會的理想的。假如教育失卻理想,我們還能有什麼?沒有理想的教育也許可以是高效的,但絕不可能是具有精神的高度的。

優質教育從其教育過程的品質來說,是充滿關注生命的氣息的,是能夠讓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的,是能夠讓智慧之花盡情綻放的。教育過程中充滿諒解和同情,教師能夠幫助學生緩解考試的焦慮和學習的壓力;教師在工作中能夠做到勞逸結合,更多地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團隊成員和師生之間的相互激勵;着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真正實現有效教學;在學校的全部生活中能夠充滿了細節的.關懷。

從其效果來看,優質教育一定是能夠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和諧發展、有個性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許多地方將考上清華、北大的人數作爲評價一所學校辦學質量的指標,其導向的錯誤性是顯而易見的。且不說清華、北大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問題的關鍵是會考試不見得會創新,因爲考試檢測的主要是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考試要求一定的回答問題的速度,這個速度往往與熟練程度有關,所謂的"熟能生巧";而創新並不一定需要思維敏捷性的品質,卻很需要原創性和深刻性的品質,而這兩種品質是在有時間限制的紙筆相加的考試中不易檢測出來的。即使考試試卷設計得很好,更多的只能檢測出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發現問題的能力。而對於學術和技術創新來說,發現問題的能力是更本質、更重要也更高級的能力。

善好生活是師生現實的、具體的生活過程的內在特質,而不是宏大的、抽象的倫理道德的訓誡。學校是師生生活、工作和學習的世界。學校應該是放飛心靈和舒展個性的地方。優質教育一定源於善好生活,也一定爲了善好生活。

所以,生命教育的一項歷史使命,就是讓我們更多的人成爲受過優質教育的人。這樣,命運的改變就不僅僅是那些作爲弱勢羣體的人們個人的事情,改變的將是整個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改變的將是我們所有人的生活品質。

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 篇8

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爲目的,以傳授知識、經驗爲手段,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教育是人類文化的一種傳承活動和催化活動,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中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教育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個人生活的'準備。它通向個人傳遞文化,幫助超越一己之見去掌握前人的經驗,分享人類世代積累的知識財富,獲得獨立生活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喚起人的潛能,不斷提高和革新自己,從而開闢人性發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來的基礎。

幸福,是人的嚮往和追求。教育能爲人們未來的幸福生活奠基。要讓短暫的生命發光,有尊嚴有意義地度過一生,必須接受教育。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知識迅速增加,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社會競爭空前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接受教育,喚醒潛力,發展才智,才能擺脫愚昧,增長才幹,豐富人生,享受現代文明,在職業活動和其他活動中獲得成功。教育對於一個人的成敗至爲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獲取知識,知識改變命運。對於民族、國家來說,教育成就未來。

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 篇9

在生活中,有些這樣的家長。孩子不小了,卻當小孩子養:早上幫孩子準備好書包和早飯,晚上又備上孩子的換洗衣物。不論孩子想自己來還是接受時,都要來一句:以學習爲重,其他事情我們幫你做。但有點遠見的人若發現有家長從小到大都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定會稱讚這是“貴族”教育。

在“教育"前加上“貴族”兩字,既是對受教育者成才的認同,更是對這種教育方式的讚賞。

由此又想起鄰家的阿姨。前幾天她來我家串門,和我媽講起她兒子。講到他兒子期末考了年級前幾名,臉上淨是自豪;但談到兒子的自理方面,言辭閃爍,只好無奈卻面帶微笑地自嘲了一番:“多虧我什麼都幫他做了,搞得他現在只會讀書!”

說到什麼是“貴族”教育,並非是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而是家長在生活中給孩子正確的引導。歷史上因家人的正確教育而成功的偉人數不勝數:岳飛因母親的嚴教,從小忠正,最後成了抗金名將;孟軻母親幾次遷家,從小嚴格要求、逐步教化孟軻,成就了大儒孟子;胡適的母親,雖不識字,卻通過言傳身教培育出一個大文豪……

“貴族”教育不僅是爲了讓孩子學習知識,更是爲了讓孩子提高素質,增強本領,開闊眼界,學會獨立自理,在未來的風雨中站得更穩。“貴族”教育久了,將來就更有希望擡起“貴族”般的頭,出人頭地,擁抱幸福。如果家長只是一味的幫助和溺愛,孩子長大後生活不能自理,你未必繼續幫助?那前途註定渺茫,恐怕以前的知識現在只能學而無用。畢竟,沒有那個老闆會聘請一位只知理論而不能實踐的書呆子吧?這樣的`人生,那個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經歷?

父母們應好好進行正確的,適合自己孩子的“貴族”教育,孩子們也應當認真接受父母正確的教育,享受其帶來的人生碩果。

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 篇10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而近日記者從亨德森(新世界)外國語學校瞭解到,該校就讀的數千名幼兒和小學生中,約60%以上的孩子,其教育重擔實際上是他們的爺爺或奶奶在承擔,這些爺爺奶奶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

父母工作壓力大爺爺奶奶擔重任

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相當激烈的社會,時間就那麼多,如果親自陪着孩子學習、教知識的話,就沒有時間用在工作上,時間長了將面臨被競爭淘汰的狀況,因此處於這個年紀的父母,往往爲了養家餬口,或者爲了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賺取更多的`錢等原因,很難抽出時間來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等教育問題。於是,教育孩子的重擔自然地落在了爺爺、奶奶的身上。

教育孩子盡心盡力 爺爺奶奶“補償”孫輩

“老人帶出來的孩子都不好,脾氣太嬌慣了”。這是很多家長都在談論的一個話題。

其實亨德森·楊認爲不然,有很多老人在年輕時都是接受過很好教育的,對於孫輩的教育是不會盲目地過分寵愛的。老人之所以會比當初教育自己孩子時還要盡心盡力,一方面是存在一種補償心理,覺得自己年輕時和現在自己的孩子一樣忙於工作,拿不出足夠的時間來教育自己的子女,因此現在把當時沒有爲孩子付出的時間花在了孫輩的身上。另一方面,也存在一部分孩子的家長受教育程度不高無法指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而爺爺奶奶卻受過該方面的教育,因此教育孩子的重擔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老人的身上。

時間充裕精力充沛 爺爺奶奶優勢多多

雖然爺爺奶奶難免出現對孩子過於溺愛、管教不嚴等問題,但是爺爺奶奶教育孩子也具備不少優勢。現在一般的家庭在孩子出生後,家裏的老人也差不多到了該退休的年齡,退休以後相對上班的時候老人的時間多了很多,在孩子年紀小自覺性不強的時候,老人可以專門拿出時間來監督孩子做功課、看書複習,按照合理的膳食標準給孩子搭配飲食。同時,家長是孩子的榜樣、是第一個老師,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受家庭影響的。但是孩子的父母卻沒有精力來和孩子進行有效地溝通,聽取孩子的想法,甚至很多是一天見不到孩子幾面,更談不上對孩子有什麼啓蒙了。因此,每天陪伴在身旁的爺爺奶奶便成了孩子模仿的榜樣,爺爺奶奶的正確言行和教導,往往能夠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親子教育不可少父母不能撂“挑子”

雖然爺爺奶奶教育孩子有那麼多優勢,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孩子的父母可以因此而撒手不管,把全部教育任務交給爺爺奶奶來承擔,畢竟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父親身上所具備的陽剛的英雄主義和母親的人文關懷,對於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必不可少的,這些都是親子教育的重要部分,作爲父母,應該儘量抽出時間來和孩子進行感情溝通,按照少兒知識發展的規律來親自教育孩子。

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 篇11

在寫作教學方面,近年來不斷有學者呼籲說理寫作、公民寫作,俞發亮先生的新著《走近議論文——高考議論文寫作測試回望》就是其中一部力作。該書聚焦於議論文這一說理寫作的重要文體,致力於研究議論文寫作測試這一非常具體的問題。本書有以下特點:

一、縱向的“歷史”鉤沉。不管人們對高考的看法如何不同,有一點認識是一致的:高考寫作深刻地影響着中學寫作教學,因此,研究中學寫作教學就不能不研究高考作文。20年來,俞老師一直參與福建省高考閱卷並主持作文評卷工作,這一經歷成爲他寫作教學研究極其寶貴的資源。本書第一章即對1977年以來30年高考議論文寫作測試做了較爲全面的爬梳與反思,這使得本書具有一種別樣的“景深”。30年的高考寫作是一段註定無法迴避的歷史,是當下寫作教學的基因,它深刻影響着當下寫作教學的樣式及未來可能的走向。

二、反思性的“元”研究:對議論文爭議之“爭議”。“元”研究是一種反思性研究,它跳出爭議作文之外,以理性的標準反思人們對高考爭議作文的“爭議”。俞老師在衆多的爭議中遴選出與議論文寫作有關的問題:議論文文體特徵,滿分作文,說真話、寫真事,論據真實,議論文的邏輯性……通過對這些爭議的.討論分析,引導讀者隱隱窺見人們對中學寫作教學若干本質問題的認識正在發生着緩慢卻較爲深刻的變化。

三、橫向的“域外”借鏡。國外寫作課程與教學研究相對成熟,俞老師參考美國SAT作文考試命題與評價標準,對比分析了我國高考作文命題與評價標準需要改進與完善之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議論文寫作教學的幾點建議:培養批判精神、開展批判性閱讀、高考測試以論述類作文寫作爲主、高中開設形式邏輯課程等。

縱向研究、橫向研究以及“元”研究的有機結合,使得俞老師的研究具有堅實的基礎。其中有些建議或可再做商榷,但他的研究態度、方法及廣闊的視閾卻使得其研究具有相當的學理依據。本書還有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特徵,即注重從課程與教學層面結合展開議論文寫作研究。

我與俞老師的交往基本上是文字之交。當收到俞老師惠寄的《走近議論文》,我連夜通讀全書,最近又一再翻檢研讀,對俞老師的研究有了更全面的瞭解。雖然在有的問題上我們之間還有一些不同看法,但這絲毫不妨礙我們相互間坦誠的交流。而我之撰寫本文,乃是基於我們之間的如下共識:“說理”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更關涉着某種價值。議論文寫作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理想精神,對學生日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對於促進學生成爲合格的現代公民,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相信此書的出版,會對中學議論文寫作教學的進步產生重要的影響。

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 篇12

最近我看了一些高考0分作文,在網上。

我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連我睡覺都夢見了——我的高考作文也是0分。

我總想去找個“賽半仙”來算算我的命運。但一看見他算個命還要扳手指,也不帶計算器,也不背個公式什麼的,我就有點心酸了。算命也是算嘛,該是數學的一部分。比如解方程,我做的夢就是個未知數,總該打個草稿打個算盤吧。等到推算出來我的高考作文確實是0分的時候,我看見了草稿,瞭解到過程,也能死得安心呀。

我擔心考0分也不是沒緣由的。因爲我作文確實寫得不好,我擔心閱卷老師看到我的作文會走火入魔。

從小我就很崇拜魯迅先生,我是看着《孔乙己》《阿Q正傳》長大的。後來又邂逅了韓寒。看了他們的作品,我就覺得很牛逼。那時我就明白了寫文章是可以用來罵人的.。於是有着幼小心靈的我,寫作的文風逐漸趨向於了他們。從小學開始,我就熱衷於寫批評和負面的文章。因爲我實在寫不出可愛的一面來。即使寫出來我自己也覺得虛僞,因爲我生活中從未有過可愛的一面。那就撕毀掉吧。

事到如今我才明白,這就是所謂的“非主流”。而那些“主流”都在讚美祖國,談詩論詞,因爲這是高考要求的。從八股文到現在,考場作文都有着這麼一條潛規則,那就是內容必須是積極向上的。哪怕你作文寫得完全不通,只要你說一句“熱愛祖國熱愛黨”就可以及格。哪怕你文采飛揚,激情四射,只要你批評應試教育一句,你就得是零分,沒有商量的餘地。連毛主席都這麼說的,因爲他不喜歡魯迅那張烏鴉嘴。

可我太老實了,我寫作文總是不經營地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品德。有時隨便說件小事,就要吹得老遠,完全偏題不說,還要把有些見不得人的事寫出來罵兩句,比如應試教育。

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纔是真的英雄。

我也喜歡這句話。

敢於直面慘淡的應試教育,也是真的英雄。

可惜閱卷老師不喜歡,教育部門不喜歡。她們都是專業搞語文的,都很文柔。大都喜歡看郭敬明那種柔情的文章,但必須是與愛情無關,最好引用點古詩詞。詩情畫臆,帶給她們的是享受,帶給我的是虛僞。(因爲最詩情畫意的東西往往是她們無法接受也沒機會看到的東西,那就是情書。)

我的腦子都被英語單詞,物理數學公式,化學方程式裝滿了,哪還有內存來裝美景?所以我很悲觀,我的作文也很消極很憤青。但這的確是我的真情實感呀。何必要我去學郭敬明去學裝處呢?咱好逮也是個爺們,爺們就得寫點陽剛的東西,矯揉造作的是太監。

寫到這裏我也不知道再寫點什麼了,剛纔靈感在我洗澡的時候閃現,現在磕睡把他趕走了。所以我也不打算再寫了。

注:洗澡的時候我想到一句古話:“汝子不可教也。”

於是靈光一現,我想到一句粗話:

“老子不可教也。”

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 篇13

時下的教育太折騰了,折騰得好些老師不知道如何上課,不願上課,不敢上課了。教育要是還不平靜一點,或者說睿智一點,我們的教育肯定是很危險的。今天是這種教法,明天是那種教法,明天的教法常常否定今天的教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些教育決策者爲了推行一種教法,往往把以前的教法貶得一錢不值,爲了推行“啓發式”,就得貶低“注入式”,爲了推行“問題式”,就得貶低“主講式”。無學術包容,有學術霸氣或者說匪氣。認真想一想有些教法的出臺,有些教法的羣衆運動,不是教育的必然,不是某一學校,某一班級,某一屆學生的必然,老師的實際必然,而是領導所謂的改革必然,所謂的政績工程必然。一個地區、一所學校實施哪種教法,不是由教育實際而定,而是因主管領導人的.更替而論,尤其是因主管領導的個人好惡而定。好些教育官員在新的崗位上大多不太尊重已有的決策,原有的制度,而喜歡另起爐竈,當然其結果是“三把火”燒得教育不斷的“創新”,也不斷的折騰。

事實上,一種教法的好壞效果是不能在短期驗證的,教育改革成果或是所謂的創新成果更不是立竿見影的。好些教育成果要等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纔可見出成果。就像當年一以“學農、學軍、學工”爲核心的教育思想,好些人因爲一而否定它,直到一、一、王歧山等人作了中央常委之後人們才發現它才它的好處來。

我曾研究過新西蘭的教育制度,發現這個國家行政部門原則上不干涉教師的學術選擇,教法選擇,只要不違法,教師,尤其是一線教師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有相當大的學術自由。而我們是行政命令辦教育,不是學術辦教育。

這種教育還美其名曰“中國特色”,實質上是盲目的教育,利己不利人的教育,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教育,再說白一點,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教育要出成果,需要一定的冷藏期,一定的封閉期,一定的穩定期。想想陶行知、晏陽初等世界級的教育家,他們哪個不是在一定的封閉期出的成果,假如我們的行政干預面太大,大頻繁,他們有現在的成果嗎?當然,我不是反對教育的改革,時下的教育也需要實實在在的改革,而是說我們的改革是要在尊重教育規律的前提下的改革,而不是想當然的改革。再想想中國一些科學家,在未出名的時候能潛心搞科研,一當出名之後,尤其是當官之後,今天作報告,明天作演講,他哪有精力高科研,當然,其水平也就原地踏步了。

每年諾貝爾獎結束之後,我們好些人都會分析中國人爲什麼沒有得獎的原因,幾乎所有的文章都會說到中國的教育,指責的人多,有建設性意見的人少,罵人的多,走極端的人多,能提供可操作性的辦法人少。

以教育爲話題的議論文 篇14

不少人信奉“黃荊棍兒出好人、棍棒出孝子。”前不久,“狼爸”教育,在網絡上又掀一起熱潮。“狼爸”是誰?狼爸是一個家教的代言詞。他自稱“中國狼爸,用“打”的教育方式,將三個孩子送進北大。”

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以後無憂無慮?後患無憂?然而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演變成現實中這位父親所對孩子們實施的“棍棒教育”。一切在旁人看來幾乎是不近人情的要求,卻是他基本的家規。

狼爸的成功是我們所議論都是話題。反對的人不計其數,但是支持的人也數不勝數,前者的選擇我們有着相同的理解,但是後者又爲何去接受、同意尚無人情的狼爸式教育?他們是看到了狼爸的成功,狼爸孩子無量的前途。

考進北大是否意味着成功,以考進好學校作爲成功標準,是否是典型的實用主義?成功的真正標準難道不是自我實現嗎?

一個被稱爲“鬥媽大全”的帖子近在微博和網絡上迅速躥紅,作者用稚嫩的筆觸和配圖把自己如何與媽媽抗爭描述得詼諧十足。令廣大網友驚奇的是,作者竟是兩位10歲的四年級女孩,而書中所呈現的20餘個“鬥媽”招式,招招都令人忍俊不禁。

在我看來,“鬥媽大全”的走紅並不是偶然,家長們並不能避免與孩子的衝突。此時,往往聰明的家長會依據孩子的獨特秉性和具體情況來掌控實施最適合的家教。同樣的道理,一些聰明的孩子也會根據父母的特點、個性和常用的做法,選擇最有利的保護、應對方式。而“鬥媽大全”恰恰就是這樣的一個帖子,滿載着孩子與父母衝突過程的積累,不失爲一本讓所有人閱讀,從中得以啓發的結晶。

在我國的傳統式教育中,父母和其他長輩對於孩子而言是絕對,神聖不可侵犯的。即便到了今日,一般家長也都不顧自己的對錯與否,讓自己的孩子公然反駁自己,倘若不聽從管教,“輕則罵,重則打。”於是乎,孩子在家中就面臨兩種選擇,要麼成爲不聽話的`“問題少年”,要麼成爲聽大人話的“baby”後者招人喜歡,前者則引起家長的爆發或無奈,無奈的家長便是對孩子放棄了希望,只願“船到橋頭自然直。”在這樣的家庭中,由於家長與孩子的不平等,總以爲孩子不懂事,需要嚴加管教。

他們殊不知,他們長期的嚴重打罵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身體上與心靈上的創傷,甚會導致孩子一生的自卑、懦弱、抑鬱、自閉。還有可能當孩子遇上挫折時輕生的心理。造成人際交往、學習的退步。家長們的“棍棒教育”可能將會適得其反。

在“狼爸教育”與“鬥媽大全”打得一片火熱的這個平臺,希望家長們能站在我們的角度去思考,我們也有同樣強烈的自我意識,尊重我們,尊重你們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