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背影》教學設計第二課時「彙編」

《背影》教學設計第二課時「彙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2W 次

  《背影》教學設計第二課時【1】

  一、複習舊知。

《背影》教學設計第二課時「彙編」

  二、再讀課文,探討父親形象。

1、 請同學們再次齊讀“車站送別”一段,探究描寫刻畫父親買橘子的背影。

(1)父親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憂傷。給人壓抑的感覺,這是一個沉重的背影。

(2)走路的姿勢:蹣跚--年紀較大,腿腳不便。這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3)爬月臺的動作:探、攀、縮、傾--行動不便,步履艱難。

動作描寫:“探”,體胖動作不便,下鐵道小心翼翼;“攀”,既寫出月臺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親爬月臺的吃力;“縮”,兩腳無處可蹬,把怎樣爬寫得更細緻;“傾”,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這是一個艱難的背影。

2、作者對父親的刻畫,不僅對父親的外貌、動作進行細緻的刻劃,還對父親的語言進行描寫,因爲“言爲心聲”,你能品味父親第 言外之意嗎?

(1)“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父親這是做什麼?這是在寬慰兒子。這時最悲痛的人是誰?是父親。爲什麼寬慰兒子?怕家庭變故會影響兒子的學業。父親表面上比較想得開,實際上他把悲痛壓在了心底,不讓兒子看到。這是一個多麼善良的父親啊!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擔心茶房照顧不周,只有親自去送才放心。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怕兒子路上飢渴。

(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怕兒子路途不安全。

(4)“進去吧,裏邊沒人。”--怕兒子行李丟失,到時候着急。

父親話語少,但幾乎都是深情的流露,是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切、叮囑,集中體現了“父親”對朱自清的真摯關愛。

3、本文的題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寫了幾次“背影”?這幾次“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它們各起到什麼作用呢?

(1)第一次:點題的背影。開篇點題,製造懸念,引人入勝,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2)第二次:買橘子時的背影。細膩的描寫,描繪了父親老態龍鍾、步履艱難的情形,感人至深。

(3)第三次:離別時的背影。此時依依惜別,想到父親今後一人還要爲生活奔波,想到父親對自己的深情,不禁淚眼婆娑。

(4)第四次:淚光中再現背影。父親信上說到了“大去之期”,身體和心境都是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淚如泉涌,含着淚想到父親對自己的許多好處,所以這一處“背影”是在淚光中見到的。信中寥寥數語,令人倍感酸楚。

4、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父親是一個細心關照、周到入微、體貼兒子的慈愛的老人。

 三、 研讀課文,探究重點。

1、文章爲什麼寫回家奔喪,寫在南京遊逛,都一筆帶過,而寫送行的過程,特別是買橘子寫得詳呢?

是詳是略,關鍵看材料與主題的關係,詳略的原則是爲了突出重點。

2、課文題目能否改成《浦口送別》呢?

以“背影”爲題,含蓄雋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寫照,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是作者感情的觸發點和凝結點。用“浦口送別”就顯得單調了。

3、本文脈絡清晰,表現在哪裏?

文章有兩條線:一是以時間的先後、地點的轉換爲順序,是記事寫人的明細;二是以“背影”爲暗線,含蓄雋永。

 四、課堂活動,表白求情。

1、欣賞《懂你》,聯想親人對自己的愛。

2、學了《背影》,聽了《懂你》,我們感受到那如山的父愛。在你的人生經歷中,你的父親(或母親)肯定也給予了你許許多多的關愛,想一想,哪一個細節給你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說給大家聽聽。

學生真情表白。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1、 熟讀課文,感受父愛。

2、 寫一封信,寄給你的家人。

  《背影》教學設計第二課時【2】

 一、學生齊讀課文後,檢查上節課所學生字詞及對全文結構的認識。

  二、學生齊讀第一部分,思考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確:開頭設疑,點出“背影”,引起讀者思考。

  三、分層次朗讀課文,並思考以下問題:

1、(2-3)寫送別時的家境。

問:文章重點寫代表着父親關愛的“背影”,爲什麼又要寫與此似無多大關係的二、三段?

明確:這兩段寫父子離別時的家庭境況,爲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爲突出父親的愛子之情作鋪墊。在這個家庭極爲悲痛的時候,父親揹着沉重的精神負擔,還細緻入微地關照兒子就更爲感人。

2、(4-5)這一層主要寫了離別前父親對“我”的細心關照。

分析:這兩段寫父親浦口送別時對兒子的處處關心,都是通過兒子的觀察和感受來表現的,着重寫了父親的動作行爲和語言。作者的敘述父親首先是送不送,這就頗費躊躇。送不送躊躇――送。作者很細緻地敘述了父親在送與不送上的猶豫不決。這裏極其生動自然地反映了父親在老年光景慘淡,力不從心的情況下,愛子的特殊心態。“說定不送”則“再三囑咐茶房”;“終於不放心”,躊躇之後還是“決定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也無濟於事。“我”已經二十歲了,其實用不着送。正是在這種可以不送、應該不送而又終於送了的反覆過程中顯示了父親對兒子關心的周到入微。其次是怎麼送。父親年紀大了,本可一切讓兒子自己去做。但他不,卻事必躬親。先是“照看行李”,後是“忙着講價錢”,再是“囑咐路上小心”“不要受涼”等,做這些看來對於一個成人兒子的多餘的事,已經足以使人感受到愛子情切;而“我”之不放心,暗裏笑他“迂”、事後又自責等一系列的敘述,就更反襯出父親愛子之“執着”。作者兩處責怪自己“那時真是太聰明瞭”,語言樸實真切,感人至深。

3、(6)描寫父親過鐵道買桔子時的“背影”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

分析:第6段集中描寫了父親爬過鐵道買橘子的情景。這是全文的精華,點題的文眼,寫出作者留在心靈深處的`永記不忘的“背影”。這裏,作者不惜筆墨,詳細寫了父親的外貌特徵(胖、穿戴黑帽褂)、動作特徵(“蹣跚”、“慢”、“探身”、“手攀”、“上縮”、“努力”),極力勾繪出父親行動艱難時的背影。正是這個“背影”,反映了父親送子遠行的困頓;也正是這個“背影”,激起了作者未有過的感激、憐愛之情。橘子買回來了,父親“撲撲衣上的泥士裏很輕鬆似的”,這一個簡單的動作,淡淡的描寫,卻十分逼真地發掘出父親完成自己的心願後的某種心理上的滿足。兩句簡單的言語,是經過作者精心挑選的,“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這正是一個父親臨別前重要的囑咐;而走了幾步又回頭,叫兒子“進去吧,裏邊沒人”,更顯出老人關懷留戀之情。兒子望着父親的“背影”,這時的感情已達到了最深的。

本段這些動詞的理解是理解本文的關鍵,也是體會父親對兒子的愛的具體表現,擬作一個模擬父親的過鐵路買橘子這一動作來體會的艱難和我的感動。(具體見片段實錄)

1、 學生齊讀結尾一段,老師簡要分析。

分析:這段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表現了三層意思:一、二句表現對老境頹唐的父親的哀憐;三――六句表現對父親往日發怒的理解;最後三句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結束全文,呼應開頭,抒發了對父親的深切的思念之情。

  四、學生自我小結。(談本節課的學習收穫)

  五、教師小結。

如果我們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在日常生產中,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背影。而這些背影都留給我們足夠的想像空間。在朱自清的眼中,父親的背影,凝聚着父親對兒子的關愛深情,尤其是在當時家境慘淡、禍不單行的日子裏,這種關愛更顯可貴,也就更感動人心。

  六、感受深情(放背景動畫《懂你》)。

同學們,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一桌準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牀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凝聚着親人們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懷。正像父親的背影一樣,永遠感動着我們。讓我們都能對他們說一聲:我愛你們,我理解了你們。今天我們做一個特殊的作業,請同學們回到家裏,用你自己獨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親人表示你對他們的理解,對他們給予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箱,爲他們倒一杯水,仙他們道 一聲辛苦……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