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雖有嘉餚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雖有嘉餚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雖有嘉餚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雖有嘉餚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雖有嘉餚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

【學習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並背誦課文

2、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3、聯繫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學習重點】

1、2

【學習方法】

朗讀法、交流法

【課時建議】

1課時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1、查閱有關資料,瞭解《禮記》的有關知識。

明確:《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爲西漢戴聖編撰。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爲“經”,他的弟子對“經”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而得名,即對“禮”的解釋。《禮記》全書用記敘文的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2、藉助註解和工具書,認讀課文中的生字、生詞。

3、讀課文2遍,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雖有佳餚》複習資料

1、原文: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

詞語:雖:即使。弗食:不吃。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達到極點。

譯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

2、原文: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

詞語:善:好,妙。是故:連詞,所以。

譯文: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過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3、原文: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

詞語:困:不通,理解不了。自反:反省自己。

譯文:教人之後才發現自己的不懂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反省自己。

4、原文: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詞語:自強:自我勉勵。強,勉勵。故:連詞,所以。教學相長:意思是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長,增長。

譯文: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後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5、原文:《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詞語:學學半:教育別人,是學習的一半。第一個“學”是教的意思。其,表示推測。

譯文:《兌命》說:教別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雖有嘉餚》教學反思

《雖有嘉餚》這篇課文主要論述了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文章一開頭就運用了類比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的道理。接着講教與學的關係,一個人只有學習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別人之後才發現自己知識的淺陋,這樣纔會反過來不斷地鑽研、提高,最後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的正確。

由此,我想到了教學活動。其實教學本身是一個雙邊活動,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獲取知識,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師說》中說的那樣“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只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而已,就讓我們共同學習吧!

雖有嘉餚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2

雖有嘉餚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爲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禮記》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前後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後,《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爲'經',宋代以後,位居'三禮'之首。《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影響。

雖有嘉餚(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qiǎng)也。故曰:教(jiào)學相長(zhǎng)也。《兌(yuè)命》曰:“學(xiào)學(xué)半。”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雖(雖然)有嘉餚(美味的肉食),弗(不)食(吃,品嚐),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弗學,不知其善(好,好處)也。

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它的味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是故(連詞,因此,所以)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後能自反(自我反思)也;知困,然後能自強(自我勉勵)也。

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後就能自我勉勵。

故曰:教學相長(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兌命》曰:“學(同“教”教導)學(學習)半。”其(這話)此(這個道理)之(賓語前置標誌)謂(說)乎(語氣詞)?

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兌命》說“教別人佔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由“嘉餚”這一日常事物寫起,意在藉此類比);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運用類比論證,以“嘉餚”和“至道”做類比,從“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引申到“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指出學習的重要性,告訴我們只有親自去學習,纔會體會到“至道”的奧祕和好處。自然引出本文要闡述的觀點)。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是故”領起下文,點明“學”之後才能明確不足和“教”之後才能明確困惑,引出下文對“知不足”和“知困”的作用的論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緊承上文,點出了“知不足”和“知困”的重要意義,得出結論——教學相長,即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1、文章爲什麼要從“嘉餚”寫起?

運用類比的論證方法,將“嘉餚”“至道”進行類比,由吃飯引申到學習,再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係的論述,使論證淺顯易懂,易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2、課文最後引用《兌命》的話有什麼用?

禮記《雖有嘉餚》原文及譯文

原文:

《禮記·學記》:“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即使有美味佳餚,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所以學習以後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後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後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後就能自強不息。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

(1)“雖有嘉餚”,“雖”,連詞,雖然。“嘉餚”,美味的魚肉。“嘉”美好。“餚”,做熟的魚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動詞,吃。“其”代詞,指代“食”的對象。“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達到極點的。

(4)“弗學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連詞,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過來要求自己。

(8)“自強”,意思是自己努力。“強”,竭力,盡力。

(9)“故”,連詞,所以。

(10)“教學相長”,意思是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雖有嘉餚》課堂實錄

【學習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熟讀成誦課文。

2、準確翻譯課文,理解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學習重點】1、2

【教學思路】“言”→ “文”,“文字”→“文本”。

【課堂實錄】

學生課前5分鐘演講

題目:《閒時的遐想》【俄國】克里別裏

師生點評:先後由2位同學打分,總評91分。

課堂

一、預習檢省——讀讀寫寫

師:這個演講給我們的啓發是,工作着是幸福的。沒錯兒,蕭伯納的幸福是工作,是創作。其實,學習着也是幸福的。你看,《論語》中的顏回學習起來快樂不?

生:快樂。

師生(齊誦):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師:同學們,學習了第十課《論語十二章》,我們知道了——“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可以想見,儒家經典對後世的影響是多麼深遠。四書外,你可能也知道另一部儒家經典——

生:《禮記》。

師:正是。今天,讓我們走進《禮記》中的《學記》,探尋其獨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