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學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學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設計理念

《學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語文課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的課程。在我們的語文課堂裏,要把學法的指導與語文的學習緊密結合在一起;語文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個思考的過程,學與思是相互融合的,讓我們的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感受語言的精妙,在有趣的朗讀中體會文章的韻味。這樣的語文課堂纔是真正讓孩子喜歡的。

  教學目的

朗讀課文,引導學生養成認真學習的好習慣;默讀課文,瞭解默讀的方法,初步掌握默讀的技巧,養成邊讀邊想的好習慣;背誦課文,學會把心中的感受通過聲音、表情形象地表達出來;積累句式和相關句子。

  教學過程

一、精讀頭尾,製造懸念

1.昨天,老師帶大家學習了《學棋》這篇課文,誰能給大家簡單地說說故事的大概意思。(可稍做提醒:開始怎樣,那後來呢?)

邊交流邊板書:

一個學生另一個學生

出色的棋手沒有多大長進

2.老師也把故事的主要內容寫了出來(出示第一段和最後段),大家讀讀。老師有個要求:邊讀邊想,讀出你的感受。

自由讀。

指名讀第一段,有不懂之處嗎?

“能手”是什麼意思?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太多了!(出示表格)

秋是下圍棋的能手,所以遠近聞名,這樣的人,你想對他說什麼?

來,再讀讀這一段,相信大家會讀得更好!

3.正因爲如此,(引讀第二段的第一句)

4.可結果呢?(引讀第三段)

出色的棋手,也叫________,成了這樣的人,心裏________。

再讀一讀。

那另一個學生呢?成了這樣的人,心裏________。

再讀讀這句。

就這樣邊讀邊想,讀書就成了享受,來!大家一起來讀一讀故事的大意。這次沒有老師提醒,相信這次會讀得更好!

5.讀到這兒,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醞釀問題、交流問題並歸納問題:爲什麼兩位學生有這麼大的不同呢?

【設計意圖:學始於疑,同樣的學習產生不同的效果,孩子心中的疑問自然而然地產生,同時,這些問題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這樣的設計,就把學生的興趣吸引到教材本身上來,對孩子學好語文的信心起了很大的幫助。】

二、重點突破,掌握學法

1.這問題第二段已告訴我們了。打開書本,自讀第二段,不過,老師提個要求:

出示:默讀課文。

什麼叫默讀?據學生交流出示相關要求: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

2.默讀後交流:爲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邊板書:

專心致志也叫

走神________也叫________

3.我們先來看看專心致志學下棋的學生吧!學生把書合攏,教師出示相關句子。

要求默讀:邊讀邊在腦中想象,想想這位學生學棋的樣子,好嗎?

想好了嗎?誰願意讀一讀,讀出你的想象!

指名讀。

我看見了,多認真的孩子呀!

他一邊聽一邊看老師在棋盤上布子。

他還可能:他一邊________一邊________。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可多啦!

走路時,一邊________一邊________,多舒服啊!

________,一邊________一邊________。

是呀!你看他不明白的地方,還有問上幾句。

來,一起來在腦中記一記,記住這位認真的好孩子。

面對這樣的同學,你想對他說什麼嗎?

4.那另一個孩子呢?這一次小朋友還是默讀,邊讀邊在腦中想想,行嗎?

(巡視時,相機提示:瞧,他的表情在告訴別人,他看到了________!他的眼睛會說話)

大家一起讀,把你看到的畫面通過聲音告訴大家吧!

對不起,打斷一下:你看到美麗的天鵝飛來,會是怎樣的心情?再試一試。

人總犯錯,錯了就改纔有進步,可那人——這種人你對他有什麼看法?來,再試試!

就這樣,邊讀邊想象畫面,就把不認真孩子的形象記下來。咱們再來想一遍,這次老師不提醒,有信心讀好嗎?

如果你是那位老師,想對他說什麼嗎?

【設計意圖:默讀課文這個要求是第一次出現,因此,既要讓孩子明白默讀的標準,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掌握技巧。技巧只能在應用中學會,通過兩種畫面的想象、體會,孩子就能初步掌握默讀這一技巧。】

三、擴展延伸,積累句子

1.來!吸取他的教訓,記住他的優點,邊讀邊想,把文章美美地享受一次吧!

2.後來,那位沒有多大長進的孩子長大了,也有了一個兒子。一天,他送他的兒子去學校了,他反覆地叮囑孩子:兒子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師也想送他幾句話。(即練習六中的“讀讀背背”)

出示:讀書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學生讀讀、背背。

【設計意圖:實際生活中,孩子的口語水平是較高的。如何把口語轉化成規範的書面語言?這是小學年低級閱讀教學的一大重點,也是難點。這需要靠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在課堂中,教師善於抓住機會,給孩子創設練說、積累的平臺。此環節的設計,相信孩子們樂在其中,思維的火花因此會很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