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蘇教版二下《“黑板”跑了》教學反思

蘇教版二下《“黑板”跑了》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蘇教版二下《“黑板”跑了》教學反思

學貴有疑。樂於思考的學生,其創造思維能力和推理想象能力,乃至合作交流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等都會有較明顯的提高,久而久之就會善於思考。思源於疑,所以說,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比起掌握確定的知識對學生的發展更有利,更需要。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質疑的機會很多,方法也多種多樣。作爲教師,應加以適當引導,使學生的質疑最有價值、最有效果。

一、針對課題質疑,激發探索慾望。

發現是創造的開始,疑問是智者的明燈。課題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靈的窗戶”。圍繞課題質疑問難常常是打開文章“窗戶”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學就應當從這裏切入。

如在教《“黑板”跑了》一課,板書課題時,我故意將引號漏掉,學生讀了課題,不約而同指出引號忘了加,我隨即質疑,這裏的引號可以不加嗎?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能說出題目裏的“黑板”,不是我們常見的教學用的黑板,而是另外一樣東西——一輛馬車車廂的後壁,是被一百六十多年前法國的著名物理學家安培當作黑板了,所以,就要在黑板兩個字上加了引號。這樣就爲更好地理解課文作了鋪墊。

二、在讀文中質疑,激發學習熱情。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就告訴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有充足的讀書時間,讀中感悟。

創新意識來自質疑,因爲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創造的開始。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衝動。讓學生自己發現並提出問題,可以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思維定勢,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使學生由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變爲一個主動探索者,充分挖掘學習的潛力和動力,喚起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教學由“疑”開始,直奔要點,抓住學生的認知衝突,不在旁枝細節上兜圈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黑板”跑了》一課的教學中,在講讀課文第2至5自然段時,我先放手讓學生默讀,並提出要求:

1、自由讀課文,找出可以看出安培搞科學研究非常專心的語句,用——畫出來。

2、邊讀邊想,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讀課文,然後交流:你對哪個地方有疑問,請你把那兒讀一下,再提出你的問題,有同學附疑,就到黑板上做上記號。

當時有學生提出:

1、街上很熱鬧,安培爲什麼好象什麼也沒有看見,什麼也沒有聽見?

2、安培爲什麼會把馬車車廂的後壁當成黑板的呢?

3、“黑板”在向前移動,安培爲什麼不由自主地跟着“黑板”走,竟還能繼續聚精會神地演算呢?

……

以讀生問,引導學生不離課文,不離讀書,從課文中質疑,又在讀課文中尋找答案,讓學生在讀中求懂,在讀中學會,在讀中獲得能力。學生帶着問題邊讀邊思考,能夠不斷深入地理解內容,體會蘊涵的感情、哲理。

我以上黑板做記號的形式,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索意識,學生爲自己的發現而喜不自禁,爲自己上黑板做了記號而自豪。

學生在質疑問難中通過反覆揣摩,不僅更深刻地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而且其積極性也被充分地調動起來,思維能力得到了加強。

三、在質疑後釋疑,

對於學生的課堂提問,教師要因勢利導,巧妙轉移,使學生的疑問得到解答,釋疑能力得到提高,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1、以疑答問。街上很熱鬧,安培爲什麼好象什麼也沒有看見,什麼也沒有聽見?於是我利用學生的“疑”反問道:“這麼熱鬧的大街,安培既不是聾子也不是瞎子,怎麼會好象什麼也沒有看見,什麼也沒有聽見?”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抓住“好象”一詞,讓學生體會到安培當時心裏一直想的是數學題,沒有留神周圍的行人、車輛,說明他非常專心。這樣,不僅解決了問題,而且加深了學生對中心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教師教得自然。

2、啓發誘導。安培爲什麼會把馬車車廂的後壁當成黑板的呢?這麼粗心的人怎麼會是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似乎還真矛盾,於是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思考片刻,學生不難得到答案,正是對科學研究的專心造成了他生活上的粗心,概括出安培搞科學研究非常專心的品質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質疑是培養自主探究的起點,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可以開拓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同時,教師要予以積極引導、鼓勵。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並教給他們解疑的方法,讓他們各抒己見。這樣,就會大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