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藏與露的議論文(通用11篇)

藏與露的議論文(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相信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特別是其中的議論文,更是常見,議論文是一種用於表達作者見解和主張的文體。那麼大家知道優秀的議論文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藏與露的議論文(通用11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藏與露的議論文(通用11篇)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1

暴風雨來臨的前夕,世界向來很安靜。剎那芳華的曇花,開得驚豔也開得無聲。世事往往如此,喧譁匆匆離場,沉默技壓羣雄。

靜是內斂,只有學會靜,才能擁有不顯不露、安之若素的超凡。

諸葛靜坐廬中,運籌帷幄,天下大計盡在腹中,可見他爭?可見他燥?可見他欲揚名?靜之至此,超凡如斯,所以世人不敬司馬敬諸葛,不讚劉備贊孔明。梵高佇立畫室,無語作畫,閒人雜語不入耳中,縱世人不賞,又有何妨?靜謐星月夜,流光向日葵,我自畫我畫,功過後人評。

靜是積累,只有學會靜,才能擁有蘊藉和深重,才能擁有一鳴驚人、靜水流深的內在力。

人說聞一多從不下樓,盡皆好奇他是何人。這位老先生,神祕安靜,每天在樓閣研經誦詩,時間一長,也無人理會。可是無人料想到,他站在了革命最前沿,站在了高高的講壇上,滿腹才華傾瀉,一腔熱血橫流,激烈到反動派即使殺了他,那有力的1辯駁尚存心中,激人奮發。人知張衡甚少,怎料他竟如此才華橫溢。從容淡靜,屢拒入仕,靜研十年作賦,不顯不露究機巧。這種極靜煉成了世人皆知的地動儀。他安靜到幾乎在歷史中毫無痕跡,可是他一動,就九龍吐珠,有了這渾天地動儀。

而靜,不是常人眼中的不言不語,無口無心,更不是呆傻滯後,無所作爲。

靜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一種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力量。

觀如今社會,世人多隻圖前進,只願出名,從容淡靜成了怯懦,不交俗人成了炫耀,就如陳奕迅《浮誇》中所唱“你當我是浮誇吧,誇張只因我很怕,似木頭似石頭的話,有人注意嗎?”時下之人,害怕不受重視,因此盡力浮誇,於是在這個時代,顯露是常態,安靜是矯情,娛樂是高尚,深重是笑話。

也正因爲處於這樣的年代,我們更應該堅守本心,從容靜謐,不斷的積累,不斷地發展,讓內心有一條真正深不見底的長河。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繁華見於眼而心不動,胸中自有江山,心中自有溝壑,因此,不顯不露,靜水流深。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2

在這個“天下熙熙爲利來,天下攘攘爲利往的時代”裏,每個人都受着鮮花、掌聲和閃光燈的誘惑。信息的發達使成名變得易如反掌。還有多少人能夠將自己“雪藏”?又有多少人心甘情願獨坐一隅?

藏,是奏響成功的詠歎調。莫言,這個由高密堅實的黃土地和碩大的紅高粱哺育的講故事的人,一舉摘得了人人夢寐以求的諾貝爾文學獎。在這之前有多少人聽聞過莫言的名字?他平實的如同那片黃土上的老牛,默默的耕耘着自己的作品。而當今社會中卻有無數小有名氣的作家因爲出版了一部作品便洋洋自得,也有着無數跳着腳去追逐獎盃拼紅了眼眶的人。正是莫言將自己的“雪藏”鑄就了他的夢,正是他的“藏”沉澱出一部部佳作在文學長河裏熠熠生輝。

藏,是嶄露頭角的奠基石。李安,奧斯卡的最佳導演。他曾在家做了六年的“家庭煮夫”,也曾爲了一部電影的細節不惜花上幾年的時間。昨天,他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遭人白眼的小導演,今日,他是電影界璀璨的明星。沉甸甸的小金人後,是他斑白的雙鬂;是他無數個日夜的伏案策劃;是輾轉了無數個片場的攝影機後的黑眼眶。相比當下一些明星秀盡下限粉絲繞膝,李安的成功是不是更加值得喝彩?沒有他昨日的默默無聞,也就沒有他今日的一鳴驚人。

藏,是豐厚內涵的沉澱。錢鍾書夫婦曾說平生最想要一件隱身衣,能脫身於世俗之外,陶然治學。假如沒有梭羅的自我隱逸,就不會出現夢裏的那片瓦爾登湖引起我們心靈的共顫。假如沒有季羨林的潛心苦讀,未名湖畔的爬山虎也就不會如此青翠迷人。

誠然,展現自我是一種能力,露一手更能博得滿堂彩,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嶄露自身的才華。然而,這些露是以“藏”爲前提,經過了那坎坷的藏,纔會厚積薄發,迸出奪目的光芒。藏,並不是超脫於世事之外,而是能堅守自我,放得下慾望耐得住寂寞捨得了享樂。不炫耀,不奢望,如那片落花生一樣,紮根於深深的土壤中。

冰山的威懾正是由於它藏在海面下的那部分。蒼天大樹的屹立不倒也正是它將根深深扎進土壤中拼命汲取養分的結果。讓我們將心深藏在精神的沃土中,用閒適寧靜的甘露灌溉,用真誠堅持的養分滋養,開出智慧之花!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3

木秀於林而摧,生靈萬物皆有此理,真正的成熟是一種鋒芒不露的隱忍,更是點點暗芒藏於刀刃,出鞘即見血的一擊必得。藏與露如太極的黑與白,相互調和,相互促進,至其平衡,方得大道。

“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蘇轍曾如此評價自己的兄長,而蘇軾也曾被仁宗稱其有宰相之才。而東坡的性子又太過急躁,始終亢言直論,不稍隱諱,遇不愜心意之事,便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鋒芒畢露,不加掩飾的處事風格致使這樣一個才情恣意,才高八斗的大詩人,被小人萬般猜疑,深陷烏臺詩案,囚於監獄,終發配黃州。

觀之蘇轍的一生,其人亦才華橫溢,而仕途相比之蘇軾不知平坦了太多。子由沉默寡言,穩重內斂,比起東坡的才華外露,他更懂得“藏”之理。在東坡監禁解除後,他用手捂住東坡的嘴,含三緘其口之意,勸其收斂鋒芒。也正是他諳熟藏之必要,才能在王安石新政廢除後,重返朝廷,發揮自己的政治才能。

我們仰止東坡光風霽月的品行,以及對狗苟蠅營勾當的不屑與反抗,然這一份豪放不羈所引發的禍事,卻值得我們深思。

藏與露之道隱於人,也隱於動物的生活中,動物身上的啓迪是值得我們慢慢品味,細細品嚐的。《狼圖騰》中狼羣圍捕黃羊的一幕真是令人熱血沸騰,震撼不已。狼羣是隱忍的,能等待黃羊吃飽喝足,肚皮滾滾方纔出擊;狼羣是機敏的,抓住那霎時的機遇,伸出利爪,以雷霆萬頃的一擊將黃羊趕入暗藏危機的雪坑中。於是,黃羊被困,於是,狼羣大獲全勝。被尊爲圖騰的狼羣,以一次又一次的勝利演繹出藏露之道的奧祕。

相比藏露之道的應用自如,那麼火魚便是那愚笨不化,只知鋒芒的蠢物。一隻火魚遭逢襲擊,便噴出綠色火焰。然後整個魚羣也噴出火舌,保護同伴,殊不知漁民正因如此才抓得住它們的蹤跡,將它們一網打盡。待火焰熄滅,火魚下一次噴火之力尚未積蓄時,便是它們的死期之日。

黑白調和,藏露相間。藏住鋒刃的尖利,露其古樸;藏住礫石的棱角,露其圓滑,藏住風光奪彩,咄咄逼人的爲人態度,露出通達人情,八面玲瓏的處事風格。就像釀造一罈美酒,需經過淹旬曠月,滄海桑田的輪迴變遷,輕啓,方得醇香,而藏與露,仍需時間的打磨,慢慢調和,終成大道。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4

中國有句話:“智者深藏不露。”顧名思義,聰明的人是不會輕易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底細的,就像許地山所說的花生,飽有內涵卻不外露;海明威說自己的寫作如海上飄浮的冰山也是同樣的道理,細節描述點到爲止,留給讀者限的想像空間,這便是藝術中深藏不露的魅力。從某種程度上說,過分的表露反而淺薄,而深藏不露卻是智慧的表現。

深藏不露,不是對才華的扼殺,而是讓智慧昇華。就拿楊修來說吧,這位風流才子可是衆所周知的,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是千年難得的天才,可最終卻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爲什麼呢?就是因爲楊修太有才了,而又恃才傲物,鋒芒畢露,最終慘遭殺害。而相反,清朝的紀曉嵐同樣才思敏捷,但就乖巧多了,從不炫耀,不僅替皇帝解決了大大小小的難題,還造福於人民。深藏不露不僅沒有扼殺他的才華,還使他懂得用智慧遊刃有餘地立於官場,並受到皇帝的重用;可見,做人不必表露無遺,有時候深藏不露方是大智慧,此所謂“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吧!

深藏不露,不是使個性泯滅,而是讓魅力迸發。挪威小提琴家歐雷·布爾從小就學習拉小提琴,在他第一次開始巡迴演出時卻受到一位音樂評論家的批判,說他是一位未經正式訓練的音樂家。他忙向老者請教。老者說,雖然你有天賦,但你過快將其表露出來會使你輕狂而無法超越自己。於是音樂家收起暫時的“光芒”,回到家裏重新練習,終於在他再次舉辦音樂會時,轟動了整個歐洲。正是因爲歐雷·布爾收斂“鋒芒”,潛心修練,才鑄就了後來的一代宗師。所以說,深藏不露並不是將個性泯滅,恰恰相反,它讓個性展現得更加完美。

深藏不露,不是貪生怕死,而是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正如諸葛亮隱居,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樣一條臥龍深藏不露,他在耐心地等待明主的到來。“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他在韜光養晦中等待,終於迎來明主劉備的三顧茅廬,並最終成就三國鼎立的偉業。試想,如果諸葛亮張揚個性,在董卓、呂布、袁術之流前顯山露水,又有何意義?深藏不露,讓他爭得了最好的時機。

因此,儘管社會競爭激烈,儘管有人鼓吹當仁不讓,我們還是要適當地深藏不露的智慧,這樣才能夠成就大文章。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5

事物是矛盾統一的。在中國文化中隨處可見對立的兩面。如“大丈夫能屈能伸”與“餓死不食嗟來之食”,如“藏與露”。

藏是海納百川,深蓄而不發。中國是禮樂之邦,自古講究爲人謙遜,不好張揚。古代名人志士不少人隱居名山大川,與世無爭。晉代陶淵明棄官歸隱,開隱士之先河。大海不辭細流,不向外張揚,所以成其深邃;人摒棄世俗,不慕名利便成大家。錢鍾書先生學貫中西,博聞強識。早年,錢鍾書便因傑出的人文素養而名揚清華,其所著《圍城》堪稱經典,然而,與“圍城“同樣出名的是錢先生的淡泊名利。錢鍾書拒絕接受記者採訪,潛心研究文藝,一外國記者再三要求採訪,錢鍾書婉拒道:“你覺得蛋不錯,又何必要見下蛋的母雞呢?”無疑,是深藏不露,使錢鍾書不爲世俗所擾,得以潛心研究,終成大家。

然而,如果只藏不露,那麼歷史上便少了“毛遂自薦”,便不聞“當仁不讓”,不見“該出手就出手”。

露是讓才華能力得以彰顯,以實現自身價值,並有利於社會。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固然需要有人潛心研究,但也需要人們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並讓才華轉變爲價值。露不是一味的誇耀,是一份自信,是爲了讓人更好地理解自己,雖有“酒香不怕巷子深”之說。但適當地進行廣告宣傳,想必銷售會更好。

藏是積累,是內化,是厚德載物,汲取一切精華以提升自己的素養;露是藏的另一面,厚積薄發,是外顯;是將滿腹經綸轉變爲治國良策,是將才華轉變爲社會價值。

由是觀之,藏和露表面是矛與盾,實際上是水與魚,它們相輔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藏是基礎,露是藏的最高體現,也是藏的歸宿。藏和露並無優劣之分,貴在相和,缺一不可。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6

咔嚓咔嚓,樓下的花木工在剪枝。剪刀聲一下又一下,清晰而果斷,彷彿吞噬着什麼。

這些倒下的精靈,發出最後的嘆息,但被剪刀聲淹沒了。散落滿地的殘軀上或多或少帶着傷口。他們因爲不甘平庸而渴望陽光,他們竭力伸展,剛一嶄露頭角,卻不料成了人們的遺憾。

忍受了冰雪的壓迫,苦苦堅守着那一份綠意。現在,春天就要到來了,他們卻告別了生命。我不由得嘆息,冰冷的剪刀爲何如此無情。

著書都爲稻粱謀,那是怎樣一個漫長的黑夜?但刀與繩索並非總是勝利者。一個個才華橫溢、見解深邃、嫉惡如仇但又充滿愛心的思想先驅前仆後繼,史不絕書。那種探索真理的熱情和勇氣,深深地震撼着我們的心靈。

不被世俗遮住雙眼,不爲權威磨折思想。大膽的李贄驚世駭俗。他反對綱常倫理,倡導絕假還真、真情實感的“童心說”,認爲普通人應該在生活中找尋到自己的幸福。當他一筆筆寫下當時無法被人理解的書作之時,他堅信,自己的思想終有一天會被理解。直到在無數唾棄中,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自己堅守的信念。

真正的知識分子都是悲劇命運的承擔者。他們要提前預言一個時代的真理,就必須承受時代落差造成的悲劇命運。魯迅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當人們固守着陳舊的規則和信仰,社會就如同停滯的死水般猙獰,隨着時間腐爛,散發出刺鼻的惡臭,一些虛僞的面孔卻仍然麻痹自己,在瀰漫的臭氣中強顏歡笑,但同時也會出現打破陳規,用創新淨化社會的人物,不論是在“上帝至上”的宗教背景下大膽提出“人猿同祖”的達爾文,還是不拘泥於權威,爲人類開闢出時空新境界的愛因斯坦。他們或許無法立刻得到世人的擁護,但他們精神中閃爍的光華,終會照亮後人。

評點

世界充滿了相似性,我們生活在類比之中。類比也是我們基本的思維方式,它使隱晦的成爲顯赫,使潛藏的顯露蹤跡,使未知的化作可知。

儒家傳統下的中國文化注重“藏”,“槍打出頭鳥”等熟語一再告誡人們不要出頭露面。因循守舊漸漸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我們缺少了“敢爲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和豪情勇氣,如何把這個抽象深奧的事理講得形象生動,作者從“花木工剪枝”的日常現象生髮開來,有感嘆有反思,向時代的異端們致以崇高的敬意。構思巧妙,立意深刻。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7

花生的果實埋在地裏沒有人去欣賞它,可是,等秋天一到,它那成熟後散發香味的果實展現在人們眼前時,卻能贏得人們的喝彩。花生的果實埋在地裏是藏,等它最後展現自己的時候是露,假如沒有先前的藏,哪能有後來的露呢?所以我認爲,藏是爲了更好的露。

我個人比較欣賞陶淵明,他那清新隱逸的詩常令我陶醉,他當官的時候並不得志,作品也不多,可他隱居田園,過上“帶月荷鋤歸”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當他把自己“藏”起來時,便創作一首又一首的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這些詩流傳後世,讓世人記住了這個藏而不露的陶淵明。他的“藏”便是爲了更好的“露”。

越王勾踐,當他面對國土淪喪,國破家亡的慘景時,沒有選擇繼續同吳王抗爭的“露”,而是選擇苟且偷生的“藏”在,在這個“藏”字下,他受盡屈辱,爲吳王“前馬”,只爲了有朝一日的“露”,回到越國後,他十年臥薪嚐膽,終於有了後來的“三千越甲可吞吳”,倘若他當初繼續抗爭,也許就身首異處,哪有後來的展露鋒芒?

三國時期,作爲曹操的 門客,楊修得到了展示才華的機會,可是,他卻鋒芒畢露,不懂的藏,最後遭到曹操的殺害。倘若,楊修不那麼恃才傲物,而是保持低調,他又怎麼會被殺?也許還會得到重用呢!他的死怪就怪在光芒太露,甚至蓋過曹操的光芒,歷史上這種功高蓋主最後被殺害的例子不在少數,可又有幾人能領略到“藏”的奧祕呢?

今天,我們作爲高三學子,就應該保持謙虛的態度,不要驕傲,把自己埋藏到這無盡的知識海洋中去,只有這樣,等到來年的高考,在考場上,我們纔會有資本大展拳腳,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學,笑傲考場。

露源於藏,藏即爲露。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8

花生的果實埋在地裏沒有人去欣賞它,可是,等秋天一到,它那成熟後散發香味的果實展現在人們眼前時,卻能贏得人們的喝彩。花生的果實埋在地裏是藏,等它最後展現自己的時候是露,如果沒有先前的藏,哪能有後來的露呢?所以我認爲,藏是爲了更好的露。

我個人比較欣賞陶淵明,他那清新隱逸的詩常令我陶醉,他當官的時候並不得志,作品也不多,可他隱居田園,過上“帶月荷鋤歸”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當他把自己“藏”起來時,便創作一首又一首的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這些詩流傳後世,讓世人記住了這個藏而不露的陶淵明。他的“藏”便是爲了更好的“露”。

越王勾踐,當他面對國土淪喪,國破家亡的慘景時,沒有選擇繼續同吳王抗爭的“露”,而是選擇苟且偷生的“藏”在,在這個“藏”字下,他受盡屈辱,爲吳王“前馬”,只爲了有朝一日的“露”,回到越國後,他十年臥薪嚐膽,終於有了後來的“三千越甲可吞吳”,倘若他當初繼續抗爭,也許就身首異處,哪有後來的展露鋒芒?

三國時期,作爲曹操的門客,楊修得到了展示才華的機會,可是,他卻鋒芒畢露,不懂的藏,最後遭到曹操的殺害。倘若,楊修不那麼恃才傲物,而是保持低調,他又怎麼會被殺?也許還會得到重用呢!他的死怪就怪在光芒太露,甚至蓋過曹操的光芒,歷史上這種功高蓋主最後被殺害的例子不在少數,可又有幾人能領略到“藏”的奧祕呢?

今天,我們作爲高三學子,就應該保持謙虛的態度,不要驕傲,把自己埋藏到這無盡的知識海洋中去,只有這樣,等到來年的高考,在考場上,我們纔會有資本大展拳腳,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學,笑傲考場。

露源於藏,藏即爲露。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9

紛繁複雜的世界存在着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有的喜歡隱藏自己,有的喜歡顯露自己。我覺得該顯露的時候就顯露,該隱藏的時候就隱藏,這纔是最好的做法。

這就如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積累兵力,隱藏實力,待時機成熟後才顯露自己的實力,並最終獲得了勝利,這應該是藏與露完美結合的最佳範例。

倘若當時的勾踐按捺不住仇恨,未待時機成熟就妄自行動,等待他的無疑是一個失敗的結果。材料中的落花生也是如此,在播種時就將種子深埋地下,待成熟後累累果實才會顯露出來。

像這樣的審時度勢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伽利略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他提出的天體理論和宗教的教義相矛盾,他在嚴刑拷打下隱藏了自己,得以在流放途中寫出了一部更偉大的著作。

就因爲伽利略懂得隱藏和顯露的道理,才使自己既保全了生命又取得了更輝煌的成就。只有那些懂得什麼時候該隱藏就隱藏,什麼時候該顯露就顯露的人,才更容易是自己活動成功。

水滸傳》裏的主題曲中有一句歌詞“該出手時就出手”,講的也是該隱則隱、該顯則顯的道理。人在不該顯露的時候顯露,往往會招致挫折、失敗甚至是殺身之禍。岳飛精忠報國,整日忙於出征、佈陣和廝殺的忠臣卻不懂得如何隱藏自己,卻忘記了在昏君奸臣面前隱藏自己,最終導致了自己被殘忍殺害結果。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鮮花在盛開的時候爲人們顯露了自己的美麗,花朵凋零的時候就隱藏自己化作春泥,默默爲大樹提供養料。這是何等偉大的情懷,無論顯露還是隱藏都懷着一個共同的心願:爲別人奉獻自己。它向我們昭示一個道理:我們審時度勢或隱或顯的標準在於“做一些有益於別人的事,做一個造福社會的人。”

該藏則藏,該隱則隱。將促使我們接近完美、走向成功。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10

《老人與海》的作者海明威,他的創作追求以文字表現出來的只有八分之一,剩餘的八分之七卻藏在心裏;落花生並不像桃子、蘋果那樣,果實高高掛在枝頭上,它隱而不露地埋在地下。這似乎可以給於我們一個人生的啓迪:不要急於顯露自己的身份、地位、乃至才華與成就,不要向外人炫耀自己,這樣才生活得更加具有內涵和深度。

你一定知道什麼是大智若愚,你一定知道大智若愚就是指某些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不露鋒芒,表面看來好像很愚笨。

其實朱棣文正是這樣的人,如果他站在人羣中,不出一言,沒有人知道他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而且還是美國的能源部長。他不關注榮譽更不炫耀榮譽,他得到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還是朋友先得到消息然後通過電話告訴他的呢!他在外面很少暴露自己的身份與成就,在工作中也只是儘自己的力,從不拿獲諾貝爾獎這事來炫耀。他常常表現出來的是一位樸實、沉穩、低調、儒雅的學者,而卓越的才華和輝煌的成就一直藏在他偉大的內心深處。這就是爲什麼他這麼深受人們的敬佩,因爲他隱而不露的品質,因爲他默默無聞地在奮鬥,而且從不誇耀自己。

但是21世紀的人們卻更多的是與此背道而馳,人們往往太急於顯露自己了,有點成就,就急於宣告全世界:登報、上電視、網上新聞滿天飛……但是一旦要他大展才能時,他就只有那零星的優點。這就是所謂21世紀社會的浮躁。因此,我想在此談談寒潮!韓國目前是全亞洲影藝界發展最盛的國家,因爲他們以孩子的青春作代價,而且這些明星十分渴望表現自己,多想在鏡頭多呆幾分鐘,韓國的SM公司培養大量青少年從事影藝界,所以出現了六年級就開始從藝的瘋狂的現象,最小的明星有15歲。他們的歌、舞蹈是包羅萬象、千姿萬態,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太愛表現、太愛顯露自己了,總是渴望把自己的所有優點一下子展現給觀衆,然後受到觀衆的崇拜。這可真是“露骨”。正因爲他們太愛表現自己,就像樹上的蘋果、桃子那樣,人見人愛;但是他們的接下來卻是無聲無名,他們只在觀衆眼中一晃而過,就像在空中瞬間閃過的流星。說真的,他們所表現出的優點有時並非真正屬於自己的優點,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特個性,這種“顯露”顯得何其膚淺、何其短暫,何其讓人感到痛惜!

這就是藏與露的區別,藏與露的不同結果:深藏內蘊受人敬,張揚外露難成器。當然作爲一名中學生,該顯露自己才華的時候,就應該盡情的揮灑自己的才華與激情;但是更多的時候要注意不斷提升自己、發展自己,做到“胸藏萬卷書”,爲將來“一朝試鋒天下驚”做好準備!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11

先藏而後露。因爲藏可以使一個人靜下心來全身心的思考問題,可以激勵一個人不斷奮發向上。可以讓一個人走向成熟。藏之後的露必將發出驚人的力量。

藏讓他遠離幸福,但卻使他成績了偉大的事業。

兩彈元勳鄧稼先在祖國面臨核大國威脅時,他毅然接受重任,離別妻兒,隱姓埋名,走向茫茫戈壁中。從此,他消失了,無論誰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可20多年後,頭髮裏夾着大戈壁沙礫的鄧稼先回來了,並且此時,“兩彈元勳”的美名開始傳揚。

雖然遠離家人是痛苦的,但他卻甘願把自己藏在大戈壁中。在這裏,他一次又一次做着試驗,他不捨晝夜的思考着,終於,他成就了偉大的事業,畏中國的核事業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這就是先藏而後露所爆發出來的驚世的力量。

藏讓他保全了生命,並寫出了偉大的著作。

偉大的伽利略有卓著的科學貢獻,因爲他懂得藏。在宗教裁判的淫下,他兩次受審,兩次屈服。難道這是一種懦弱的表現嗎?不是這樣的。因爲他懂得先藏而後露。雖然他屈服了,但是他卻寫出了讓後代們受益的天文著作,他藏之後的露讓無數人折服。

假如當時的伽利略不懂得先藏而後露,那麼他不僅將失去生命,而且將失去自己對天體的思考,研究後表達的機會。這無疑對全世界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正是因爲他懂得先藏而後露,才使得他的著作得以問世,才使得人們對宇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先藏而後露。

藏讓他積蓄了足夠的力量,給了他激昂的鬥志,最終反敗爲勝。

勾踐在被吳王夫差打敗後主動請求畏吳王服役以贖罪。在這段屈辱的日子裏,勾踐臥薪嚐膽,用這種痛苦的方式激勵自己,並暗下決心滅吳報仇。勾踐回國後加緊練兵,最終滅吳。

在面對失敗時,勾踐不是一味消沉,而是把自己藏起來,用這種方式積蓄力量,並激勵自己前進。在克服了重重困難後戰勝吳王實現自己的夢想。

先藏而後露是一種智慧,可以幫助我們走向成功,實現我們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