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創新的議論文(通用23篇)

創新的議論文(通用2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相信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特別是其中的議論文,更是常見,議論文是以議論爲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我們該怎麼去寫這類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創新的議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創新的議論文(通用23篇)

創新的議論文 篇1

德國歌德說過:“要成長,你必須獨創才行。”的確,一個人要不斷成長,不斷進步,必須需要創新。

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1920年,着名教授普朗克和兒子在自己的花園裏散步。他神情阻喪,很遺憾地對兒子說:“孩子,十分遺憾,今天有個發現。它和牛頓的發現同樣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學假設即普朗克公式。他阻喪這一發現破壞了他一直崇拜並虔誠地信奉爲權威的牛頓的完美理論。他終於宣佈取消自己的假設。人類本應因權威而受益,卻不料竟因權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學理論停滯了幾十年。25歲的愛因斯坦敢於衝破權威聖圈,大膽突進,讚賞普朗克假設並向縱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論,奠定了量子力學的基礎。隨後又隨意破壞了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論,創立了震驚世界的相對論,一舉成名,成了一個更偉大的新權威。

看完這則故事,我懂得了創新要勇於否定權威,在學習上,我們不能一味的接受新的知識,要學會獨立思考,勇於思考,不斷創新。現在,我也逐漸養成了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創新是一把金色的鑰匙,打開知識的大門;創新是一股清澈的泉水,澆灌枯涸的心靈;創新是燃燒的火把,照亮未來的路!因爲創新,我們才這麼的幸福;因爲創新,我們才這麼的豐富多彩;因爲創新,我們才這麼的快樂;因爲創新,我們才這麼的精彩。

創新的議論文 篇2

科技日新月異,社會萬象更新,我們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政治在進步,經濟在發展,法律在完善,文化在豐富:而這一切,則源於創新。

創新,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字眼。它預示着發展與進步:人類的每一次創新,都是在發展道路上的一次探索,只有經歷無數次這樣的探索,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前進道路,我們才能獲得進步與發展。所以說,創新,是進步的基石。

創新早已滲入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創新的世界:

科技如果不再創新,那麼人類的發展便將會止步不前;藝術如果不再創新,那麼再好的作品也會枯燥乏味;文學如果不再創新,那麼我們便只能反覆吟誦那些陳詞濫調……如果整個民族都已不再創新,那將會是怎樣一番光景。

如果一個民族都失去了創新,那麼這個民族便失去了生存的潛能。一個民族正如一個活生生的人,而創新就是他的新陳代謝系統。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了自己的新陳代謝系統,後果無疑十分嚴重。晚清,就是最好的例子。清朝的當權者一直沉迷於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自以爲“事事遠出西人之上”,對西方先進的技術置若罔聞,直到被人用炮火狠狠砸開大門的那一天……可這炮火,一響就未曾間斷,一響就響了上百年!統治者的昏庸、守舊,讓中國遠遠落後於世界;華夏子孫的血,便白白地從一八四零流到了一九四九……創新,維繫着民族的進步,它在不停地給民族注入全新地養分,淘汰掉毫無用處的廢物殘渣。衰亡,是一個失去了創新的民族必然的結局。新生的事物必將戰勝陳舊的事物,這是千百年顛簸不破的真理,是歷史的必然。

民族失去了創新尚且會衰亡,何況個人。創新之於個人則更爲重要:如果沒有創新,那麼愛因斯坦不可能提出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相對論;如果沒有創新,那麼我國古人不可能創造出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如果沒有創新,愛迪生不可能成爲發明大王、袁隆平不可能培育出雜交水稻、菲涅爾不可能成爲“物理光學的締造者”……一個人只有在創新中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也只有在創新中才會獲得成功……

創新,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身邊:它可以是一道數學題的新解法;也可以是閱讀時的一點新體會;可以是埋頭思考,突來靈感時的豁然開朗;也可以是仰望星空時的一點美麗遐想……創新不僅僅是口號,創新更需要行動,讓我們勇敢放飛創新的靈感,讓我們邁動創新的步伐,從今天的第一個思考開始!

創新的議論文 篇3

創新,是學習的生命力。它就像一盞明燈,在黑暗中放射萬丈光芒,引導人們不斷前進,走向成功之路。

翻開人類歷史長卷,有多少偉大的科學實踐者不正是通過點燃創新這盞明燈而達到成功彼岸的嗎?

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在博覽羣書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對資本家發給工人的工資產生了疑問,正是抱着這種求索創新的精神,他不斷深入工人羣衆,調查研究,終於發現了剩餘價值的祕密,爲了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學習必須有創新,否則,即便讀萬卷書,也是徒勞無益的。

學習貴在創新,只有創新,才能學有所成;只有發揚創新精神,我們才能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爲一名合格的弄潮兒!同學們,行動起來,讓我們爲祖國的明天而奮鬥吧!

創新的議論文 篇4

創新是時代進步的直接原因,但是創新需要實力和基礎,而基礎正由傳統的文化中誕生。

詩詞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唐詩宋詞的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詩詞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抒發感情,古往今來,偉大的詩人不計其數,而他們的文章更是浩如煙海,這是詩詞領域的結晶,也是文化騷人的傑作,作爲子孫後代的我們,難道不應該學習嗎?高爾基先生曾經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中國國學的經典正與詩詞有着密切的聯繫。可以說詩詞的存在猶如一位長者,指引了無數華人的思想,道德品質,同時也讓中華的文化自信持續增長。所以我認爲詩詞的魅力是無窮的。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創新,但是創新不能盲目的埋頭前進,也要回頭看看前人留下的經驗和教訓。而且創新的本質是在舊的基礎上取得進步,而不是丟掉傳統的思想和文化,在零起點開始創新,因爲我認爲創新也需要結合多方面的思考,才能真正的做到創新。創新同樣離不開教育,教育是什麼,沒有人能準確的說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教育是從傳統文化中來,再到實踐生活裏去。如果我們只單單依賴創新去生存和發展,那麼我們的社會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伴隨高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智能人工機器誕生,不會用,搞不懂成了很大的漏洞。在我的家鄉便是很好的典例,很多中老年人包括我的長輩,再拿起智能手機時都無從下手,因爲他們沒有實踐過,不知道怎麼操作。既然這樣,那就說明了創新的速度和時機也要跟傳統文化結合起來。

中國有名的畫家齊白石先生,他畫的蝦可以說妙哉,他靠的是實力,沒有吹捧,但是他畫蝦用的大部分都是傳統的畫法,雖然也有創新,這不足爲怪,值得考慮的是,現在的畫家很少了,很多人都是電腦上打印,電腦上下載,似乎繪畫這門技術已經快要被淘汰了,實屬可惜。

既然要創新,那麼就應該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先把舊的東西弄紮實,再去創新。

創新的議論文 篇5

古老的故宮在我們的眼中似乎是塵封的歷史莊嚴而肅穆,可卻隨着時代的發展,故宮的一種挺充滿着潮流時尚的元素的形象正在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會爲他的改變,而經驗也爲傳統文化的轉變而懷有憂慮。

可在我看來,發展使事物盡充滿生機與活力,才能長久存在故宮的變化,如果立足跟車的傳統以創新發展是值得肯定的。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事物,也一樣,究竟是清流,娟娟還是死水渾渾皆在於,他是否會有創新,有發展故宮文化的存在也是同樣需要創新的,隨着時代發展物質的生活豐富了,必然造就了當今社會文化的多層次多樣化,多變性的特點,每分每秒都有不同的文化產生在周圍,同時也有不同的文化被拋棄,所以故宮文化若不想被拋棄就必須創新發展這也是時代的必然要求。加之作爲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故宮文化在現代文化格局中常會有格格不入的感覺,同時對現代的人來說新鮮感也不高,所以對於故宮來說,創新文化表現形式推動文化創新,機制改革顯得尤爲重要和緊迫。

但是文化創新不是憑空想象的,他必須立足於傳統文化的根基,融入於社會實踐經驗,來作爲文化創新的發展方式,故宮是當今文化創意的產品,利用故宮歷史衍生出其他產品的服務,例如科普小視頻,故宮有故事等等。這些都是可圈可點的創新,但或許有人會認爲創新傳統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不知道能不能這樣做,在當今社會的文化發展中或許有此類現象,但卻不能就此否定傳統文化的創新的必要性,立足於傳統文化的創新,是對其時代發展的同步前行,是其新型表現方式展現出來的傳統文化來適應時代文化需求的方式,只有立足於傳統文化來創新才能調和傳統和時代的矛盾,從而達到既保留了傳統文化內涵又能隨時發展而發展的目標,所以文化創新是必須的,傳統文化爲根基如果超出了這些,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

有此官織,其實故宮的創新正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背景下大衆創新的縮影,也正是反映了時代訴求,創新和發展,也許我們要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文化創新,助推文化創新,向經濟效益發展,從而促進文化市場的繁榮,但無論怎麼樣文化要發展就必須立足於傳統創新爲動力,爲這個美麗的中國的未來,爲之奮鬥吧。

創新的議論文 篇6

模仿是模仿某人的一舉一動,不止形似,甚至神似;創新是不滿足於現狀,力求更好,甚至超越現狀。

創新要打破舊的思維模式,創新要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創新會觸及既得利益。

有一個6歲的小女孩跟爺爺學畫畫。她畫了一隻漂亮的紅兔子,一匹帶翅膀會飛的馬,一隻比母雞還大的雞蛋。爺爺批評她不該把兔子畫成紅顏色,不該讓馬長出翅膀,不該把雞蛋畫得比母雞大。小女孩不服氣,結果她的畫在國際比賽中獲得大獎。這個6歲的小女孩畫中的東西,並沒有按照常理去畫,而是根據自己的想像去畫的。她的畫給人一種與衆不同的感覺。這個6歲的小女孩正是打破了舊的思維模式,衝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所以她的創新給她帶來了大獎。

模仿只是一種機械的模仿,“全身心投入”就能取得“以假亂真”的效果。

日本有一個小男孩,他的書法寫得非常的好。在他十歲的那年,他曾獲得了一個書法大獎。那時,人們都稱他是“神童”。幾年以後,一位書法大家來看這位“神童”時,這位書法大家說了這麼一句話:“這個孩子寫得書法已經沒有價值了。”這是爲什麼呢?原來是這個小男孩寫的書法是極力模仿王羲之的書法,因爲他全身心投入,已經取得以假亂真的效果了。模仿只是一種機械的活動,它不能使人進步,只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就可以取得以假亂真的效果,從而失去了自己的個性。

創新是不滿足於現狀,力求更好,甚至是超越現狀。

一次,卓別林得知某座城市舉辦模仿卓別林的比賽,於是他改名前往參加。結果在6名參賽者中,他這個真正的卓別林卻名列倒數第一。爲什麼會有這奇怪的現象呢?分析一下原因:其他參賽者是極力模仿卓別林的一舉一動,不止形似,甚至神似。而卓別林自己肯定是不滿足於原來的自己,一定是要極力表演得更好,甚至超越自我。卓別林正是不滿足於自己的現狀,打破原來人們腦子中的卓別林,開始了創新,所以出現了這種奇怪的現象。

創新是和模仿的精神相對的。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應一味地去模仿,而應不斷地去創新,力求更好,甚至是超越!

創新的議論文 篇7

《挑戰不可能》中的劉彩梅在沒有經驗可借鑑、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成功地完成了把越野車放置在玻璃塔上的挑戰。因此,我想要說要去走創新之路。因爲在當今社會,只有創新才能成功。

創新,成就平凡的人。大國工匠,國之財富。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徐立平,是一個平凡的火箭發動機火藥雕刻師。如果沒有媒體的報道,也許沒有人會知道、會認識這位大國工匠。雕刻火藥是全球最高難度工作之一,稍有不慎,火藥爆炸,絕無生還可能。徐立平對雕刻工具加以創新,造出了一百多種工具,用自己創新的工具多次圓滿地完成了雕刻任務,讓中國一個又一個航天器成功發射。徐立平因創新,成爲了當之無愧的大國工匠。創新,能成就一個平凡的人。

創新,成就奮鬥的人。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獲得者、院士王選。在中國印刷技術落後於國際兩代的情況下,大膽創新,直接研製第四代激光排照印刷技術,努力了二十年,終於研製成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如果王選院士沒有創新,堅持從一代又一代印刷技術開始研究,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世界日新月異,中國的印刷技術將會更加落後於世界。正是王選院士的創新研究,使中國掌握了現代的“印刷術”,因而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創新,成就一個奮鬥的人!

創新,成就堅持的人。中國手機哪家強,大陸手機看華爲。作爲國產手機品牌,華爲爲中國人爭了一口氣,不僅拿下了中國手機銷量第一,而且蘋果公司還需要向華爲公司支付多項專利費用。這些正是華爲公司董事長任正非對創新的高度重視的結果。華爲公司不僅重視對技術的創新,平均每三天就出一個創新成果,而且還重視對制度的創新,不上市公司,員工入股公司等。正是這樣的創新,才讓華爲公司成長爲中國手機行業的領軍企業,任正非成爲中國手機企業的領跑者。創新,成就一個堅持的人。

走創新之路,在沒有經驗可以借鑑,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也要自己努力探索,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創新的議論文 篇8

創新是什麼?創新就是做別人沒做過的事,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敢於打破思維定式,開闢新市場,新領域。在這大千世界裏,形形色色的人中不乏泛泛之輩,當人們驚羨他們現時的成就時,更應該看到他們成功背後的創新。那麼,我們要怎樣做到創新呢?

首先,創新需要有超前意識。黃漢清教授說過:“只有先聲奪人,出奇制勝,不斷創新新的體制,新的產品,新的市場與壓倒競爭對手的新形勢,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其實,不僅在企業中,在生活中,在日常身邊的小事中,這句話也同樣有道理。在美國諾伊州的哈佛鎮,有些孩子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到火車上買爆米花。一個十歲的小男孩也加入了這一行列,他除了可在火車上叫賣外,還在爆米花中摻入奶油與鹽,使味道更加可口。當然,他的爆米花比其他任何一個小孩都賣得好——因爲他懂得如何比別人做的更好。這個男孩就是摩托羅拉公司的締造者保羅·高爾文。他的成功祕訣不正是在別人面前搶佔了先機嗎?他的創新精神不正是他成功的前提嗎?所以創新需要有超前意識。

其次,創新需要模仿加改良。創新需要模仿不等於完全照搬照抄,而是根據前人的經驗,通過改良,通過自己的思考來改進。所以說,創新不能完全拋棄傳統,要有所揚棄,有所繼承。中國最年輕的全國性壽險公司的帶頭人,現任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昇關於創新說過:“非常多人把違背規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標榜爲創新,結果是頭破血留,這種案例太多了,所以我覺得還不如老老實實照葫蘆畫瓢。”他的這番話正是他的成功之路所總結出來的。當初他是一個懷揣着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文憑的普通人,儘管嘉德拍賣三年的創業歷程已經使他從一個學者成功轉型爲一個商人,但1996年他站在保險業的大門口,陳東昇還只是一個沒有任何實踐經驗的學生,因此他決定把國外保險巨頭書包年積累的先進做法先照搬過來,幾年時間裏,陳東昇先後走訪了21個世界頂級的跨國保險金融集團。達到公司架構,營銷模式,小到公司的裝修風格,服務設施等,都被陳東昇從國外帶了回來。模仿讓泰康站在了高的起點上,也讓陳東昇站在了中國保險業的制高點,所以有時候,創新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一小步,這一小步就是你的改良,你的創新,你的特點。

但是,創新不等於盲目嘗試,其也要追尋規律。當代著名作家李開復說過:“創新並不重要,有用的創新才重要”。一個非常有哲理性的寓言:一個獵物被抓住了,獅子還沒有吃,狐狸如果想吃就得考慮考慮:獅子爲什麼不吃?是肚子不餓,不合胃口,獵物太小不屑一吃,還是這個獵物有毒,根本就不能吃?如果是獅子嫌獵物太小不屑一吃,狐狸纔可以上去飽食一頓,否則,後果只能是被毒死或被獅子吃掉。這個小小的寓言,不正寓意着如果創新不好就是自掘墳墓嗎?所以,在我們創新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規律,量力而爲,不可盲目。

所以說,創新並不簡單,但有兩點是至關重要的:一是不要囿於別人的成就,二是不能怕犯錯。在現在這樣弱肉強食的社會中,只有想在人先,做在人前,以變應變,一物降一物才能掌握勝機,立於不敗之地。

創新的議論文 篇9

在一次鼓勵創新的報告會上,有一位學者畫了四種不同的圖形,讓人們在其中選出一種與其餘三種不同的圖形。於是人們便根據自己對此不同的認識,各抒己見。這樣,一道題得出了不同答案。這件事足以給我們這樣一個啓示: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是層出不窮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沒有創新,答案就會籠統單調;沒有創新,世界就不會豐富多彩;沒有創新,社會就不會發展進步。

創新是豐富生活的手段。沒有創新,我想,世界上第一盞電燈還沒有誕生,我們還要在煤油燈暗淡的光下生活一輩子;第一架飛機還沒有出現,人們要經過幾個月乃至幾十年的功夫歷經艱辛,長途跋涉才能到達目的地;沒有創新,社會便不會如此現代化,人們之間的聯繫也不會如此緊密。創新對於我們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曾說過:“美是生活,美是創新。”這一至理名言告訴我們,應該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創造,去裝飾我們的生活。古之人尚知創造,今天我們又哪裏能拋棄創造,拋棄創新呢?創新是生活走向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是社會發展的源泉

創新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動力。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世界上各個國家都在爭相創新。不創新就會落伍,不創新就會滯後。我國的現實狀況要求我們要想求生存,要想使我們的國家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更要加快創新的腳步要使創新落實到社會每個行業、每個角落。教育要創新,改革要創新,科技要創新。我們應當大膽實踐,勇於探索,克服前邊道路上的種種困難與挫折,向創新這個方向邁進。

我們的生活需要創新,我們的社會需要創新,我們的國家與民族需要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我們要在創新中求生存,求發展。正如那位學者出的一道題會得出不同的有理有據的答案那樣,其實答案本是豐富多彩的,若是隻能得出一種答案,那麼我們就要從主觀方面看看我們是不是思想僵化,是不是被侷限在框框裏了。因此,創新還應破除舊觀念,老框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邁出前進道路上堅實的步伐,走向新世紀。

創新的議論文 篇10

有人說,學會創新才能立足於世界不敗之林,才能更好的發展與開拓。

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發現創新變得越來越重要。文學上需要創新,產業上也要創新。只有學會創新,才能不被潮流落下,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錢鍾書先生曾在《論中國詩》一文中提到“中國詩是早熟的。早熟的代價是早衰。”這僅僅是因爲中國詩一蹴就達頂峯,而後來的詩人多是沿用前人的套路來吟詩作賦,非常少有人能夠突破前人的束縛而學會創新,所以後來的非常多詩也就失去了其意義所在,讓人覺得空洞、乏味。文學也是如此,一旦有什麼掀起了浪潮,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去爭先恐後的追逐。而這其中更多的是忘卻了其本身的價值,盲目追隨。事實證明,這些套用別人的東西,不自主創新的東西往往經不過時間的沖刷,就被遺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見天日。要學會創新,來提高作品的內涵,使之不落於俗套之中。

在中國的動漫市場也可見創新的重要性。隨着時間的流逝,一切都在發生着變化。非常顯然,上個世紀的動漫也早已不再適用於這個時代的需求。我們不僅要在歷史中尋找素材,更要立足於生活,從實踐中學會創新。只有那樣,才能與外來動漫有底氣競爭。如果沒有創新,我們的動漫產業必然會在世界的浪潮中被淘汰,跟不上前進的步伐。所以,學會創新,是競爭的必備條件。

在產業中,因爲不斷創新而取得輝煌成就的企業不在少數。而也有許多企業因固守傳統,不懂得去創新,依靠自己原來的東西,完全適應不了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也許曾經輝煌過、燦爛過,但是逐漸走向衰亡是必然的。而國內的非常多自主創新企業,如海爾、奇瑞,它們之所以能夠發展的如此迅速,超過更多的企業,是因爲懂得創新的意義所在。所以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對一個來說,創新非常重要;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創新也非常重要。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只有不斷創新,自力更生,不依靠別國,才能立足於世界不敗之林!

創新的議論文 篇11

有一個詞在網絡這個交流平臺上總是被屏蔽——抄襲。所以我一般用借鑑加上引號來代替這個詞。當然與之相對的還有一個爲人所津津樂道的詞,創新。

何爲創新?創造新的東西,便是創新。歷經前人所沒有經歷過的,那便是創新。創新不僅僅是個人,還有民族,還有世界。創新的力量,便是支持着一個人活下去的動力,那是支持一個國家站着發展的動力,那可是推動了一個時代被尊崇的榮耀。

其實我想說一句真實的話。與國界無關,與尊嚴也無關。

非常多人說不支持國產就是賣國。其實不然,這樣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國產怎麼支持。動漫抄襲,產品抄襲,非常多人大言不慚的稱自己爲國漫、國產救星,那麼你們怎麼拯救?不思索怎麼創新,只會一味的貶低外國產品?好吧,謾罵也是創新。那麼,只會一味的貶低外國產品不去行動這叫創新?其實貶低國內產品的人也有錯,你們爭吵的這些功夫,已經夠國外有多少東西被創造出來上市了。

我其實非常期待“中國製造”可以變成“中國創造”,我也曾歡欣的想過,如果真的創造出來會如何,我也這樣的希望過,中國不要因爲那些丟人現眼的傢伙而揹負上抄襲的罵名。

我希望創新,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成爲創新的主力大軍。

創新,每個人都可以創新,只要你願意創新,如果你想有創新的能力。你暫時比不上別人不要緊,那麼爲什麼不努力?爲什麼要去抄襲?爲什麼不用創新去證明自己。

有些人讓自己的名字成爲抄襲的代名詞,被人嘲諷還好意思去告別人保護自己的版權。有些人甚至支持抄襲者,說被抄襲是那些原創者的榮幸。這算什麼呢?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人怎麼可以活下去,一個沒有創新力量的民族又如何屹立於民族之林?一個沒有創新的時代又如何永遠留在後人的心中?

創新並非遙不可及,只是人們不願去觸碰它可以帶來的輝煌,他們選擇與它背道而馳,獲得短暫的榮耀,卻揹負上了道德和法律的枷鎖,永世不得翻身。

創新真的就這麼難麼?創新所帶來的,爲何不去接受。創新是不竭的動力,它的力量真正顯現的時候,連天地和時光都要爲它停下腳步,爲它高唱讚歌。

創新的力量可以使一個時代成爲榮耀,可以使一個國家挺起脊樑,可以使一個人收穫他所沒有的榮耀和地位,創新的力量可以從頭到尾的改變一段本無法觸及的命運。

它讓我相信未來,它讓一個國家有未來,它讓世界爲之震撼,它讓時代爲之崛起。

創新的議論文 篇12

老師常說要多向雷鋒叔叔學習,可我想來想去也沒有個頭緒,最後爸爸給了我一個靈感,不如學習雷鋒的銳意創新。我也來搞個小發明什麼的,說幹就幹我抄起爸爸的工具箱拿出了鉗子、榔頭、螺絲刀等等然後把我那輛破舊的模型拿出來看看有什麼可用的東西,我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相信自己我一定可以的!

首先我用螺絲刀把各個部位的螺絲擰下來,轉呀轉,轉呀轉,廢了我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這個生了鏽的螺絲給擰下來了!我把它的殼拆開發現裏面有個比較大的設備,這真是個意外的收穫!爸爸走來對我說:“這個是個小的發動機爸爸的摩托車上也有一個,不過比這個大好幾倍它的作用是可以使某個物體旋轉或發動起來的。”我心想既然有此功能那我何不做個小小電風扇玩玩,既不用花錢也可以廢物利用真是一舉兩得啊!說幹就幹我剪下牙膏的硬紙片鑲在了發動機上面。之後買來了一個小型號的三圈電池和兩條導線。我先把電池和導線用膠布黏在一起把導線的另一頭黏在發動機上面,之後由導線通了電,電風扇中的發動機獲得了能量轉動起來了。啊!啊!啊!我成功了,真開心。我相信當雷鋒叔叔的發明成功後也一定很開心很自豪!

學習雷鋒好榜樣,這次的銳意創新我給了我身邊的小夥伴們看了,他們都說很棒我驕傲地他們說和這就是我學習雷鋒爭當先鋒的結果。他們也爭着說:“我們也要學雷鋒,當先鋒。小紅說我要學習他的樂於助人小磊說我要學習他的愛黨愛祖國。”

創新的議論文 篇13

現在的時代在飛速地發展着,人們的思想帶着腳步不斷地向前走,當一切舊物質被這滾滾歷史車輪揚爲塵埃時,我們又何在窮山惡水的地方探索發現。當生活中出現被人重疊的假象時,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努力地改變自己,另立獨特。所以,創新便留給了我們無限的深思與行動。

說到創新,我們不妨先侃一下模仿。模仿是一種帶有藝術色彩的行爲,它能巧妙地用各種方法使自己與被模仿者有些許相似之處,但正如齊白石老人教育學生:“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裏便詮釋了模仿的害處,模仿並不代表超越,不代表創新,更是一種比較貶義的代名詞。從古至今都有人們模仿名人而發展自己的例子,名人或一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會被模仿是因爲他們具有更加奪人眼球的亮點部分,具有榜樣先鋒的意味。

不過,他們到底能走多遠?

下面便是創新了,我們會把創新理解爲探索、發覺、發明、發展。是說在創新這條道路中,我們唯有探索到了,纔可以與自己的意願,更加接近現實。這些例子不勝枚舉,我們有愛迪生剛開始發明的電燈,愛迪生之所以發明了電燈,他是有一個勇於探索和大膽創新的念頭。剛開始鎢絲燈出來之後,效果昏黃,色澤差。不過我們也不是甘於一成不變地使用它,當舊時代翻去之後,白熾燈出現在了大家的生活中,它擁有的一系列特點是電燈起源所沒有設計到的。這更是創新部分的體現,一個懂得創新,不斷創新的人,是歷史記住的人,當提到燈泡,大家都會說出耳熟能詳的愛迪生,誰會提後來的人呢?

當小瀋陽火爆娛樂圈之後,你又有多少由心而發的感慨呢?小瀋陽憑藉自己優秀的模仿技藝贏得了觀衆的陣陣掌聲與歡笑,他也是紅了一時。但是,當小瀋陽熱飄過之後,我們又會怎麼記得曾經有一個“名人”,他像個演員似的,只唱別人唱過的歌。是的,我們不是記得一個僅靠模仿便能名垂千史的人,或許,當時我們對他並不是崇拜。

爲什麼有的人可以活在人們心裏,是因爲他用自己最獨特的方法去讓人們記住自己,他們不會只用一種方法去展現自己;在各個領域提高自己;不斷創新一些新形象和新事物來充實自己,讓自己更加完美,一定要不斷地努力,創新自己的生活那樣纔可以永久地立足於大地之間。如學習也是這樣,用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取得成績,是比固步自封的死學更有智慧。

模仿與創新是並列存在的。摒棄模仿是一種理智的行爲,開拓創新纔是我們需要共同努力的,在我們的時代裏——創新纔是王道。

創新的議論文 篇14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沒有了創新,整個民族就是死水一潭;沒有了創新,一個民族前進的腳步將步履維艱;沒有了創新,一個民族就會被歷史遺棄。當600歲故宮成爲“網紅”,當《上新了·故宮》等文化節目相繼播出,我想豎起拇指,爲故宮新院長單霽翔點贊;我想伸出雙手,爲故宮上新喝彩!

有道是:一流的人創新;二流的人模仿;三流的人盲從。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過往的故宮,表面上看,它是世界五大“博物館”中的一個,可是遊客走進故宮,大多數宮殿都看不到,只能沿着中軸線走1700多米,而且看不到什麼文物——故宮的絕大多數國寶都堆積在灰暗的倉房裏,蓬頭垢面,不見天日……長期以來,“故宮博物院”其實徒有其名,它僅僅是作爲一個旅遊景點的存在而與“博物院”沒有多少關係……

隨着單霽翔院長的上任,故宮一夜之間成了“網紅”,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裏。故宮,在這位“北京最大的四合院的看門人”帶領下,近年來實現的一系列的“創新改革”——紫禁城上元之夜、大型現場燈光實景秀、角樓火鍋店、故宮口紅、故宮日曆、雪後故宮……各種關於故宮博物院的創新話題持續霸佔熱搜。故宮,從一個讓人走路的地方,成爲了一個讓人走心的地方——這樣的創新,不僅不是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還讓中國人民更好地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強大魅力。

有人曾說過:“一個不懂得發現的人,只能生活在狹小的空洞裏。而一個不懂得創新的人,則使那個空洞更加乏味。”斯言不謬!單霽翔院長沒有沿襲前五位院長的腳印把自己侷限在原來故宮的“空洞”裏,而是走出了自己的一條創新之路,於是,單霽翔院長不僅收穫了屬於自己的創新果實,還爲中國百姓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趣味十足的故宮,讓人們真正領會了中國故宮文化的氣魄與魅力。

誠然,創新,是信息時代天然的伴隨物,但並不是少數高精尖科學家的專利。創新,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所必需的一種精神。從單霽翔院長身上,我們知曉,創新是一種勇氣,創新是一種智慧。無論我們在哪個領域,如果我們有創新意識,敢於獨闢蹊徑,就可以在未知的森林裏發現前所未有的美麗與神奇……

故宮上新了,文化創新了,中國傳統活起來了——我要爲單霽翔院長的創新精神點贊,我要爲故宮上新喝彩!

創新的議論文 篇15

人因發現與創新而不斷充實,生活因發現與創新而不斷完善,民族因發現與創新而走向繁榮。

道爾頓發現自己的色覺異常,通過不斷的研究,填補了醫學理論上的色盲症空白:安騰百福從拉麪中獲得靈感,創新出方便麪,開發帶動了一個新產業;喬利在工作中發現了煤油的去污能力,最終研究出了乾洗劑,改革了傳統的.洗衣技術。在人類的社會進程中,發現和創新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會創新的腦袋,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讓民族長久發展。

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發現與創新。有人曾說過:“一個不懂得發現的人,只能生活在狹小的空洞裏。而一個不懂得創新的人,則使那個空洞更加乏味。”我們的祖先從自然中發現了可供生存的食物,還周各色泥土創造出了最早的顏料。發現和創新讓原始居民得以生存,並從中滿足繪畫帶來的精神娛樂。將空間拉回我們自身。無論是學生、領導還是其他領域的人物,只有不斷髮現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同時創造出一種合乎實際的應對方案,才能得到長久的發展。可見,發現與創新在人的發展中功不可沒。

生活的完善離不開發現與創新。除去前面提到的各色發明人、科學冢。所有的俄科技發明人都是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用他們的創新思路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使生活更加充實而美好。紡織工人在工作買踐中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愛迪生的電燈點亮了世界。汽車、電腦、手機……無數的發明讓生活更便捷,而正是不斷地發現與創新造就了這一切。

民族的繁榮離不開發現與創新。就拿中華民族來說吧。中國在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沉澱了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印刷術、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無疑在人類的發展中起到了卓越的成效。中華民族在生活中發現並創新出的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光彩奪目。在21世紀的現代化進程中,我們只有懂得發現本民族文化中的美,並用創新的思路在保存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它,使它與中國的現代化和諧社會建設相適應,才能使中華民族走向繁榮。毋庸置疑,發現與創新在一個民族的昌盛繁榮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管是個人,生活,還是民族,長遠的發展都離不開發現與創新的支持。我們從道爾頓、安騰百福和喬利得身上看到了發現與創新的巨大力量,更應該使自己也擁有這樣的能力。讓我們學會發現與創新,充實自己,奉獻社會,復興艮族。

“碧艾香滿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長眠於大地的詩人啊,你是否也預料到現今端午的荒涼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臥獨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樣光耀後世,他的清高不願與世皆濁的精神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湮沒了,不少人開始不斷追求物質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燈紅酒綠中浪費青春,在紙醉金迷中虛度年華,又有多少人解《離騷》之苦,又有多少人會屈原之意?端午節的背後成了是人們玩樂的假期,其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承早已消彌殆盡,有的只不過是閒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在漫漫華夏幾千年文化中,中國文化的傳承竟也會斷流,是文化的缺失嗎?沒錯,先是端午節被韓國申遺,主權受辱;接着清明時節議紛紛,國人庸俗,難道還要讓中國的文化從此消失嗎?雖說早將傳統節日定爲國假,但對其重視程度卻僅僅停留在物質之上,文化的缺失尤爲重要。清明節iphoneiphone的接踵不正是人們庸俗的體現嗎?親人在世時無暇多盡孝心,天人相隔後,花費無謂的錢財,對逝者價值何在?掩藏背後的不正是拜金主義、攀比之風嗎?更讓人心痛的是,造別墅,造名車後有掀起了紙糊蘋果成祭品的潮流,這些都折射出了社會的病態,難道不正與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馳,難道還想再上演一次悲劇嗎?

文化的傳承早已刻不容緩,對文化的關心與重視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創新,去培育。當然,創新是以文化內涵爲基礎,像紙糊蘋果成祭品,這種行爲萬萬不可取,這種所謂的創新更要嚴厲地打擊。其實韓國能夠成功申報江陵端午節成聯合國無形文化遺產,其背後也對它進行了很多地創造性發揮,將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斷地拓展,爲國人所吸收接納,相比之下的我們難道不該慚愧嗎?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愛護自己的文化,當他人成功申遺時再去爭執,一切又有何意義,難道不覺得羞愧嗎?難道我們不該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嗎?難道還要讓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都被他國搶去嗎?不!對自己的文化我們要去繼承,但同樣我們也要創新,將與現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義傳承下去,這纔能有效地保護我們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堅信,中國的文化不斷地傳承與創新中,定會在歷史的蒼穹中綻放光輝,睡在水中的屈原也會會心一笑吧!

創新的議論文 篇16

“條條大道通羅馬”這話不假,他讓迷惘者看到希望,它讓失落者得到鼓勵。但是,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獨特的路並非易事。前人爲我們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和文化遺產,堅守固然重要,創新更難能可貴。試問能有多少人敢突破傳統,打破窠臼,脫穎而出?

縱觀我國的書法史,從李斯的小篆開始,發展至宋朝,歷經千年的演變,早已形成了一門藝術,其中大家輩出,我們熟悉的王羲之、懷素、張旭,已經讓人們望其項背,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亦難以超越。偏偏在北宋出現了一奇葩,正業皇帝沒有當好,副業詩詞書畫卻頂呱呱。宋徽宗趙佶突破了傳統的書法筆法,獨創了“瘦金體”,在書法史上獨佔鰲頭,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是“宋四家蘇黃米蔡”,雖各有所建樹,但都未獨創一體。每每翻看宋徽宗書寫的《千字文》,我都是肅然起敬,對他頂禮膜拜。

你看過《手藝》之《食全石美》嗎》?福州雕刻師孫兆勇打破了壽山石(紅、黃、白)多用於印石的傳統,利用壽山石的其他俏色,加上獨特的想象力,耗時17年打造了143道滿漢全席(滿漢全席其實只有108道)。這17年,孫師傅孤獨寂寞的行走,曾遭到業內朋友和家人的質疑。特別是當同行的朋友都開上豪車,住上別墅,他仍住在平房老屋時,生活的窘態時刻考驗着他的初心。那時有人開價1000萬,欲買走他的全部作品,他都沒有答應,更沒有動搖自己的選擇。石頭宴在福州的三坊七巷展出後,引起了轟動,每一道菜都栩栩如生,讓人垂涎欲滴。終於在2013年孫師傅登上了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光榮榜。之後,他帶着他的獨一無二的石頭進行全世界巡展,傳播壽山石文化。

無獨有偶,現代藝術家蔡國強突破了傳統的繪畫方法,沒有用筆墨、油彩等來繪畫,而是採用火藥,利用火藥爆炸後落在紙上產生的焦痕做畫,其效果滿震撼人心。他還會以天空爲畫紙,利用火藥瞬間的爆炸,在天空“畫”出獨特的風景畫。他將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火藥,創新、應用發揮到極致。

發展是硬道理,創新不可缺。不破不立,能夠突破傳統,另闢蹊徑,選擇一條不同尋常之路纔是出路。

簡評:宋徽宗獨創“瘦金體”,孫兆勇打造石頭宴,蔡國強採用火藥作畫,“發展是硬道理,創新不可缺。不破不立,能夠突破傳統,另闢蹊徑,選擇一條不同尋常之路纔是出路。”

“選擇創新”,作者立意另闢蹊徑,材料選擇也新穎。文章觀點明確,論據充分,內容緊湊,層次清晰。

創新的議論文 篇17

俯仰一城,兩代鼎盛帝國,二十四位黃袍天子,六百年的滄海桑田,足夠這座城最終的失落,只留下斷壁殘垣,爲後人唏噓憑弔。但是,曾經輝煌的紫禁城並沒有荒蕪,今天的故宮,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之首,早已成爲中華文明的代言詞。而故宮如今的萬衆矚目,都要歸功於故宮人的創新精神。

有人質疑故宮的全面開放是對皇室威嚴的褻瀆,此言大謬。過往皇權之威嚴,早已隨歷史淡去,而他們給後人留下的印記,便是這座城。這是中國人留給全世界的禮物。“沒有什麼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是的,那流入宮牆的護城河,流淌了多少故事;那亭臺樓閣,承載了多少悲喜;那奇珍異寶,見證了多少熱血的英雄——故宮裏的一器一物,一草一木都擁有一個不朽的靈魂。獨守空城,只會讓中華文化慢慢流失。

故宮的與時俱進不禁讓人點贊。從20xx年熱播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到今年大火的《上新了·故宮》,從幾年前上架即售罄的故宮口紅到今年首場元宵節的上元夜場燈會,無不讓人耳目一新。故宮是中華文化基因的寶庫,其中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軌跡都讓人歎服,更讓人歎爲觀止的是,縱歲月風沙,終萬丈光華——故宮輾轉至今,依舊有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與創造力。

對此,世界最大四合院看門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採訪時表示:“需求多樣化,這樣應變必須跟得上。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不同時段、不同時期的發展趨勢,把這些疊加起來,滿足於不同人的需求。”單霽翔院長對於文化的態度無疑爲故宮文化注入一股鮮活的生命力。剛接手博物院院長之職,他便一改故宮往日的灰暗封閉,大範圍地將故宮開放。他裝了3500元的椅子足足1858把,理由是要讓遊客有尊嚴。他免費開放了六萬多次青少年活動,不計風險,原因是孩子們喜歡。故宮文化早已不拘泥於傳統文化,而上升到文化傳承與文化尊重。

毋庸置疑,當今社會,唯有創新才能立足於世,墨守成規,只會被時代遺棄。英國哈格里夫斯的創新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美國蘋果公司的創新使他們迅速佔領世界手機市場,中國鐵路技術的創新造就了世界最強鐵路網。相反,柯達的膠捲的消失,諾基亞的手機的落敗,都無聲地告訴我們:一個人,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唯有創新,纔不會被時代淘汰出局。

創新,便海納百川;鼎盛,須與時俱進。就像《國家寶藏》中說的:我們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這般鏗鏘,這般驕傲,這是每個華夏兒女特有的文化自信。只願守護我們的歷史,通過創新的力量,讓它們在人間流光溢彩。縱歲月風沙,終萬丈光華。

創新的議論文 篇18

如果說繼承是一個文明社會不斷進步的源泉,那麼創新就應是這個社會走向未來的,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鑰匙。如今,繼承與創新的任務已逐漸轉移到了年輕的我們的肩上,我們誰都不願缺席,更不願輕言放棄。

追溯往昔,從先賢身上繼承下來的思想與生活技能,無不體現出優秀的品質,推動社會的進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正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所寫的一樣,正因繼承了法家的精華,商鞅的變法才顯得那麼得心應手,恰逢創新變法的及時,才使得身處地圖西陲的秦國變得強盛。我們繼承先輩們的優秀的品質與技藝,共同促進社會的發展,在前人的精神遺產中予以創新,繼承與創新共同作用,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

繼承與創新,是每一箇中華兒女所必不可少的品質。如果說創新是船帆,那麼若想駕着小船前往夢想的彼岸,繼承便是那必不可少的風。一個人迷失在荒漠中,他所繼承的東西早已決定了他是否能走出去,有創新精神的人會去創造,通過有的材料去創造自己需要的物品,去利用。繼承與創新緊密相連,在開創新世界的征途中,必不可少。

繼承與創新見證了一個民族的興起。二十世紀五六是年代,祖國科技發展處於低谷,一大批科學工作者積極響應,依靠所繼承的堅韌不拔的品質,用其所具有的創新精神,爲祖國的科技事業添磚加瓦。繼承是一個民族進步的承載者,是創新的基礎,是創新意識的來源;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推動者,是文明進步的動力。沒有繼承和創新,整個民族死水一灘,沒有了活力與朝氣;沒有了繼承與創新,整個民族步履維艱,難以繼續前行;沒有了繼承與創新,整個民族都將被歷史所遺棄。一個文明就像一座塔,需要堅石承載他的博大,需要塔頂的創新之火去證明文明仍在繼續。

對於當代的我們來說,在開創新世界的征途中,繼承和發揚尤爲重要,創新亦必不可少。創新是茫茫沙漠中的綠洲,給徘徊不前的人注入前進的動力;創新是無邊黑夜中的星辰,給探尋求知的人以前進的方向;創新是茫茫大海中的燈塔,予以疲憊的人心靈的慰藉。

新世界的大門已經開啓,集結的號角激盪着我們的心靈,未知的祕密等待着我們前去探尋,我們誰都不願缺席,實現我們的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仍需努力!

創新的議論文 篇19

高爾基有言:“保守是舒服的產物。”誠然,舒服給予我們安逸,卻鈍化了我們的思維,讓我們學會了保守,學會了停滯不前。但我認爲,此句應有後續:“保守是舒服的產物,卻也是孕育死亡的溫牀。”

相信誰也不會對中日的近代史感到陌生。兩個古老封閉的東方國度,皆被西洋的堅船利炮撬開了國門,卻迎來全然不同的結局。日本原是東洋夷狄,彈丸之地,千百年來恪守古道,信奉神明。只因黑船來襲,舉國震驚,第一次領略了文明開化的力量。旋即,各層人士活躍起來,倒幕維新,脫亞入歐,引進西學,君主立憲,僅用30餘年便制霸東亞,與歐美列強平起平坐。而反觀中國,清廷的統治者們以“泱泱華夏,威威天朝”自居,心高氣傲,目中無人。不僅堅持向西方推行主屬間的“朝貢貿易”,還一再回味閉關鎖國、太平獨樂的滋味。中國就是以這般極端保守的姿態愚昧地步入近代,於是有了鴉片戰爭,有了辛丑條約,有了甲午奇恥。

無獨有偶。曾經的羅馬帝國,保守僅本邦人才有資格擔任高職的陳見,不信任忠誠且有能力的外籍將領;曾經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固步自封,幾十年不更新軍備,自以爲國泰民安無人能敵。於是,地中海霸主遭異族入侵,國土喪失終至分裂;西亞雄獅頹然倒地,在一戰之中敗仗連連。

無論是中日近代史的對比還是兩大帝國衰微的命運,都鮮活地印證了那句言論:“保守是舒服的產物,卻也是孕育死亡的溫牀。”爲了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世人選擇了創新。

創新是生命之源,智慧之基。《大學》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傳》載:“日新之謂盛德。”均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意義。縱觀中國學術發展史,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從《齊民要術》到《農政全書》,從《史記》到《資治通鑑》,哪一本著作不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打破保守,創新發展的成果?

創新可以化弱爲強,創造奇蹟。中國東周後期,趙武靈王考究國人長襟寬袍之弊,鑑以狄戎短衣窄袖之便,胡服騎射,創新軍裝,不足一年便打造出一支疾如閃電的強勁騎兵。先後打敗中山國,收復亡疆,威降北方數族,令諸國刮目相看。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織田信長在對陣號稱“戰國第一”的武田騎兵時大量運用火銃,創新軍備,並輔之以“三段擊”的方式避免了槍管過熱導致無法持續射擊的弊病,一戰獲勝,稱霸全國。法國大革命時期,拿破崙在三皇會戰中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創新戰術,誘敵深入冰湖陷阱,再用猛烈炮火擊穿冰層,締造了軍事界一場不朽的傳奇。

創新亦是潮流所向,時代所趨。沉浮商海,年過八旬的褚時健在微不起眼的雲南特產冰糖臍橙上發現了商機。他另闢蹊徑,獨樹一幟,打響了“包裝戰”。在普通的瓦楞紙盒上印上一條條或新穎或幽默的句子,總能讓顧客們會心一笑。當《甄嬛傳》風靡之時,紙盒上赫然出現了“微橙給小主請安”的字樣;當人們爲世俗喧囂困擾時,紙盒上有了“複雜的世界裏,一個就夠了”的暖人之語;當黑色幽默盛行時,紙盒上也適時印刷着“雖然你很努力,但你的成功需要天賦”等句子。在顧客們以愉悅的心情打開包裝,發現裏面養着一隻只飽滿誘人的橙子而讚歎商家的良心與用心之時,褚時健已經成功了。彷彿一夜之間,“褚橙”之名響徹大江南北,一盒盒包裝新穎的橙子通過快遞飛入尋常百姓家,給他的公司帶來了豐厚盈利。

美國管理學大師托馬斯彼得斯說道:“距離已經消失,要麼創新,要麼死亡。”時代的洪流滾滾前進,奔騰的步伐永不停息。生爲未來棟樑的我們,更當緊跟歷史的潮流,打破舒服的幻覺,撇棄保守的陳見,掙脫死亡的溫牀,將創新精神涵於心間,以活躍之姿擁抱世界!

創新的議論文 篇20

隨着經濟的發展與各國之間的聯繫日漸緊密,異彩紛呈的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也隨之增多,如何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也成爲一個熱議話題。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越來越成爲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對於剛構建了中國夢的中國來說,文化是否能夠正確地傳承與創新是決定中國夢能否完美描繪的一個重要因素。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走過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上溯殷周下至宋元明清,幾千年來,中華文化囊括了教育,歷史,哲學,道德,藝術和科學技術各方面的內容。我們的傳統文化穿越幾千年歷史的風塵走至今日,由這精妙文化孕育的我們怎麼能不悉心傳承。

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歷代記載流傳的史書,文人墨客提筆揮灑的詩辭歌賦聖賢之人深思感慨的句句哲理……皆是中華文化中獨一無二的瑰寶。這些是古時書生文人必定倒背如流的名篇佳句,而流傳至今,在今天的學生之中,幾乎感受不到古人含英咀華的詩情雅韻。名篇名句皆已加上“考場必備”“學生必讀”作前綴,本需要細細品味傳承的傳統文化卻演變成硬加的負擔。所以,爲了更好的繼承傳統文化,應提高人們的自發性,注重興趣的培養,用中華文化的瑰麗吸引人們的目光。

當然,傳統文化的繼承並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傳統,而是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仁、義、禮、信是中華文化中一直提倡的傳統美德,但這些優良品質流傳至今也被歪曲。現今的食品安全問題狀況百出,中國遊客在國外名勝處亂刻亂畫,面對遭遇車禍在馬路上奄奄一息的孩子卻不去救扶……這些都早已與我們提倡的美德背道而馳。當然,與此同時也有許多人演繹着這些可貴品質,當一個孩子從六層樓高摔下時,會有一個路人奮不顧身衝上前去將孩子接住;當客車就要撞上前面的孩子,有一位年輕的女教師不顧一切地將孩子推開;……這些人,則是用各自的行動詮釋着“德”。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要用鮮血與

生命才能證明自己樹立了美德,但作爲中國人必須時時謹記中華傳統美德,不能因一味追求物質財富便捨棄了精神財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它的包容性。吸收借鑑各民族各國家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促成了今天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隨着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與外界交流也日益增多,外來文化潮水般涌入,有些人便因此站不住腳跟。如今,外來的節日在我國風靡,而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卻再也找不回昔日的氣息。吸收外來文化並沒有錯,文化創新固然重要,但在創新的同時務必記得自己的根還深深紮根於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上。

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影響着中國夢的構建藍圖,爲了我們共同的中國夢,要懂得如何繼承與創新。

創新的議論文 篇21

通過多年來對培養博士生的實踐和對一些情況的觀察,近年來對博士質量問題有所思考,今提出幾點意見,聊供商榷。

博士論文貴在創新。發現是指首次認知某種早已存在的事物;發明是創造以往未曾有過的新事物。例如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愛迪生髮明電燈,這些均對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起了重大作用。創新包括髮現及發明,又包括革新,其含意是對舊事物的改革及棄舊立新。博士論文的精髓是創新,無創新的科研工作不應寫入博士論文。

科研工作是追求真理的高級腦力勞動,不能有半點虛假行爲。博士生應具有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恆心和毅力。他應解放思想,善於想他人之所未想,做他人之所未做。對基礎性工作,要能探索新概念、新規律、新設想、新理論。大膽假設,細心求證;對應用性研究,要能尋求新工藝、新方法、新流程、新設備、新產品,有條件的應設計產業化的途徑。他應以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思想作風及嚴密的工作方法,接受嚴格的科學訓練,從而獲得能獨立進行科研工作的能力,成爲現代化建設的棟樑之才。

博士生導師應有責任感。我認識的一位外國教授曾說:“一本博士論文有100頁,其中有30頁我不懂,那是很正常的。其中另70頁如果有我不熟悉的,我將求教於國外的專家。”這位教授謙虛好學,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風度。他的話對我們至少有兩點啓發,一是不要怕學生超過自己,應鼓勵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二是教師要多方與同行學者交流,多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

博士生導師應明確提出研究的課題任務。研究成果雖然是博士獨立完成的,但對他的嚴格要求,關鍵在於導師。博士的質量與導師的責任感有關,應在業務上要求博士成爲承前啓後、博古通今的專才;而更重要的是,應要求博士道德高尚、學風正派、熱愛祖國,要有勇於獻身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和鍥而不捨地奪取新成就的信心。導師對博士生的指導,應身教重於言教,要努力傳授與力行治學之道、做人準則。

創新的議論文 篇22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曾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並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畫家的長處,不斷改進自己作品的風格,他 60 歲以後的畫,明顯不同於60歲以前。7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80歲以後,他的畫風再度變化。

據說,齊白石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爲白石老人在成功後,能仍然馬不停蹄地改變、創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齊白石先生經常告誡弟子的一句話是“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認爲畫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說,在學習別人長處時,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創造性地運用,不斷髮展,這樣纔會賦予藝術鮮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