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通用23篇)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通用2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相信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視的議論文,議論文的語言講究抽象性、概括性和嚴密性,表達要求準確、鮮明。如何寫議論文才能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通用23篇)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1

我唱歌,然而並沒有人認爲我的歌聲美妙。

可我依然唱歌,大清早走在校園小徑上頂着風吼《混沌》,中午吃完飯回寢室前哼一曲《千秋月別西楚將》,晚上熄燈前站陽臺上再來一首《風起天闌》,人生哪,也不過如此。

唱歌是爲了什麼?娛樂自己,放鬆一下身心罷了,卻偏要有人硬說什麼“唱不好聽就別唱”之類的話。彷彿我吃山竹正吃得起興,突然有人跳出來說帶皮吃水果是對水果的基本尊重,然後硬逼着我整個吃掉。現實生活中這種人不會受歡迎,然而當你唱歌唱得不如人意時跳出來焚琴煮鶴的人卻比比皆是。

真是件怪事。

唱歌撫琴做得再好又能如何?登上某某舞臺成爲人生贏家?從此康莊大道一往直前?就算真的名動天下成爲一代絕唱看,終究不過寂滅於時間的浪潮中,只落得後人嘆一句“廣陵散就此絕矣”,人生的大部分樂趣,若多加了點有用無用的紛爭,便索然無味。

其實人生中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無用的,無用的閒談,無用的課外書,無意義的偷懶。哪怕是目前看來最有用的學業,將來也不過一紙文憑。誰也不知道多年後這些知識會不會被逐一推翻,當年那雄心壯志五年後還是否有吸引力。人生在世,基本上都是無用之事組成了一生。

所以何必太過糾結一件事有用無用呢?人生苦短,快樂而有用的東西本不多,剩下的大多是有趣卻無用的事。若任我選,我就願做個劇本里的小人物,被編劇和主角都遺忘。做那個《醉翁亭記》中“負者歌於途”的負者,負着世俗的擔子走在人擠人的康莊大道上,忍不住就一曲歌盡悲歡,路過的一個衣着體面的醉漢眯着眼望着我,大筆一揮,便在一篇千古奇文上留下了關於我的隻言片語。

五個字,足矣。

我便是這樣一個無名的歌者,僅此而已。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2

世間有太多的無用之物,糟粕之事,也許我們會創造出一種職業,去剷除這些無用與糟粕。殊不知,正是這些無用與糟粕,卻能奏響另一番樂章。

在剛出生的那一刻,我們還靜躺在母親的臍肚中,包裹着羊水,擁抱着溫暖。當羊水被神之指輕挑開的那一剎,我依稀看見外邊的一絲光明,還有那隱約間傳來的聲音,很吵,塗滿了激動。不知爲何,心中涌出一股力量,亦或是一種本能——欲墜地。漸漸地,便有了執意,半是流汗,半是落淚,卻不肯退讓,不肯商量。終,墜地。

剛出生的我,大聲抽泣,拼盡全力去呼吸這個世界的第一口空氣:無味,卻帶着絲縷的芬芳。回望牀上的母親,靚麗的黑髮被汗水弄得凌亂,滿臉的苦澀甘甜不知被汗,還是淚所模糊。她身下的白色牀單,開滿了點點腥紅,似在靜默地祈禱,而褶皺的本身,讓白色的牀單儼然成了一塊布,一塊破布。

在裏,在外,我和母親,呼吸着同一口空氣,同在流汗,同在落淚,闖出了這道鬼門關。

那一刻,有那麼一種痛,讓全身骨頭位移的疼痛。而今的剖腹產卻爲一部分人免除了這超越生命的疼痛,這無用的疼痛。我們追求着結果,渴望着肚中的孩兒墜地。但,那終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墜地。我們在追求有用的結果,有用的出生,有用的墜地,有用的嬰兒,可忘了,都忘了——還有一種無用,那是讓人恐懼的疼痛,以及嬰兒那聲無用,甚至低微的哭啼。

無用的疼痛,卻是經歷一個靈魂的洗禮。每一位接受過此疼痛的母親,都是戰場上的一位勇士,任身後的傷痕仍在滴血,依舊還堅守在前線。無用的哭啼,那是對生命最真切的吶喊,沒有高音,卻拼盡了一個嬰兒的全力,將無用的音符,唱響了無用的最強音。

我看着在手術室黃色燈光照耀下的母親,她像拂曉的英雄,在晨曦中向我微笑。我願用我的哭聲,爲她奏一曲靜謐與美好。

聽啊,那無用的歌,唱得多美,讓人心碎。我願做一位去糟粕,除無用的作曲家,把每一件無用之事,換作一枚音符,譜寫無用之歌,讓所有人知道:無用有聲。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3

胡塞尼在《追風箏的人》中寫道:爲你,千千萬萬遍,哪怕遍體鱗傷,也要義無反顧。人生,不是隻做有意義的事。

而對於我們來說,做一些“沒有意義”的無用之事,不必像哈桑般受到傷害,相反,那些無用之事可能正好是一帖療傷之藥,是生命旅途中最美好的點綴。

我想起放在我面前的那一卷柔軟碎花布。絨棉已熨貼在花布上,而我所要做的便是把它縫成錢包。這便是我們在技校的實踐活動。三兩好友圍成一桌,五色的花布在桌上鋪開,針尖晶瑩的光芒牽引着綵線上下翻飛,勾勒出少女細膩的心思。我們一邊穿針引線,一邊歡聲笑語說說笑笑。時光如水,溫潤沁心,又如一緞柔美布料,被這些零碎的溫暖縫製成記憶中的錦繡。

花一整天縫製一個錢包,似爲無用,但是,這種不爲生產的活動帶着精剪細裁、細密縫製的慢節奏的溫度,有少女心的明淨美好,亦讓我們內心寧靜,充滿溫暖與幸福。這便是無用之用,它以精以慢見長,用它的細膩溫暖令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無用之用又何止如此。瑪格麗特杜拉斯說:“每一本打開的書,都是漫漫長夜。”靜夜裏,放下忙碌繁浩的學業,衝一壺大麥茶,在溫潤醇厚的茶香中斟飲文字這杯玉液瓊漿,讓哲思與靈思恣意飛揚。從《金薔薇》到《燦爛千陽》,從尼采到蔣方舟,從《詩經》到老莊,無不可讀。掩卷,無不聽到心絃振動的錚錚之聲。

我自知當下讀書的時間少之又少,知道他人情願抄一份讀書筆記,掃一下故事梗概,知道讀書的好處從不立竿見影不如刷題提分快,多數時候它是無用的時間投資。但我,還是情願踏上文字的征途,鮮衣怒馬馳騁天涯,只爲讓生活再留存一份詩意。這亦是無用之用。

聽一首扣人心絃的歌,寫一篇杜鵑啼血的文章,淋一場朦朦朧朧的細雨,畫一幅山高水長的國畫……皆是無用之事,都有有用之功。人生,是因了這一個個片段,才精彩紛呈,痛快淋漓。

莊字說,無用之用,方爲大用。噫!做一些無用的事,我且淺斟細酌生活的佳釀,感受無用之物的美好豐富!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4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很讓我激動的視頻:十幾個人在一款名爲“我的世界”的遊戲裏用各式各樣的小方塊搭出了整整一個麗江古城。

我很激動地將這個視頻分享給我一個好友。他問:“做這個他們花了多久?”我查了一下資料回答道:“不休不眠的三個月吧。”很久,他才憋出一句:“可是這個有什麼用呢?”

我愣住了,想了很久,才發現其實真的沒有什麼用。還原度再高的古城,也只是存在於那個虛擬世界。我莫名有點難過,爲他們付出的不值。

可是,在這世上,有什麼東西是有用的呢?

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可是身外之物的又豈止是錢財?

錢財是無用的,不過多添銅臭;學問是無用的,文盲也能照活;愛情是無用的,一個人也是瀟灑;甚至家庭,也是無用的,不過徒增負擔。

看完了《瓦爾登湖》,方明白人所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不過四個簡單潦草的大字“保持體溫”,除此之外,全是奢侈與無用。

原來我們所畢生追求的,不過是一堆廢物。

就連我們本身,也是無用的。地球少了誰,都是照樣轉。誰會在意這世上少了那麼幾個政治家或者別的什麼?即便是所有的人類都消失了,太陽照常升起,鳥兒依然在叫,花兒依然在笑。

佛曰:“四大皆空。”

奈何我不信佛。對我而言,色便是色,空便是空。紅顏即便最後逃不過白骨,我也要抓緊時間好好欣賞那銷魂蝕骨的好皮囊。

世間萬物大多無用,可這萬物又怎是能用簡單的有用無用來區別的?我喜歡這世界,即便它無用,我也貪戀它。我討厭癩蛤蟆,即便它有用,我也避之不及。那辛辛苦苦搭建出來的古城模型,只要贏得同樣愛它的幾個人的歡呼,也值了。

管它什麼黑白是非有用無用,喜歡便夠了。

那些斤斤計較有用無用的人,大多是惶恐不安的人。焦慮地活在世上,哀嘆着流年易逝,往事隨風,不懂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散發弄扁舟的道理。渴望做“有用”的事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卻不知這世界大多事物,連他自己,都是無用的。

無用之人,無用之物,因爲喜歡,所以彼此纔有了價值。此乃無用之道也。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5

在混凝土搭成的高大建築物中,我們過着物資充裕的愜意生活。沒有人敢說它是無用之物,可恰恰是它把我們囚禁在了幾十平方米的土地上,寸步難離。

而在除夕夜,我們可以看着絢麗的煙花綻放在空中,散發在夜裏,但也僅限於觀賞罷了,既摸不着,甚至還污染大氣,這樣說來,煙花的確無用。還有掛在家門口的大燈籠,很少人會認真主意它,若非除夕夜,想來我也不會瞥它一眼,它也的確無用。可我們仍不會割捨掉這些“無用之物”,因爲看似無實際用處,卻於無形中營造了節日的氛圍,讓我們感受到了年味,它們是節日的盛裝啊。

我很難想象少了燈籠與煙花點綴的春節是一幅怎麼樣的情景,我也很難想象摒棄所有無用之物之後的世界會是怎樣不堪的場景。

一張紙和一支筆給我們的生活會帶來多大的用處,我們無法準確評估,但是,用它寫出來的詩文歌賦卻能幾百幾千年地感召着世人的心靈,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心理。然而時至今日,曾奉爲經典的傳統文學卻被視爲多餘之物,頂多供附庸風雅的人賣弄風雅之用。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無用之物因爲不能帶來實惠而被摒棄,我們都過分追求某些有實在用處的東西了,不能不說,這是我們的短淺目光在作祟。

顏回能在一簞食、一瓢飲中樂享大道,爲“無用之物”窮困潦倒而不以爲苦。我們達不到顏回那樣的境界,但可以保持對精神的追求,不爲“有用之物”迷了眼。

“無用之物”,很多時候,能消除我們靈魂的塵埃。而看似有用的有用之物不過是方便和幫助我們完成某件事情的工具,那些看似無用之物雖不能給予我們多大的具體的幫助,但它們卻能深刻影響我們的內心。想象一下,你可以在餘暇時吟詩怡情,悲傷時寫文遣懷,更可以來上一場評茶論文,豈不快哉!

我看到的無用之物,猶如青山白水繚繞我的心間。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6

京城裏有位冰雕大師,雕刻的衆多人物神態各異,吸引很多人觀看。冰雕大師得意地告訴觀衆:“誰願意給我三鬥粟,我就把雕刻技藝傳授給他。”

半天沒人答應。冰雕大師奇怪地問:“我的冰雕技藝這麼高,只收三鬥粟,爲什麼沒人答應跟我學藝呢?”人羣中走出一人笑言:“你的雕刻技藝確實高,可你爲什麼不雕金鏤玉,仿製夏、商、周、漢的古器呢?那些寶貝可一時壞不掉。你現在雕冰,太陽一曬,就融化了。你忙這麼長時間,雕出來的卻是些無用的東西……”

在《潛書》中,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用這個故事來說明“文必有質”的道理,他認爲“文而無質,亦猶是也”。“文必有質”我沒有異議,但什麼是“質”,我的看法跟他不盡相同。我從唐甄列舉這個故事的本意,看出他的“實用觀”是有問題的,將藝術價值同世俗需要直接畫上等號,藝術都得“有用”,藝術品都得“實用”,否則就是玩物喪志,乃至純粹的人性審美被簡單的功利思想驅逐,一切藝術都被物質化。在唐甄看來,繪畫也不能停留在欣賞的層面,而要達到教化功能,他說:“圖畫者,鑄於鐘鼎以垂法,繪於衣裳以明尊,施於屏壁以示戒。”他批評圖畫“爲川巖、爲草木、爲羽毛、爲士女,以取悅於人,盡失其意矣”。

凡文學和繪畫都得“垂法”“明尊”“示戒”,何嘗不讓人感到蒼白無味,何嘗不令人沉悶窒息!連精神審美活動也被取締,生命還有什麼情趣?人活着還有什麼意義?生活還有什麼色彩?人人都往“有用”的方向努力,都向“實用”的事情上扎堆,審美心靈麻木了,審美空間堵塞了,必然造成人際關係緊張,生活壓力沉重。曾幾何時,在中國,說教文藝佔據主流,政治功利化導致審美單一化,禁錮了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隨後,文藝市場化,又被金錢符號統領,價值讓位於價格,同樣禁錮了人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審美被“實用”點擊,失去了文學藝術的精神與本色。

現實真的如唐甄所說,冰雕雖“悅目”卻無法勾起“觀衆”學藝的興趣?如果真的那樣,那位冰雕大師從何而來?他的靈性難道非人性具有?自古至今的冰雕愛好者從何而來?爲審美而創作的激情難道非人的精神所需?畢竟爲藝術與審美而“勞心”的人沒有被歷來秉持實用主義哲學的人的口水淹沒,否則哪有古典文學藝術,哪有現代文學藝術?

純粹的藝術審美,也是一種“實用”的精神需要,帶來心靈的快樂,不可缺失,亦不可被剝奪。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7

莊子在《人間世》中有一則故事:南伯子藄到商丘去遊玩,看到了一棵巨大而茂盛的樹,這棵樹與衆不同,千乘車馬都可以在它的綠蔭下隱庇。然而子藄上前仔細地觀看,發現這棵樹枝丫彎彎曲曲不能做棟樑;木心是空的不能做棺材;舔一下樹葉,嘴就會受傷而潰爛;聞一聞氣味,就會使人大醉三日醒不來。於是子藄得出結論:這是一棵無用的樹,所以能夠長得這樣的高大。

莊子在《人間世》中莊子對這種“無用”的嘖嘖贊言,不由得我思考起這無用中所蘊含的深意來。何爲無用?《莊子》成書已達千年,茫茫時間阻隔,但人們仍可以從字裏行間裏去揣度思想家所表達的深意和韻味。“無用”是什麼都不擅長嗎?什麼都不去幹預嗎?成天無所事事,一無所成嗎?從莊子在《人間世》中舉的幾個例子,比如前面舉的南伯子薺到商丘看到的那顆碩大無比的樹,似乎是這樣。沒有什麼特殊的技能,也不爭強好勝,反而能夠消除煩惱,免除嫉妒者的排擠和迫害,精力反而旺盛,能夠長生久視呢!但我們斷不能如此斷章取義,我們會發現這樣的判斷實在是太草率,太幼稚了。莊子以碩大無比的樹爲例,只是爲了說明當人以“無用”的心態、方式去生活的時候,便可以做到不被人侵犯,無憂無慮,長生久視了。

有用”與“無用”,本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二者相互依存。沒有“有用”,無所謂“無用”;沒有“無用”,也無所謂“有用”。讀書學習,要“學以致用”,自然要重視“有用”的東西,但也不能急功近利,只講“現實主義”,不講“浪漫主義”,人還有精神上的訴求,需要空靈和超脫,正如那棵“無用”的大樹。

"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人們的心目中,這似乎已成定理。人生而有用,一無所用的人總被人無情地喚作“廢人”,毫無餘地讓人懷疑其作爲人的價值和意義。人似乎只有建立一番功勳、成就一番偉業,纔算得上是無愧於自己、無愧於他人,不枉此生了。因此,人生在世,大部分的人都在汲汲進取、不敢鬆怠地追逐所謂的“有用”。不知疲倦地追求所謂的“有用”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迷途之中,找不到方向。或殫精竭力,機關算盡、或心胸狹窄,排擠誹謗、或阿諛奉承,委曲求全、甚至作奸犯科、無惡不作……一些聰明的人開始審視,開始反思,這有用是否真的“有用”?無用是否就是無用?

生活在物質豐富今天的我們,是不是應當“多想些無用的價值”,對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復旦一位教師表示,“有用”能讓學生踏上社會後,吃飽肚子,獲得經濟獨立。而社會發展,也非“有用”不能維持。他不憂慮學生無遠大理想,倒擔心他們過早地嚮往“無用”境界,忽視基本功。當今時代,未缺“無用”之思,實乏“有用”之才。

所以我們不如瀟瀟灑灑的做一個"無用"之思卻是"有用“之才的人。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8

《水滸》中的“智多星”,名喚吳用,諧音即無用。我總是隱隱地感到其中淡淡的戲謔感,再一想,卻又想到另一種意味:無用並非無用。只是看待無用的角度發生了變化而已。

中華漢字,千變萬化,總攪得人有些眼花。但那又何妨?它若是真的無用,又怎會有上千年的的歷史,從古代流傳至今呢?若不是拉丁字母的傳入,與其相比較,又怎會顯出其繁雜妙趣?然而,中華漢字,大宇包舉,磅礴雄渾,又怎輸於拉丁字母的“小蝌蚪”?又怎會無用?

電腦的普及帶來的是對手書寫世界的摧殘,越來越多的人打字速度越來越快,手寫速度越來越慢,而且提筆即忘字。因此,有人說“生僻字”無用,有人說“手寫字”無用。吾用“無用”,撰文駁之。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千百年前的《詩經》中多是這類詩。而“蒹葭”或許就算是一類生僻字了吧。所謂“蒹葭”,即是蘆葦。很多人寧願寫“蘆葦”二字,也不會寫“蒹葭”二字。這就是“無用”?這就是“生僻字”?只是沒有人去用罷了,“無用”只是無人用。

“一語成讖”,或許許多人見過多次,卻永遠只記得“一語成讖”,而且往往只知其中的不祥,不知完整的含義。這樣一個連讀音、意思都不清楚的詞,又有幾個人會用、敢用?與其寫“一語成讖”,不如寫“一句話預見了未來的不祥的事”。所謂“無用”,大概只是無人敢用吧。

很多詩詞歌賦中的詞,在歲月中淘洗、沉澱,又被打字的泥石流掩埋。饕餮、貔貅這些上古神獸的名字也不例外。該拿什麼去拯救這些“無用”的生僻字?

我不知道。生僻字或許無用,但它們若被放進詩詞歌賦文章當中,又怎不會熠熠生輝?朗朗上口的中華漢字,在歷史滾滾風塵的淘洗後,留下的是漫漫滿滿的精華!現代的人們追求的是快節奏、高效率、語言直白精準簡練,或許這是源頭吧。在文章中寫“蒹葭”,別人只以爲是爲了增加古典氣息,不懂者半天才知蒹葭即蘆葦還可能嫌作者賣弄——他們早已忘了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這些粗獷中帶有細膩的、藏於漢字中對自然萬物的讚美吧。

所謂“無用”的生僻字,並非無用,只是片面之詞罷了。而吾所述,也僅是一己之詞,只見漢字並非無用耳。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9

天地浩大,何爲有用?或許是乾渴之至時一杯清潤的水,或是疲憊不堪時一張舒適的牀,或是金錢,或是榮譽,或是名利?但我認爲這些都還不足以支撐起一個人。我想我更需要那些“無用之物”,它會是自己精細栽培的花,是閒來無事時繡的錦繡山河,是小巧精緻的手工,是名垂千古的詩詞歌賦,給人以心靈的慰藉。

我常立於窗前,窺望遠處的飛鳥、竹林、斜陽;哪一隻小貓又不慎跌入魚塘,擾了一池清靜,又爬上岸來,哆嗦着打了幾個噴嚏,到陽光下去晾着;哪一朵花又在不經意間綻開,似有“啪”的脆響,又是一點美好的出世;哪一片雲又遮了太陽,灑下片片陰涼,卻很快逃走了。我從未想過用相機、用畫筆、用文字記錄這一切,我只是呆呆地,或者說是癡癡地,凝望着這些美好。

只是凝望而已。

但在這久立凝望之中,卻讓人將心中的雜質沉澱下來,整個人有如被清泉洗過,分外清爽明瞭,再大的委屈在此刻也顯得那麼渺小,因爲呈現在我眼前的,是怎樣的一派祥與啊,我又怎麼忍心讓自己的不適擾了那涓涓流水、啁啾鳥鳴呢?

有人笑我愚笨,將大好時光浪費在這無用的凝望上;我卻笑他無知,他難道曾見過那些山水美景,曾見過那些恬靜與美好?

放眼望去,有遠處廟宇入眼,明亮的黃色牆面格外扎眼,琉璃瓦在烈日的灼灼照耀下熠熠生輝。而到了斜陽殘照時,世界又有另一番景象:稻田裏是收割後的粗硬短小的杆兒,老牛緩緩踱着步,草垛兒吸收了一整天的陽光,正散發着熱氣,誰家的菜香四處遊動,引來幾隻貓狗。夜色中的山丘別有一番風味,高處有菜畦,低處有竹林,山下有水塘,初時卻看不清楚,直到月光傾瀉,便有一種“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感覺生髮出來,酒未入腹人已醉。

這無用的凝望,卻使我獲得了別樣的欣喜,目光之所及,便有了我留下的印記。它讓我釋然,忘卻所有悲哀,只一心投入到自然的靜謐美好中去。何爲無用?此爲無用,但這無用,卻勝似有用。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10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人的思想也漸漸隨着數據的快速更替發生了轉變。

昨天的報紙,無用,丟掉;舊的軟件安裝包,無用,丟掉;過時的硬件被換下來,連收購的人也不要了,丟掉……人們習慣了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事情,可又覺得自己內心空空如也。也是沒有辦法,不適應時代的東西終將被淘汰。

一個退休的程序員有一天發現自己的程序不再爲世人所理解,新的編程語言與更好的'算法取代了他,他的那串無用的代碼將沉沒在時間的洪流之中,令他不免感到深深的傷感。

爲了更快地奔跑,我們總是要丟掉一些東西,到後來我們甚至忘了當初爲何出發。我們拼命地裝上我們自認爲有用的東西卻不知道那是自己的無能。

人類的物質生活總是在不斷提升,可精神文化卻被自己吞噬。他們太“能幹”了。有了杜比7.1聲道的家庭影院誰還去聽口技呢?有了炫酷的3D打印,我們還需要篾匠嗎?

我們看似很能幹地拋棄無用之物,其實是自己的無能。

傳統文化精神裏蘊含的民族文化看似古舊無用,卻能夠還原人的純真,帶給人靜謐與美好,成爲人們在高速發展時代中的定心劑。

我現在具有的一種淡定從容也許是小時候受過書法教育的薰陶。當時不是爲了考級加分之類的實用目的去學習,而是出於簡單的喜愛。一切都可以慢慢來靜靜走。可以獨自慢慢地研墨,找到自己舒適的濃度,而不是直接用現成的。可以自己隨意地練,而不必拘泥於一兩本帖子。不用擔心自己寫壞了、寫錯了,因爲我又不是要像那些名家用頂好的金紙然後題名蓋印裝裱拍賣的。一切隨心,安靜,平與,感受筆尖每一根狼毫的流動,體會色彩在紙上緩慢滲透的自然。那時候人與事很慢,不用想太多的事。現在想來,更覺此無用遠勝那些世俗眼中的有用之物。

每一種事物總有它產生、存在、消失的道理,沒有什麼是無用之物,因爲它們或多或少在歷史上起過推動作用,給一個時代留下過寶貴的文化記憶。也只有無能者纔會徹徹底底地拋棄他們。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11

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想做一個有用的人比無用的人好。可是,我今天聽了儲老師的課,卻改變了看法。

在上課時,儲老師講了許許多多的故事來幫助我們來理解。

其中有一個故事是: 莊子帶着弟子上山去砍柴。有的樹木筆直地聽着,而有的樹木卻彎彎曲曲的他們總是先砍直的樹木,彎曲的樹木卻安然無樣。口渴的時候就喝點泉水,甘甜的泉很快就乾枯了,苦的泉水卻剩下了好多。莊子帶着弟子下山了,來到一位慈祥的老爺爺家裏做客。老爺爺家裏有兩隻白鵝,想要殺一隻來吃。一隻會叫的,一隻不會叫的殺哪一隻好呢?當然是殺不會叫的,會叫的還可以用來叫鳴。

還有一個故事是:有一個人種了一片葫蘆。他非常勤快,每天都幫着他們澆水、施肥。過不了多久就長出了一個有小船那麼大的葫蘆。小葫蘆可以劈成兩半當瓢,那大葫蘆就算它大,也沒有什麼用處,要的有什麼用呢。

上了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有用與無用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有時候做“有用”的人好。有時候做“無用”的人好。這真是讓我受益無窮啊!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12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題記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因爲他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在什麼樣的逆境中都不可以自暴自棄,是金子總會有發光的一天!

可我卻認爲:“有用”不一定是人生中的亮點!

田園詩人陶潛,在官場上他是無用的,在詩詞創作上也沒有李白杜甫的造詣高深!可是他卻無憂無慮地生活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之中!

受盡排擠的李白,仕途上他是無用的,爲人處事也談不上高明!可是他卻有着不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氣與自在!

高大筆直的樹有用,但也易被砍伐!

而彎曲瘦小的樹卻因無用而永享雨露的滋潤!

王安石有用,竭盡全力的變法,一改積弊,最終卻受到貶謫; 商鞅有用,不留餘力的改革,富國強兵,卻因名聲太大而遭受車裂之刑,不能安享晚年!

當代社會,人人都想讓自己成國有用之材。殊不知,樹大招風,花香引蝶,到了那個時候,終將連自己都失去!

有一些人爲自己能名滿公司,名滿祖國,處處勾心鬥角。你爭我奪只爲一個“名”字!熱播的電視劇《甄環傳》中的甄環從官家小姐到奮鬥機關算盡,陰險狡詐的皇太后時,已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天真爛漫的少女!

追求無用,並不是無所事事,凡事都做到最差!而是遵循自己的心,難做到的,不要一味的去追求!珍惜眼前,做到無悔!

是蛋就不應去撞石頭,而應來卵小雞; 是彎曲的樹木就不應去強求成材,而應在炎炎夏日爲人們送上一樹綠蔭!

不必太在意成敗!當我們羨慕別人的金銀珠寶時,不如和親人們一起聊聊天,吹吹風,淋淋雨,沒有榮華富貴,至少還有天倫之樂!一位國家領導人的母親在接受別人採訪時說道:“我還有一個兒子在種土豆,但我仍然高興,只要他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有用的是棟樑,但無用的也不應拋棄!不用太在意成才,適合自己就好!

“無用”也是人生中的一抹不可比擬的風景!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13

作家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文學和科學相比,的確沒什麼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沒有用處。”

莫言是作家,也是智者。正如他所說,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沒有用處。智者所言,自有其道理。我們學習文學,正是要追求“無用”。這個“無用”是指不能將文學當作“過程”“手段”,而應將其作爲“目標”。

所謂“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功名之用、富貴之用。以此觀之,文學確不如科學“有用”。但如果換到哲學的視角,文學潛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世界觀”,而科學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論”,其二者雖相互依存,但顯然“世界觀”更具有根本性、決定性。這就意味着文學比之科學更爲“有用”。

同樣,將莫言的這句話向社會學上引申,可以敘述爲“人在社會中最大的用處,就是沒有用處。”這並不是消極處世,而是道家觀點的一種演變和進化。人,作爲社會的一分子,與其追求讓自己“有用”,不如放棄執念,靜心提升自已的能力,不斷加深在文學方面的素養。如此,雖然外在面貌並無絲毫改變,而其內在天地已然脫胎換骨,成爲了有深度、有學識、有內涵的人。這樣的人被稱之爲“人才”,而文學的“無用之用”也就清晰可見了。也許科學技術能讓人改頭換面,但文學對心靈所產生的影響,是無法用科學替代的。

所以說“悟無用之用”,才能“見智者之智”。文學是時代精神的凝結,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是人類進步的明燈。“無用之用”,是爲大用!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14

文學和科學,一直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爲之探索、鑽研的兩個學派。二者一文一理看似對立,實則也有相通之處。或許世人皆知文理,可真正懂得其中奧祕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莫言說:“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是沒有計麼用處,但是文學的最大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是啊,衆生皆談文學,卻幾乎都認爲它無用,大多將其作爲茶餘飯後消遣的談資罷了。可難道一樣事物只能“有用”纔算“有價值”嗎?恰恰相反,我認爲文學內涵的精髓,恰恰在於它的無用。

試想一幅這樣的場景:秋日一個閒暇的午後,你用完午飯後準備小憩,於是來到陽臺,發覺陽光正好,而圓桌茶几上正好放着你喜愛的書,隨後你便捧起書,窩在一旁的吊牀裏開始翻閱。午後的陽光金黃又不耀眼,透過斑駁的樹影灑在你身上,枕着舒適的吊牀,沐浴在暖融融的熙日下,欣賞美好的文字,伴着書頁特有的香氣,抿上幾口淡茶或是咖啡,累了便沉沉睡去。這樣的生活不就是多數人嚮往的生活嗎!而文學在其中充當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如果沒有書,或許遠處再美的風景,再好的陽光,似平都少了點什麼陪伴。這時只需一卷書,生活就變得充實起來。萬物都沉下來,不再只有空虛寂寞的心靈在孤獨地吶喊了。時間彷彿靜止,美好的瞬間定格在此刻。

這就是文學的作用。它就是如此滲透在你生活的角角落落,做你孤獨靈魂的陪伴者,影射你的內心,你的生活,你的世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文學浸潤你的生活,帶給外心靈上的慰藉。

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有,而莫之無用之用也。”誠然,科學帶給人類社會的有用之處是顯而易見的。可我認爲,文學給人帶來的用處卻是更高、更深層次上的東西。文學是精神的寄託,是心靈的棲息地,它豐富人的思想,提升人的品位,健全人的人格,陶冶人的心靈,培養人的才華氣質,滋潤人的內心。古語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又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的,一個滿滿腹經綸、熱愛文學的人必定氣度不凡,談吐間盡是一個讀書人的氣質,行爲舉止也一定是一個有修養、有素質、有內涵的人。這種人,天生就有一種深沉的味道,那文學的氣息吸引着他人。

你看,古往今來,哪個讀書人不是這般?林語堂先生、錢鍾書先生、胡適先生、魯迅先生,還有國外的太宰治先生,泰戈爾先生,雨果先生……太多太多文學才子,他們或溫柔儒雅,或高冷深沉,或風流清曠,可渾身都散發着文學者的氣質,是那樣的迷人,令人陶醉、沉淪。

所以說,文學塑造一個人的身心、人格。文學給人帶來的是精神層次的東西,充盈你的生活,讓你成爲一個有思想、有素養的人。美不在外表,而在心靈,在內在。照此這般,文學真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創造”。

喬布斯說:“我願意拿我全部的科技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誰不想呢?文學沒有門檻,如孺皆老幼可享受文學。且文學是人與人思想的交流碰撞,每當你覺得與另外一個熱衷於之學的人有着很深的共鳴、相同的看法見解和人生觀持一致態度,那會是一件多麼美妙而又神奇的事情啊!文學沒有那麼高深莫測,它是每個人都可以玩味其中,發現文學之美的。都說一個人生命的價值不在於他的高度,而在於他的厚度。文學就是那個爲其增加厚度,深入內心,讓你的生命變得更精彩,也更有深層次涵養的寶藏。

周國平先生曾有那麼一句話:“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鍾無用之情,終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文學的意義不正在此麼?我願就如此“無用”也無妨,只要有文學存在,人生便“有味”了。念至此,足矣!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15

龍應臺曾說:”一個操場上,有人在跑五千米,有人在做百米衝刺,而你卻在漫步,你不覺得落後於人了嗎?“不,完全沒有必要;若你只是想增強自己的體魄從而去跑步,那麼的確對你來說,漫步是無用的;但若你只是想舒展下筋骨,那麼再多的鍛鍊也不如漫步來的實在

沒有人能斷言什麼是無用,什麼又是有用的。正如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上一些無用的時間,也許將來正是這些看似”無用的瑣事“爲你保留了一個超越己身的機會。

樑思成夫婦,爲考察中國古城牆而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多少次的勸說,只爲保留下這些歷史的痕跡。想想樑思成爲北京的古城牆下跪時,又有多少人在嗤笑。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眼中,樑思成所做的一切和古城牆一樣的無用。然而,今日我們卻不得不感慨這些古城牆的宏偉。時間和古城牆證明了樑思成,給了他”大師“的名號,更將那些”無用“變成了現在價值連城的”有用“……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16

看似無用且醜陋軟弱的腿使鹿躲過了獅子的追捕,而那貌似有用且美麗無比的角卻最終斷送了它的性命。鹿在彌留之際的感嘆引發了我對有用與無用的思考。

行走在紛繁複雜的人世,沿途風光無奇不有,而俗世的煙塵容易朦朧原本純淨的雙眼,我們往往習慣性地僅從表面去判定一件事物對我們是否有用,卻忘記去探求事物最本質的價值。殊不知,有些外表美麗充滿誘惑的東西可能成爲你前進路上的絆腳石,相反,那些看似無用且被你不屑與忽略的事物反而可能在你墜入懸崖之時,有力地拽住你,還你一方風景。無用之用是爲大用!

誠如神祕逍遙的莊子所言“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哲學無用論”曾被傳得沸沸揚揚,在中國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侵佔了人們的價值觀領域。而今,被人們認爲“不能當飯吃”的哲學卻作爲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給人以“安身立命”之道,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爲美好的幸福人生提供一種超越性的思想智慧。同樣的,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浩浩湯湯,至聖先師孔子認爲有德比有才更重要,美德、品行、信仰等直指精神內核,看似幾乎無一絲實際用處,卻被稱爲是思想領域的“無價之寶”。若只從表面看,我們一定會輕易地將這些“無用之物”棄擲迤邐,只有當深入探究其本質,才能發覺那無用的外表背後流淌着的無上價值。

愛因斯坦儘管是傑出的物理學家,但他精通音律,尤其偏愛小提琴,他一再強調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科學家錢學森亦有着豐富的藝術涵養。那些看似無用的藝術卻起到了滋養了靈魂,陶冶了情操的大用。居里夫人在提煉鐳時不也是從法國人不屑一顧的看似無用的礦渣中提取的嗎?如此看來,無用之物並非真無用,只要我們不流於表面,以貌取物,而是不厭其煩地去探索事物的本質,當個人的認知和素養達到一定境界之時,無用便成了大用。

反觀當下,這是一個實用主義盛行的時代,人們急躁,輕浮,我們還來不及等待無用之用,就迫不及待地投入“有用”的懷抱,與外表美麗的物質纏綿交織。一顆顆急功近利之心在人世間浮沉,迷茫。

誠然,在紛繁複雜的社會裏,在變化萬千的世界裏,何爲有用何爲無用,我心不得而知。但誠如魯迅所言“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我以爲,我們應該摒棄以美醜論價值的偏見,真正地探究事物本身存在的意義,如此,方能在繁華世間,尋得真正有用的精華,以我爲主,爲我所用。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17

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她將瑜伽中的行法哲學“斷行、舍行、離行”,這種放棄心中執念的理念提煉成“斷舍離”,運用到日常生活整理整頓、人際關係、思考等各個方面。她認爲對物品進行簡化取捨,爲人們省出整理的時間、空間、勞力和精力的清爽輕裝的新境界,不禁令人爲之一振。

放棄,是一種清新的境界。美好的紅塵之所以被世人討厭,是因爲世人不知取捨,將有用、無用之物聚在身邊,給自己造成無法承受的負擔。正如山下英子所說:放下心中的執念,對物品進行取捨。即放棄無用之物,換來了精神的清爽清新。在旅途中,除吃、穿、用外,皆爲無用之物,帶着只會阻礙你行進的腳步。人生亦是如此。呱呱附地的你孑然一身地來到人間,經歷風雨,最終踏過天堂之門的,也只是形單影隻罷了,何必過於在意帶不來,又帶不走的身外無用之物呢?趟過歷史的長河,你會發現,無論是奢靡無度秦始皇,還是貪得無厭的和珅;不論是風流女皇武則天,生前榮華,死後也不過是一抔黃土的無字碑,甚者生前殘暴無度,死後墳墓被炸,暴屍荒野的慈禧。她們都過於看重錢財,喪失本心,人生又何必呢?所以,我們應做的是輕裝上陣,追求那種清爽恬淡的人生,纔是終極目標。

善舍,不被貪婪矇蔽心靈。買新房,空空如也;住新房,卻有凌亂與整潔之分。難道是因爲懶惰才導致凌亂的?因爲無用之物過多,填充了我們的空間。人處紅塵,被及多誘惑圍繞,有太多想得到的東西,有太多不願捨棄之物,結果只會是加重你的負擔。古有婉兒爲權力甘做“牆頭草”,今有江青爲私慾殘害忠良,結果呢?她們或是橫屍街頭,身首異處,或是監獄上吊,爲人不齒。這些都是貪婪的私慾惹下的大禍。因此,血淋淋的事實,時時刻刻在警示着我們:保持清爽淡薄的本心,遠離貪婪的慾望,是何等的重要!

豪放,會有用一顆平常心。若駐足於山丘,怎麼看到泰山之雄壯;若駐足於小溪,怎麼感受到大海之浩瀚。成事者,不會因眼前的小利而停滯不前。成功之路不會平坦,但可怕的不是挫折,而是遭受挫折後所面對的誘惑。本應被列爲無用的物質,會漸漸在你受傷後的心靈裏發生變化,此時你若識得它的本質,當即捨去,好麼你將繼續踏在成功之路上。你會如“不爲五斗米折腰”陶淵明一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閒了,如東坡先生被貶謫,但善於拋棄雜念,“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放,永保清高的氣節,而流芳千古。

蓮花之所以被君子所愛,是因爲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耀眼的水珠在花瓣上熠熠閃光;人生,保持一顆平常心,懂得如何清爽自己的心靈,清除捨棄那些無用之物,才能達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清新境界。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18

生活中,有很多看得見的東西,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就會難以進行。但是很少會有人關注那些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

藝術和文學就是如此,看似無用,卻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人都會有難過的時候,音樂可以讓我們放鬆心情,在音樂的陪伴下,我們解決了很多難題,度過了很多難關。學會聽音樂是一種精神方面的追求,學會欣賞,會讓我們的精神不荒蕪。

很多成功人士,在自己事業巔峯後,開始選擇進修。他們會選擇讀書、聽歌、練字來昇華自己的人生。也許這個時候他們會發現,雖然自己很努力,但是精神方面的追求是不可少的,他們可以昇華自己 引領自己。

看向現在的社會,很多讀書人急功近利,考大學只爲了一紙文憑,讀書,就讀與教科書有關的東西。這樣的模式下,人是不快樂的,結果也是不成功的。

莫言說: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沒有用處。是的文學在短時間內不會給人帶來什麼改善,但是長久來看,多讀書的人會由內而外散發一種魅力,讓你願意接近。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引領着我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沉下心、學會欣賞、學會感悟,不要看輕那些似乎無用的東西,其實他們都可以促進我們成長。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19

有的人一輩子都在做有用的事,事實卻證明一輩子都毫無價值;有的人一輩子都想做點無用的事,留下的東西后人卻受用無窮。即使那棵大樹真的沒什麼價值,但至少它能給人們以隱庇本身就是“有用”了。

“京城第一名家”王世襄,生於名門世家,卻沉迷於各種雕蟲小技,如放鴿、養蛐、駕鷹、走狗、摜交、烹飪,而且玩出了文化,玩出了趣味。荷蘭王子專程向他頒發2003年“克勞斯親王獎榮譽獎”的理由是:如果沒有他,一部分中國文化還會被埋沒很長一段時間。

人人力爭上游自然是好,否則也不會有這30餘年經濟奇蹟。但有用之學主宰一切,成功學成時代主旋律,又使當今社會如一個典型“上火”型社會:心中慾望太強、步子太大、動作難免變形,所謂“步子太大扯着蛋”是也。

人體上火了,喝劑涼茶能去火。社會上火了,亦需一劑能清心降火的藥方:做點無用的事,關心點與己無關的事。前者清心,緩和焦慮症,自己與自己和解;後者解毒,消化社會戾氣,與社會達成和解。

說中國父母是世界上最功利的父母絕不爲過,早教經濟、學區房、奧數班甚至已成爲龐大“教育經濟”的一部分,身處其中的中國父母,外人眼中是“虎媽”,自己心中是“孩奴”,裏外都不是人。

18世紀的法國人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另一個愛把“這有什麼用?”當做口頭禪的,是中國的一些市長們。在房產開發、GDP數字這些“有用之事”面前,歷史街區、文化保育實在乃太“無用之事”,它不能帶來任何GDP數字增長、官職升遷或所謂的“城市虛榮心”。所以,文化界一邊在爲北京古城牆不保而嘆息,那邊七朝古都開封爲修通公路,打算開挖古城牆。“十朝古都”南京市也打算借“城市危改”工程,將金陵古城夷爲平地。聽聞,國內許多城市都醞釀把大學遷移到郊區,騰出市中心的黃金靚地大搞房地產。然而這無異與把我們的精神文化思想從我們的身體裏剝離,我們是否可以想想,假如把千乘車馬都可以在它的綠蔭下隱庇的“無用”大樹砍掉,我們又能獲得什麼呢?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20

有用和無用本來是獨立和統一的關係,沒有無用也就無所謂有用。有用和無用,在一定條件下是互相轉化的,世上本來就沒有無用之物,關鍵是看你會不會用。

譬如用網捕鳥,用上的只是其中一個網眼,其餘的看似無用,但沒有這種衆多的網眼,只拿一個網眼是永遠補不到鳥的。

足球場上本方11名隊員,奮力拼殺,共同的完成了每一次的攻防轉換,可最終摧城拔寨的只有一兩名球員,但沒有其他隊員的默默奉獻,攻破對方的球員又怎能隨隨便便的獲得成功呢?

以此推論,看似無用的東西,其實是有很大作用的。所以當惠子對莊子說;“你的學問是無用的空話”時,莊子說:“明白了無用的道理,才能和他談論有用無用的話題,天地不是不廣大遼闊,可是人們佔用期間的面積,不過能容下雙腳而已,然而假如從腳下把看似無用的土地都鏟削掉,直到陰曹地府,就剩下僅可容下雙腳的地面還有用嗎?惠子說:“沒用了。”莊子說:“那麼,由此可見無用就是有用,這個道理不是很明白嗎?”

現代社會的人們,早已拋棄了冷靜的理想主義,直奔功利的實用主義,每日所思、所想、所見的都是那些能給自己的未來能推波助瀾的人,而對那些暫時與自己的幸福無關的人,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突然有一天,在自己需要別人的幫助時,平日裏那些在自己看來是有用的、甚至是頂禮膜拜的人,卻不在眼前,倒是那些在平時根本看不上眼的無用之人,在爲自己雪中送炭、排憂解難。

推究起來,無用就是有用,不懂這個道理的人,很容易忽視足下的無用之地、身邊的無用之人,更看不起無用之人在特殊時刻的特殊作用。

有用和無用的道理看似簡單,但在實踐中卻往往被衆多的人所忽視,看到明顯有用的就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結果使有用之物資源枯竭;看似無用之物便棄之一邊,不屑於故,結果適得其反,是很多有價值的東西白白浪費,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運用有用之物,人們往往不感到困難,困難的是如何利用看似無用之物。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21

“有用”與“無用”,本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二者相互依存。沒有“有用”,無所謂“無用”;沒有“無用”,也無所謂“有用”。讀書學習,要“學以致用”,自然要重視“有用”的東西,但也不能急功近利,只講“現實主義”,不講“浪漫主義”,人還有精神上的訴求,需要空靈和超脫,正如那棵“無用”的大樹。

生活在物質豐富今天的我們,是不是應當“多想些無用的價值”,對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復旦一位教師表示,“有用”能讓學生踏上社會後,吃飽肚子,獲得經濟獨立。而社會發展,也非“有用”不能維持。他不憂慮學生無遠大理想,倒擔心他們過早地嚮往“無用”境界,忽視基本功。當今時代,未缺“無用”之思,實乏“有用”之才。

這話不能說沒有道理,可惜帶有較大的片面性。學生讀書成才,自然不能忽視學習“有用”的東西,以便“踏上社會後,能吃飽肚子,獲得經濟獨立”,乃至過上富裕的生活。然而,人不同於動物,不是活着就是一切,不是隻關心有助於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繁殖的“有用”東西。人是萬物之靈,“生命本是一張由意義構成的豐富之網”,需要大量對“吃飽肚子”雖然“無用”,但卻富有“意義”能充實靈魂的東西。人要在“務實”中生存,更要在“務虛”中提升。那些能使精神升騰的東西,雖說對“吃飽肚子”無用,但卻常常較“有用”的東西高貴。比如豬羊的肉可食,無疑是“有用”的東西,而龍鳳是幻想的產物,對人的實際生活是“無用”的,可是,龍鳳的地位卻遠遠高於豬羊,“無用”所以勝於“有用”,在於龍鳳是一種吉祥的象徵,吻合人們的精神企求。再如,梅有子也有花,梅子是水果,可食,而梅花則無實用,只能供人欣賞。可是,歷來人們贊詠的,多是梅花,而非梅子。像“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樣的名句,在對美的欣賞中,借物抒情,讚美了人應有高雅品格和幽逸情趣,有力地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這樣,梅花、梅詩,也就成了“無用之用”。年輕學子的成長。是生存技能的成長,更是良好精神的成長,是需要“更多地想些無用的價值”的。

同時,重視“無用”的價值,還在於要破破當前危害特大的急功近利心態。不能什麼事情都要求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應當“風光長宜放眼量”。人類不少的重大發現發明,開始多被視爲“無用”的。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始初只侷限在實驗室裏,曾被譏諷爲“毫無用處”,法拉第回答說:“那麼剛出生的嬰兒又有什麼用呢?”隨後,運用電磁原理髮明瞭電動機,人類由此步入電氣時代,“無用成大用”。當下,社會上迷漫着急躁浮躁之風,做什麼事恨不得都能“一口吃成胖子”,這是違反事物發展規律的。科技教育界難於造就突出拔尖人才,遂有“錢學森之問”。解讀這一“問”,自然會涉及多方面原因,不過,內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只求“有用”,不容“無用”。要培養出突出的“有用”人才,需要寧靜致遠,潛心研究,“無用而大用”。時下所以缺少“有用之才”,並非“無用”之思太多,相反,而是“無用”之思太少。基於此,我以爲,提出“更多地想些無用的價值”,是有積極意義的。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22

大人常對我們說:“不要做這種事,浪得時間。”他們說這些事無用,是嗎?這些事情看似無用,實則有用,這很容易發現。

看閒書也有用,高爾基曾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在家長眼中,書可就要“物以類聚,人以羣分。”課外輔導書肯定是好的,但閒書就顯然不會是好的。他們心中的好書是名著《詩經》《史記》《紅樓夢》……其實有時候,其他書也有用,飯後小坐,品一杯茶,讀一本書,感覺甚好,若有汪曾祺之書則更好,淡淡的書香配上淡淡的茶香,心裏一種悠然自得,它不讓心更美?

下棋也有用,棋道乃中華傳統也,我也喜歡下棋,從懵懵懂懂的中班送到圍棋班內,到一年級八段,圍棋給予了我超強的大局觀和超人的定力,在圍棋中,我也學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有些事不可貪心亂來,否則得不償失,不行了就不要逞強下去,否則會像希特勒那樣全軍潰敗……在棋中也有君子之道:賽前猜棋,雙方互相謙虛致敬……圍棋能培養人的好品質,教人道理,不亦樂乎?

書法也有用,人常說:“字如其人”。確實字是一個人的“臉”,幼兒園時,父母在手風琴與書法中選擇了書法。在一次次練習中,我經常喊累,卻未曾放棄,字也越練越棒,當我拿到書法十級證書時,我感覺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書法可以讓字更好,順帶提升審美觀,增加藝術氣質,習書法者,不亦君子乎?

有些事,看似無用,卻還真有用!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 篇23

嗚呼!人生各異,境界有別。何爲人生之“有用”去處?何爲生活之“無用”追求?

我認爲“無用”不一定代表不用去做。莫言曾在瑞典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發表了自己的感言:“沒有用處正是它的偉大用處。”這句話令我感觸極深。科學是對現實生活的探尋,而文學則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可以引起作者與讀者靈魂的共鳴。如果我們在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的技術而忽視精神世界的寄託和給養,那麼那些看似“無用”的事物會讓你的生活“質地單一而堅硬。”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大多數人成爲了物質金錢的奴隸,他們可能每日悶悶不樂,被世俗生活困擾,爲了生存而生活。這樣可悲的事情是我們不願發生卻一直存在的現實,而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根源說起:何爲有用?何爲無用?

“金錢有用論”是否真的適用於當下社會?一些頗有成就的人物,他們的觀點卻與金錢格格不入。喬布斯曾說他願意用自己所有的科技來換取與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可見他追求精神的渴望,對“無用之有用”的認同。林徽因本可以享受富貴安樂的生活,卻放棄身外之物,踏上了一生傳承中國建築的偉大事業,誰又能說她的選擇“無用”呢?

靈魂的生活比物質的獲得更充實。想象一下,在一個靜謐的下午,迎着軟軟的陽光,坐在一把藤椅上,左手一杯茶,右手一本書,在鳥兒的叫聲中開啓美好的閱讀時光,這是多麼愜意而舒適的享受啊!真正的寧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願意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取片刻時間,在自己的內心種菊修籬。或許這些無法讓你獲得功名利祿,但是這是精神的交匯、思想的昇華、心靈的淨化,可以讓你在繁忙的生活中尋得自己的小確幸。

正如莊子所言:“無用之用,方爲大用。”有時候或許會覺得幹這種“無用”之事是浪費時間,但當某天突然需要時卻纔真正發現當時“無用”的纔是最“有用”的。

珍惜“無用”之“有用”,甘舍“有用”之“無用”,方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