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藏與露作文

藏與露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藏與露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藏與露作文

藏與露作文1

藏者,收斂畢身鋒芒,將絕世才智都收納在蘊袍敝衣,粗茶淡飯之中,安心於平靜無爲。只待天時到來,明主臨世。

露者,傾盡畢生之學,嘔心瀝血,以其經天緯地之才幹撫民安邦,建下不朽之盛事偉功,名垂青史。

藏與露是自古而今的有才之人所要面臨的難題。到底是出世清修,不問世事,還是入世爲官,造福社稷?這多是取決當時的政治情況

《易》中有一卦:乾乾爲天,乾下乾上。爻辭曰:初九,潛龍勿用。

若是遇到昏君臨政,奸臣當道,政治黑暗,前途渺茫之時,最好應忍性克己,潛龍勿用。即潛伏起來,暫不發作,不要輕舉妄動,應藏鋒守拙,待機而動,如龍潛深淵。

勿用並非不用,而是選擇最佳時刻來用,在時機未到之前,過於鋒芒畢露,容易招來禍端。

昔者王安石變法,司馬光雖極力反對,但又無可奈何,遂辭官回家,著書《資治通鑑》。在王安石當權,司馬光並未選擇與其硬碰硬,而是選擇“藏”,這爲他後來重新掌權創造了條件。

昔者竹林七賢目睹官場種種污穢、黑暗,故隱居竹林,任他人呼我爲官,我也不往。將才學和能力全都隱藏起來。

以上兩種人皆現實與他們的理想相背離,故“藏”之。但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當然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充分展現自身能力,可惜生不逢時,不遇明主,只好暫且“藏”之,若是時機成熟,必會將才能“露”出來。

諸葛孔明,世人稱之“臥龍”,因生逢亂世,羣雄並起,但又無明主,故在南陽隱居,後因劉備三顧之恩,便不再保留,盡心輔佐,終成天下三分大勢。劉備白帝託孤,面對後主,他仍忠心不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藏並非是封閉自我,露也不是狂妄自大,兩者看似是相對立的處世態度,卻相互聯繫。“藏”爲方式,“露”爲目的。

既然龍潛深淵,待時已久,等機會一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龍豈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現如今,我們面臨人生中許多挑戰,我們要做的就是積蓄自己的實力,切忌浮躁,把自身的實力都“藏”起來,安心地增強自己,最後一展身手,在世人面前驕傲地鋒芒畢露。

每個人都像一罈酒,有的人未經發酵就開壇,沒有酒香;有的人沒發酵完,不夠香醇;而有的人經過時間的積澱,在最後,發出了最迷人的芳香。

藏與露作文2

我的媽媽,個子不算很高,1米6左右,留着一頭及腰的長髮。她有點近視,戴着一副黑框眼鏡,看起來有點嚴肅。但是媽媽笑起來,卻像個大孩子,很可愛。媽媽很少進廚房,別看她平時不做飯,可做起來可好吃了!

有一次中午,奶奶不在家,沒有飯吃。媽媽自告奮勇地說:“沒有奶奶,還有我呀!”我一臉詫異,心想:媽媽來做飯,會不會做出來“黑暗料理”呀?剛想完,我就聽媽媽說:“咱們兩個人,做簡單點的,一菜一湯足夠了,就一個蘆蒿炒肉絲,外加一個西紅柿蛋花湯吧。”我一聽,頓時來了精神,這兩個菜還都是我喜歡的呢!只見媽媽繫上圍裙,擺開架勢,把食材都洗淨切好備用,不一會兒,就熱鍋下油,準備開始炒菜了。等油鍋熱了,媽媽先把蔥姜等配料放進鍋裏,等香味出來,把肉絲倒進去,翻炒了幾下,肉絲有七八分熟了,再把蘆蒿加進去,一起翻炒過後,接着開始加調味料,撒了稍許鹽,倒了點海鮮醬油,又翻炒幾下。大概等了五六分鐘,最後,媽媽放入了蒜末,瞬間一股香味鑽進了我的鼻子,一盤蘆蒿炒肉絲就這樣出鍋啦!媽媽趕緊把鍋洗乾淨,又開始燒西紅柿蛋花湯,因爲提前做好了準備,蛋花湯不一會兒也做好啦!

沒有用太久的時間,媽媽的一菜一湯就端上了桌,我真有點目瞪口呆,拿起筷子嚐了下味道,“哇,這味道太美妙了!”媽媽拉着我坐下說:“別說這麼多啦,快吃飯吧!”我也餓了,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不一會兒,我們就把飯菜“消滅”精光了。

媽媽做的菜可真好吃,沒想到她居然深藏不露啊,看來我真是低估了她呀!

藏與露作文3

中國有句話:“智者深藏不露。”顧名思義,聰明的人是不會輕易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底細的,就像許地山所說的花生,飽有內涵卻不外露。海明威說自己的寫作如海上飄浮的冰山也是同樣的道理,細節描述點到爲止,留給讀者限的想像空間,這便是藝術中深藏不露的魅力。從某種程度上說,過分的表露反而淺薄,而深藏不露卻是智慧的表現。

深藏不露,不是對才華的扼殺,而是讓智慧昇華。就拿楊修來說吧,這位風流才子可是衆所周知的,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是千年難得的天才,可最終卻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爲什麼呢?就是因爲楊修太有才了,而又恃才傲物,鋒芒畢露,最終慘遭殺害。而相反,清朝的紀曉嵐同樣才思敏捷,但就乖巧多了,從不炫耀,不僅替皇帝解決了大大小小的難題,還造福於人民。深藏不露不僅沒有扼殺他的才華,還使他懂得用智慧遊刃有餘地立於官場,並受到皇帝的重用。可見,做人不必表露無遺,有時候深藏不露方是大智慧,此所謂“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吧。

深藏不露,不是使個性泯滅,而是讓魅力迸發。挪威小提琴家歐雷·布爾從小就學習拉小提琴,在他第一次開始巡迴演出時卻受到一位音樂評論家的批判,說他是一位未經正式訓練的音樂家。他忙向老者請教。老者說,雖然你有天賦,但你過快將其表露出來會使你輕狂而無法超越自己。於是音樂家收起暫時的“光芒”,回到家裏重新練習,終於在他再次舉辦音樂會時,轟動了整個歐洲。正是因爲歐雷·布爾收斂“鋒芒”,潛心修練,才鑄就了後來的一代宗師。所以說,深藏不露並不是將個性泯滅,恰恰相反,它讓個性展現得更加完美。

深藏不露,不是貪生怕死,而是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正如諸葛亮隱居,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樣一條臥龍深藏不露,他在耐心地等待明主的到來。“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他在韜光養晦中等待,終於迎來明主劉備的三顧茅廬,並最終成就三國鼎立的偉業。試想,如果諸葛亮張揚個性,在董卓、呂布、袁術之流前顯山露水,又有何意義?深藏不露,讓他爭得了最好的時機。

因此,儘管社會競爭激烈,儘管有人鼓吹當仁不讓,我們還是要適當地深藏不露的智慧,這樣才能夠成就大文章。

藏與露作文4

花生的果實埋在地裏沒有人去欣賞它,可是,等秋天一到,它那成熟後散發香味的果實展現在人們眼前時,卻能贏得人們的喝彩。花生的果實埋在地裏是藏,等它最後展現自己的時候是露,如果沒有先前的藏,哪能有後來的露呢?所以我認爲,藏是爲了更好的露。

我個人比較欣賞陶淵明,他那清新隱逸的詩常令我陶醉,他當官的時候並不得志,作品也不多,可他隱居田園,過上“帶月荷鋤歸”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當他把自己“藏”起來時,便創作一首又一首的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這些詩流傳後世,讓世人記住了這個藏而不露的陶淵明。他的“藏”便是爲了更好的“露”。

越王勾踐,當他面對國土淪喪,國破家亡的慘景時,沒有選擇繼續同吳王抗爭的“露”,而是選擇苟且偷生的“藏”在,在這個“藏”字下,他受盡屈辱,爲吳王“前馬”,只爲了有朝一日的“露”,回到越國後,他十年臥薪嚐膽,終於有了後來的“三千越甲可吞吳”,倘若他當初繼續抗爭,也許就身首異處,哪有後來的展露鋒芒?

三國時期,作爲曹操的門客,楊修得到了展示才華的機會,可是,他卻鋒芒畢露,不懂的藏,最後遭到曹操的殺害。倘若,楊修不那麼恃才傲物,而是保持低調,他又怎麼會被殺?也許還會得到重用呢!他的死怪就怪在光芒太露,甚至蓋過曹操的光芒,歷史上這種功高蓋主最後被殺害的例子不在少數,可又有幾人能領略到“藏”的奧祕呢?

今天,我們作爲高三學子,就應該保持謙虛的態度,不要驕傲,把自己埋藏到這無盡的知識海洋中去,只有這樣,等到來年的高考,在考場上,我們纔會有資本大展拳腳,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學,笑傲考場。

露源於藏,藏即爲露。

藏與露作文5

爲人處事“氣不可盛,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否則會走向事物的反面。一個人“藏”得太深,只能孤芳自賞、形影相弔。藏與露,是做人的藝術,但過於“藏”或過於“露”,必將適得其反。所以,藏與露,要恰到好處。

藏與露應適可而止。一個人應該始終記住一句話,“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每個人都不可能脫離所處社會羣體而孤立存在。當你被社會所忽略時,你實現自身的價值就沒有了舞臺,因此要展現自己,讓社會關注你的存在,再“藏”下去,恐怕立足之地也難尋。當你已光彩照人,衆人矚目,可能會招來嫉妒的目光,此時若再毫無顧忌地“露”下去,可能遇到料想不到的煩惱、困擾,但若低調處事、謙遜待人卻會贏得更多的支持,競爭對手也能成爲合作伙伴。所以說,藏與露是爲人處事的藝術,藏要有深度,露要不輕浮,纔會使價值體現,使美麗變得更美。

藏與露應審時度勢,鋒芒畢露時不妨藏,無人問津時不妨露。李白才華橫溢,“斗酒詩百篇”,可正是因爲過於恃才傲物,目無天子,故終不得志。楊修學富五車,可正因爲“雞肋”事件遭來殺身之禍。諸葛亮飽讀詩書,胸藏玄機,雖隱居深山,可劉備仍三顧茅廬,慕名而至,終使一個大智者才華發揮的淋漓盡致。主張露的人認爲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自己縱然功高蓋世,才高八斗,可不善於自我推薦,又不曾遇到慧眼“伯樂”,最終還是深人未識,碌碌無爲。所以說,藏與露度的把握至關重要。

把自己藏得太深,什麼事情都總是謙讓推辭,別人就會體會不出你的個性。你在別人眼裏就無足輕重,可有可無。況且,一個人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個性,不可能沒有自己的認識和觀點,有了認識和觀點,卻不能表達出來,釋放出來,總是壓抑着自己,長年累月,就成了消極的能量,就會轉化爲有害的阻礙,慢慢侵蝕你的機會,剝奪你的發言權。因此,藏與露要恰到好處。

藏與露,得體方顯美麗。

藏與露,恰到好處則爲可貴。

藏與露作文6

又是新的一年了,鑼鼓喧騰,鞭炮齊響,紅火的燈籠已經高掛,喜慶的春聯已經貼上。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飯喝着酒,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家。

大年初四,過“年”了,奶奶說“年”只有三天,初一、初二、初三,像做夢一般,“年”就這樣過去了。初一拜年,家家戶戶都拿出瓜子、水果、糖果來款待親友近鄰;初二走親訪友,家人都去了姨奶奶家,我只在家中呆了一整天,未曾出門;初三又是繁忙的一天,親戚朋友都來了,他們說說笑笑。

今天,來到姥姥家,就像電視中演繹的一樣,一個如花似玉的女人坐在家中,點頭微笑,一輛汽車停在門口,女人舉手投足間帶着不屑的神情。那是舅舅的未婚妻,家裏的氣氛怪怪的,每個人都十分嚴肅的樣子。

我感到十分壓抑,便出門了,出門後便在弟弟妹妹的要求下開始了“長途旅行”。他們三個東走走西逛逛,從大東邊一直走到大西邊,從南邊走到北邊再回來。沒想到他們只是爲了一瓶飲料,一個玩具燈泡和一個糖果,竟走了幾百米之遙到一個小店,路上更是笑聲不斷,弟弟把燈掉了,之後發現不是掉了,而是衣服漏了,掉在了鞋裏......

之後,我們幾個回家,吃了一點飯後,開始回原來的家去玩“大富翁”,那麼幼稚的遊戲,我們居然玩了兩個小時。弟弟留下,我和父親去了二爺爺家,那裏都是大人,他們說着事情,十分開心的樣子,我卻不知他們到底在說什麼。在瓜子和橘子的陪伴中,我又坐了一個小時,之後回自己真正的家,又是一天過去了,我的快樂去哪了?

藏與露作文7

藝術家幾分鐘的表演技驚四座,卻不知其幾十年來的臺下苦練;作家名著享譽世界,卻不知其幾十年來的文學積澱。他們露出的,表現給衆人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真正的偉大在於他們藏在骨子裏的才華。

著名作家周國平,多少年來從事哲學研究,他對人生深入思考,女兒趨勢,婚姻因爲女兒的慘烈失去也無奈放手,他說,靈魂只能獨自前行,他藏起了悲傷,繼續做着學問,卻從不向外界顯示自己強大的心靈,不爲虛名,對做學問抱着始終如一的態度。

錢鍾書與楊絳先生是我最爲羨慕的一對愛人,他們是精神世界中的巨人,在他們面前,提及愛情都顯得沾染了俗氣。他們從不張揚成就,低調做人,低調做事,過着平淡的生活,所謂“雪味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生有味是清歡。”正因如此,他們得意將自己藏了起來,安全度過了“文革”的動亂十年,他們在那十年中一如既往的讀書做學問,是少有的未被批鬥迫害致死的學者,你可以說他們藏起了行蹤,我說他們是藏起了學問的光芒,你可以說他們在災難中倖存是幸運,我說這是他們懂得藏於露的藝術。

張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素有平生三不爭:“一不與文人爭名,二不與俗人爭利,三不與無謂爭閒氣。”他是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辦新式教育,辦實業,練新軍,抵外辱。偉人曾評價他“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可他做着自己該做的事,爲了民族尊嚴,他默默奉獻,他不爭的品格,正是他把自己藏起來的寶貴品質,他不耀眼,卻是我心裏的英雄。藏與露的藝術,他演繹的淋漓盡致。

古羅馬帝王瑪克斯·奧勒留,他以皇帝之尊成爲苦修的斯多亞派哲學家,他的《沉思錄》中寫道:“我深深懂得,人既不該爲了瑣事過度興奮,也不該過度煩惱,我研讀的斯多亞派哲學告訴我,我要去學習,而不能犯有詭辯、戲謔或賣弄學問的毛病,爲人成熟完善,不受阿諛,能自治亦能治人。學習像是紮根,根牢固,才能長出健壯的樹。”

奧勒留習慣於吃苦耐勞,鍛鍊筋骨。他體質夙弱,但勇氣過人。至於這本書,梁實秋先生在譯序中邪道:“這本書更像是無意中留下的,稿本可能是其女婿和好友保藏起來的。”他從沒想過他的思想會流到一千八百年後,他藏起了學問,如今這本書呈現在世人面前時,露給我們的是爲人處世律己待人之道,是智慧,寶哥總理說過,這本書作爲他的牀頭書,可能讀了有一百遍。

然而現實社會是浮躁的,人們往往愛滔滔不絕的講話。“批評家”們往往有些又自以爲是的抨擊現狀,假學者總以爲自己第一,殊不知學問是做不完的,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學問。人們稍有成就,即趾高氣揚,一本正經卻在胡說八道。藏露的藝術逐漸缺失,物慾的社會中,精神上的藏露泯滅在凡塵世俗。

“什麼問題都回答的人一定是無知的人。”批判的大致如此。

藏與露是一門藝術,可內心豐盈的人是藏不住的,終要流露,且留給後人去評價。懂得了藏便有的可露,所謂藏,有另一句話解釋:“好酒沉甕底,漸入佳境。”

藏與露作文8

我的奶奶是一個慈祥的老人,她丟生活的態度十分樂觀,整天都是笑盈盈的,我以爲奶奶除了這些優點就沒有其他優點了,沒想到啊沒想到,奶奶那是“深藏不露”呢!

好不容易熬過了上學的折磨,好不容易有一個星期天可以好好的睡一下懶覺,可是鄰居李奶奶和王奶奶一大早在門口吵了起來,好不容易能睡個懶覺的我被他們的爭吵聲給鬧醒了,奶奶看到我被吵醒之後一骨碌從牀上爬起來穿好衣服走向門口,看看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呀,王奶奶每天早上都要出去散散步,今天去散步時看見門口有一塊紙屑,平時十分愛乾淨的王奶奶皺了皺眉頭,想也沒想就一腳把紙屑踹進了李奶奶的門口,沒想到李奶奶看見了,心裏自然不樂意了,於是就和王奶奶吵了起來,便有了剛纔的一幕。

我以爲奶奶聽到這件事的原委之後會好好地罵她們倆一頓,管他誰對誰錯,誰叫他們一大早擾人清夢啊?沒想到奶奶什麼也沒說,把紙屑撿進自家的垃圾桶後,走到了門口,我心裏想,可能奶奶現在纔會說她們吧,沒想到事實又出乎我的所料,奶奶語重心長地對王奶奶說:“愛乾淨是好習慣,可是把垃圾踢到別人的門口別人也不開心呀是不是?”王奶奶老臉一紅,低下了頭。

李奶奶也沒有多說什麼,原諒了王奶奶早上的事。

原來奶奶還是一個熱心腸呢!怪不得我的奶奶從來沒和鄰里發生過吵架,而且和鄰里關係很好,有這麼一個奶奶我真是自豪呢!

藏與露作文9

李叔同曾言:“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此言道盡了其一生的人生追求及最終所抵達的生命境界。

每個時代都不乏勇敢立於潮頭搏擊風浪的風雲人物,亦有忘我出塵、守拙抱朴的歸隱之士,露與藏便也在這一念之間。面對紅塵喧囂,名噪一時的李叔同選擇了古剎青燈黃卷。曾享盡人間繁華的他,虔誠地跪倒在佛前,謙卑地摩挲着腳下的土地,靈魂卻在歸隱中昇華。當好友夏丏尊看望他時,揮舞着細碎塵埃的陽光落在他打滿補丁的僧衣上,夏丏尊默默流淚了。但在李叔同看來,這樣的生活對他來說愜意靜心,因爲心無所求,不被名利羈絆,活得自是瀟灑自如。當一顆看破紅塵的心歸隱於世,他卻將最動人的禪語喻於世人。遠方的路上,他那豐厚的靈魂詮釋着他的不朽與偉大。

我想,將一顆澄澈而真摯的心顯露於世人,將抱負與夢想深藏於心底,爲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遠方的路上,我依稀看到蘇子悠然徐行的背影。“烏臺詩案”之後,那個鋒芒畢露的大文豪孤寂地隱遁於黃州,他將自己曾經的少年意氣深藏於心底,但在冒雨前行時也道:“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子如一縷晨光在遠方前行的路上微微發亮,當他將悠然而又謙卑的心坦露於世人時,其文名也悄然留於世人心間。

蘇子的藏與露,爲世人所深深銘記。這世間亦有後來人露出了世間最爲澄澈的心,卻也藏盡了自己所有的抱負與牽掛。

試想,若李白沒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灑脫,又怎能吟出“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之類豪氣干雲的詩句。若嵇康畏懼司馬氏之權貴進而抵擋不了榮華富貴之誘惑,又怎會作出《廣陵散》這一千古絕唱……這些人物身上坦露的高潔與風骨,留給後世的卻是永恆的朗月清風!

懂得藏是一種智慧,而懂得露更是一種擔當。藏與露往往是對立統一的。或許,這世間從未有絕對矛盾的兩者,藏與露的人生態度亦是如此,將心顯露,便無愧自己腳下的路;將夢深藏,以期擁抱遠方更明媚的陽光!

藏與露作文10

花生的果實埋在地裏沒有人去欣賞它,可是,等秋天一到,它那成熟後散發香味的果實展現在人們眼前時,卻能贏得人們的喝彩。花生的果實埋在地裏是藏,等它最後展現自己的時候是露,假如沒有先前的藏,哪能有後來的露呢?所以我認爲,藏是爲了更好的露。

我個人比較欣賞陶淵明,他那清新隱逸的詩常令我陶醉,他當官的時候並不得志,作品也不多,可他隱居田園,過上“帶月荷鋤歸”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當他把自己“藏”起來時,便創作一首又一首的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這些詩流傳後世,讓世人記住了這個藏而不露的陶淵明。他的“藏”便是爲了更好的“露”。

越王勾踐,當他面對國土淪喪,國破家亡的慘景時,沒有選擇繼續同吳王抗爭的“露”,而是選擇苟且偷生的“藏”在,在這個“藏”字下,他受盡屈辱,爲吳王“前馬”,只爲了有朝一日的“露”,回到越國後,他十年臥薪嚐膽,終於有了後來的“三千越甲可吞吳”,倘若他當初繼續抗爭,也許就身首異處,哪有後來的展露鋒芒?

三國時期,作爲曹操的 門客,楊修得到了展示才華的機會,可是,他卻鋒芒畢露,不懂的藏,最後遭到曹操的殺害。倘若,楊修不那麼恃才傲物,而是保持低調,他又怎麼會被殺?也許還會得到重用呢!他的死怪就怪在光芒太露,甚至蓋過曹操的光芒,歷史上這種功高蓋主最後被殺害的例子不在少數,可又有幾人能領略到“藏”的奧祕呢?

今天,我們作爲高三學子,就應該保持謙虛的態度,不要驕傲,把自己埋藏到這無盡的知識海洋中去,只有這樣,等到來年的高考,在考場上,我們纔會有資本大展拳腳,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學,笑傲考場。

露源於藏,藏即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