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藏與露的議論文800字(精選16篇)

藏與露的議論文800字(精選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有人說,人生在世,要時時注意不要太鋒芒畢露,要懂得隱藏;也有人說,是金子就要發光,當仁不讓,何需隱藏呢?是呀,“藏”還是“露”,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關於藏與露的議論文,大家一起來閱讀吧!

藏與露的議論文800字(精選16篇)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1

花生的果實埋在地裏沒有人去欣賞它,可是,等秋天一到,它那成熟後散發香味的果實展現在人們眼前時,卻能贏得人們的喝彩。花生的果實埋在地裏是藏,等它最後展現自己的時候是露,如果沒有先前的藏,哪能有後來的露呢?所以我認爲,藏是爲了更好的露。

我個人比較欣賞陶淵明,他那清新隱逸的詩常令我陶醉,他當官的時候並不得志,作品也不多,可他隱居田園,過上“帶月荷鋤歸”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當他把自己“藏”起來時,便創作一首又一首的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這些詩流傳後世,讓世人記住了這個藏而不露的陶淵明。他的“藏”便是爲了更好的“露”。

越王勾踐,當他面對國土淪喪,國破家亡的慘景時,沒有選擇繼續同吳王抗爭的“露”,而是選擇苟且偷生的“藏”在,在這個“藏”字下,他受盡屈辱,爲吳王“前馬”,只爲了有朝一日的“露”,回到越國後,他十年臥薪嚐膽,終於有了後來的“三千越甲可吞吳”,倘若他當初繼續抗爭,也許就身首異處,哪有後來的展露鋒芒?

三國時期,作爲曹操的 門客,楊修得到了展示才華的機會,可是,他卻鋒芒畢露,不懂的藏,最後遭到曹操的殺害。倘若,楊修不那麼恃才傲物,而是保持低調,他又怎麼會被殺?也許還會得到重用呢!他的死怪就怪在光芒太露,甚至蓋過曹操的光芒,歷史上這種功高蓋主最後被殺害的例子不在少數,可又有幾人能領略到“藏”的奧祕呢?

今天,我們作爲高三學子,就應該保持謙虛的態度,不要驕傲,把自己埋藏到這無盡的知識海洋中去,只有這樣,等到來年的高考,在考場上,我們纔會有資本大展拳腳,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學,笑傲考場。

露源於藏,藏即爲露。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2

《老人與海》的作者海明威,他的創作追求以文字表現出來的只有八分之一,剩餘的八分之七卻藏在心裏;落花生並不像桃子、蘋果那樣,果實高高掛在枝頭上,它隱而不露地埋在地下。這似乎可以給於我們一個人生的啓迪:不要急於顯露自己的身份、地位、乃至才華與成就,不要向外人炫耀自己,這樣才生活得更加具有內涵和深度。

你一定知道什麼是大智若愚,你一定知道大智若愚就是指某些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不露鋒芒,表面看來好像很愚笨。

其實朱棣文正是這樣的人,如果他站在人羣中,不出一言,沒有人知道他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而且還是美國的能源部長。他不關注榮譽更不炫耀榮譽,他得到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還是朋友先得到消息然後通過電話告訴他的呢!他在外面很少暴露自己的身份與成就,在工作中也只是儘自己的力,從不拿獲諾貝爾獎這事來炫耀。他常常表現出來的是一位樸實、沉穩、低調、儒雅的學者,而卓越的才華和輝煌的成就一直藏在他偉大的內心深處。這就是爲什麼他這麼深受人們的敬佩,因爲他隱而不露的品質,因爲他默默無聞地在奮鬥,而且從不誇耀自己。

但是21世紀的人們卻更多的是與此背道而馳,人們往往太急於顯露自己了,有點成就,就急於宣告全世界:登報、上電視、網上新聞滿天飛……但是一旦要他大展才能時,他就只有那零星的優點。這就是所謂21世紀社會的浮躁。因此,我想在此談談寒潮!韓國目前是全亞洲影藝界發展最盛的國家,因爲他們以孩子的青春作代價,而且這些明星十分渴望表現自己,多想在鏡頭多呆幾分鐘,韓國的SM公司培養大量青少年從事影藝界,所以出現了六年級就開始從藝的瘋狂的現象,最小的明星有15歲。他們的歌、舞蹈是包羅萬象、千姿萬態,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太愛表現、太愛顯露自己了,總是渴望把自己的所有優點一下子展現給觀衆,然後受到觀衆的崇拜。這可真是“露骨”。正因爲他們太愛表現自己,就像樹上的蘋果、桃子那樣,人見人愛;但是他們的接下來卻是無聲無名,他們只在觀衆眼中一晃而過,就像在空中瞬間閃過的流星。說真的,他們所表現出的優點有時並非真正屬於自己的優點,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特個性,這種“顯露”顯得何其膚淺、何其短暫,何其讓人感到痛惜!

這就是藏與露的區別,藏與露的不同結果:深藏內蘊受人敬,張揚外露難成器。當然作爲一名中學生,該顯露自己才華的時候,就應該盡情的揮灑自己的才華與激情;但是更多的時候要注意不斷提升自己、發展自己,做到“胸藏萬卷書”,爲將來“一朝試鋒天下驚”做好準備!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3

爲人處事“氣不可盛,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否則會走向事物的反面。一個人“藏”得太深,只能孤芳自賞、形影相弔。藏與露,是做人的藝術,但過於“藏”或過於“露”,必將適得其反。所以,藏與露,要恰到好處。

藏與露應適可而止。一個人應該始終記住一句話,“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每個人都不可能脫離所處社會羣體而孤立存在。當你被社會所忽略時,你實現自身的價值就沒有了舞臺,因此要展現自己,讓社會關注你的存在,再“藏”下去,恐怕立足之地也難尋。當你已光彩照人,衆人矚目,可能會招來嫉妒的目光,此時若再毫無顧忌地“露”下去,可能遇到料想不到的煩惱、困擾,但若低調處事、謙遜待人卻會贏得更多的支持,競爭對手也能成爲合作伙伴。所以說,藏與露是爲人處事的藝術,藏要有深度,露要不輕浮,纔會使價值體現,使美麗變得更美。

藏與露應審時度勢,鋒芒畢露時不妨藏,無人問津時不妨露。李白才華橫溢,“斗酒詩百篇”,可正是因爲過於恃才傲物,目無天子,故終不得志。楊修學富五車,可正因爲“雞肋”事件遭來殺身之禍。諸葛亮飽讀詩書,胸藏玄機,雖隱居深山,可劉備仍三顧茅廬,慕名而至,終使一個大智者才華發揮的淋漓盡致。主張露的人認爲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自己縱然功高蓋世,才高八斗,可不善於自我推薦,又不曾遇到慧眼“伯樂”,最終還是深人未識,碌碌無爲。所以說,藏與露度的把握至關重要。

把自己藏得太深,什麼事情都總是謙讓推辭,別人就會體會不出你的個性。你在別人眼裏就無足輕重,可有可無。況且,一個人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個性,不可能沒有自己的認識和觀點,有了認識和觀點,卻不能表達出來,釋放出來,總是壓抑着自己,長年累月,就成了消極的能量,就會轉化爲有害的阻礙,慢慢侵蝕你的機會,剝奪你的發言權。因此,藏與露要恰到好處。

藏與露,得體方顯美麗。

藏與露,恰到好處則爲可貴。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4

紛繁複雜的世界存在着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有的喜歡隱藏自己,有的喜歡顯露自己。我覺得該顯露的時候就顯露,該隱藏的時候就隱藏,這纔是最好的做法。

這就如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積累兵力,隱藏實力,待時機成熟後才顯露自己的實力,並最終獲得了勝利,這應該是藏與露完美結合的最佳範例。

倘若當時的勾踐按捺不住仇恨,未待時機成熟就妄自行動,等待他的無疑是一個失敗的結果。材料中的落花生也是如此,在播種時就將種子深埋地下,待成熟後累累果實才會顯露出來。

像這樣的審時度勢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伽利略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他提出的天體理論和宗教的教義相矛盾,他在嚴刑拷打下隱藏了自己,得以在流放途中寫出了一部更偉大的著作。

就因爲伽利略懂得隱藏和顯露的道理,才使自己既保全了生命又取得了更輝煌的成就。只有那些懂得什麼時候該隱藏就隱藏,什麼時候該顯露就顯露的人,才更容易是自己活動成功。

水滸傳》裏的主題曲中有一句歌詞“該出手時就出手”,講的也是該隱則隱、該顯則顯的道理。人在不該顯露的時候顯露,往往會招致挫折、失敗甚至是殺身之禍。岳飛精忠報國,整日忙於出征、佈陣和廝殺的忠臣卻不懂得如何隱藏自己,卻忘記了在昏君奸臣面前隱藏自己,最終導致了自己被殘忍殺害結果。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鮮花在盛開的時候爲人們顯露了自己的'美麗,花朵凋零的時候就隱藏自己化作春泥,默默爲大樹提供養料。這是何等偉大的情懷,無論顯露還是隱藏都懷着一個共同的心願:爲別人奉獻自己。它向我們昭示一個道理:我們審時度勢或隱或顯的標準在於“做一些有益於別人的事,做一個造福社會的人。”

該藏則藏,該隱則隱。將促使我們接近完美、走向成功。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5

爲人處事“氣不可盛,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否則會走向事物的反面。一個人“藏”得太深,只能孤芳自賞、形影相弔。藏與露,是做人的藝術,但過於“藏”或過於“露”,必將適得其反。所以,藏與露,要恰到好處。

藏與露應適可而止。一個人應該始終記住一句話,“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每個人都不可能脫離所處社會羣體而孤立存在。當你被社會所忽略時,你實現自身的價值就沒有了舞臺,因此要展現自己,讓社會關注你的存在,再“藏”下去,恐怕立足之地也難尋。當你已光彩照人,衆人矚目,可能會招來嫉妒的目光,此時若再毫無顧忌地“露”下去,可能遇到料想不到的煩惱、困擾,但若低調處事、謙遜待人卻會贏得更多的支持,競爭對手也能成爲合作伙伴。所以說,藏與露是爲人處事的藝術,藏要有深度,露要不輕浮,纔會使價值體現,使美麗變得更美。

藏與露應審時度勢,鋒芒畢露時不妨藏,無人問津時不妨露。李白才華橫溢,“斗酒詩百篇”,可正是因爲過於恃才傲物,目無天子,故終不得志。楊修學富五車,可正因爲“雞肋”事件遭來殺身之禍。諸葛亮飽讀詩書,胸藏玄機,雖隱居深山,可劉備仍三顧茅廬,慕名而至,終使一個大智者才華發揮的淋漓盡致。主張露的人認爲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自己縱然功高蓋世,才高八斗,可不善於自我推薦,又不曾遇到慧眼“伯樂”,最終還是深人未識,碌碌無爲。所以說,藏與露度的把握至關重要。

把自己藏得太深,什麼事情都總是謙讓推辭,別人就會體會不出你的個性。你在別人眼裏就無足輕重,可有可無。況且,一個人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個性,不可能沒有自己的認識和觀點,有了認識和觀點,卻不能表達出來,釋放出來,總是壓抑着自己,長年累月,就成了消極的能量,就會轉化爲有害的阻礙,慢慢侵蝕你的機會,剝奪你的發言權。因此,藏與露要恰到好處。

藏與露,得體方顯美麗。

藏與露,恰到好處則爲可貴。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6

又是新的一年了,鑼鼓喧騰,鞭炮齊響,紅火的燈籠已經高掛,喜慶的春聯已經貼上。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飯喝着酒,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家。

大年初四,過“年”了,奶奶說“年”只有三天,初一、初二、初三,像做夢一般,“年”就這樣過去了。初一拜年,家家戶戶都拿出瓜子、水果、糖果來款待親友近鄰;初二走親訪友,家人都去了姨奶奶家,我只在家中呆了一整天,未曾出門;初三又是繁忙的一天,親戚朋友都來了,他們說說笑笑。

今天,來到姥姥家,就像電視中演繹的一樣,一個如花似玉的女人坐在家中,點頭微笑,一輛汽車停在門口,女人舉手投足間帶着不屑的神情。那是舅舅的未婚妻,家裏的氣氛怪怪的,每個人都十分嚴肅的樣子。

我感到十分壓抑,便出門了,出門後便在弟弟妹妹的要求下開始了“長途旅行”。他們三個東走走西逛逛,從大東邊一直走到大西邊,從南邊走到北邊再回來。沒想到他們只是爲了一瓶飲料,一個玩具燈泡和一個糖果,竟走了幾百米之遙到一個小店,路上更是笑聲不斷,弟弟把燈掉了,之後發現不是掉了,而是衣服漏了,掉在了鞋裏......

之後,我們幾個回家,吃了一點飯後,開始回原來的家去玩“大富翁”,那麼幼稚的遊戲,我們居然玩了兩個小時。弟弟留下,我和父親去了二爺爺家,那裏都是大人,他們說着事情,十分開心的樣子,我卻不知他們到底在說什麼。在瓜子和橘子的陪伴中,我又坐了一個小時,之後回自己真正的家,又是一天過去了,我的快樂去哪了?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7

縱觀宇宙,世間萬物,藏露結合,正如山水相融,纔有一番氣勢婉轉之後的情景:勇猛中帶着靈動,婉轉中帶着豪爽。

東坡之藏露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首豪氣沖天的詞,須“關東大漢,執銅琵琶,鐵搓板,高唱。”東坡向來是性情中人,鋒芒畢露。他活得瀟灑,活得炫目。他的“露”,露的是霸氣。然而,月圓當空時,他也會低聲吟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藏在他心中的是對兄弟的思念與情義,露在他體外的是豪氣與才情。

易安之藏露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如同耳語,是李清照在低吟。她,有着古代女子的柔弱和委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她總是用這樣的方式訴說着內心的憂傷,讓人隱隱約約看到她那顆千瘡百孔的心。然而,正是這樣的一位柔弱女子,卻高嘆:“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如同寧靜的泉水突然從高山上飛流直下,形成一道壯麗的瀑布。藏在她心中的是對丈夫的想念與生活的憂愁,露在她體外的是對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惋惜,更是一種壯志。

武則天之藏露

她,一代女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挺然立於歷史之巔,鋒芒畢露,盛氣凌人。相比於蘇東坡,李易安,武則天的“露”來得更直接,更赤裸。她站在那兒,任世人辱罵“妖媚方能惑主”,任史家讚歎“貞觀之遺風”。她那樣地高高在上,光彩奪目。然而,一代女皇心中的悲苦與孤獨,無人知曉。她選擇將那些情思深深地埋在心底,隱藏起來。只在那展露着她的才能,而不是她的脆弱,她留下一塊無字碑,也許是她的是非功過,任後人評說。然而,我更願相信,那是她留給自己的,堅強展示在外面,寬容刻在她心裏。

古往今來,藏與露本是相生相息的,它們纏繞着,並不矛盾,正如有山的高大,也有水的靈動。

只是,桃花選擇將果實展示給世界,將根扎進土裏。落花生選擇將果實埋在地下,將葉留在世間。

有藏有露,才謂“山水相融”。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8

古人論書法時說:“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神。”由此看來,藏鋒是一種收斂,彷彿身上裹上一層無形外衣,將自身的思維、情感內化,只供“伯樂”發掘其鋒芒。藏鋒是內斂,是謙虛。而露鋒則是一種外放。是張揚,是自信。

“藏鋒”似乎吸收了中華武術的精髓。含而不露,身體裏有一股旁人無法看見的“氣”。周身浩大的氣場無法觸覺卻早已料定形勢,蓄勢待發。將陰柔的智慧隱藏在四兩撥千斤內。

而“露鋒”更像硬拳硬腳的空手道。憑的是外在的力氣與技術。

藏鋒偏向於守,露鋒專注於攻。

藏鋒如卡梅隆者,導演《泰坦尼克號》獲得巨大成功後,毫無動靜。直至12年後,又推出一部驚世駭俗的年度鉅作《阿凡達》。他潛心於自身創作,力求在每個細節上趨於完美。12年間,他彷彿從人間蒸發,12年後,他又捲土重來。藏鋒者是爲了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修煉自己,積蓄巨大的勢能,待其展露鋒芒時,驚豔世人。

露鋒如姜文者也令人佩服。導演馮小剛曾說:“姜文的思維太快,每次我都繞着他的想

法走,想拼命插上一兩句話,又顯得笨拙。”姜文太聰明瞭,不論是他的專業度,對生活的領悟能力,對角色的把握程度都令同行人敬佩。姜文的鋒芒展露於外,是對自身的自信,也是自身獨特的行事方式。

藏鋒與露鋒都是在有其鋒芒,有才能的基礎上而言的。現代人說:“善藏鋒者與善露鋒者皆成大器。”不論何者,都經過了苦心修煉,有其鋒芒。而藏與露則是之後的事了。那又是什麼原因致使有才能的人藏鋒抑或露鋒?我想,這和他的生活環境與職業有關。

不同的文化背景緻使人思維模式不同,也使他們對藏與露有不同見解。中國人在儒家道家思想薰陶下,力求含而不露。像古時大家閨秀訓練時要求“笑不露齒”。而西方則追求真實、大膽、率性。

職業的差異也與其有關。身爲打假鬥士的方舟子,作家韓寒等均在鍼砭時弊時鋒芒畢現,針針見血。他們的鋒芒透出的是對社會的關注,是知曉自身責任的體現。龍應臺稱韓寒爲“公民韓寒”,對其具有的公民意識大爲讚賞。這是對他露鋒的欣賞與肯定。

藏鋒與露鋒都蘊含了一種智慧。不論是“包其氣”還是“縱其神”,都有實力作基石,皆能成大器。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9

如果說,做事是一座山峯,那麼做人就應該是山谷。即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詩人舒婷當然想在詩壇上成爲一座山峯,在與陳仲義結婚時,與其約法三章:"一是不做家務,二是小兩口單獨過,三是交友自由。"

這樣說來,舒婷看人十二分有眼光,看事就顯得有些"迷糊"了。對於陳仲義這樣的人來說,哪裏還用得着約法三章!

舒婷與陳仲義原本是街坊,同住在廈門鼓浪嶼一條街上,推開窗戶,你可以看到我在陽臺上讀書寫字,我可以瞧見你寫字讀書。不過,兩個人真正進入對方心裏,是皆愛好文學的他們在一次文學聚會上。

那次聚會,人人都以爲自己握有靈蛇之珠,個個都覺得自己抱有荊山之玉,唯獨陳仲義卻常常是沉默寡言,藏鋒不露。就是這樣一種表現,觸動了舒婷心中潛藏的某一根弦,一個念頭浮上來:若論對手,非他莫屬!

1981年的一天,舒婷遠遊三峽歸來,不知是否舒婷遊"神女峯"時的"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伏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的詩情詩緒,使得陳仲義心有靈犀,讓相互心儀8年之久的他們終於有了"四目相對"的時刻。

當時,舒婷還沒來得及放下行旅箱時,還沒來得及抖落一身風塵,陳仲義就橡樹般矗立在了她的面前。心有靈犀何需"點",舒婷說了句"好吧",由此二人誰也不會再"爲了眺望天上來鴻","而錯過無數人間月明"了。

結婚那天,陳仲義5時即起,迎風步行3分鐘去接新娘子。舒婷的見面禮是擰了一條熱毛巾,親手將新郎後腦勺上永遠沉默着卻一年365天都"循規蹈矩"立正着的頭髮按倒。

陪他們一同來到新房的,是舒婷父親爲之準備的是3板車衣物、書稿、桂圓蜜棗、針頭線腦,1板車老人精心培育了多年的20盆玫瑰花。婚禮一點兒也不排場,以致後來舒婷幡然醒悟時說,我嫁給他時就像私奔一樣。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10

有人說,人生在世,要時時注意不要太鋒芒畢露,要懂得隱藏;也有人說,是金子就要發光,當仁不讓,何需隱藏呢?是呀,“藏”還是“露”,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覺得,要看時機,當“藏”則藏,當“露”則露。前者是一種睿智,是韜光養晦;後者是一種策略,是寶劍出鞘。

當“藏”則藏,是因爲時機未到。選擇睿智地隱藏,是“十年磨劍”的積蓄,是“面壁十年”的隱忍。韓信忍受胯下之辱,是爲了“將以有爲也”;勾踐臥薪嚐膽,是爲了“十年生聚”後的復國。他們隱忍不發,砥礪人生,該“藏”時則藏,終於有了封侯將相和“三千越甲”即吞吳的輝煌。他們“藏”起的鋒芒,不露則已,一露即閃光。躬耕於南陽的臥龍孔明,本是個經天緯地的隱者,可是因爲東漢末的動亂,他“藏”起了自己的鋒芒,“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儼然一代布衣。緣何?因爲時機未到,該“藏”則藏!只有明主劉備三顧茅廬的虔誠,他纔在草廬中規劃天下,指點江山。孔明可謂善“藏”矣,他也將“露”的時機拿捏得恰到好處,所以才能成就三分天下的功業!可見,智者善“藏”,這“藏”是一種大智慧,是爲了厚積薄發,是爲了一朝噴涌!

當“露”則露,這才能把握成功的機會。總是內斂,總是無原則地自謙,就會失去許多大好機會。只有懂得顯露,特別是在行家面前顯露,你將獲得更多的幫助。顯露,就是要敢於張揚,敢於挑戰,弄斧到班門。美國曾經有七所著名的大學同時邀請華羅庚作報告。於是,後生小輩的他便欣然前往。有記者問他內心的感受,他便笑着說:“我沒必要在外行人面前賣弄,只有在同行前顯露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他在美國的演講獲得空前的成功,如顆閃亮的星星在國際數學界光彩奪目。是呀,當“露”則露,有實力還愁不成功?可我們國人遵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訓,缺乏那種張揚的勇氣,更有甚者,總擔憂“木秀於木,風必摧之;行出於人,衆必誹之”,有才也內斂,不顯山不露水,以致白白丟掉了許多成功的機會,實在是可惜。

要言之,只有正確處理好“藏”與“露”的關係,該隱藏時絕不張揚,該顯露時絕不暗淡,當“藏”則藏,當“露”則露,才能讓人生絢麗多彩,才能讓事業一帆風順。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11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其實藏拙露巧是我們生活的一項最基本的技能,只有真正的掌握好這種技能,才能夠在一些複雜的社會現象中游刃有餘,才能夠真正的把握好機會。

可能你會說,簡單一點不更好嗎?我們爲什麼不能夠做一個單純的人,不考慮那麼多。其實我說的並不矛盾,我們只是要學會藏拙露巧,並不是複雜。藏拙,並不光指的是隱藏自己的短處,更指的是爲人謙遜;露巧,自然說的就是要展現自己的長處,我們要學會展現自己的長處,纔有可能被別人發現,讓機會不至於白白流失。

清代咸豐皇帝就曾經用過守拙的辦法,表達自己對父親的孝心戰勝了自己的弟弟奪得皇位,這便是藏拙,也可以說是一種韜光隱晦,懂得藏拙,是一種人生大道。然而孟浩然卻因爲不敢向皇帝展露自己的才華而錯失功成名就的機會。我們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機遇,面臨着各種各樣的選擇,在這些機遇選擇面前,我們究竟是像咸豐一樣守拙,還是以孟浩然爲戒,展露自己的才華,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地方。

我們既要懂得藏拙,同時又要學會適時露巧,審時度勢,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纔是我們真正應該掌握的。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12

藏與露,乃爲人處世之大智慧。藏者如酒,隱於幽深渾厚窖泥之下,穀物與泉水相輔相成,日積月累,方有啓封之日醉人醇香;露者如劍,現於金戈鐵馬仗劍獨行之時,如紫電青霜奪目耀眼,出必見血。是故藏如酒則流芳百世,露如劍則青史留名,大丈夫者,必兼此二德。

藏如酒,須得酒之真意。夫酒家釀酒,取穀物精華蒸熟,加以清泉酒麴,壇中。依山者藏之深洞,臨江者則以厚重泥土封之,歷經春去秋來,斗轉星移,得大地之醇厚,融五穀之甘美,蘊清泉之靈氣。他日或啓之,盛之以銅杯玉盞,方顯其歷時光之濃香。爲人亦應如此,青年如釀酒,須遍閱天下知識,博採百家之長,以爲日後發展之濫觴;中年如藏酒應不懈爲學,努力探究,磨礪己身,取水滴石穿、鐵杵成針之意,去瑕現瑜。惟有經少年之釀,中年之藏,才能得爲人之成就,三不朽之功績。

露如劍,應知劍之大勢。劍者,不偏不倚不彎不曲,堂堂正正中氣浩蕩,自古爲爲君爲聖者之兵。持劍者持正道,無匕首飛針之陰毒,斧鉞錘戟之霸道,處世如劍,該露則堂堂正正而露,不取陰謀詭計,不借蠻力壓人。孟夫子愛劍,爲人處世亦如劍,自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浩然二字,無乃言處世應如露劍之浩然乎?故露如劍,方顯爲人之氣節,處世才得如劍般勢如破竹,中正坦蕩。

古之聖人,或似酒,或如劍。老聃、莊周似酒,遺世獨立,感悟自然,默默隱於世外,沉澱性情,修養本身,然其思能留傳千古,潤物無聲;孔丘、孟軻如劍,積極出仕,廣收門徒,奉行仁義,不偏不易,立德於人,立功於國,立言於千秋萬代。由是方知藏如酒、露如劍之言不虛,太白者,爲人窮能如酒,達能如劍:藏於蜀中之地博覽羣書,發奮求學,不求聞達,是謂如酒;露於紫闕龍庭貴妃磨墨力士脫靴斗酒詩百篇,是謂如劍,其萬世““詩仙”之名,豈非酒劍之道名證?

藏如酒,方能留香;露如劍,方能留名。爲人者須謹記箇中之道,籍之在方圓變化間藏露,覽人生之大風景產,留世間不朽名。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13

長久以來,我最景仰的人是耶穌。他來到人間,表面看去與普通人無異,甚至困頓、貧苦、不被人接受。可是你不知道的慈愛與智慧,都鎖在他心裏,隨他去海角天涯。因之人們崇敬他,並不僅因爲他是先知,他是神之子,更因爲他不曾因爲這些光芒而自得。他將它們鎖進長夜裏,卻更加璀璨地映射出他的愛。藏與露的恰當結合,才使他成爲完美的救世主。

藏多露少,是金子也會被湮沒進泥砂。古來隱士莫不如此。他們將才華與鋒芒默默收斂遁入山林孤芳自賞,竹籬茅舍自甘心。他們似是最大的贏家,可很難說這究竟是不是一場勝利。他們是滿腹經綸,他們的文韜武略,都僅僅在山林中慢慢腐朽,豈不可惜。《廣陵散》競無人傳承,令多少人扼腕跌足而嘆。許地山的《落花生》裏說花生可貴之處在於它把果實埋在地裏,可前提是,它亦有伸展在外的枝葉讓人知道它在這裏,而不是藏得滴水不漏只讓人看見一片田壟。這樣方不至於辜負大好穠華。

藏少露多,是寶劍也會被打磨掉鋒芒。早年的李白,動輒高呼“天子呼來不上船”,“我輩豈是蓬蒿人”,一句詩就仿若一把火炬。他受皇帝欣賞,甚至讓寵妃研墨倖臣脫靴,曾讓多少人歆慕不已。稍後的蘇軾,雄風千里,文采飛揚,“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他把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融進行雲流水的文章。可就是這樣兩個人,一身才氣耀如陽光,卻單學不會隱藏。於是他們最引以爲傲的東西給他們帶來了最大的災難。張潮說:“景有言之極幽而實蕭索者,煙雨也;境有言之極雅而實難堪者,貧病也”,後人綴補的一句“人有言之極歡而實艱難者,才子也”,無疑是對他們最好的寫照。因爲不知“藏”,他們美好浪漫的穠華時光被迫白白流逝而未能站到他們本可以達到的高度。

亦有一類人,他們善藏亦善露,方使自己的抱負得到實現。譬如諸葛亮。他的人生價值無疑比隱士們高,他的內心也無疑因爲才學得以施展而比李、蘇快樂,唯有藏與露相得益彰才能讓自己不再遺憾。

生命原不是一路高歌激情飛揚的旅程,亦不是時時謹慎垂眸沉思的路途。張曉風說:“如果花香也有顏色,玫瑰花香所掘成的河川該是紅色的,梔子花的花香所掘的河川該是白色的,但白色的有時候比紅色更強烈、更震人。”藏與露,若玫瑰和梔子,玫瑰豔麗梔子素淨,誰都不曾壓倒過誰,總須時時點綴,人生纔不至單調。

於最好的年華,將藏與露結合,把人生開成崇光溢彩的花園,莫辜負這穠華歲月。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14

暑假煩悶的夜晚,與好友漫步至末名湖畔,天上的月光傾瀉在如鏡的湖面之上,湖邊的翠柳用細長的枝條逗弄着湖水,於是末名湖笑開了花,一圈圈的漣漪便擴散開來。間歇的蟬鳴聲中夾雜着花兒的芬芳,於是靜謐的薄霧彌散開來。

呵!好一泊寧靜的末名湖!在你詩意的水面之下又藏着多少歷史的沉澱,文化的結晶?而你又用這末名之水哺育了多少如你一般靜的北大人?原燕大校長司徒雷登摒棄美國奢靡生活,隻身前往中國傳教;北大教授胡適拒絕高官厚祿而重返三尺講壇。北大師生們,一次又一次演繹出末名之氣,他們於塵器中藏一顆靜心,於混沌中藏一方淨土。季老曾說:“現代人的靈魂已暴露殆盡。”是啊,在高富帥,炫富女輩出的今日,韜光養晦未嘗不是一種智慧。“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古人所追求的正被功利之心一點點蠶食。所以停下腳步吧,何不爲自己藏一方淨土,一彎淺水呢?淡泊,也許是現在我們浮躁內心真切需要的。

一滴雨水打斷了我的沉思,我擡頭看天,空中烏雲密佈,一番大雨將至之象。頃之,雨水密集地砸在水面上,閃電劃破天空。水面上狂風四起,波濤洶涌,水擊磐石,發出“啪啪”巨響,水花四濺似虎,似狼,有吞併萬物之勢。此時的末名湖,一改其嫺靜之氣,終於揭開了她的面紗,露出了其大氣磅礴的一面。

呵!好一泊壯闊的末名湖。民國之初,當莽莽神州渾渾噩噩地酣夢時,西方的堅船利炮已接踵而至。國內一片混亂,無人敢於承擔責任,收拾亂局。是他們,堅守着“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校訓的北大學子們站了起來,他們以血肉之軀爲刃,亮劍出鞘,斬開他國封鎖的桎梏。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北大教授也紛紛加入戰鬥,他們用自己的赤子之心捍衛着祖國的尊嚴,他們露出了自己的滿腔豪情,露出了勇於承擔的大氣,更露出了那足以改變世界的北大精神!

沉思歷史,反觀當今,爲何7·21動車事故後,各部門踢皮球般推卸責任?爲何老太橫臥路邊血泊,卻無人上去攙扶?爲何國足高層腐敗,卻無人敢於檢舉?自詡爲“GDP世界第二”的我們,卻缺乏敢“露”的精神!一些人太平無事時心比天高,危難時卻狗熊般怯懦,可悲啊!我們缺乏的不是經濟指標GDP,而是一種敢於擔當的精神?如果人人在關鍵時刻都不願“露”,囿於自己的小世界裏,那中國又何以走向進步?

夜已深,該回去了。我戀戀不捨地回頭看了看末名湖,她曼妙的身影半隱於黑暗,半露於月光之下,無比美麗。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15

嬌豔的鮮花選擇了顯露,厚實的花生選擇了隱藏。正如世間之人,有的選擇了表現自我,有得選擇了隱藏自我。面對截然不同的處世之道,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呢?我認爲,兼承儒家主張的“中庸之道”。藏與露之間兼顧彼此,不失爲一種恰當的選擇。

藏而不漏,沒世之後。自古以來,許多文人雅士都推崇隱逸的生活。有的是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一心向往自由,陶醉於山水之間。有的卻是不願主動展現才華,而是被動的等待賞識他的知己明君。若終被他等到伯樂,這或許了成就一番佳話;然絕大多數都是空有一顆渴望建功立業之心,在憂愁苦悶中虛度一生。少年時的奮發圖強化爲泡影,經世治國的才能無所用處,才華出衆的人才埋沒於世,這是何等荒謬的浪費!何不顯露自己,讓更多的伯樂注意到你的存在?

露而不藏,危伴其旁。他們與隱逸者截然相反,同樣滿腹經綸,才高八斗,卻能在總人中脫穎而出,甚至成就轟動事業,名留青史,然大都不得善終。緣何,這主要歸咎於他們鋒芒畢露,不肯收斂,終引火自焚。韓信用兵如神,謀略過人,終被誅殺宮中;曹沖天資聰穎,才華橫溢,猝然離奇早夭。不重名利的張良在韓信被誅,蕭何繫獄之時仍能從容保身,爲人謙和的衛青在一位強勢君主之下亦可得以善終。露而不藏之人,在盡情展現自身才華的同時,也暴露自己能力的極限。而且當孤月的光輝遮蔽了繁星的光芒時,太陽也變開始“月食”。從這方面而言,真正的孤芳是隻能自賞的。何不暫時隱藏自己,去欣賞別人的美麗?

藏露兼要,中庸之道。中庸,並非模棱兩可,得過且過,而是講求爲人不偏不倚,處世有度。中庸之人,懂得何時顯露才能,何時隱藏自我。露,是對自己才華的相信與人生的負責;藏,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爲自己的發展留有空間。藏與露絕非矛盾而不能共存的,而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只有做到藏露兼要,我們纔是合格的社會人。

藏露兼要,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人生智慧。我願堅守中庸之道,做到藏露兼要,從容面對生活。

藏與露的議論文 篇16

李叔同曾言:“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此言道盡了其一生的人生追求及最終所抵達的生命境界。

每個時代都不乏勇敢立於潮頭搏擊風浪的風雲人物,亦有忘我出塵、守拙抱朴的歸隱之士,露與藏便也在這一念之間。面對紅塵喧囂,名噪一時的李叔同選擇了古剎青燈黃卷。曾享盡人間繁華的他,虔誠地跪倒在佛前,謙卑地摩挲着腳下的土地,靈魂卻在歸隱中昇華。當好友夏丏尊看望他時,揮舞着細碎塵埃的陽光落在他打滿補丁的僧衣上,夏丏尊默默流淚了。但在李叔同看來,這樣的生活對他來說愜意靜心,因爲心無所求,不被名利羈絆,活得自是瀟灑自如。當一顆看破紅塵的心歸隱於世,他卻將最動人的禪語喻於世人。遠方的路上,他那豐厚的靈魂詮釋着他的不朽與偉大。

我想,將一顆澄澈而真摯的心顯露於世人,將抱負與夢想深藏於心底,爲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遠方的路上,我依稀看到蘇子悠然徐行的背影。“烏臺詩案”之後,那個鋒芒畢露的大文豪孤寂地隱遁於黃州,他將自己曾經的少年意氣深藏於心底,但在冒雨前行時也道:“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子如一縷晨光在遠方前行的路上微微發亮,當他將悠然而又謙卑的心坦露於世人時,其文名也悄然留於世人心間。

蘇子的藏與露,爲世人所深深銘記。這世間亦有後來人露出了世間最爲澄澈的心,卻也藏盡了自己所有的抱負與牽掛。

試想,若李白沒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灑脫,又怎能吟出“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之類豪氣干雲的詩句。若嵇康畏懼司馬氏之權貴進而抵擋不了榮華富貴之誘惑,又怎會作出《廣陵散》這一千古絕唱……這些人物身上坦露的高潔與風骨,留給後世的卻是永恆的朗月清風!

懂得藏是一種智慧,而懂得露更是一種擔當。藏與露往往是對立統一的。或許,這世間從未有絕對矛盾的兩者,藏與露的人生態度亦是如此,將心顯露,便無愧自己腳下的路;將夢深藏,以期擁抱遠方更明媚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