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初中議論文教學論文

初中議論文教學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4W 次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初中議論文教學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議論文教學論文

重點是因爲搞好議論文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其爲難點,是因爲初中一、二年級教材裏議論文篇目較少,到了初三,只有兩個單元的議論文,如果照本宣科,很難使學生系統地掌握關於議論文的一般知識。加上近年來人們對於議論文考試中重文本理解分析、輕文體常識記憶的要求,使得部分教師對於議論文教學感到無從下手,學生學起來也是滿頭霧水,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爲,議論文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深入淺出,系統講解議論文一般常識,使學生對這種文體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輕文體常識記憶並不是不要講文體常識。一種知識的學習,一項技術的掌握,都離不開對其基本常識的熟練掌握,熟練到了如指掌不假思索的程度,才能得心應手。如同學習漢語拼音要熟悉聲母韻母,學習漢字書法要熟悉基本筆畫、筆順一樣。這種熟悉不是記憶式的熟悉,而是眼見而心應的直接反映。議論文教學也是一樣,其基本知識也是需要學生必須掌握的,如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一般論證的方法)例證法、理證法、對比證法、比喻證法)等。再如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議論文標題的一般形式等,也應讓學生熟練地掌握。

熟悉這些基本常識,不是靠對這些術語的講解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在議論文的講解中讓學生真正地理解。這就不是單靠課本中的幾篇議論文的教學所能解決的問題,要找一些課外的議論文讓學生大量地閱讀,在閱讀中領悟,在閱讀中理解,在閱讀中記憶,在閱讀中掌握。指導學生閱讀議論文,首先要讓學生讀懂文章,而讀懂文章的基本標準是領會文章的中心論點。因此,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中心論點,是議論文教學中最基本的一點。怎樣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中心論點呢?首先,教師必須瞭解議論文的一般規律。其一般規律是什麼呢?就文章的形成方面來說,是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要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並且用事實或道理證明自己觀點和主張的正確;就其文章的內容來說,是作者提出問題、提出論點,用一定的論證方法來論證;就其文章的結構來說,是緒論——本論——結論。

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是丁肇中教授,他在美國大學工作時發現一些中國學生不知道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的問題。就此問題,作者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在文中,作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用大量的事實和道理證明了這一觀點的正確。分析本文的結構,屬於典型的緒論、本論、結論的形式。文章的1、2自然段是本文的緒論部分,提出問題,提出論點;3~12自然段及13自然段的前幾個層次是本論部分,深入地分析了問題,論證了論點;文章的最後一句話是結論部分,向中國學生提出希望。指導學生明白了議論文的這一規律,通過一定篇目的閱讀練習,學生就會比較容易地把握一般議論文的論點了。

由上面的規律可以看出,論題(問題)是議論文的基礎,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靈魂依附於基礎。任何一篇議論文的論點,都是以一個特定的論題爲基礎的,沒有論題,論點則無從產生;同樣,不提論點,只把問題擺出來,即使堆砌的再多,也不能稱其爲議論文。由此還可以知道作爲議論文重要組成部分的標題,爲什麼多有兩種情況,一是提示文章的論點,二是提示文章的論題,文章的論點和論題也多在開頭部分提出。瞭解議論文的這一特點,也有利於對文章論點準確地把握。

把握了議論文的論點,還要弄清文本使用了什麼樣的論據,是怎樣論證的。論據的形式一般有兩種: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事實論據包括人類生活的典型事例和自然界中的普遍現象。一般議論文中運用的事實論據多是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和自然界中具有一定規律性的現象。因爲這些事例和現象爲人們所熟知,所以作爲論據更具有說服力。如梁啓超撰寫的《敬業與樂業》一文,就用了唐朝百丈禪師的例子來證明論點;丁肇中撰寫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用明朝明的例子從反方面證明論點;等等。道理論據包括名人名言、格言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理等。《敬業與樂業》一文中作者多次運用孔子的話來證明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用儒家經典著作《大學》裏的話來提出論點等,都是運用了名人名言的效應。

論證是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論點和論據靠論證聯繫起來。可以說,一篇議論文除了標題之外,從頭至尾都是一個論證的過程。論證的方法多種多樣,在初中議論文教學中,一般多用到4種方法:例證法、理證法、對比證法、比喻證法。例證法即是用事實證明論點,理證法即是用道理證明論點,在議論文中這是兩種最基本的證法。對比證法是把兩個不同的事例有時是一反一正的兩個事例,或者是兩種道理抑或一對一錯的兩種道理放在一起對比着論證。它是以例證法或理證法爲基礎的,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開篇即用兩個實例的對比得出論點。這是用事例對比着進行論證,以例證法爲基礎;《魚我所欲也》一文中也有幾處對比論證,而這種對比是兩種不同觀點或道理進行對比,以理證法爲基礎。可見對比證法不過是把兩種不同的事例或道理放在一起對比着論證罷了。比喻證法其實是一種講道理的論證方法,只是講法不同,用比喻的`手法將抽象的道理講得生動形象、通俗易懂一些。還有一種所謂的引證法,即引名言證法,其實就是理證法的一種不同說法。另外還有類比證法、歸謬法、抓矛盾證法等,在初中議論文裏不常見到,這裏不再討論。

2、讓學生認識議論文

從表達觀點、駁斥觀點的角度來看,議論文可分爲立論和駁論兩種類型。立論主要闡述自己的觀點,駁論先駁斥對方的觀點,而後再闡述自己的觀點。在初中課本里,《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屬於駁論,其餘的議論文都是立論。雖然有些文章有駁斥不同觀點的地方,但只屬於一個小小的局部,從整體來看仍屬於立論。從文章應用的場合來看,有講話、發言闡述自己觀點的一類,有專門寫文章闡述自己觀點的一類。在這一類文章裏面,有典型的議論文,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等;有雜談(包括雜文)一類,如培根的《談讀書》、馬南村的《不求甚解》、魯迅的《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等。另外,還有一種表達觀點、說明道理、勸說別人接受意見的書信也屬於議論文。像蘇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兒的信》一文,用大量的篇幅講了一個有聲有色的故事。但通篇看來,主要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的,所以也屬於議論文。還有一類文章開頭提出一種觀點,接着只講一個故事,稍加議論最後結尾。因爲主要是爲了講明道理的,所以現在的一些輔導教材、參考資料和有些試卷上也把其歸爲議論文,如《守住自信》這篇短文。看來可以這樣概括:主要是爲了闡明觀點、說明道理的文章,都屬於議論文。明白了這一點,區分議論文和其他文體就不是難事。

3、有些術語稱謂在議論文中與在記敘文、說明文中的區別

語文這門學科裏,有些術語稱謂,在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裏都有不同的名字,比較容易混淆,需要加以區別。如“比喻”這種手法,在議論文中叫做比喻論證,在說明文中叫做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在記敘文中叫做比喻的修辭方法。再如“對比”這種手法,在議論文中叫做對比論證,在說明文中叫做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在記敘文中叫做對比的修辭方法。這些術語和稱謂的不同叫法,很容易讓學生混淆。如果讓學生分析問題的時候和本文的文體聯繫起來,就不容易弄錯。

總之,學生對議論文的一般常識有了一個全面的瞭解,並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達到一定的熟悉程度,才能像庖丁解牛一樣,對議論文從“所見無非牛者”到“未嘗見全牛”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分析起來,“遊刃有餘”。

當然,以上所述,只是對議論文形式上一些膚淺的分析,重點的還是要指導學生深刻地理解、認真分析文章論點和論證的內容,發掘其中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思想內涵,從中受到教益,或者對其進行批判,汲取其精華,摒棄其糟粕,並指導學生針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練習寫一些議論文,以提高認識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