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八年級語文上冊《明天不封陽臺》預習題誰有?

八年級語文上冊《明天不封陽臺》預習題誰有?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6W 次

本課課文導讀

八年級語文上冊《明天不封陽臺》預習題誰有?

居住於高樓大廈的某一單元,封閉陽臺“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囂,開闢出一塊活動的空間”,但是也影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到底要不要封陽臺呢?本文作者敘說了自己的一段心路歷程。

文章的多處描寫都比較簡明、流暢、生動。如“鱗次櫛比的高樓和變化莫測的霓虹燈”簡明地描寫出今日城市的繁華,“悽悽的荒草,幽幽的土路”則高度概括了往日的荒蕪。描寫人物也非常生動,如“稚嫩的臉頰立即燦若朝霞”傳神地寫出小孩子欣喜的心情和神態。

學習本文,注意體會文章所抒發的熱愛自然的情感,品味一些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雙基知識導學

1.注音

倏然(shū) 馴美(xùn) 喧囂(xuān) 悖論(bèi)

溫馨(xīn) 龜裂(jūn) 蜷縮(quǎn)

蹣跚(pán)(shān) 伊甸園(yí)(diàn)

2.辨音

3.辨形

4.解釋

①倏然:忽然。

②喧囂:聲音雜亂,不清靜。

③悖論:邏輯學名詞。指不合常理。

④溫馨:溫暖芳香。馨,香氣散佈得很遠。

⑤龜裂:裂開許多縫隙。

⑥稚嫩:幼小而嬌嫩。

⑦依稀:模模糊糊

5.辨義

逗留 停留

“逗留”,暫時停留。“停留”,暫時不繼續前進。

憐惜 憐愛

“憐惜”,同情、愛護。“憐愛”,疼愛。

喧囂 喧鬧

“喧囂”,聲音雜亂不清淨。“喧鬧”,喧譁熱鬧。

6.基礎問題

(1)是什麼促使“我”“明天不封陽臺”的?作者要告訴我們的僅僅是不封陽臺嗎?”

是爲了讓一隻受傷的鴿子和它的下一代有個安身立命之所,因此“我”決定不封陽臺。作者要告訴我們的是人不能在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輝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將自己與自然界分離。

(2)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感情?

文章寫的是一件極小的事——家裏陽臺上飛來了一隻受傷的鴿子。作者卻從鴿子沾血的羽翅和驚惶的眼神中敏銳地感觸到了一個沉重,卻又不能不深入思考的話題,即人與自然的關係。曾幾何時,生育我們的自然變成了人類肆意踐踏的對象,作者不無憂慮地寫到:那咆哮的洪峯,那焚燬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龜裂的農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一次次吶喊,一聲聲哭訴!透過這些文字,我們瞭解到作者的心聲,他認爲人和自然應該是一種和諧的關係,人不能以征服者自居,應當細心愛護身旁的'花草鳥蟲,這不但能衡量人類的自覺意識,而且能爲人類自身創造一個高質量的生活環境。

疑難問題解析

1.作者說“在剝削自然資源的同時,人類也在毀滅着自己”。你贊同他的說法嗎?

這種說法是十分深刻而有見地的。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靠自然的供養生活,而自然的供給絕不是無限的,人類無窮的需求定將使資源枯竭,人類日後會窘於此。同時,人類同自然界的各種生物是一個共生體,如同一條鏈,人類活動的加劇正日益迅速地使地球發生着改變,使各種生物面臨滅絕或已經滅絕,難以想像,這些鏈條一旦崩斷,處於鏈條頂端的人類將何以生存。從這個意義上說,人若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爲,確也是“在毀滅着自己”。

2.“都市原來也如人一樣在不斷地發育,等我們倏然領悟到它的變遷時,往昔的一切已如滲入泥土中的老酒”,這個比喻句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作者使用這個比喻十分恰切地反映了對以前生活的留戀以及生活中一切都被迅速改變的惆悵,那些東西還在我們眼前時沒有人珍惜,當這一切猝然而逝後,卻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悵惘。“如滲入泥土中的老酒”,醇酒雖美,奈何滲入泥中,空留餘香,空餘惆悵。

3.文章引用馮至的詩有何作用?

首先,引用這兩句詩爲我們營造了一個優美的意境。“馴美的白鴿兒,來自神的身旁”,鴿子是和平安靜的使者,那隻受傷的鴿子飛來家中,讓人也想起這些。

其次引出下文令人深思的話題,“它們引示我翹望着,迷離的故鄉”,這故鄉正如作者所說,不是地域的專指,而是一種情感的歸屬,是指自然界。鴿兒引領我們翹望的是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年代。

典型例題分析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文後問題。

不知什麼時候,兒子拿來了一把布條,要幫鴿子做窩,又找來了水和玉米粒,用作鴿子的晚餐。兒子10歲了,在這座樓房中長大,原來樓前有一塊草坪,蹣跚學步的兒子在這塊草坪上練習走路;也在夏季的草坪上捉過小蟲和螞蚱。在一片洋灰水泥的高大建築羣中,這塊草坪彷彿是一個極樂的伊甸園,曾給兒子留下了多少溫馨的記憶。可是忽然有一天,來了一個施工隊,機器隆隆響了兩天後,草坪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滑梯、跳跳牀和電子游藝室。再也捉不到小蟲的兒子,對眼前的這位“不速之客”似乎寄予了更多的關注與愛憐……

我忽然覺得,這隻鴿子絕非偶爾落腳,它分明是大自然派來的一位使者,那“咕咕”的叫聲,那帶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們傾吐着什麼嗎?多少年了,我們太習慣去探尋大自然的意義,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敘說。其實,那咆哮的洪峯,那焚燬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龜裂的農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一次次吶喊,一聲聲哭訴!

我決定明天先不封陽臺了,爲了可愛的鴿子不受到驚擾,爲了兒子能有一個新結識的“朋友”,也爲了它帶給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諧的思緒。這思緒如同一片白雲,飄浮在我心靈的天空上,使之變得寧靜而高遠……

1.“不速之客”在文中是什麼意思?

2.草坪在10歲的兒子的成長中,起過什麼作用?

3.“大自然本身的敘說”中敘說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4.第一節中粗體的“可是”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5.“恬淡和諧的思想”具體講的是什麼思緒?

分析:1.聯繫前文便可得出答案。2.從“蹣跚學步”“捉小蟲和螞蚱”等關鍵詞處思考。3.從其後的文字處思考。4.從“兒子”的變化來思考作者此時的思想感情。5.從“兒子”對待鴿子的感情上來思考。

答案:1.指鴿子是自己飛到陽臺上的。2.練習走路,認識大自然。3.洪水、森林火災、乾旱等災害。4.痛心、遺憾。5.對人和自然關係的思考,聯想到人應該愛惜自然,愛惜一切生命,應該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