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小學語文教後反思:送給盲婆婆的蟈蟈

小學語文教後反思:送給盲婆婆的蟈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1、 時時處處皆教育,育人應達無痕境。

小學語文教後反思:送給盲婆婆的蟈蟈

當課堂上出現了不和諧音符,如何處理得更藝術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課堂中出現的嘲笑聲,給學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寬容。並在笑過之後,語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發展。

例一:一學生說如果我的隔壁住着一位盲婆婆,我會帶她去看風景。學生一片笑聲。我當時沒有否認這種說法,是這樣說的:“雖然婆婆看不到美麗的風景,但她會用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現了類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學生真的就懂了嗎?盲婆婆怎麼用心去看?或許可以這樣處理:你說的`很特別,你會帶盲婆婆到什麼地方去看什麼風景?婆婆用什麼去感覺這些美麗的風景呢?用手摸,用鼻子聞,用耳朵聽,用皮膚感覺……。學生們在笑過之餘,思維會被引開,會覺得這樣一句看似可笑的句子其實並不值得笑,而發言的學生會感到自己的發言得到了老師的承認。被笑的尷尬會一消而光。更重要的是給了學生這樣的心理暗示:寬容比嘲笑力量更大,別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獨特感受的。

例二:一學生在讀蟈蟈的叫聲時,爲了表達自己的歡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蟈蟈的叫聲。又引來了一陣笑聲。我知道這是善意的。怎樣化這笑聲爲更有利的資源呢?直接讚揚!你爲什麼要讀得這樣歡快?大家也來做做這隻歡快的蟈蟈,改成像他這樣讀讀!讓盲婆婆感受更多的關愛,好不好?讀的情趣被調動起來了了,書聲中融入的情感也會更豐富了吧。

例三:在老師獎給小朋友“快樂果”,“勇敢果”時,有一個沒獎到的,也沒發過言的小朋友在下面小聲說:“這樣的蘋果又不好吃。”讓大家又是一陣笑聲。這笑聲讓我深思:他是爲了引起我的注意嗎?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嗎?是我滲透給學生讀書的功利性了嗎?是我“心繫課件”,沒有關注到每一個學生了吧。在這笑聲過後我該怎麼辦?孩子的話也提醒了我,物質獎勵不應說在前面,不讓學生養成爲功利的目標讀書。在得到獎品的同時,也應對全體同學心存感激,沒有他們謙讓機會,沒有他們默默支持,提出建議,自己的進步從何而來?所以面對大家說上一句真誠的“謝謝”,真是太應該了!當那位在下面發泄不滿情緒的小朋友聽到謝謝二字時,他還會有這樣的想法嗎?

2、 字字句句不放過,語言應往規範引。

我覺得自己在這節課中重視了讓學生說規範的口頭語言。不遺餘力,字字句句不放過,重視讓學生說完整的口頭語言,力爭運用積累,流暢優美。在今後的每節課中我都將以此爲目標,爲向書面語言過渡做好一切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