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一年級語文《漢語拼音b p m f》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漢語拼音b p m f》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教學b、p、m、f,要重點指導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下面小編整理收集了一年級語文《漢語拼音b p m f》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一年級語文《漢語拼音b p m f》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漢語拼音b p m f》教學反思1

在這教學過程中,我較重視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地,及從生活實際中導出所學知識,使知識有一個支撐點。在教學聲母m、f時,我採用由圖引出,讓學生看圖說說圖意。再從說話中引出聲母的讀音。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使聲母與圖畫之間形成了一種聯繫,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其對聲母的記憶。

在教學中,我喜歡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識記知識。如讓學生想想這兩個聲母長得像什麼?有學生從圖中找出來的,有學生從生活中找的,也有學生用手勢等身體語言來表示的。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字形的記憶,而且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學得興趣昂然。我認爲及時地鞏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當堂讓學生抄寫了m、f這兩個聲母。遊戲是學生非常喜歡的活動方式,在遊戲中學生很容易接受知識。因此,我出示一棵蘋果樹,樹上長滿紅紅的蘋果,每個蘋果上都有m、f與帶調韻母組成的音節。

我讓小朋友自己上來摘,不過必須先把摘果子的暗號對上。上來的小朋友磁對摘下果子後,就帶下面的小朋友讀幾遍,然後把蘋果貼在他胸前。摘完後有小朋友摘到了,有小朋友沒摘到。我本來打算讓摘到蘋果的小朋友把蘋果分出去,不過也要讓他們先對暗號,對不出的還要教會他們,摘到蘋果的小朋友之間也可以互相分蘋果。比一比誰吃到的蘋果多!可是當我們摘完蘋果的時候,已經差不多快下課了,沒有時間再活動下去了,因此我稍微說了幾句讓小朋友下課自己玩。我對他們進行了觀察,發現一開始大家積極性還比較高,但慢慢地都玩別的去了,不過也有一些小朋友從上午玩到下午還在玩。必竟已經下課了學生都已放鬆下來,我也很難把握住學生的活動效率到底有多高。

而且我發現這樣很容易使內向、膽小的或原本跟不上的小朋友與其他同學拉開差距。因此在這活動中我還應更多關注比較安靜的學生的學習。果子也可以再多樣化些,並按排充足的課堂時間,這樣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把握住學生的學習情況,並及時反饋。

  一年級語文《漢語拼音b p m f》教學反思2

學習聲母b、p、m、f時,因爲大部分學生在學前班都學習過漢語拼音,所以大多數學生都能讀準音,但是口型不是很標準,在課堂上的時候是要糾正學生的發音,口型,採用示範讀的方式學習正確的發音方法。比如說在學習b、p時,p發出的氣流聲要大些,可以在嘴邊放一張小紙條來進行對比。學習時讓孩子們自己總結有關b、p、m、f的記識方法,例如:b像圖片中的播音機,又因爲播音機是用來放廣播的,廣播的“b”和“b”同音,方便記憶,可以總結爲廣播廣播bbb。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去,而不是老師一味的教學,不僅能把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孩子在記憶的時候也能夠更深刻。

在學生起來回答問題是應給予適當的表揚和評價,不對的地方改正過來,孩子的積極性的提高,但在上課起來問答問題的時候,有些學生注意力不能夠集中,愛跑神,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應該教會孩子安靜的傾聽,方法還有待於探索。

拼音教學到這個時候已經進入到一個比較有深度的地方了。d和b和q和p這幾個由於很相似,學生在記憶的時候很容易弄混淆,在這裏我是通過順口溜來讓孩子們區分開來的,左下半圓ddd、右下半圓bbb、左上半圓qqq、右上半圓ppp,在原來的知識上進一步鞏固已經學過的,在學習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想要學習,在發音的時候要強調口型的正確,例如在讀聲母的時候要讀得輕短一些,培養正確的發音方法。在學生學習之中要從學生的觀點出發,創設情境,讓學生感興趣提高積極性,可以在其中設立遊戲環節。

但在學習過程中也出現有問題: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對於讀音的這方面,有的學生分不清d和t。這需要在之後的課程之中反覆強調,抽查學生的發音情況並及時改正。

  一年級語文《漢語拼音b p m f》教學反思3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材,致力於構建開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體系,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拼音教學中,我也作了一些嘗試,使孩子在自主實踐中,興趣盎然地學習。例如:

師:前幾天學習聲母b、p、m、f的時候,我們編了幾句兒歌,還記得嗎?

生(齊):右下半圓bbb,右上半圓ppp,兩個門洞mmm,一根柺棍fff。

師:那麼,dtnl的兒歌怎麼編呢?小朋友們開動腦筋自己來編,好嗎?

生:好!

有目的地組織複習,激活了孩子已學過的知識,爲即將進行的學習活動提供了良好的鋪墊。同時,期待性的語言,又將孩子推向了學習主體的位置。

師:看一看b和d哪兒不一樣?

生:b半圓在右邊,d半圓在左邊。

師:看得真仔細!b的半圓在右下部分,d的半圓在左下部分。“右下半圓bbb”,那誰會爲d編一句兒歌?

生:左下半圓ddd。

師:編得真好!你來當小老師,帶着大家說一說。(該生領說。)

教師從“臺前”退至“幕後”,由“獨唱”轉崗爲“伴奏”,做一個幫助發現真理而不是拿出現成答案的人,使教學開放而靈活。

師:再看f、t這兩個聲母。和f相比,t就好像──(師在黑板上做倒置手勢)。

生(爭先恐後):倒過來了!

師:“一根柺棍fff”,你們能爲t編一句兒歌呢?

生:柺棍倒放ttt。

生:我還有不同的編法:像個傘把ttt。

師:你想的和別人不一樣,真會動腦筋!

不侷限於“唯一”“統一”,注重鼓勵適合每位學生的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同時,重視對學生創造思維充分肯定,讓他們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進而成爲他們進一步學習的有效動力。

師:小朋友們真能幹,能說說你們是怎樣編出這兩句兒歌的嗎?

生:是想着f和t哪兒不一樣,學着原先的兒歌編的。

生:我編“像個傘把ttt”,因爲t很像傘把。

師:說得真好!小朋友們這樣多看多想,一定會越來越聰明。現在你們能爲n、l編兒歌嗎?

生:一個門洞nnn。

生:一根小棍lll。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索者。而在孩子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我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成功都給予充分的欣賞和激勵,使學生產生成功感,並積澱起參與的信心。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引導者、參與者、服務者的位置上,讓課堂成爲涌動着生命活力的時空,真正屬於它的小主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