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17石頭書》評課稿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17石頭書》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石頭書》評課稿之一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17石頭書》評課稿

《石頭書》這篇課文情趣盎然,寓科學知識於充滿童真的對話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兒童讀物,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毛老師採取以問設疑、以疑激趣的方法,鼓勵學生釋疑、質疑,深入探究,從“石頭可以成爲書嗎?”的提問開始,到石頭書裏是否真的“有字”、“有畫”、“有知識”、“有財富”的深入探討,課文中所有的知識要點和難點幾乎都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獲得、解決的。這對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質疑、探究能力很有好處。這堂課的多媒體課件運用得較好,不僅突出了重點,節省了時間,更重要的是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拓展了他們的視野。最後還向同學們介紹了中國國家地理網和中國化石網兩個網址。筆者認爲,這不是形式,而是一種刻意的引導和追求。

許鳳英:在這堂課中,毛老師做到了“三個開放”,即“向教科書外的文本資源、網絡資源開放:向豐富的生活資源開放;向語文資源的擁有者開放。”“依託對語言文字的`閱讀感悟,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這是毛老師爲這堂課確定的一個教學重點。應該說毛老師出色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一堂充分體現語文課改精神、具有研討價值的好課。

  《石頭書》評課稿之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採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符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第2學段(3、4年級)閱讀教學提出的的要求。教師不僅重視朗讀指導,而且十分注重詞義的辨析,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例如,引導學生辨別“雨痕”和“波痕”的細微差異,仔細體會“刨根問底”一詞特殊的深刻含義,等。在本校上課時還曾引導學生專門對課文中“印”、“痕”、“跡”三字的形和義作了辨析,充分體現了她對語言教學要求之精細。毛老師沒有僅僅把課上成一堂科學課,而是抓住文章線索引領學生進入課文,在感悟文章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學到科學知識,同時也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索,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毛老師緊扣課題,用“爲什麼說石頭是本書”引入課文,領導學生主動探索,自讀1-9節,理清兩方面,不僅形狀像書,而且上面有字有畫,字是雨痕、波痕和礦物。對於這些學生不常見的東西,毛老師用課件找了一些圖片展示給學生看,兩塊的處理方式也不同,對於石頭上的畫,毛老師讓學生讀讀找找,看圖再讀課文,並設計填空練習總結,用課件演示地殼運動變化,也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科學知識。在這基礎上毛老師並沒有對文本一讀而過,而是繼續挖掘文本,讓學生找出表示時間長的詞語。“很久很久以前”“很多很多年”並指導朗讀,這也體現了語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