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語文S版高一《赤壁賦》精品教案

語文S版高一《赤壁賦》精品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語文S版高一《赤壁賦》精品教案】

【教學目標

語文S版高一《赤壁賦》精品教案

1、理解蘇軾月夜泛舟赤壁而觸發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體會蘇軾在主客問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現的樂觀曠達的情懷。

2、熟讀成誦,感受文辭優美的語言特色。

3、積累文言詞語

【學習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繫。

【教學方法】

誦讀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蘇軾在臨終前寫了一首題爲《自題金山畫像》的詩總結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對於詩中提到的黃州,餘秋雨如是評說:“黃州成就了蘇軾,抑或蘇軾成就了黃州”。黃州,是一個很難被人想起的長江邊上的一座小城,作爲蘇軾人生的轉折,卻怎麼也抹不掉它留給中國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它目睹了一個正直官員的倒下,也見證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黃州永遠是蘇軾生命中最爲濃墨重彩的一筆。元豐五年七月和十月,蘇軾先後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前後《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着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赤壁賦

二、解題

1、作者及背景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與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後人稱之爲“三蘇”。

(1)(雖然) 才高八斗

散文:與歐陽修並稱爲“歐蘇”

詩歌:與黃庭堅並稱爲“蘇黃”

詞:與辛棄疾並稱爲“蘇辛”

書法:列“蘇黃米蔡”之首

(2)(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杭州通判,轉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後貶爲黃州團練副使,因築室於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後又到瓊州。徽宗即位後,遇赦北還,途中在常州病逝。

(3)(卻仍)豁達開朗

蘇堤(工程師)、東坡肉(美食家)、荔枝(貪吃者)、竹子(心高潔)

杭州西湖有“蘇堤春曉”,蘇東坡發明了“東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顆”,但他更關注精神的需要,曾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

2、烏臺詩案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後,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生了蘇軾烏臺詩案。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臺獄受審。烏臺指的是御史臺,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很多山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臺爲烏臺,也戲指御史們都是烏鴉嘴。“烏臺詩案”是元豐二年發生的文字獄,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但此事純屬政治迫害。

3、文體:

賦:在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並稱。

①賦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前者是賦的遠源,後者是賦的近源。

②賦大體上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幾個發展階段。

③在晚唐時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展爲“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

④至於賦的作用,班固說:“或以抒下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也就是說,賦的作用是用來表達人民的願望,諷喻政寧。

⑤在特點上,劉勰說過:“賦,鋪採摛文也。”借景抒情,鋪敘風物,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託物言志,卒章顯志,以寄諷喻之意是它的寫作特點。

⑥唐宋古文運動興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寫作方法作賦,使之由駢驪趨向散文化,稱爲“文賦”以區別於六朝的“駢賦”和唐代用來科考取士的“律賦”。

三、傾情誦讀,涵詠情致

1、 檢查預習,正音

壬戌(rén xū) 舉酒屬客(zhǔ) 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馮(píng)虛御風

桂棹(zhào) 歌而和之(yǐ hè) 愀然(qiǎo) 舳艫(zhú lú)

山川相繆(liáo) 釃酒(shī) 橫槊(shuò)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樽(páo zūn) 蜉蝣(fú yóu) 扁舟(pīan)

扣舷(xiín) 狼藉(jí) 枕藉(jiè) 嫠婦(lí)

徘徊於鬥(dǒu)牛之間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zàng) 少(shǎo)焉

2、 播放錄音,聆聽欣賞

3、再放錄音,跟讀體悟

4、自由誦讀,熟讀成誦

四、梳理詞句,理清思路

1、結合註釋,梳理字詞句。質疑問難,合作學習。

2、理清作者的情感變化

飲酒樂甚——蘇子愀然——喜而笑

(樂) —— (悲) —— (樂)

五、課堂小結

六、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品味鑑賞,合作探究

1、複習導入:蘇軾在遊赤壁時心情是如何變化的?

明確:樂——悲——樂

2、 賞赤壁之景,品泛舟情

(1)提示重點字詞和句式

(2)明代文學家茅坤曾這樣評價蘇軾及其《赤壁賦》:“予嘗謂東坡文章仙也。讀此二賦,令人有遺世之想。”請用散文化的語言描摹這段的秋江月夜圖景。

教學預設

作者描寫了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盪舟,把酒誦詩。置身於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爲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3)蘇軾在遊赤壁時心情爲何而樂?

教學預設:

①夜遊赤壁之樂

樂 ②飲酒賦詩之樂

澄清之美 情景交融

③入景之樂 ———— 渾然之美 記敘、描寫和抒情相結合

浩瀚之美

3、聞嘯歌之音,辨悲情

第二自然段作者情感由樂轉悲,歌聲簫曲似有深意,當細細辨之。作者的情感爲什麼會有這種變化?悲又從何而來?

教學預設:

①從歌聲中來——政治失意——功業難成

悲 ②從簫聲中來——簫聲幽怨

③從歷史人物中來——人生變幻無常——命運無常

④從個人境遇中來——人生苦短,生命短暫——人生短暫

4、聽主客問答,悟理趣

面對人生短促而功業難成的悲哀,蘇軾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

明確:變與不變 取與不取

(2)從文中找出蘇軾關於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句,並深入理解。

(3)比較客與蘇軾關於物和人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並加以分析。

教學預設:

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理解: 水 月 人

變: 逝者如斯 盈虛者如彼 生老病死

不變: 未嘗往也 卒莫消長也 精神永存

代代相承

(4)小結:

大自然是一部撫慰心靈、啓迪智慧的百科全書,蘇軾由眼前的水月悟出了“變”與“不變”、“ 取” 與“不取”的道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物我無盡,清風明月,與子共適。蘇軾的悲情從自然美景中解脫出來,理性的思辨使他樂觀通達。

三、遷移拓展

1、你認爲當時真有一場主客問答嗎?

教學預設:

據說蘇軾泛舟赤壁果有一樂師相陪,但有可能主客問答是虛擬的,是蘇軾被貶後思想的兩個方面。主客問答是賦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蘇軾藉此抒懷,有無真正的客人並不重要,客的苦悶就是蘇軾的.苦悶,文中的“客”和“我”的對話是從前的蘇軾和現在的蘇軾進行的一場超時空的鏈接。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的過程,蘇子解決了自己的矛盾痛苦,最終昇華到樂觀曠達的精神狀態。

2、金聖嘆評價《赤壁賦》“此賦通篇只說風月”,林雲銘在《古文析義》中稱《赤壁賦》是“以江山風月作骨”。的確《赤壁賦》通篇以景貫穿,“風”“月”是主景,“山”“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和議論。尤其是“月”更是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賦中哪些地方提到了月?如何理解“月”的內涵與作用?

教學預設:

《赤壁賦》中有現實的“月”,皎潔柔和;有歷史中“月”,古意蒼涼;有哲理般的“月”,盈虧而永恆。眼前之月,引發情思;歌中之月,觸發聯想;變化之月,闡釋哲理。月升月落,暗示時間的推移,更伴隨着胸懷氣度的提升。

四、課堂小結

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於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爲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並以水月爲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 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 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文章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有機結合,使客觀的生活圖景和主觀的思想感情和諧統一,創造出一種清新自然的藝術境界。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課後閱讀推薦:林語堂《蘇東坡傳》、餘秋雨《蘇東坡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