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人教版高一語文下冊《赤壁賦》教學反思

人教版高一語文下冊《赤壁賦》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篇1:《赤壁賦》教學反思

人教版高一語文下冊《赤壁賦》教學反思

現在都在提倡有效課堂,那麼,什麼樣的課堂纔是有效課堂呢?我想,有效課堂就是每一節課都應該讓學生有所收穫,大概就是“一課一得”。而對於文言文的教學,我一直都在摸索,文言文之“文”和“言”怎樣處理纔可以使得課堂有效?假如只注重文言文“字詞句”的教學,就不得領悟作者的深邃思想,可這樣的文言文教學大致更加實在。可如果只注重文言文“篇章”的教學,這樣勢必會忽視文言文基本常識,而使得文言文教學很容易架空,最後必然導致“空中樓閣”的地步。對於《赤壁賦》這千古名篇,我想,更是難於駕馭,更具有挑戰性。

《赤壁賦》是蘇軾於“烏臺詩案”獲釋放後,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時所作。元豐五年(1082)秋、冬,作者先後兩次遊覽黃州的赤壁,寫下了兩篇遊記,後人習慣稱前一篇爲《赤壁賦》或《前赤壁賦》,稱後一篇爲《後赤壁賦》,這裏所說的是前一篇。其實,蘇軾所遊的並非三國時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魚東北的赤壁。作者在這裏只是觸景生情,採用當時的傳說,借題發揮,以抒發自己被貶後內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一種感悟。

對於《赤壁賦》梳理字詞教學,我用了三節課,本節課已經是第四節課了,之後,又品讀了一節《赤壁賦》,讓學生當堂寫了一百字左右的小練筆,以“蘇軾,我想對你說……”爲開頭,這樣處理了,還是覺得有些遺憾,還是心裏不太踏實。對於這篇文章中的精華,學生是否領悟?蘇子看待“苦難的心境”,學生是否感知?當“我們”面對“苦難”時,是否會有一種積極的態度迎接苦難,挑戰苦難?的確,好文章是要我們反覆品讀,反覆思索,反覆探究的,真是“好文不厭百回讀”呀!

林語堂曾說“讀書須先知味,這味字,就是讀書的關鍵”,因而,本節課學習目標一,就是“通過誦讀,分析作者心路歷程,體會作者情懷”。可在教學過程中,這誦讀體現的還是不夠“透徹”。課堂上有學生單獨讀,尤其對於蘇子“扣弦而歌”這一段,馬春梅同學讀了,經過我對“兮”字點撥後,明顯讀的有情感,有味道了,如果我再請幾位同學來品讀這一段,那麼蘇子“貌似快樂,實則悲傷”的情感就會體會的更加深刻,體會的更加淋漓盡致了。

對於蘇子寫到“曹操”那一節,更應該讓學生多讀,讀出“曹操那不可一世的氣勢,讀出蘇子對曹操所蘊含的四種悲涼——詩在人亡,物是人非,勝敗轉瞬,雲煙過眼,可這一段處理有點倉促,正是品讀不到位,不透徹,所以導致遺憾。

文人用文字表達情感,我們用聲音塑造形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更要加強學生的“品讀”訓練,力求讓學生喜歡上“讀書”,喜歡上語文

我理想中的課堂,應該讓學生大膽自我表現,大膽表達自己的思想,讓學生的思想在課堂上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而也是和我的對話。我想要讓我的課堂變得和諧,在與學生對話、交談中完成學習目標,在愉快教學中使得學生知識豐富,思想深邃。

可本節課上,這種效果不太明顯,還沒有平日教室裏學生表現的活潑,思想開放。大概,學生有點膽怯,膽怯的放不開,膽怯的使得“思維”也恰似凝固了。這一點和我預想的有點差距,大致我引導學生思維的方法出現了問題。

課堂上,和學生對話式的教學,基本做到了,可整個教學環節中,我還是“講”的有點多了,講多了,勢必就傾向爲一節“傳統”課了,因而也沒有收到好的效果。今後,課堂上,還應該多啓發學生,點撥學生,讓課堂變得輕鬆,變得活潑,我也儘量使得教學得心應手。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爲重要。”大概語文課,一堂課解決學生提出的幾個關鍵問題即可。在上課之前,有個學生問我,“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中“物無盡”他可以理解,可是,“我無盡”他不理解。聽到之後,我感到很欣慰,在讀文本時,學生能夠提出如此疑問,證明學生不僅在接受着知識,而在思考着。甚或學生繼續提問:“我無盡,理解了。這宇宙真的就是無盡了嗎?”

學生的提問,讓我覺得語文課的確給學生帶來了思考,而能夠思考,也說明了課堂上我與學生交流之中碰撞出了學生思想的火花,讓我感到欣慰,也感到語文教學的幸福。

不知有誰說過,好的語文課,不僅要追求課堂的深度,更應該是一節懂得“捨得”的課。本節課上,我以文本第一句話“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作爲解開蘇子情懷的密碼,總結了五個密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蘇子與客,泛舟”,在四十分鐘,想要解讀這五個密碼,有點困難,所以我選擇了“壬戌之秋,赤壁,七月既望”三個密碼解讀,其他兩個“泛舟,蘇子與客”在作業中展示出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基本完成,但對於作業中出現的兩個密碼沒有具體與學生交流,有點遺憾。

課堂上,我以自己的聲音傳達了我對《赤壁賦》作爲一篇千古名篇的理解,配着“漁舟唱晚”樂曲背誦一遍,效果不錯,課後學生說:“老師,你背的真好。”也許,好的文章,就是應該動情,就是應該用“心”呼喚。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我時常探索,時常反思。今後,我更應該繼續努力,讓語文教學真正充滿着“人性”。

  篇2:《赤壁賦》教學反思

本篇以賦體常用的主客問答形式,抒發觀感。第一課時在設計時主要抓以下環節:1指導學生反覆誦讀指導要領,只有用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反覆的讀,才能理解文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也只有多讀,才能加深記憶,幫助背誦課文。2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抒發的“樂”情,藉助多媒體顯示月夜赤壁的畫面,感受畫面意境從文中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並用散文化的語言加以描述,討論借景抒情的特點,教師巡迴指導。3本文形散神聚,表現了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一節課完成這些環節,需要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實際教學中,完成任務有些緊張,學生預習不夠充分,在景物描述環節佔用了過多時間。以後需要多調整。

  篇3:《赤壁賦》教學反思

主客問答體是賦體文常用的一種形式,作者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點,雖說賦體文往往形式大於內容,但它承接先秦諸子而來,尤其是受到韓非子、莊子等人影響,先設置一個假想敵,再用自己的觀點辯解,破字當頭,立在其中,辯倒對方自己的觀點自然就樹立起來了。後來荀子又進一步發揚光大,並把這一技巧應用到賦體文中,戰國末期宋玉等人進一步推廣,至兩漢遂蔚爲大觀,成爲風靡一時的代表文體。

蘇軾的前、後《赤壁賦》也沿用了賦體文的基本格式,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內心反映情感變化。大多數人認爲賦中的“客”實有其人,是東坡老的老朋友,道士楊時昌。但我認爲文中的這個客是子烏虛有的,與其看作是楊時昌還不如認爲是作者自己在跟自己對話。“客”只是一個假想的符號,是作者人格分裂之後真我和假我矛盾鬥爭的過程,是假我逐漸戰勝真我的心理過程。

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子被貶黃州的代表作,它們基本記錄了蘇軾被貶黃州之後的心路歷程,通過這三篇文章我們可以大致看出蘇軾當時的矛盾心情和怎樣走出陰影及走向成熟的完整過程。

烏臺詩案把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蘇軾徹底打回原形,他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押進京城,又揣着提心吊膽的心情貶到黃州這個窮闢之地。朝廷怎麼處置他,皇帝什麼時候要他腦袋,他都沒底。想想一個礦世奇才,正平步青雲做着春秋大夢,突然一下子從山顛摔到深淵,那心底是怎麼一個苦啊!提心吊膽還得裝模做樣地夾着尾巴做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丟了腦袋,內心不苦悶嗎?

文人內心不滿愛發牢騷,《離騷》還可以解釋爲“牢騷”呢?時代不幸文人幸。在貶官文化相當發達的中國,又有了蘇東坡這樣一個礦世奇才,怎麼會少了他的“牢騷”呢。在這個沒有友誼、沒有親人,連喝酒都要提高警惕的地方,文人富足的只有清風明月、山水形勝。那就放浪形骸吧,不平則鳴,反正“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賒”,化作詩詞歌賦還能自娛自樂。於是瀟灑有了、快樂有了、文化也就誕生了。

信步長江,泛舟赤壁,管它真假,揮灑開去,大藝術家即便錯也要錯出魅力。就像“人道是”,是別人說的,三個子透露出大文豪的睿智與圓滑。清風許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前《赤壁賦》)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後《赤壁賦》)“如此良夜何?”月、酒、客、歌盡享人世之樂。樂過之後呢?是悲從中來。前者是借客之簫聲引出周郎、孟德等英雄人物的英雄業績轉眼煙消雲散,抒發人生苦短,功業難成的遺世之悲;後者自嘆月白風清、良辰美景虛度,雖謀之能全但總感覺求之不備。先是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接着是曾經幾何,江山不復識,緊接着攝衣而上,客不能從,劃然長嘯,肅然而恐,得出 “凜乎其不可留也”。爲什麼是樂後都生悲?而且前悲後悲內容不同,境界相似,邏輯又相連呢?

首先明確蘇軾來黃州是不開心的,一肚子牢騷,滿腦子苦悶,來黃州是情不由衷,更是迫不得已。去吧,反正心裏不痛快。不惑之年,正是春風得意,平步青雲,兼濟天下,至君堯舜,位及人臣之時,突然翻船,而且讓他翻船還是最值得他驕傲,值得得意的詩詞,他那能不恨、不氣、不悲、不累?即使表面強顏歡笑,也掩飾不了心底那絲悲涼;即使故做放達,抓住的也只是鏡花水月、人世無常的瞬間美麗。在鏡花水月中飲酒作樂本身就是人世無常的表現,更何況內心深處還有那無限怨氣,樂極怎會不生悲。

有話就說,不平則鳴,文思泉涌,汩汩而出,滔滔而來,那能擇地、選人失了靈氣,挫了銳氣。寫吧,周曹轉戰千里又何妨,羨慕而已!寫吧,造出一道二客又咋樣,嚮往而已!寫,是爲了尋求解脫;寫,是爲了保留知識分子殘存那絲文化良知。於是錯把“赤鼻”當“赤壁”,無人當有人,能抒發豪情,解脫鬱悶即可。能乘興完成這穿越時空的對話,促成自我與歷史與古人與假我的對話就好。這是自己內心的真情表白,是自我與假我的深情交流,是思維的火花與時空的親密碰撞。於是快樂有了,文章有了,身名有了,文化也有了,一切的一切都有了。黃州從此成爲蘇子的福地,蘇子因黃州生輝,黃州因蘇子驕傲。

於是懷古論英雄是抒發華年易逝、功業難成之悲;獨攀高巖、劃然長嘯是感慨鶴立雞羣、知音難覓之痛。二者前後相續有什麼內在聯繫呢?前者羨慕周、曹,尤其周郎,是層層烘托,一捧再捧。先說曹孟德乃一世之雄,再說他一敗塗地,敗於誰手?周郎!(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表現更爲突出,從千古風流人物講到三國英雄人物,最後才擡出高高在上的周郎,對周郎的事業、際遇、感情、名聲全豐收是羨慕到了嫉妒的程度。)悲從中來想到的還是人生苦短、功業難成,由此可以看出他還是汲汲功名,還在追慕人生苦短當及時建功立業的建安遺風。後者明顯少了這份對功名心,已經從理想走向現實,少了一份執着,多了一份淡泊;少了一份悲徹,多了一份豁達。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已不復識亦!江山如此,蘇子又何嘗不是。短短三月,何從建安遺風跳到正始餘音?中間的過度其實就在前後兩篇文章中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前者借客之口懷古悲時,感嘆自己現實境況,主人是怎樣讓客轉悲爲喜的?是變換角度,用道家思想去解脫自己,盡情去享受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無盡寶藏。後者就更爲明顯,借孤鶴橫江,掠予而過,夢一道士,顧笑驚悟而化悲爲喜。在這裏有兩點值得注意:閒雲孤鶴向來都是道家產物非儒釋專利,寫鶴就有羽化登仙,由儒轉道之嫌。夢一道士就更爲明顯,兩人眉來眼去,心語互答,不就是在公開告訴世人:我蘇軾是從莊老玄黃中走出人生困境的。

出入釋道,兼通三家,是蘇子徹底走向成熟慧根。夢一道士揖予而言:“赤壁之遊樂乎?”這裏的夢是虛、悟是實;道士是假、我是真;理想是鏡、現實是相。整個寫作過程就是蘇軾自己在跟自己對話的過程,是他擺脫陰影,走出困境的過程,是假我逐漸戰勝真我的心理過程。“鶴”是雪爪鴻泥,前後照應的草蛇灰線。悟道即悟道,參得鶴乃道人,即驚悟而醒,就是悟得夢道得人道。夢醒了,人生大道也就坦然了;團圓了,蘇子也就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