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文言文《赤壁賦》精品教案

高中文言文《赤壁賦》精品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一、教材分析

高中文言文《赤壁賦》精品教案

《赤壁賦》是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上承《蘭亭集序》,後接《遊褒禪山記》,屬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與第一單元的現代抒情散文遙相呼應,互爲補充,共同爲“表達交流”部分的“寫景要抓住特徵”“學習描寫”“學習抒情”提供基礎和範例。因此,在《赤壁賦》的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鑑賞”二字,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2.瞭解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誦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本內容。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誦讀,反覆體味文中優美的語言,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知人論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複雜感情和深刻內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2.培養學生勇於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有感情誦讀文章,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難點

1.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2.把握朗讀的節奏和語氣的輕重緩急。

3.體會文章景、情、理有機結合的特點。

 四、教學方法

本課計劃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作者背景、賦的相關知識介紹;引導學生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如“屬”“馮”等通假字,“舞”“泣”等使動用法“侶、友”等意動用法;指導全文通譯,讓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第二課時,通過誦讀,加深對全文的理解,體會作者感情變化和情、景、理的融合,進一步體會篇章的藝術特色和思想魅力,品味語言之美,品鑑技巧之美;遵循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主要採用了多媒體演示法、誦讀法、討論法、歸納法等。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楊洪基的《滾滾長江東逝水》音樂及畫面。

師:滾滾長江,淘盡英雄。赤壁給英雄留下了遺憾,也給英雄留下了美名。文人墨客,心爲江動,情爲水發,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望着奔騰不息的長江水,看着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文豪東坡,又是何感、何情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他的《赤壁賦》,共同感受這位大文豪的心路歷程。

  (二)配樂響讀·走進文本

師:美文要美讀,用感情才能讀出好文章。下面我爲大家朗讀一遍文章,請同學們調動文學的心絃,跟隨蘇軾的文字一起暢遊赤壁。聽讀的時候大家有兩個任務:一是聽準字音;二是思考作者在夜遊赤壁時心情有着怎樣的變化?在文中找出依據。

(1)作者在夜遊赤壁時心情有着怎樣的變化?(老師引導學生整理出三個關鍵詞。)

樂(於是飲酒樂甚)──悲(蘇子愀然)──樂(客喜而笑)

(2)順着這樣的感情變化,我們首先來看一下蘇軾爲何而樂?(因爲賞美景而樂)赤壁月夜景色到底怎樣而讓蘇軾樂甚呢?請同學們找出描寫赤壁之景的句子大聲地讀一讀。

(3)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出這風月無邊的赤壁月夜秋景圖。

清風明月,露珠水色,皎潔的月色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駕着一葉扁舟,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隨風飄蕩,好像在天空裏乘風浮游,不知道要到哪裏停止,飄飄然,就像脫離人世超然獨立,生出翅膀,飛天成仙。泛舟而遊的歡樂溢於言表。帶着這種歡樂的感情,我們齊聲把這些寫景的句子讀一讀。

  (三)用心賞讀·研析文本

師:俗話說樂極生悲,歡樂總是短暫的,作者的心情逐漸由樂轉悲。下面大家自由讀文章,並分組討論、交流一個問題,作者悲從何來?

1.悲來自歌聲(政治失意)

美人,喻君王,想起自己被貶黃州,遠離皇帝、遠離朝廷、壯志難酬,引發了自己的愁緒。(用舒緩、悵惘、哀傷的語氣,重讀“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2.悲來自簫聲(哀怨悲涼)

(1)用自己的語言表述簫聲是怎樣的?寫簫聲又運用了什麼樣的手法?

(2)“舞幽壑之潛蛟”如何理解?

“幽、潛”可以看出這個蛟龍長期被埋沒,不爲人知,亦有孤獨感。

(用低沉、舒緩、悲傷的語氣讀本節。)

3.悲來自歷史人物(人生無常)

請學生齊讀描寫歷史人物的一節。讀後思考哪一句能體現出悲?(而今安在哉)

這是一個什麼句式?疑問句,賓語前置句,疑問詞應重讀,語氣舒緩,歷史人物在哪裏?(隨風而逝了)他們當年怎麼樣呢?氣勢豪邁,威風凜凜──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一氣呵成,語速快)戰船相連千里,旗幟遮蔽天空,場面何等壯觀,在江面上灑酒祭奠,端着長矛吟誦詩篇,一代梟雄何等氣魄,(讀出氣勢和豪邁,語氣有力)而今不見了。

英雄豪傑不過是過眼煙雲,隨着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蘇軾悟透了:生命如此虛無,怎能不令人悲傷?(再讀,讀出氣勢。)

(過渡: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麼我呢?)

4.悲來自個人境遇(生命短暫)

(1)蘇軾到黃州以後過着怎樣的生活?

過着悲苦孤寂,泛舟飲酒的生活,想想自貶到黃州以後,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2)此處怎麼讀?把孤獨、寂寞、悲苦、生命短暫的悲傷讀出來。(學生讀)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面對宇宙和歷史時都會感嘆生命短暫悲哀,曹: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楊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3)蘇軾是如何走出悲傷情懷的?

變: 逝者如斯 盈虛者如彼 生老病死

不變: 而未嘗往也 而卒莫消長也 代代相傳

明確:這種理性的思辨使蘇軾更加樂觀。既然萬物都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那麼用不着羨慕長江的無盡,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該保持樂觀曠達的心態。(過渡)解脫了,不羨慕了,那麼再從哪裏去找精神的寄託呢?

4)取什麼,不取什麼呢?

不取,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表現什麼感情?不爭名利、隨遇而安;取,清風明月,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到精神寄託。

  (四)深情悅讀·再現昇華

1. 讓學生再次聲情並茂地自由朗讀蘇軾求得精神解脫的第四段話,感受領悟蘇子語言的魅力。

2. 課文中一直出現主與客之間的對話,但有人認爲他們其實是一人,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小組討論明確:主和客的對話其實體現的是蘇軾矛盾思想的兩個方面。採用這種形式,一則主客問答形式是賦體傳統的形式,二則就好像兩個蘇軾在鬥嘴、自說自話,正是如此,纔會有被排擠、遭貶謫的苦悶,卻在這輕鬆的對答中得以消解、緩釋,這其實是作者一種心理調適。

  (五)朗聲齊讀·陶冶共鳴

學生齊讀全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感受蘇軾的達觀精神。

  (六)自由悟讀·展現智慧

如何評價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後,可能出現的情況

(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裏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2)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爲當時他被流放到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於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3)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實,在現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於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實,勇敢地面對一切困難和挫折。

(4)《水調歌頭》,蘇子已經告訴我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要學會面對浮沉不定的人生,少一份哀傷,多一份豁達。

(5)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爲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兒,他是真正厭惡官場。而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與周瑜比,現在又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爲。即使一路被貶,他還一路造福百姓:在黃州籌備孤兒救濟院,在惠州造橋,在儋州建學校…如果朝廷重用他,他還是會去做官。

 (七)鞏固誦讀·課堂小結

蘇軾最終在哲學的領域中尋求到了他精神的永恆解脫,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尋求到了他真正的生命價值和意義。從他多次遭貶的懷才不遇中突圍出來。同學們,當我們遇到逆境時,該如何選擇智慧的人生呢?著名的美學教授和著名散文家周國平是這樣看待執着與灑脫的:

(學生齊讀一遍)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將死去──所以我要執著生命,愛護自我,珍惜今天,度一個濃烈的人生。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將死去──所以我要超脫生命,參破自我表現,寬容今天,度一個恬淡的人生。

江水東流、明月長存,而我們的生命如此短暫,那麼就讓我們珍惜眼前、把握今天,微笑面對挫折,樂觀面對困難,創造生命的價值,在歷史的天空中留下飛過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