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淺水窪裏的小魚》課堂片段及課後反思

《淺水窪裏的小魚》課堂片段及課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教室裏,孩子們神色凝重,有些還皺着眉頭,他們正在朗讀:“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裏的水就會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乾。這些小魚都會幹死。”顯然他們已經完全進入了角色,正替這些被困的小魚着急、難過。突然,從後面的座位上“呼”地站起一個學生,定睛一看,原來是本班的課外閱讀大王。“老師,說不定這些魚是肺魚呢?那麼他們就不會死了。”他的話音落,教室一下子鬧開了,“是呀,肺魚是用肺呼吸的呀,他們沒有水也能生活。”“老師,肺魚是什麼呀?”……教室裏遲遲沒能安靜下來。這一問真的出乎我的意料,怎麼辦?暫時不理他,繼續講課,可是他的問題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孩子問得確實有道理啊!理他,那麼我該怎麼引導呢?而且這樣的節外生枝,教學的走向確實難以預測。看孩子們對剛纔這個問題這樣有興致,我決定先把這個難題拋給孩子們自己,讓他們讀讀書,從文章中去發現吧。我呢,也可以趁孩子們讀書的時間想想該怎麼結束這次意外。於是我拋開原來的設計,把孩子們的思維聚焦到剛纔的問題上來:“小朋友,這個問題老師也沒有想過。這到底是不是肺魚呢?還是請大家細細地讀一讀課文,從課文中去找找答案吧?看看聰明的你能不能幫老師解答這個問題。”孩子們低下頭,開始讀書了,畢竟這是自己提出的、感興趣的問題,而且就連老師也不知道。當我擡頭看孩子們的時候,已經有好幾只小手舉起來了。可是我還是沒有想到自己滿意的對策。“先讓孩子們談談吧!”我這樣想。

《淺水窪裏的小魚》課堂片段及課後反思

“書上說,這些小魚會幹死的,當然不會是肺魚了。”顯然大家對他的回答不是很滿意,旁邊響起了許多要回答的聲音。

“當時小男孩急着救小魚,難道還有心思去想這是肺魚還是一般的魚嗎?”我不禁佩服起這個回答問題的小女孩了,我怎麼就沒想到呢?我由衷地說:“有道理。”

“就算他們都是肺魚,離開水也能活,但是他們被困在小小的淺水窪裏是多麼不舒服呀,我猜他們肯定也喜歡回到大海中去的。”正當我想叫好的時候,這個孩子又對着剛纔的“肇事者”說:“讓你住到很小很擠的房子中去,你喜歡嗎?”

“對呀”,這個孩子沒經過舉手搶着說:“大海中還有他們的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呢,他們肯定想回到大海中去的。”

“大海就是他們的家呀!”孩子們幾乎是異口同聲的喊着。

聽着孩子們這些閃爍着創新火花乃至於哲理意味的精彩發言,這一刻,我覺得自己是幸福的,爲孩子的感悟,也爲這堂課的“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反思:

“是不是肺魚?”這個問題有生成的價值嗎?可是就是這樣一個看似與課文主題毫無關係的話題,在給了孩子們與文本直接面對面時間的同時,他們的智慧正在催放,情感正在撞擊,視界正在敞亮,這是比任何設定的所謂知識的目標更爲可貴的資源。它讓我那麼真實地享受到了旁逸斜出的精彩,感受到了動態生成的無窮魅力。

這份旁逸斜出的精彩緣於我對學生的尊重。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雖然看似與課文毫無關係,但我覺得這正是學生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等“兒童文化”的外顯,正是學生對文本教材碰撞的自我解讀,其中不乏有價值的成分。我相信在這一過程中,我若能敏感地捕捉住其中的有價值因素,“爲學習而設計教學”,通過富於智慧的教學策略,重構教學,定會生長出較之“知識”更具再生力的因素。假如我抑制了那個孩子的質疑,這堂課一定是“波瀾不驚”的。而那位男孩運用自己的課外知識質疑這些魚可能是肺魚,課堂雖然變曲折了,但孩子們的思維被激活了,整個課堂仿如注入了一股神奇的活水,是如此的充滿活力,充滿思考後頓悟的喜悅和興奮。孩子們是如此的機智、敏慧,他們在暢說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他們在展現自己的體驗、情感。

這份旁逸斜出的精彩緣於我對文本的尊重。古希臘神話中力大無窮的安泰離開了大地就軟弱無力,不堪一擊。可以說,文本就是閱讀的大地。以上案例的成功就在與我沒有急於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而是把問題拋給了學生自己,讓他們靜靜讀文,從文中找出答案。學生閱讀文本找答案不僅爲我處理教學留出緩衝時間,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被有效地引向深入。試想如果當時我急於讓學生討論,結果只能是就“魚”談“魚”,學生會完全拋開文本語境和意義天馬行空,各說各的,將使文本自身的生命、情態、氣韻消失殆盡。這樣的生成猶如教學垃圾,只會成爲教學沉重的“包袱”,成爲教學無形的“傷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