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子部 > 儒家 > 《朱子語類》卷十四 大學一

《朱子語類》卷十四 大學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綱領

《朱子語類》卷十四 大學一

學問須以大學爲先,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規模大。〔德明〕

讀書,且從易曉易解處去讀。如大學中庸語孟四書,道理粲然。人只是不去看。若理會得此四書,何書不可讀!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處!〔蓋卿〕

某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大學一篇有等級次第,總作一處,易曉,宜先看。論語卻實,但言語散見,初看亦難。孟子有感激興發人心處。中庸亦難讀,看三書後,方宜讀之。〔宇〕

先看大學,次語孟,次中庸。果然下工夫,句句字字,涵泳切己,看得透徹,一生受用不盡。只怕人不下工,雖多讀古人書,無益。書只是明得道理,卻要人做出書中所說聖賢工夫來。若果看此數書,他書可一見而決矣。〔謙〕

論孟中庸,待大學貫通浹洽,無可得看後方看,乃佳。道學不明,元來不是上面欠卻工夫,乃是下面元無根腳。若信得及,腳踏實地,如此做去,良心自然不放,踐履自然純熟。非但讀書一事也。

"人之爲學,先讀大學,次讀論語。大學是個大坯模。大學譬如買田契,論語如田畝闊狹去處,逐段子耕將去。"或曰:"亦在乎熟之而已。"曰:"然。"去僞。人傑同。

問:"欲專看一書,以何爲先?"曰:"先讀大學,可見古人爲學首末次第。且就實處理會卻好,不消得專去無形影處理會。"〔淳〕

可將大學用數月工夫看去。此書前後相因,互相發明,讀之可見,不比他書。他書非一時所言,非一人所記。惟此書首尾具備,易以推尋也。〔力行〕

今且須熟究大學作間架,卻以他書填補去。如此看得一兩書,便是佔得分數多,後卻易爲力。聖賢之言難精。難者既精,則後面粗者卻易曉。〔大雅〕

亞夫問大學大意。曰:"大學是修身治人底規模。如人起屋相似,須先打個地盤。地盤既成,則可舉而行之矣。"〔時舉〕

或問:"大學之書,即是聖人做天下根本?"曰:"此譬如人起屋,是畫一個大地盤在這裏。理會得這個了,他日若有材料,卻依此起將去,只此一個道理。明此以南面,堯之爲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爲臣也。"

大學一書,如行程相似。自某處到某處幾裏,自某處到某處幾裏。識得行程,須便行始得。若只讀得空殼子,亦無益也。〔履孫〕

大學如一部行程歷,皆有節次。今人看了,須是行去。今日行得到何處,明日行得到何處,方可漸到那田地。若只把在手裏翻來覆去,慾望之燕,之越,豈有是理!〔自修〕

大學是一個腔子,而今卻要去填教實著。如他說格物,自家是去格物後,填教實著;如他說誠意,自家須是去誠意後,亦填教實著。〔節〕

大學重處都在前面。後面工夫漸漸輕了,只是揩磨在。〔士毅〕廣錄雲:"後面其失漸輕,亦是下揩磨底工夫在。"

看大學前面初起許多,且見安排在這裏。如今食次冊相似,都且如此呈說後,方是可吃處。初間也要識許多模樣。〔賀孫〕

大學一字不胡亂下,亦是古人見得這道理熟。信口所說,便都是這裏。〔淳〕

大學總說了,又逐段更說許多道理。聖賢怕有些子照管不到,節節覺察將去,到這裏有恁地病,到那裏有恁地病。〔節〕

明德,如八窗玲瓏,致知格物,各從其所明處去。今人不曾做得小學工夫,一旦學大學,是以無下手處。今且當自持敬始,使端愨純一靜專,然後能致知格物。〔椿〕

而今無法。嘗欲作一說,教人只將大學一日去讀一遍,看他如何是大人之學,如何是小學,如何是"明明德",如何是"新民",如何是"止於至善"。日日如是讀,月去日來,自見所謂"溫故而知新"。須是知新,日日看得新方得。卻不是道理解新,但自家這個意思長長地新。〔義剛〕

才仲問大學。曰:"人心有明處,於其間得一二分,即節節推上去。"又問:"小學、大學如何?"曰:"小學涵養此性,大學則所以實其理也。忠信孝弟之類,須於小學中出。然正心、誠意之類,小學如何知得。須其有識後,以此實之。大抵大學一節一節恢廓展布將去,然必到於此而後進。既到而不進,固不可;未到而求進,亦不可。且如國既治,又卻絜矩,則又欲其四方皆準之也。此一卷書甚分明,不是滾作一塊物事。"〔可學〕

大學是爲學綱目。先通大學,立定綱領,其他經皆雜說在裏許。通得大學了,去看他經,方見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誠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事。

問:"大學一書,皆以修身爲本。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皆是修身內事。"曰:"此四者成就那修身。修身推出,做許多事。"〔椿〕

致知、格物,大學中所說,不過"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之類。古人小學時都曾理會來。不成小學全不曾知得。然而雖是"止於仁,止於敬",其間卻有多少事。如仁必有所以爲仁者,敬必有所以爲敬者,故又來大學致知、格物上窮究教盡。如入書院,只到書院門裏,亦是到來,亦喚做格物、致知得。然卻不曾到書院築底處,終不是物格、知至。〔〈螢,中"蟲改田"〉〕

人多教踐履,皆是自立標置去教人。自有一般資質好底人,便不須窮理、格物、致知。此聖人作今大學,便要使人齊入於聖人之域。〔榦〕

大學所載,只是個題目如此。要須自用工夫做將去。〔賀孫〕

大學教人,先要理會得個道理。若不理會得,見聖人許多言語都是硬將人制縛,剩許多工夫。若見得了,見得許多道理,都是天生自然鐵定底道理,更移易分毫不得。而今讀大學,須是句句就自家身上看過。少間自理會得,不待解說。如語孟六經,亦須就自家身上看,便如自家與人對說一般,如何不長進!聖賢便可得而至也。〔賀孫〕

今人都是爲人而學。某所以教諸公讀大學,且看古人爲學是如何,是理會甚事。諸公願爲古人之學乎?願爲今人之學乎?〔敬仲〕

讀大學,且逐段捱。看這段時,似得無後面底。看第二段,卻思量前段,令文意聯屬,卻不妨。〔榦〕

看大學,固是著逐句看去。也須先統讀傳文教熟,方好從頭仔細看。若全不識傳文大意,便看前頭亦難。〔賀孫〕

或問讀大學。曰:"讀後去,須更溫前面,不可只恁地茫茫看。須'溫故而知新'。須是溫故,方能知新。若不溫故,便要求知新,則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賀孫〕

讀大學,初間也只如此讀,後來也只如此讀。只是初間讀得,似不與自家相關;後來看熟,見許多說話須著如此做,不如此做自不得。〔賀孫〕

謂任道弟讀大學,雲:"須逐段讀教透,默自記得,使心口相應。古時無多書,人只是專心闇誦。且以竹簡寫之,尋常人如何辦得竹簡如此多。所以人皆闇誦而後已。伏生亦只是口授尚書二十餘篇。黃霸就獄,夏侯勝受尚書於獄中,又豈得本子。只被他讀得透徹。後來著述,諸公皆以名聞。漢之經學所以有用。"〔賀孫〕

或問大學。曰:"大概是如此。只是更要熟讀,熟時,滋味自別。且如吃果子,生時將來吃,也是吃這果子;熟時將來吃,也是吃這果子,只是滋味別。"〔胡泳〕

問賀孫:"讀大學如何?"曰:"稍通,方要讀論語。"曰:"且未要讀論語。大學稍通,正好著心精讀。前日讀時,見得前未見得後面,見得後未接得前面。今識得大綱統體,正好熟看。如吃果實相似,初只恁地硬咬嚼。待嚼來嚼去,得滋味,如何便住卻!讀此書功深,則用博。昔和靖見伊川,半年方得大學西銘看。今人半年要讀多少書,某且要人讀此,是如何?緣此書卻不多,而規模周備。凡讀書,初一項須著十分工夫了,第二項只費得九分工夫,第三項便只費六七分工夫。少刻讀漸多,自貫通他書,自不著得多工夫。"〔賀孫〕

諸生看大學未曉,而輒欲看論語者,責之曰:"公如吃飯一般,未曾有顆粒到口,如何又要吃這般,吃那般!這都是不曾好生去讀書。某嘗謂人看文字曉不得,只是未曾著心。文字在眼前,他心不曾著上面,只是恁地略綽將過,這心元不曾伏殺在這裏。看他只自恁地豹跳,不肯在這裏理會,又自思量做別處去。這事未了,又要尋一事做,這如何要理會得!今之學者看文字,且須壓這心在文字上。逐字看了,又逐句看;逐句看了,又逐段看,未有曉不得者。"〔賀孫〕

子淵說大學。曰:"公看文字,不似味道只就本子上看,看來看去,久之浹洽,自應有得。公便要去上面生意,只討頭不見。某所成章句或問之書,已是傷多了。當初只怕人曉不得,故說許多。今人看,反曉不得。此一書之間,要緊只在'格物'兩字,認得這裏看,則許多說自是閒了。初看須用這本子,認得要害處,本子自無可用。某說十句在裏面,看得了,只做一句說了方好。某或問中已說多了,卻不說到這般處。看這一書,又自與看語孟不同。語孟中只一項事是一個道理。如孟子說仁義處,只就仁義上說道理;孔子答顏淵以'克己復禮',只就'克己復禮'上說道理。若大學,卻只統說。論其功用之極,至於平天下。然天下所以平,卻先須治國;國之所以治,卻先須齊家;家之所以齊,卻先須修身;身之所以修,卻先須正心;心之所以正,卻先須誠意;意之所以誠,卻先須致知;知之所以至,卻先須格物。本領全只在這兩字上。又須知如何是格物。許多道理,自家從來合有,不合有。定是合有。定是人人都有。人之心便具許多道理:見之於身,便見身上有許多道理;行之於家,便是一家之中有許多道理;施之於國,便是一國之中有許多道理;施之於天下,便是天下有許多道理。'格物'兩字,只是指個路頭,須是自去格那物始得。只就紙上說千千萬萬,不濟事。"〔賀孫〕

答林子淵說大學,曰:"聖人之書,做一樣看不得。有隻說一個下工夫規模,有首尾只說道理。如中庸之書,劈初頭便說'天命之謂性'。若是這般書,全著得思量義理。如大學,只說個做工夫之節目,自不消得大段思量,纔看過,便自曉得。只是做工夫全在自家身心上,卻不在文字上。文字已不著得思量。說窮理,只就自家身上求之,都無別物事。只有個仁義禮智,看如何千變萬化,也離這四個不得。公且自看,日用之間如何離得這四個。如信者,只是有此四者,故謂之信。信,實也,實是有此。論其體,則實是有仁義禮智;論其用,則實是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更假僞不得。試看天下豈有假做得仁,假做得義,假做得禮,假做得智!所以說信者,以言其實有而非僞也。更自一身推之於家,實是有父子,有夫婦,有兄弟;推之天地之間,實是有君臣,有朋友。都不是待後人旋安排,是合下元有此。又如一身之中,裏面有五臟六腑,外面有耳目口鼻四肢,這是人人都如此。存之爲仁義禮智,發出來爲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人人都有此。以至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君臣,亦莫不皆然。至於物,亦莫不然。但其拘於形,拘於氣而不變。然亦就他一角子有發見處:看他也自有父子之親;有牝牡,便是有夫婦;有大小,便是有兄弟;就他同類中各有羣衆,便是有朋友;亦有主腦,便是有君臣。只緣本來都是天地所生,共這根蒂,所以大率多同。聖賢出來撫臨萬物,各因其性而導之。如昆蟲草木,未嘗不順其性,如取之以時,用之有節:當春生時'不殀夭,不覆巢,不殺胎;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後田獵'。所以能使萬物各得其所者,惟是先知得天地本來生生之意。"〔賀孫〕

問大學。曰:"看聖賢說話,所謂坦然若大路然。緣後來人說得崎嶇,所以聖賢意思難見。"〔賀孫〕

聖賢形之於言,所以發其意。後人多因言而失其意,又因註解而失其主。凡觀書,且先求其意,有不可曉,然後以注通之。如看大學,先看前後經亦自分明,然後看傳。〔可學〕

大學諸傳,有解經處,有隻引經傳贊揚處。其意只是提起一事,使人讀著常惺惺地。〔道夫〕

伊川舊日教人先看大學,那時未有解說,想也看得鶻突。而今看註解,覺大段分曉了,只在子細去看。〔賀孫〕

"看大學,且逐章理會。須先讀本文,念得,次將章句來解本文,又將或問來參章句。須逐一令記得,反覆尋究,待他浹洽。既逐段曉得,將來統看溫尋過,這方始是。須是靠他這心,若一向靠寫底,如何得。"又曰:"只要熟,不要貪多。"〔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