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子部 > 儒家 > 《朱子語類》卷十一 學五

《朱子語類》卷十一 學五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7W 次

◎讀書法下

《朱子語類》卷十一 學五

人之爲學固是欲得之於心,體之於身。但不讀書,則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道夫〕

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凡平日所講貫窮究者,不知逐日常見得在心目間否。不然,則隨文逐義,趕趁期限,不見悅處,恐終無益。

人常讀書,庶幾可以管攝此心,使之常存。橫渠有言:"書所以維持此心。一時放下,則一時德性有懈。其何可廢!"〔蓋卿〕

初學於敬不能無間斷,只是才覺間斷,便提起此心。只是覺處,便是接續。某要得人只就讀書上體認義理。日間常讀書,則此心不走作;或只去事物中羈,則此心易得汨沒。知得如此,便就讀書上體認義理,便可喚轉來。〔賀孫〕

本心陷溺之久,義理浸灌未透,且宜讀書窮理。常不間斷,則物慾之心自不能勝,而本心之義理自安且固矣。

須是存心與讀書爲一事,方得。〔方子〕

人心不在軀殼裏,如何讀得聖人之書。只是杜撰鑿空說,元與他不相似。〔僩〕

讀書須將心貼在書冊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學者須是收拾此心,令專靜純一,日用動靜間都無馳走散亂,方始看得文字精審。如此,方是有本領。

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子細。故學者且於靜處收拾教意思在裏,然後虛心去看,則其義理未有不明者也。〔祖道〕

昔陳烈先生苦無記性。一日,讀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記得書!"遂閉門靜坐,不讀書百餘日,以收放心;卻去讀書,遂一覽無遺。〔僩〕

學者讀書,多緣心不在,故不見道理。聖賢言語本自分曉,只略略加意,自見得。若是專心,豈有不見!〔文蔚〕

心不定,故見理不得。今且要讀書,須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鏡。暗鏡如何照物!〔伯羽〕

立志不定,如何讀書?〔芝〕

讀書有個法,只是刷刮淨了那心後去看。若不曉得,又且放下;待他意思好時,又將來看。而今卻說要虛心,心如何解虛得。而今正要將心在那上面。〔義剛〕

讀書,須是要身心都入在這一段裏面,更不問外面有何事,方見得一段道理出。如"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如何卻說個"仁在其中"?蓋自家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則理自然在其中。今人卻一邊去看文字,一邊去思量外事,只是枉費了工夫。不如放下了文字,待打疊教意思靜了,卻去看。〔祖道〕

學者觀書多走作者,亦恐是根本上功夫未齊整,只是以紛擾雜亂心去看,不曾以湛然凝定心去看。不若先涵養本原,且將已熟底義理玩味,待其浹洽,然後去看書,便自知。只是如此。老蘇自述其學爲文處有云:"取迸人之文而讀之,始覺其出言用意與己大異。及其久也,讀之益精,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然者。"此是他於學文上功夫有見處,可取以喻今日讀書,其功夫亦合如此。又曰:"看得一兩段,卻且放心胸寬閒,不可貪多。"又曰:"陸子靜嘗有旁人讀書之說,亦可且如此。"

凡人看文字,初看時心尚要走作,道理尚見得未定,猶沒奈他何。到看得定時,方入規矩,又只是在印板上面說相似,都不活。不活,則受用不得。須是玩味反覆,到得熟後,方始會活,方始會動,方有得受用處。若只恁生記去,這道理便死了。〔時舉〕

不可終日思量文字,恐成硬將心去馳逐了。亦須空閒少頃,養精神,又來看。〔淳〕

讀書閒暇,且靜坐,教他心平氣定,見得道理漸次分曉。季札錄雲:"庶幾心平氣和,可以思索義理。"這個卻是一身總會處。且如看大學"在明明德"一句,須常常提醒在這裏。他日長進,亦只在這裏。人只是一個心做本,須存得在這裏,識得他條理脈絡,自有貫通處。〔賜〕季札錄雲:"問:'伊川見人靜坐,如何便嘆其善學?'曰:'這卻是一個總要處。'"又云:"大學'在明明德'一句,當常常提撕。能如此,便有進步處。蓋其原自此發見。人只一心爲本。存得此心,於事物方知有脈絡貫通處。"

大凡讀書,且要讀,不可只管思。口中讀,則心中閒,而義理自出。某之始學,亦如是爾,更無別法。〔節〕

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省一作"體"。察。又云:"讀一句書,須體察這一句,我將來甚處用得。"又云:"文字是底固當看,不是底也當看;精底固當看,粗底也當看。"〔震〕

讀書須是虛心切己。虛心,方能得聖賢意;切己,則聖賢之言不爲虛說。

看文字須是虛心。莫先立己意,少刻多錯了。又曰:"虛心切己。虛心則見道理明;切己,自然體認得出。"〔時舉〕

聖人言語,皆天理自然,本坦易明白在那裏。只被人不虛心去看,只管外面捉摸。及看不得,便將自己身上一般意思說出,把做聖人意思。〔淳〕

聖賢言語,當虛心看,不可先自立說去撐拄,便喎斜了。不讀書者,固不足論;讀書者,病又如此。〔淳〕

凡看書,須虛心看,不要先立說。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後又看一段。須如人受詞訟,聽其說盡,然後方可決斷。〔泳〕

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說,殊害事。蓋既不得正理,又枉費心力。不若虛心靜看,即涵養、究索之功,一舉而兩得之也。〔時舉〕

大抵義理,須是且虛心隨他本文正意看。〔必大〕

讀書遇難處,且須虛心搜討意思。有時有思繹底事,卻去無思量處得。〔敬仲〕

問:"如先生所言,推求經義,將來到底還別有見處否?"曰:"若說如釋氏之言有他心通,則無也。但只見得合如此爾。"再問:"所說'尋求義理,仍須虛心觀之',不知如何是虛心?"曰:"須退一步思量。"次日,又問退一步思量之旨。曰:"從來不曾如此做工夫,後亦是難說。今人觀書,先自立了意後方觀,盡率古人語言入做自家意思中來。如此,只是推廣得自家意思,如何見得古人意思!須得退步者,不要自作意思,只虛此心將古人語言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殺向何處去。如此玩心,方可得古人意,有長進處。且如孟子說詩,要'以意逆志,是爲得之'。逆者,等待之謂也。如前途等待一人,未來時且須耐心等待,將來自有來時候。他未來,其心急切,又要進前尋求,卻不是'以意逆志',是以意捉志也。如此,只是牽率古人言語,入做自家意中來,終無進益。"〔大雅〕

某嘗見人云:"大凡心不公底人,讀書不得。"今看來,是如此。如解說聖經,一向都不有自家身己,全然虛心,只把他道理自看其是非。恁地看文字,猶更自有牽於舊習,失點檢處。全然把一己私意去看聖賢之書,如何看得出!〔賀孫〕

或問:"看文字爲衆說雜亂,如何?"曰:"且要虛心,逐一說看去,看得一說,卻又看一說。看來看去,是非長短,皆自分明。譬如人慾知一個人是好人,是惡人,且隨他去看。隨來隨去,見他言語動作,便自知他好惡。"又曰:"只要虛心。"又云:"濯去舊聞,以來新見。"

觀書,當平心以觀之。大抵看書不可穿鑿,看從分明處,不可尋從隱僻處去。聖賢之言,多是與人說話。若是嶢崎,卻教當時人如何曉。〔節〕

觀書,須靜著心,寬著意思,沈潛反覆,將久自會曉得去。〔儒用〕

放寬心,以他說看他說。以物觀物,無以己觀物。〔道夫〕

以書觀書,以物觀物,不可先立己見。

讀書,須要切己體驗。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長。〔方〕

學者當以聖賢之言反求諸身,一一體察。須是曉然無疑,積日既久,當自有見。但恐用意不精,或貪多務廣,或得少爲足,則無由明耳。〔祖道〕

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理義,須反來就自家身上以手自指。推究。秦漢以後無人說到此,亦只是一向去書冊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會。自家見未到,聖人先說在那裏。自家只借他言語來就身上推究,始得。〔淳〕

今人讀書,多不就切己上體察,但於紙上看,文義上說得去便了。如此,濟得甚事!"何必讀書,然後爲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古人亦須讀書始得。但古人讀書,將以求道。不然,讀作何用?今人不去這上理會道理,皆以涉獵該博爲能,所以有道學、俗學之別。因提案上藥囊起,曰:"如合藥,便要治病,終不成合在此看。如此,於病何補!文字浩瀚,難看,亦難記。將已曉得底體在身上,卻是自家易曉易做底事。解經已是不得已,若只就註解上說,將來何濟!如畫那人一般,畫底卻識那人。別人不識,須因這畫去求那人,始得。今便以畫喚做那人,不得。"〔宇〕

或問讀書工夫。曰:"這事如今似難說。如世上一等人說道不須就書冊上理會,此固是不得。然一向只就書冊上理會,不曾體認著自家身己,也不濟事。如說仁義禮智,曾認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義?如何是禮?如何是智?須是著身己體認得。如讀'學而時習之',自家曾如何學?自家曾如何習?'不亦說乎'!曾見得如何是說?須恁地認,始得。若只逐段解過去,解得了便休,也不濟事。如世上一等說話,謂不消得讀書,不消理會,別自有個覺處,有個悟處,這個是不得。若只恁地讀書,只恁地理會,又何益!"〔賀孫〕

學須做自家底看,便見切己。今人讀書,只要科舉用;已及第,則爲雜文用;其高者,則爲古文用,皆做外面看。〔淳〕

讀書之法,有大本大原處,有大綱大目處,又有逐事上理會處,又其次則解釋文義。〔雉〕

玩索、窮究,不可一廢。〔升卿〕

或問讀書未知統要。曰:"統要如何便會知得?近來學者,有一種則捨去冊子,卻欲於一言半句上便要見道理;又有一種,則一向汎濫不知歸著處,此皆非知學者。須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間,自然見個道理四停八當,而所謂統要者自在其中矣。"〔履孫〕

凡看文字,專看細密處,而遺卻緩急之間者,固不可;專看緩急之間,而遺卻細密者,亦不可。今日之看,所以爲他日之用。須思量所以看者何爲。非只是空就言語上理會得多而已也。譬如拭桌子,只拭中心,亦不可;但拭四弦,亦不可。須是切己用功,使將來自得之於心,則視言語誠如糟粕。然今不可便視爲糟粕也,但當自期向到彼田地爾。〔方子〕

學者有所聞,須便行,始得。若得一書,須便讀便思便行,豈可又安排停待而後下手!且如得一片紙,便來一片紙上道理行之,可也。〔履孫〕

讀書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處事者,不過稱量其輕重耳。讀書而講究其義理,判別其是非,臨事即此理。〔可學〕

真理會得底,便道真理會得;真理會不得底,便道真理會不得。真理會得底固不可忘,真理會不得底,須看那處有礙。須記那緊要處,常勿忘。所謂"智者利仁",方其求時,心固在此;不求時,心亦在此。〔淳〕

學得此事了,不可自以爲了,恐怠意生。如讀得此書,須終身記之。〔壽昌〕

讀書推類反求,固不害爲切己,但卻又添了一重事。不若且依文看,逐處各自見個道理。久之自然貫通,不須如此費力也。

學者理會文義,只是要先理會難底,遂至於易者亦不能曉。學記曰:"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所謂"攻瑕,則堅者瑕;攻堅,則瑕者堅",不知道理好處又卻多在平易處。〔璘〕

只看自家底。不是自家底,枉了思量。〔燾〕

凡讀書,且須從一條正路直去。四面雖有可觀,不妨一看,然非是緊要。〔方子〕

看書不由直路,只管枝蔓,便於本意不親切。〔淳〕

看文字不可相妨,須各自逐一著地頭看他指意。若牽窒著,則件件相礙矣。〔端蒙〕

看文字,且逐條看。各是一事,不相牽合。

讀書要周遍平正。〔夔孫〕

看文字不可落於偏僻,須是周匝。看得四通八達,無些窒礙,方有進益。又云:"某解語孟,訓詁皆存。學者觀書,不可只看緊要處,閒慢處要都周匝。今說'求放心',未問其他,只此便是'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方是讀書,卻說'仁在其中',蓋此便是'求放心'也。"〔人傑〕

看文字,且依本句,不要添字。那裏元有縫罅,如合子相似。自家只去抉開,不是渾淪底物,硬去鑿;亦不可先立說,牽古人意來湊。且如"逆詐、億不信"與"先覺"之辨:逆詐,是那人不曾詐我,先去揣摩道,那人必是詐我;億不信,是那人未有不信底意,便道那人必是不信;先覺,則分明見得那人已詐我,不信我。如高祖知人善任使,亦是分明見其才耳。

讀書若有所見,未必便是,不可便執著。且放在一邊,益更讀書,以來新見。若執著一見,則此心便被此見遮蔽了。譬如一片淨潔田地,若上面才安一物,便須有遮蔽了處。聖人七通八達,事事說到極致處。學者須是多讀書,使互相發明,事事窮到極致處。所謂"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直到這個田地,方是。語云:"執德不弘。"易雲:"寬以居之。"聖人多說個廣大寬洪之意,學者要須體之。〔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