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精華】談高考作文三篇

【精華】談高考作文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談高考作文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談高考作文三篇

談高考作文 篇1

早在“五四”時期,先驅們就喊出了“提倡科學,反對愚昧”的宣言。從現實來看,經濟的繁榮不能自動防止愚昧的泛濫和迷信的猖獗,提高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同愚昧無知作鬥爭,仍然任重而道遠。提高公衆的科學素養,形成“以崇尚科學爲榮、以愚昧無知爲恥”的良好風尚,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比如,科學工作者要堅持科學精神,遵守科學道德,維護科學的嚴肅性、嚴密性和規範性。對尚未被科學證實的假說,採取認真研究、科學求證的態度;對違背基本科學事實和規律、弄虛作假、借“科學”之名招搖過市的行爲必須堅決反對。作爲領導幹部和管理工作者,要旗幟鮮明地堅持科學真理,支持科學實驗和科學問題的自由討論,支持反對迷信愚昧和僞科學活動的鬥爭。作爲新聞出版和大衆傳媒工作者,要引導羣衆選擇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不給愚昧無知的傳播提供載體等等。

據去年中科院等機構專家完成的《中國科普現狀調查報告》,目前我國2人中有1人迷信求籤;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夢。20xx年,中國公衆的科學素養在個人素養中的比重僅爲1。98%,50箇中國人中只有一個人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比發達國家落後約二三十年。

以崇尚科學爲榮、以愚昧無知爲恥。科學的進步是社會進步的巨大源泉,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首先必然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世界經濟中心的五次轉移,無一例外地都是由科學技術中心的轉移所帶動的。一個崇尚科學的民族,必然是一個不斷進步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民族。我國越是向前發展,越要高度重視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協調發展,高度重視在全社會廣爲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進一步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社會風尚。

談高考作文 篇2

自1979年以來的20年間,高考作文體裁用得最多的是議論文,長達13年,高考作文大家談。也許是議論文對學生的要求比之其它文體更高一些,也許是作爲涉世未深的高中生並無多少議論可發,莘莘學子們在高中三年的訓練之下,論點、論據、論證一路寫下來,文章寫作的感覺反而麻木了,枯竭了。隨着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的呼聲漸高,1998年開始,高考作文有了新的方向——淡化文體。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材則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體裁除詩歌外一律不限,可以大膽想象。此題一見“天日”,就引來各路評論,褒貶不一,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峯”。對於這樣的題材,作家們會怎麼看、怎麼寫呢?

阿來是《科幻世界》的主編,在高考之前,正好寫了一篇與作文題相關的文章。他說:“寫這篇文章,不是特別爲了高考。現在媒體正做世紀末的談點,寫科普性的文章,用科幻的視角看20世紀科技的突破。而我則做了一個‘世紀回眸’,反映科幻與科學的互動關係。一年12期12個選題。7月份寫的是第7個選題,選到記憶移植這一塊。其實,科幻中記憶移植是一大題材。有人說這次高考作文轉向可能太猛了些。中國很多人比較習慣循序漸進,慢慢來。這次猛一些,我覺得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樣衝擊大一些。這次那些平時按照老師一步一趨,完全不關注當今科技發展的學生,面對這題,可能無從下手。

當然,也不是說,這題非得寫成科幻的。我那篇文章也不是科幻的。也有人提出,語文是人文,而這題更體現科學的.東西,出這樣的題是否合適。其實,科學也會衝擊道德、倫理,產生新的文化、人類,都有可能,也產生人文。這兩者是統一的。

提出這種觀點是對人文認識不完善的表現。如果我來寫這篇文章,我會寫一個小小說,更注重關注一些倫理、道德問題,超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馮驥才一聽記者的採訪內容,馬上快言快語地作了回答,聲音洪亮。他說:“我認爲這個題目無共向性,是一個個人認爲題目,很糟糕,不高明。它不啓發想象,可能會啓發一些人的胡思亂想。它只能擠壓、逼迫人的想象,而不是幻發。寫這種題,就是受罪、煎熬。我不相信有多好的文章出現。這個題給作家,也出不了一篇好文章。反正我不寫命題文章。”

馮驥才還給記者打了一個比方:“就好像看電影,以前站着看,現在有座了只能說坐着比站着舒服,但不能說坐着就一定太好了。”

李潔非告訴記者他沒關注今年的高考作文題,他說:“從題目本身來說,任何題目既好寫也不好寫,關鍵在於寫作者本身。當然,也得看出題者的意圖。如果我寫,會寫荒誕一點的小說,實寫不好,主題跟人性有關。不過出題者認爲作家寫得亂七八糟也是有可能的。”

劉恆說:“這個題目寫出文章差異大,不像別的題最後落實到某物、某人、某內容上。我不知道評分標準是什麼,可能評分有困難。僅就題目而言,也可寫成僞論文,就是可裝成論文,但沒有論據。自由度大,閱卷難度也大。兩個小時裏接受一個突如其來的題目,夠嗆,不一定有話說,說的時候也可能瞻前顧後。”

徐坤笑言:“面對這題我的第一感覺是寫科幻文章。把前輩好的東西移植過來,像電腦軟盤裏存的東西,用時一點點提出來,這樣就可以偷懶了。”

李鳴生則會寫這樣一個故事:我最好的朋友——一個跳芭蕾舞的漂亮女孩突遇車禍失去記憶。每次去探望,面對我時,她如同面對木頭。我們之間深深的友誼、可以銘記在心裏的一些事情都讓她無動於衷,沒有反應。於是我幻想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體現出一種美好願望,再推廣到社會上的一些美好願望。用一種殘酷的與最美好的形成鮮明對比,來體現主題。

那麼,考生們是如何來作這篇作文的呢?閱卷結束之際,記者採訪了幾位閱卷老師,高中優秀作文《高考作文大家談》。

北大附中張文敏老師多次參與作文閱卷,對多年來的高考作文有較深的體會。她給記者做了詳細的介紹:“我很欣賞這題:考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鼓動學生大膽想象,編述故事,發表見解,展望前景。體裁上也沒有限制,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度,很開放,有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示個性特點。這是對中學語文教學模式的一次衝擊。作文重點考察的是創造思維能力,這題能體現這一點,也能體現高考選拔學生高素質潛力的功能。這個考題所有考生會有話說,有內容寫,能發揮想象,體現才能、才華。”

張老師說:“從考試結果來看,閱卷老師認爲好作文少,特壞的也不多,平庸之作居多。那些思維活躍,科普文章讀得較多的學生寫得好。他們的想象力強,選材豐富多彩:有幫助失憶者恢復記憶的,有關注歷史、人生的。有些學生缺乏想象,寫得出軌。表現爲:立意不高,暴露出一些不健康的情緒,例如希望移植別人的記憶,從此脫離苦海不用學習了;主題不集中,例如談到移植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爸爸的記憶後,就變成這些人物的人物描寫了,走題了。有的散文寫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就會人才濟濟、荒山變良田、國富民強。其實記憶移植跟這種結果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有的想象不合理、不合情。

例如我和豬的記憶移植後,豬就背書包去上學了,去買東西。

在寫法上,有散文化的,有編述故事的,有發表見解作理性思考的。我們覺得散文化的文章易暴露一些立意的弱點。編述故事的則不易合情合理,例如寫小嬰兒移植蕭邦的記憶,那麼他的第一聲啼哭就是樂曲。有一篇題爲《記憶商店》的文章倒是編得合情合理。發表見解的文章好的不多,但發現了幾篇,這是更高的層次,需要的能力更強。”

北京實驗中學的孫靜老師說:“這題散文化寫起來容易一些,用一些排比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成……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成……將古今中外名人的記憶移植過來,再加上文筆流暢,就可以算一篇好文章了。對於編故事的文章來說,如果構思新穎,情節也合理,也能算好文章。還有議論爲主的,文章效果普遍不是特別好。有一種觀點反對移植記憶,認爲人生是一種過程,要有體會,要有自己的真實人生,這種觀點是比較好的。

有的雖然也辯證地看這個問題,提出有好處,有壞處,但還是顯得比較平庸。給我印象比較深的一些文章是寫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比如移植抗洪救災中英雄人物的記憶,從而體現出對社會和人生的豐富感受。”

孫老師認爲,這次高考作文“雖然題目新了,但內容特別新鮮的不多,大多四平八穩。偶有大膽的,卻把握不好。其實,隨便出一個題,都是學生思維能力、認識能力的反映。作文題不是文章寫得好的唯一前提,真正有思維能力的同學,無論什麼樣的題目都會處理得很好。”

從張文敏老師處,記者選錄了兩篇好文章的片斷。一考生以熾熱的情感、嚴謹的結構、嫺熟的語言征服了閱卷老師,得了滿分。她這樣寫道: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那也終究是別人的記憶,映射了別人的奮鬥足跡和感情軌跡。一個人不能只活在記憶中,更不應該生活在他人的記憶中。一個人應該有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應該向生活付出每一滴汗、每一滴血、每一份熱情,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堅韌和毅力,點燃生命的奇蹟,豐富自己的記憶,也使自己的記憶豐富整個世界的記憶。

另一篇題爲《記憶商店》的文章結尾頗有畫龍點睛的氣魄:看來,偉人雖然偉大,但畢竟少而又少。如果人人都是偉人,又有什麼意思呢?我們的社會更多的是一些平平凡凡的人。

其實平凡更是一種偉大,真正推動歷史發展的決不是極少數的偉人,而是廣大的人民,廣大平凡的人。我想科學技術也許真發展到可以移植記憶的那一天,到那時,我們該去做一個複製的偉人,還是平平凡凡的人呢?我想我會選擇做一個真正的自我,無論他是多麼的平凡,我相信自己的記憶纔是最好的記憶。

教育體制的不完善,總令一年一度的高考硝煙四起。作文在這其中只是一個部分,從它的發展趨勢,我們是否可以對高考的整個形勢窺斑見豹呢?這不應該僅僅是高三畢業生的期待吧?

談高考作文 篇3

與往年一樣,昨天高考(高考)語文考試結束,全國各地高考作文題目迅速揭開面紗,走進公衆視野,成爲人們最熱烈的議論對象。高考作文的命題,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價值理念和思想情懷。

今年高考作文命題,從整體來看,普遍選擇材料作文,寫作要求也更加開放,除了詩歌依舊不受待見,對文體並沒有太多強調,並且通過“題目自擬”來避免主題先行,讓考生擁有更多觀點自主表達的空間。可以說,今年的高考作文,已經將“開放性”這三個字演繹到極致。

太過開放,當然不容易聚焦。話題不聚焦,也容易產生極大的爭議性。只要看看網上對今年高考作文題的評判,就能感受到什麼纔是莫衷一是,衆說紛紜。相較於以前有些年份各地高考作文或是“一片詩意”,或是在表達某種“共同價值”,今年各地高考作文堪稱風格各異,視角不一。即便是在同題作文中,不同人面對材料,也都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也正是因爲這種不同,網上看待今年高考作文的聲音有着強烈的紛亂感。

舉例來說,被全國卷、陝西卷以及海南卷選用的材料作文“舉手之勞”,講的是船主讓漆工給船塗漆,漆工順便將漏洞補好,後來船主給漆工一大筆錢,感謝他順便補漏洞。並稱他在家人出海後,纔想起來船上有個漏洞,以爲家人回不來了,現在家人卻平安歸來,所以才感謝漆工。無疑,這樣有限的材料,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責任、人性、善良、陰謀,不同的人,都可以從中找到不同的思考向度與價值角度。

類似這樣的材料作文,今年可以說俯拾皆是。比如,重慶卷的“拯救冷庫工人”,講的就是肉類加工廠一名工人被困在冷庫室,在死亡邊緣掙扎了5個小時,被一名保安給救了。這個在企業做了35年的保安,僅因爲那名被困工人是唯一每天早上向他問好並下午跟他道別的人,那天,他因爲沒聽到他說“明天見”,才尋找並最終救了他。同樣,這個事情讓人看到的生活,或是一面鏡子,你笑它就笑;或是一種偶然,只看到人生的不確定。

橫看成嶺側成峯。面對今年高考作文材料鋪陳的種種社會情態,社會不同人羣很難形成某種趨同的觀點視角,這本身就是對這個價值多元與文化多樣時代的最好印證。而高考作文,就是一種可以聚攏整個社會不同人羣進行觀念表達的文化載體。

從這個意義上講,你怎麼看待高考作文,要遠比別人怎麼看待更重要。在這樣文化價值多元的時代,看待高考作文,也並不在於一定要從中梳理出某一種符合所有人口味的“大同價值”,越是個體的,往往就越是獨立的;越是獨立的,其實才是真正權威的。那麼,現在,不論你是考生、家長(高考)、老師、學者,如何評判今年高考作文,都得尊重自己真實內心,也只有更加精神自由與人格獨立的文化判斷,才能讓這個時代因爲開放而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