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精選談高考作文十篇

精選談高考作文十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1W 次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談高考作文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談高考作文十篇

談高考作文 篇1

摘 要:從高考作文的立意新穎、見解獨到、材料新奇、構思精巧四個方面,簡要闡發了高考作文的創新要領和獲取高分的訣竅。

關鍵詞:立意;見解;材料;構思

作文的創新,是高考要求的一大亮點。它重在考查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體現了現代社會的教育觀,更體現了高考人才選拔的特殊性和必要性。高考作文的創新主要包括立意新穎、見解獨到、材料新奇和構思精巧四個方面,以下逐一闡述。

一、立意新穎

“立意”,就是確立主題(記敘類、抒情類文章的主旨或中心)。立意新穎,也可說是“立意高遠”,即“站得高看得遠”。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摒棄平庸或一般,做到與衆不同。“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具體的辦法:或藉助想象,展開聯想,創造新境界;或藉助理性思維,寫出思辨色彩,拓展新視野。做到了這些,文章的立意就顯得境界高,新穎而大氣,這是評價一篇優秀作文的一大亮點所在。

二、見解獨到

“見解”,一般是指議論文中作者所持的觀點或提出的論點(在記敘類或抒情類文章中可理解爲作者對事物、對生活的感悟和體驗)。見解獨到,即有個人的獨特理解和看法。要做到這一點,要麼考慮與衆不同的角度,反彈琵琶(逆向思維),寫出新意;要麼藉助邏輯推理(類推事理),闡明觀點,得出新觀點。這一點,是評價一篇成功議論文的出彩之處。

三、材料新奇

“新奇”,就是新鮮(時間離現在很近)而又特殊(少見)。要獲得這一類材料,重在平時積累。首先要廣泛地閱讀(包括收看影視劇等),其次要精心篩選那些富有時代感、給人眼界開闊的材料(含家庭、學校、社會、藝體、時事等)。擁有了這些有價值的寫作素材,實際上就擁有了寫作資源,甚至擁有了寫作慾望,因爲這些材料本身就涵蓋了學生的人文關懷,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本色寫作是大有裨益的。

四、構思精巧

“構思”,就是對文章思路的構想設計;“精巧”,就是別緻巧妙。文章構思的精巧表現爲:或標題的創新(巧用比喻、擬人、詩句等擬題),或情節的曲折有致(有波瀾、有伏筆等),或結構的出新(開頭、結尾的照應,中間的過渡等);或文章技法上的模仿——創新(在模仿中翻新)。要做到這些,重在平時不斷地訓練和積澱,多讀範文,在讀中體會;在讀中仿寫;在仿寫中創新。做到了這些,其實就已經把握了文章的內在結構(線索和思路)和外在形式(結構和層次)。

以上四個方面涵蓋了作文創新的基本內容,高考作文的創新亮點加分也莫過如此。只要掌握了作文創新寫作的基本要領和規律,平時加以練習,持之以恆,我想考生在高考場上一定會奪取高分的。

談高考作文 篇2

如果說雛鷹騰飛蒼穹要經歷風雨的擊打,那麼那搏擊長空的意氣就是它那犀利的雙眼;如果說駿馬奔馳於曠野要經歷千萬裏奔跑的錘鍊,那麼那奔騰萬里爲夙願的意氣就是助其翻越千山萬水的鐵蹄;人,欲傲立於世,成爲一代雄主立一世偉業,那捨我其誰,勇戰萬方的意氣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捨我其誰的意氣,使人奮起。

看慣了凡人的庸庸碌碌,聽厭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使我們心中重燃建功立業的激情;聽厭了對命運的感傷,想破了身世的無濟,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振臂一呼,使我們重生改變命運的豪氣。捨我其誰,使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重新樹立起一個全新的自我形象。捨我其誰的意氣,使我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與能力,使我們爲了自己身上所擔負的重任而勇猛作戰。——捨我其誰的意氣,是人們騰飛的起點。

獻身理想的意氣,使人勇敢。

凡人慾成大事者,皆需受盡千磨萬礪。也許上天就是喜歡捉弄那矢志於成功的人們,他總是要爲孜孜於輝煌的人們設置障礙。那障礙,可能是羅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倫布遠航新[url=]大陸[/url]中連天風雷,可能是紅軍長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運的人們呵,他們還有理想,在獻身理想的意氣的指引下,他們如布魯諾一般投身於火海,爲捍衛真理而與烈火永生;他們在獻身理想的意氣指引下,如哥倫布一般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爲探尋未知世界而披肝瀝膽;在獻身理想的意氣的指引下,他們如紅軍[url=]戰士[/url]一般豪氣頓生征服千山萬水爲拯救民族而抗爭,獻身理想的意氣,是成功的精神動力。

勇於探索的意氣,是人們發揮潛能的金鑰匙。

科學,充滿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類站在自然與社會聖殿的門口,不時的規探其中的奧妙,而只有勇於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設置的禁區,徜佯於科學的無盡美妙。於是我們看見楊振寧李政道勇於質疑前人,看見吳劍雄勤於實驗破解謎雲,看見一代大師王淦昌在極其惡劣的科研條件下爲物理學發展獻計獻策。——勇於探索的意氣,是成功之眼。

望盡人類千載悠悠的歷史,凡成大事者,皆爲意氣風發,慷慨激越之人。讓我們以捨我其誰的意氣爲帆,以獻身理想的意氣爲指引,以勇於探索,勇於挑戰的意氣爲漿,駕起人生的巨輪,向着成功的彼岸遠航!

談高考作文 篇3

每年的高考,網上最熱評的高考作文試題,無論出什麼樣的題目,事逼的網爺都會有一番逼精,好歹是出題大人沒與這類人一般見識,地照鍾,自然蝲蛄照叫不斷。很理解高考作文出題大人的難處,不信讓事逼們試試。高考作文命題,最大的難點是千方百計規避中學語文教師的猜題押寶給考生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其次是命題要積極向上,要給考生留有想象的空間,要貼近當下的社會熱點又不能直接露底。要我說這是一件苦差、難差、吃力不討好的鬼差。

題目是談閱卷,爲何拐到考題的命題上了呢?無非是咱們先理解出題人的難處,而後讓閱卷老師理解考生的辛苦,這就叫換位思考。

要我說,高考作文,重點是考覈學生分析題目的能力和對中文的語言駕馭能力。其次還有對不同文體結構的掌握程度的衡量。

對分析題目的能力問題的看法。咱是這樣理解的,同一個題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考生的作答能夠自圓其說,不妨閱卷老師思維開闊一些,甭管他意義積極與否,都應該給予放行。萬不可一棒子打死,弄不好你這棒子就會扼殺了一位創新性的人才。我記着,在咱那個年代,曾有一篇閱讀短文,自己命題的高考作文題。當時大部分的學生題解的意思都是“毀樹容易種樹難”可也有極個別的學生解讀爲“種樹難毀樹更難”也就是題解成了毀樹也不易的意思。當年好像這類怪異題解絕大部分都被閱卷先生一棍子打入冷宮了。對命題作文的解題,可以用“橫看峯側成嶺,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胸懷給予包容。

對中文的語言駕馭能力分析的建議。一般的考生,起碼都是經過一十二年的中文教育,對中文母語的駕馭能力,應該問題不大,所差的就是書面語言的應用問題了。說白了語言的駕馭能力是考覈學生,記敘、說明、議論的有機穿插能力,是考覈學生聯想類比能力。咱們想想,神經高度緊張的學子們,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就要完成破題、構思、腹稿、動筆。這一系列動作,其難度不是那些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二百五先生所能理解的。當然文辭優美是更好不過了。但對絕大部分而言,我認爲只要語句通順,承轉啓合自然就應該放行,給個差不多的分值。在言語詞彙上,更希望閱卷先生開放開放再開放,多一點包含當下的網絡語言。

至於對不同文體結構的應用,我覺得該從嚴掌握,感覺絕大部分考生,在這方面問題不大。標點語言也是一個問題,不過絕大部分不錯就可以。

二三十年前,我也是一位考生,所以很體會高考學生在考場的心情,更希望決定考生命運的閱卷老師能理解。順便轉引一篇,新銳人物蔣方舟開着空調、喝着茶,思想高度興奮的狗刨子鳧作文。對蔣方舟的這篇《貓中憤貓 》的戲水作 品,我是嚴重不看好,本想解析一番,但又不想讓蔣的陰謀得逞,故而作罷。

談高考作文 篇4

“與你爲鄰”這個題目看着比較虛,但給考生留下的想象空間很大。

它這裏實際上講到的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人在社會中他不是一個孤立的人,他處在人羣中,他處在社會裏。任何一個人,必然是和他人或事會發生聯繫的。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學會“與人爲鄰”,換句話說就是要學會“與你爲鄰”。這裏的“你”,它可能是一個具像的實實在在的東西,也可能就是一個想法、一個理想。我是和理想爲鄰的,我是和正義爲鄰的,我是和尊重爲鄰的,我也可能是和張三、李四這樣具體的人爲鄰的。甚至可以說我是和全球其他的民族、其他的國家爲鄰的等等。因爲這個“鄰”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它可能是一個具體的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單位、一個個人。這是實的。虛的,比如說是一種主義、一種信仰、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一種關係、一種意識等等。

所以,我才說這個題目看起來出的很虛,但是可以討論的空間是比較大。它實際上是在考察你的`想象力。你在和不同的“鄰”相處的時候,你要把握什麼樣的原則。想象的空間很大。比如一生中,以正義爲鄰,以勇敢爲鄰,以真誠爲鄰,走完自己的人生。你和正義爲鄰,你也是一個正義的人;你和真誠爲鄰,你就是一個真誠的人。

談高考作文 篇5

語文高考試卷的作文題,歷來備受關注。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個熱點話題,人們對高考作文的關注已遠遠超過它作爲一道題目應承載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爲每一年度的社會道德觀、價值觀、文化觀等等的折射或引領。今年儘管我省首次自行命題,但高考作文命題有其穩定性的特點,這幾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就呈現出新的趨勢。

首先,選材逐年限制。今年的高考作文將會繼續堅持以“三自”(立意自定、文體自癬題目自擬)爲特點的開放式話題作文,但從我們閱卷情況來看,有些考生對話題作文的“三自”特點理解很片面,以爲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忽視了話題範圍和話題材料的限制,忽視了寫作內容與話題的契合。

其次,立意逐年放開。高考作文命題限制立意的價值取向,已逐漸被證明是一種較大的缺憾,如“誠信”、“心靈的選擇”等話題,只能從正面立意,很難立足其他角度,這種所謂正統的立意取向,框定了寫作的主題,也束縛了考生的手腳。去年的話題,沒有預約的主題,考生不必爲迎合某種主題而忍痛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不同層次的考生能夠根據他們對話題的把握,可以正寫,可以反寫,也可以辨證地寫,寫出反映自己水平的文章,表現自己的認知判斷與價值判斷。

再次,更加註重思辨。去年的話題牽涉到“情與理”、“知與行”、“判斷和處理”的關係,對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要求無疑更進了一步,需要考生扣裝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樣一個辨證、動態、相互轉化的過程,客觀地公正地對待事物、認知事物。可以說,去年的高考作文題對我們的作文教學也是一個

提示:作文要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還要引導學生用辨證眼光去判斷、分析和思考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

應該注意六大點

因此,對今年考生而言,有幾點是應該注意的:

思考社會生活

在感受生活的基礎上,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生活要進行認真地獨立地思考,不要滿足於現成的答案。拿到一個話題,要把問題再推進一步思考,然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判斷,作出自己的回答,就容易在作文構思時獲得立意的深度和內容的廣度,也就容易出彩。還須強調的一點是,關注社會問題並不等於追逐社會熱點,那種牽強附會地找高考試題與社會熱點之間直接聯繫的做法,無疑是幼稚的。

加強審題訓練

對作文題目的含義和要求給以仔細的審辨,這是寫好每一篇考場作文的第一要着。幾年來的話題作文降低了審題的難度,使不少人產生了話題作文審題不必費多大勁的錯覺。例如,去年有一篇題目爲“在汽車上”的考生作文,是一篇寫一個瘋女人在公交車上一段遭遇的微型小說,文筆流暢,形象豐滿,推理想象也有獨到之處,但我們的閱卷老師怎麼也無法把這篇小說的立意與高考作文話題聯繫起來,這就純屬拋開題目、另起爐竈之作!

汲取作文養料

在關注現實材料的同時,考生可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視線投向文學與歷史作品,大大添加羞澀的材料庫,並擴展自己的寫作思路。擁有相當文史知識又能有意識地將其運用到寫作中去的學生,絕不會再有心枯筆澀的感傷。近年來,一些考生從四大名著等作品中尋找創作靈感,或反彈琵琶,或舊說新解,像去年全國卷作文中出現的《寶釵鳴冤》、《孫臏訪談手記》等,都吸引了閱卷老師的眼光。

注重個性閱讀

考場作文,倘能讓你個性化閱讀的內容爲文章的主旨服務,你的文章就會別具一格,高人一等。20xx年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在於作者巧妙地向閱卷者展示了她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閱讀個性,據說她平時酷愛《三國演義》,很多章節能熟讀成誦。還有一位考生對音樂頗有研究,在考場上就借音樂表達獨特的人生感悟。很多同學的興趣可能在其他方面,如果作文時,能根據文章內容或主旨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融入你的個性化閱讀,展示你獨特的人生感悟,那你的作文該會具有怎樣的魅力啊!

展示自己亮點

閱卷老師找尋的是考生作文中難能可貴的“亮點”。亮點很多,意境深遠,構思精湛等等。在高三作文複習中,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思維活躍的,使之工於構思;語言豐富的,使之精於表達;思想深刻的,使之開掘內涵……對於普通學生來說,最適於發展的“亮點”是語言,高考作文閱卷,就十分重視考察語言功力。有的考生善用生動的詞語和靈活的句式,使人讀來眼睛一亮,這就是亮點,亮點多了,就容易獲得加分。

不過分追求形式

在近年來的高考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有些考生認爲,在一個小時內寫800字左右的考場作文中,最能引起閱卷老師注意而又比較容易體現創新的就是在行文體式上做文章。所以,近年來考場颳起一股以文章樣式取勝之風,書信、日記、消息、通知、報告,乃至病歷、案卷等應用文體和童話、寓言、故事新編、科幻故事,乃至小品、相聲等樣式競相登常少數真寫得好的自然不會被埋沒,不少考生誤以爲這樣可以換取高分數,他們並不具備真正的寫作能力,一味在形式上追新獵奇,寫出來的東西很可能是非驢非馬、不倫不類,這正是語文學習中浮躁之風氾濫的一種表現。

談高考作文 篇6

湖北省高考考了這樣一道作文: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母語是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語。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的生存發展之根。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競爭與交匯的時代,母語越來越受到普遍關注。我們交流思想感情,欣賞文學作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等,都離不開母語。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感受母語,學習母語,運用母語。

請根據你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體會,自選角度,寫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不少於800字。

憑心而論,這道作文的話題指向性是非常顯豁的:可直接寫“母語”,也可由“母語”說開去。因此,人們普遍認爲,這是一道沒有多大審題難度的作文題。事情果真如此嗎?

筆者今年有幸參加了湖北省高考閱卷,在13天時間裏,共評閱了20xx來份作文。除偶爾爲一二篇優秀作文擊“鍵”讚歎外,的時間卻不得不爲一些低水平(特別是偏題離題)作文黯然神傷,嗟嘆不已。這些作文(大概有三分之一吧)究竟存在什麼問題?筆者在此試作一小結,以爲後來者戒。

一、曲解話題

什麼是“母語”?簡而言之,母語是一個民族(可以指某一具體的民族如滿族、蒙古族等,也可以指整個中華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語言。這既是一個淺顯的常識,也是由作文材料可以導出的結論。然而,很多同學卻對“母語”作了另一種解釋:母語就是母親的話。有的寫母親的某一句話給他十幾年的人生以啓迪;有的寫家裏發生了衝突,母親的一句話使矛盾冰釋;有的寫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階段正是母親一次次的點撥才使自己克服各種困難,茁壯成長。這類文章很多寫得情真意切,頗富文采,但因爲它審題立意錯誤,自然只能打入另冊。

要消除曲解,避免似是而非的立意,應注意二點:其一,詞語(概念)是約定俗成的,不能用網絡語言來“惡搞”,也不能用腦筋急轉彎來“變形”;其二,孤立的一個詞語可能是多義的,然而在一個具體的語境中往往是單一的,我們在確定義項時應緊緊抓住語境。二、斷章取義

在衆多偏題作文中,有一部分學生以“民族文化”、“發展”、“根”爲話題,作文中隻字不提“母語”。這些詞語雖取自原材料,但因爲不是話題中心語,因而以它們作話題自是很不恰當的。要糾正這個偏差,關鍵是閱讀理解材料要有整體觀,要審清它的範圍(材料範圍和話題範圍),另一方面要善於提取材料中的關鍵詞,特別要注意抓住材料中反覆出現的詞語。

三、弄巧成拙

反彈琵琶,逆向思維,在立意中往往別開生面,使人耳目一新,但逆反要有度。在這次考試中,有的同學提出要淡化母語的地位,甚至要讓母語消亡。母語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母語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個民族文化的消亡。以“母語消亡”立意的學生本質上不一定是不愛國的,但宣揚讓母語消亡,其貽害卻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寫這類文章的同學要端正思想,加強修養,多讀點哲學方面的書籍,讓境界高遠一些,視野寬闊一些,思維縝密一些。

四、暗度陳倉

有一類同學落筆點“母語”,但接下來卻是寫“誠信”、寫“和諧”。“母語”怎麼變成了“誠信”、“和諧”呢?他們的邏輯是:“母語”是“民族之根”,“誠信”和“和諧”也是民族之根,那麼“母語”就是“誠信”或“和諧”。這個推理就像“蘋果是水果,香蕉是水果,所以蘋果是香蕉”一樣滑稽可笑而不堪一擊。

要克服偷換概念、轉換話題的毛病,我們必須遵循概念同一律(即同一個詞語在意義上要自始至終不變),推理要合乎邏輯、事理。

五、舉棋不定

有的同學,一會兒寫“母語”,一會兒寫“母親的話”,從頭到尾,左搖右擺。另有一部分同學,文章寫了六七百字,才發現跑了題,於是趕快圍繞母語發一通議論,生拉硬扯把前後文拼在一起;時間稍充裕的同學,則硬着頭皮圍繞“母語”再寫幾百字。這樣不相干的兩塊拼在一起,自是特別刺眼。要消除搖擺不定、倉猝補救的現象,關鍵在於平時就要養成審題習慣,而且要肯花時間,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

六、迷失自我

作文本應是個性化的大展示,不同的閱歷、認識、情感,使學生作文千姿百態。然而,本次作文卻給我們潑了一瓢冷水,首先是大多數作文的結構“驚人地相似”:前半文寫母語的作用,後半部分寫多元化文化下母語的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所有考生都受到原材料限制,把一篇材料作文變成了擴寫,不自覺地當了命題人的傳聲筒。這與前些年把高考作文中提供的故事類材料擴寫成小說,如出一轍。其二是很多作文的前半部分,堆砌了大量的名言警句,且又未對其進行必要的

分析,結果成了古詩名句默寫大比拼,如果刪去這些名言警句以及被套用的命題材料中的句子,作文中剩下來的自己的文字實在可憐得很。代聖人立言,成了時髦。當學生衆口一詞、千人一面,那將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啊!

談高考作文 篇7

有人說,歷年來高考作文的一個突出的變化,是對審題、扣題的淡化。確實,試題要求也說:“這個話題的範圍是很寬泛的,只要與學者的這道題引發的思想感受有關,都符合要求。”這個“寬泛”,大概就是對審題、扣題的淡化。過去每年要求考生要緊扣命題,現在這樣一“淡化”,確實能給考生的作文水平有充分發揮的機會,也能起到“不拘一格”選人材的作用。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淡化”可能會產生漏洞:許多考生在考前已作好充分準備,背熟了二三十篇範文,因爲審題、扣題的淡化,學生就可以搬出準備好的範文,稍微來個改頭換面,就套上近乎了,投機取巧就可以得逞了。比如有位考生,寫了一篇題爲《豆角月亮》,閱卷老師欣喜非常,打它個滿分(60分),到後來纔有人發現,是“克隆”《故事會》上的《彎彎的月亮》的。又有一位考生,寫了一篇《缺口》,竟是套襲新概念大賽作文《缺口的蘋果》的。這種套襲現象不少,但發現的總是少數,很多都被投機取巧得逞。所以,我認爲這樣淡化審題與扣題是否好,是很值得討論的。

當然,允許“淡化”是高考出題者的事,而我們考生切不要把“淡化”變作“無化”。像開飛機,總得要顧及航線與目的地,寫作文總還是有一個範圍。考生假如認爲“淡化”審題扣題了,就信馬由繮,隨意下筆,就可能寫出偏題離題的作文,閱卷老師就可能判你的作文爲“四等卷”。“淡化”,是有限度的,考生一定要重視,要思考清楚命題的限制,考慮好命題的限制與開放範圍的關係,不要自己不思索地來個“淡化”,像斷線的風箏亂飛起來。

另外,我想談一個該“淡化”的問題。從二十多年高考作文題目來看,出卷者好像儘量迴避社會的熱點問題,幾乎沒有一次出的作文題目是直奔政治熱點問題的。又,二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幾乎給考生提供了寬泛的寫作自由。而很多考生卻有這麼一個特點:喜歡去寫大題材,去聚集社會熱點、焦點。就因爲有寬泛的寫作自由,因此一提筆,腦子很快就聯想到社會的熱點、焦點。比如談香港迴歸、北京申奧、加入WTO、反腐倡廉。這種寫法已成爲有些學生的“思維模式”,他們認爲只有這樣寫,才顯出覺悟高,思想好,作文才可得高分。其實,這樣寫是不那麼好的,是很難得高分的。因爲學生還比較幼稚,政治思想水平還不高,談這些時政問題往往談得不全面,談得不深透,許多學生僅只寫些常用的套話,有些學生甚至寫出提法上的偏差與觀點上的錯誤(出現觀點、提法上的錯誤,就得判低分了!)。所以,我的想法,考生在作文中對政治熱點的問題要“淡化”,能迴避的還是迴避好,一是政治思想水平不高,很難說得頭頭是道,很不容易拿高分,又容易出差錯,出差錯就非常糟糕。

我想,還是寫寫自己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爲好。千萬不要以爲寫小人物、小事情是低格調。“一枝一葉總關情”,身邊的人與事,是平時生活中有深切體驗與感受的。寫起來輕車熟路,便於表達真情實意,也會更加生動感人。寫小人物、小事情,也只要平平常常地去寫就是,不要有意來個“小題大作”,或有意來個“小中見大”,不要什麼都來個政治化的大理念,有些考生爲了“思想美”,就編造不合生活情理的故事,有意拔高人物。那麼反而給人失真失實的印象。過分追求“思想美”,一定會出現豪情壯語多,空話套話多,而真情實意少,給人的印象就是虛情假意、做作、不自然,這樣也就很難得高分了。這麼多年出卷者不涉及國內重大事件,大概也是爲了避免一些學生猜題押寶。我想我們考生最好自己不去強化時政意識,在作文中淡化時政意識,還是有好處的。

談高考作文 篇8

從高考考場傳出的第一道試題,從來都是作文題。高考結束後的社會輿論,也多半在作文。就連評價高考是否科學,考題是否優良,也往往用作文來說話。究其原因,除了作文是考卷中分值最大的題之外,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在試題評判中,作文是評分誤差最大的題。記得高考之前,很多學生拿着自己的作文來問我:“老師,我這篇作文高考能得多少分?”這樣的問題應該是每個有過高三語文教學經歷的老師都遇到過的。有時候我真想回答一句:“看你的試卷碰在哪個閱卷人手裏啦。”可是爲了避免給考生帶來對高考不必要的不信任感,我欲言又止。“要我給的話……”,每每回答這個問題時,我都習慣性地在分數前加上這麼一個狀語。看着學生離去的背影,我只有在心裏祝他好運。

事實就是如此。

當然,說作文評判誤差問題,絕不是否定或懷疑閱卷人的水平或良心,而是感慨“文章”本來的紛繁蕪雜——文學主張不一,創作流派繁多,審美趣味多元。我們似乎真的很難將作文的評判統一爲一個標準,但是,這絕不是我們迴避探究作文評判標準的藉口,也不應該是我們給作文評判誤差問題披上的遮羞布。

本文不談文學創作本身的優劣評判問題,那涉及的是文學理論的責任;我只想談談除此之外,我們可以改正,或改良,或探討的幾個觀念問題,供語文工作者思考。

 一、作文可以給0分嗎?

我是主張作文可以給0分的。

不過,我的這一主張迄今爲止只要說出,其後果就是自找沒趣。得到的反對理由是:“語文是母語教學,一個高中生的作文倘若得了0分,豈不意味着他連母語都不會說了嗎?豈不全盤否定了他的母語能力?”於是,我們可以看見的現象是,無論某考生的作文寫得多麼糟糕,只要夠了字數(甚至是隻要寫了幾個字幾句話),總是能得到些分數的。這分數被戲稱爲“辛苦分”,美其名曰“母語表達能力基本分”。意思是說,該考生雖然無法寫出像樣的文章,但是,他起碼還是能夠使用漢語進行書面表達的;雖然文意不合題目要求,但起碼所寫的文句還是表達出了一些自己的意思的。

笑話!

考題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水平。如果在一份高考試卷中,考生呈現出的水平只是初中甚或更低,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評判?一個小學生憑藉他背誦的“九九乘法表”答高考數學試卷肯定是0分,可爲什麼他到高考語文考場裏,就能憑藉幾個常用漢字拿上可觀的“辛苦分”?

比如高考第一題字音題,題型爲選擇。一考生錯將A選成了B,於是肯定是得了0分。

奇怪,這時候怎麼就沒有“辛苦分”一說了呢?這個時候怎麼就可以因爲考生對某個或某幾個字音的誤判,用0分來否定該考生所掌握的其他多得多的字音了呢?你也許會說,那是選擇題,屬於客觀題,只有滿分和0分兩種評判,實屬無奈。那麼請問,閱讀題裏的主觀問答題考生得0分的不是大有人在嗎?爲什麼能因爲他對某一詞某一句某一段某一篇的理解有誤,就用0分來否定該考生的全部閱讀能力呢?

再說考卷不止作文一題,考生完全可以通過別的題來展示他的“母語基本能力”嘛。

按照考場作文評判準則來看,如果有一篇這樣的文章:嚴重偏離題意、中心絕對不明、內容非常空洞、感情明顯虛假、顯然不合文體、結構十分混亂、文句極不通順、語病很多、字跡難辨。——想來幾百萬考生答卷中應該是有這樣(或接近於這樣)的文章的,不知道它在閱卷場中是否真的被按照標準得了0分。

實在是找不到不能給0分的理由。

記得我在大學英語六級考試中,寫作部分得了0分,因爲沒太看懂題目要求。可是,我是會說“how are you”的啊,我是曾通過了四級考試的啊,怎麼不給我一點“辛苦分”啊,哪怕就一點點呀!——然而我從沒覺得委屈——我連題都沒審明白,堆砌了幾個單詞就給我分?我還覺得害臊呢。

  二、作文評判中的“平均主義”

這裏所說的“平均主義”有兩層意思:1.平均分先行;2.區分度過小。

先說說第一個問題。

多數老師在評判作文的時候,習慣性地先給自己定一個分數標準,也就是先確定班級(年級或是總體考生)的平均得分,之後所給分數便“有計劃”地在這個平均線上下波動。於是,各班作文得分基本相同,並美其名曰“標準統一”“評判科學”。於是,作文得分,在班與班之間成了一件“沒有可比性”的東西。可是,教過書的老師們自己心裏很清楚,就作文水平而言,不同的班級原本相去甚遠(起碼是有差距的)。難怪很多學校在統計分數的時候,都要將語文總分拆分成“基礎”、“作文”兩個部分單獨計算。某班作文分高,那肯定是老師“手鬆”了;某班作文分低,那肯定是老師“手緊”了。

究其原因,似乎沒有答案。不過,在反思該問題的過程之中,腦海裏卻掠過這樣令人悚然的一幕:

年級統考,試卷判完,分數昭然。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級都低。輿論譁然:“故意壓分,居心叵測。”

這還好,倘若——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級都高,並因此在總分上也縮小了與別班的差距,甚或顯現了優勢。輿論驚然:“暗地擡分,沽名釣譽。”

在中國,凡事一旦與道德掛上鉤,就沒有理由可辯了。即便是事實,在面對道德輿論的時候,往往也只能閉嘴。

再談談第二個問題。

我沒有參與過高考作文閱卷工作,沒有切實體驗,也就沒有發言權。總覺得判作文是件難事。不過,一個多年參與此項工作的好友一語道破:“其實很簡單,別出風頭,明哲保身即可。”我不解地問,判卷子和“明哲保身”有什麼關係?對曰:“別給高分,別給低分。如此,領導不找你麻煩。”我恍然大悟。

平時教學中的作文評判雖無“保身”之苦,但似乎又礙於“不要助長好學生的自滿心,也不要增添差學生的自卑心”,於是,也紛紛“平均主義”起來。高的50來分,低的40來分。題目本身區分度明明是60,硬是在評判的時候被活生生地改成了10。如此分差,倒也的確有助於“打擊驕傲,保護自尊”,但是,學生對於寫作水平的自我認識以及由此而生的進取心,是否也一同被泯滅了呢?學生們平時向老師請教問題的時候,寧肯問你某字的讀音,也很少問一問寫作的問題。一道分值最高的題,就這樣被遺忘在“平均主義”的旗幟下,這不就是很鮮活的證明嗎?

“謙受益,滿招損。”這的確是真理。不過,不顧事實、自欺欺人地追求的所謂“真理”還是真理嗎?

  三、作文評判可以“分項肢解”嗎?

“分項肢解”的作文評判方式的誕生,毋庸置疑,其初衷是爲了降低評判誤差。的確,當一個獨立項的分值限定在5分左右時,其誤差自然是要比60分更小的。於是,這便被作爲一個“進步”而被公認了。

只是我們沒有想過,我們肢解得是否科學合理。請看評分標準:

(圖略)

倘若一考生的作文正好表現爲“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當然是篇好作文,那也很好辦,依照標準,給21~25分的內容分。或者正好表現爲“不符合文體要求、結構混亂、文句不通順語病多、字跡難辨”,顯然是篇差文,那也好辦,依照標準,給0~10分的表達分。可是,真正的評定實踐中,這樣的作文是少數中的少數,多數作文是優缺點並存且各異的。比如,如果有這麼一篇作文:切合題意,中心明確,內容單薄,感情虛假。請問,怎麼給分?“內容”如此,“表達”也一樣。寫作實踐中,許多優點和缺點是可以共存在一篇文章中的。孰重孰輕?似乎從表格中難以得知。

正因爲以上表格難以體現作文評判標準中的項目權重問題,所以,面對各式各樣的作文,閱卷者自然也無法清晰地進行“分項肢解”。因此,實際閱卷過程中,閱卷者不會也沒法按照“分項肢解”的方式去賦分,而所給分數仍然是“總體印象”分值。

事實上,我認爲,作文的評判方式裏,給“總體印象分”是最科學最合理的。

寫作是一種創造藝術美的活動,那麼,作文評判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審美判斷的活動。對於一個藝術品的美學價值判斷,是無法也不應該進行肢解的。斷臂的維納斯很美。然而,倘若按照“分項肢解”法,那麼它將在“結構完整”上被扣除相當的分數,因爲它竟然連胳膊都沒有。如此評判,那當然是藝術笑話了。因此,許多“分項”是無法接受獨立評判的。對於作文來說,內容和表達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之間,也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與其難以分開,不如不分。

談高考作文 篇9

歷年來的高考作文試題儘管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命題的思維導向不外以下三種:即哲理性、現實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訓練指導應緊緊圍繞這三性去開展。

一、題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和1995年的《鳥的評說》的寓言故事,都滲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樹木、森林和氣候之間蘊含着一種樸素淺顯而又深邃的哲理,這個哲理沒有超過考生的生活知識及理解能力所達到的範圍;《鳥的評說》同樣涉及到哲學範疇的問題,潛伏着生活中深層的課題,即全面地看待人與事等。爲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平時就要有針對性的訓練。要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引導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性和聯繫性,並以小見大,見微而知著,掌握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基於上述認識,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曾擬了以下題目:《從<項鍊>中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刻舟求劍>中得到的啓示》切忌形而上學看問題;《從<落葉>中悟到的》見微而知著;《中國青年爲什麼穿日本和服拍照》學會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收到了較好效果。

二、題目富於現實性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命題很多要求考生能對生活、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有的由自然現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現象過渡到社會問題,有的從寓言故事引發出社會弊病,有的從生活瑣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課題。而且命題涉及到的各種門類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題是關於三廢治理問題,涉及到環衛方面的知識;1986年作文題觸及到林業、氣象和生態學等方面的知識;1990年的就一對孿生姑娘對玫瑰園的不同看法,寫一篇議論文,聯繫到如何看待社會本質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問題;1994年的《嘗試》,輻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識及悟出諸多的人生真諦。所以,教師一定要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將作文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幫助學生真正地深入生活,瞭解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善於採擷生活中豐富的素材,從而達到以小見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現實生活。並要不斷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引導他們多讀書、多看報,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使之寫作視野極度地開闊起來。

三、題目的極大可塑性首先是內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淺,取材極其廣闊,不必臨場搜索枯腸。例如1988年的作文試題爲《習慣》,這是繼1982年之後的又一次直接命題作文,它儘管是採取了我國傳統的命題方式,但仍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極大的可塑性和靈活性,其外延極爲廣闊,考生既可以寫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方面的習慣,也可以寫社會、民族,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既可以寫日常生活中淺表性的問題,也可以觸及社會中較深層性的重大命題;既可以大膽地抨擊傳統的陳規陋習,也可以謳歌讚美時代的新風;既可以透視社會的焦點問題,也可以讚頌改革開放後的新人新事。因此,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題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馳騁自己的筆墨,以達到淋漓盡致的吞吐,無拘無束的歙張。其次是表達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行文體裁可以不拘,可以議論爲主,也可以夾敘夾議,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據,言之成理即可。至於如何運用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佈局謀篇,便待考生隨心駕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寓言詩《鳥的評說》,這是一種一題多體,一題多向的設計,也是一種多層次的寫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體中,從不同的角度盡情揮灑,駕輕就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寫作才能。

基於這樣,高中畢業生的作文訓練,就必須儘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要指導學生博覽羣書,要讓學生觸及各種文體。既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又不能忽視形象思維;既要培養順向思維,又要倡導逆向思維;既要培養實體思維,又要注重空間思維。平時要把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各種應用文和散文等文體的訓練務必強化,作到一專、二博、三活,纔有希望達到成功之彼岸。

談高考作文 篇10

創新作文教學是個相當大的課題,可以探索、鑽研的方面很多。筆者認爲:要讓學生寫出有新意的作文,其關鍵是教者應在寫作中注意引導,着重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才能在各種條件下寫出富有新意的作文來,尤其是在高考中能獲得高分。下面就如何進行思維創新訓練談一點粗淺的認識與做法。、

所謂創新就是要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有時是立意上的創新;有時是結構上的創新;有時是語言表達技巧上的創新;有時是語體、文體上的創新等等。我們作爲指導者應該把常見的創新途徑教給學生,讓他們知道如何去創新。

一、立意上的創新。

古人說:“凡作文立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語也,方可用之。”這三番來者,代表了認識的三個層面。第一番來者,是表面上的東西,比較膚淺,絕大多數人都能想到,因此屬大路貨,只能算一般的認識層面;第二番來者,是對事物較爲深刻的認識,可能會找到一些常人不曾見到的角度,使之寫出賞心悅目的文章來,這是第二層面。而第三番來者是“山重水複疑無路”之後的“柳暗花明”,是另闢蹊徑後找到的“別有洞天”,能寫出讓閱者拍案叫絕的文章,甚至是歎爲觀止的文章,是認識的最高層面。而一般情況下語文老師會教育學生選第二個層面,這樣比較穩,又避開高風險和大路貨,得分一般在50分左右。而第三層面的則視爲險徑,是走險棋。成功了能得高分,想偏了則功虧一簣。其實只要重視方法指導,加強訓練,則完全有可能出奇制勝,甚至可以得60分。

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

①螻蛄爬牆的啓示:

材料:一隻螻蛄在陡峭的牆壁上往上爬,爬到一大半時跌落下來,但它過了一會兒又沿着牆根往上爬了……

分析:許多同學看了材料之後立意放在讚頌蟲子的頑強、執着、敗而不氣餒上。這其實就是“第一番來者”,屬一般構思。但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找到另一個立意,螻蛄蟲不會思考,不會從失敗中尋找失敗的原因,只知鍥而不捨地苦幹、蠻幹,不會改變方向尋找新的途徑,這就是較爲深刻的立意。如果在此基礎再深入地思考,就可以發現我們人類中亦有此種“螻蛄現象”,即表面的勤勤懇懇往往會得到肯定。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嘛。甚至有時還作爲一種精神來宣傳,提倡爲“愚公移山”。這樣就可以挖掘到“應有科學的指導,即既要達到目的,又‘多快好省’”。這就是創新的立意。

②材料:一幅漫畫,一隻啄木鳥在一根水泥杆上猛啄。

分析:一般的同學是認爲這隻啄木鳥不看對象,對着水泥杆猛啄將一無所得,聯想到有些人盲目地做事,不看對象,終將一事無成。而深入分析後可以發現,啄木鳥爲什麼會啄水泥杆子呢?原因可能是它習慣成自然,見到高大的杆子就當成是樹木,見到有小孔就以爲是蟲洞,引出習慣一旦養成,積習難改。這是較高層面的認識;而更深一個層次可能會想到人類大肆砍伐樹木,使生態遭受破壞,啄木鳥已無樹可啄,只能錯把水泥杆當作是樹木,呼籲人們保護樹木,保護生態環境。

③材料:以“傘”爲話題寫一篇作文。

分析:“傘”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用具。有的人就會從魯班妹妹發明“傘”寫起,由固定的傘——亭子寫到移動的“傘”;由紙雨傘寫到尼龍布雨傘;由木柄傘寫到鋼骨傘;由普通的傘寫到摺疊傘……由此可以感嘆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讚美古代工匠、現在工人們的聰明才智。這是一般的立意,絕大多數人都能做到;如果去深究一下可以發現“傘”的品格,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他人,是“捨己爲人”的精神寫照,就屬較高認識層面;而由“傘”想到父母的愛,象“傘”一樣處處護着自己,不讓日曬雨淋,是何等的慷慨、無私。而往反面去想一下,社會上就有一些人千方百計地在官場上找自己的“保護傘”有恃無恐,就是屬創新層面的立意。

二、結構上求新。

在文章的寫作中,結構屬表現形式,而形式是爲內容服務的,好的形式能讓人耳目爲之一新,心情爲之一振,同樣會使文章增色添彩。

①老舍先生的《茶館》在結構上就是大膽的創新。劇本創作原有的原則是“三一律”,而老舍卻打破了這一戒律,大膽地用三幕戲來反映三個不同的時代,且選擇茶館這一特定地點讓三教九流在這個舞臺亮相、表演,甚至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同樣獲得了觀衆的認可、取得成功。

②茅盾先生的《風景談》也可謂是散文中的創新。他選了六幅畫面來表現延安軍民的生活,可謂是“散得可以”。這跟一般的遊記散文,議論散文的形式有很大的差異。但同樣是一篇好散文。

③20xx年的高考,有一位考生大膽地用詩歌這一形式作文,儘管只有209字,不合作文的800字左右的要求,但卻拿到了滿分,這與20xx年江蘇南京一考生以古白話寫《赤兔馬之死》獲滿分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是在形式上有創新而獲得成功的例子。

三、技巧上翻新

表現技巧的創新實際是借鑑、嫁接一些寫作上的技巧,使文章能看上去新穎一點。常見的技巧有:

①加題記和尾記。用名人名言或自己極具概括的話精闢地概括文章的精髓,列於文首的醒目位置,使人一眼就能看到你的觀點。尾記則是起畫龍點睛,或“點石成金”作用。如:99年高考,北京一考生的題記爲:“人生在世,斗轉星移,眼前景物一一散盡。惟有那些美好的記憶,徜徉留戀,亙古不衰。”文字簡潔而富靈性。又如20xx年高考,一篇題爲《兒子的呼喚》的題記:“道德猶如月亮,在黑暗中彰顯其光亮。”富有哲理,生動形象。再如,《學會堅強》一文的開頭有這樣一段題記:“女孩,弱者彷彿是你的孿生姐妹,提起你,總令人提到她;女孩,眼淚似乎早已是你忠實的伴侶,當微風撥弄你的心緒時,她總會在你的臉頰跳舞。其實你要明白,女孩,你的名字不叫弱者。”這段文字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你是強者而不是弱者。

②運用小標題。如《寫作貴在創新》一文就列出“一,緊扣時代脈搏,從豐富多彩的現實中捕捉新意;二,充分展開聯想,從無限廣闊的天地中尋覓新意;三,善於逆向思維,從習以爲常的素材中挖掘新意。”條理清晰,結構井然。

③用電影化手法。如“慢鏡頭”,“畫外音”,“蒙太奇”,“分鏡頭”等表現手法,來使人有新鮮感。有時也可以運用電視短劇的形式。

④可運用寓言、童話、夢境、故事新編等形式來創新。現在有不少此類的作品如《大話西遊》之類的書就很成功。

總之,如何進行創新作文指導、訓練是一個長期的永久性的話題。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沒有模式可套。如停留在某一模式上又成了僵化的教條,成了“新八股”。我們的目的是給方法,給方向,給技巧,讓學生在平時的作文和考試作文中去不斷創新,寫出高水平的文章來。並以此來推動作文教學步上一個新臺階。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使作文教學出現一個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