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14篇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14篇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1

本文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主題課文。本單元以“熱愛家鄉”爲主題,文章都具有語言美和情感美的特點,學生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對家鄉真摯的情感就會被激發起來並得到昇華。因此教學的整體思路是“帶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一個來回兒,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運用的。即“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達到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過程進行一下反思。

一、首先給學生創設情景。

課件出示一輪明月,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李白的《靜夜思》和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千古詩句,引起學生淡淡的思鄉之情,從而揭示課題,並從題中讀懂什麼,以及你想要了解什麼。培養了學生的審題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從文字中感受語言美。

本文突出一個“美”和一個“趣”字。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體驗到“趣”呢?除了讓他們直抒胸臆的談感受外,就是通過多樣的美讀來加以體會。怎樣讀好呢?利用畫面、多種形式朗

讀進行情境營造和以及學生對重點詞彙的理解,並加以表演,無疑是讓學生生情,進而引發、強化課文所產生的情感的好方法。但課堂上由於時間太倉促,我安排的內容較多,導致學生讀文的時間較少,對文中的語言美感悟不深。

因爲“好心叔叔抱我回家”部分的“趣”讀可能比“美”讀更貼近學生生活吧,所以不論學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發出來但課堂氣氛的確因此而變得輕鬆愉悅了。反思一下,教學中也許老師過多的要求,如“你有讀得美一些”“你能再現那美景嗎?”讓學生望而生畏不敢嘗試吧?也許是學生怕讀文後的評價讓自己沒面子吧?其實老師真應該好好推敲一下自己調動學生讀文的激發性語言,並思考應該營造一個怎樣的`評價氣氛利於讓學生大膽的嘗試和挑戰。

三、教給學生適當的寫作方法。

如何讓學生體會寫法是教學的難點。課上我採用“課文的開頭部分這些童年趣事比作什麼?(珍珠),爲什麼比作珍珠?(美好而珍貴),再引出文章的結尾兩段‘啊,難忘的故鄉!’進行對比,說說這樣的寫作方法是什麼?(首尾呼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寫法。這些問題的出現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以品讀爲基礎,提出問題在進行感悟。使學生的理解是依據當時的語言環境有感而發,而不是條分縷析的生硬總結。

四、情感延伸。

本環節讓學生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比如在教學“叔叔

抱我回家”部分,我讓學生找描寫我和叔叔的語句,並亮度出來,從中說說他們是怎樣的性格,從而引出了我對叔叔的感激和愧疚之情,並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三十多年後,假如你再次遇見了闊別多年的那位好心叔叔,你會對他說什麼?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並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

教師講課,不僅要從教師立場出發,努力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從學生角度考慮,看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是否能夠更大程度地挖掘他們自身的潛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本身素質。讓學生帶着愉快的情緒活動,並且使思維在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諧的發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仍需從基本功抓起,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給學生一個明麗歡快的課堂!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2

本文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主題課文。本單元以“熱愛家鄉”爲主題,文章都具有語言美和情感美的特點,學生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對家鄉真摯的情感就會被激發起來並得到昇華。因此教學的整體思路是“帶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一個來回兒,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運用的。即“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達到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過程進行一下反思。

一、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環節本文語言準確、形象、優美。全文突出一個“美”和一個“趣”字。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體驗到“趣”呢?除了讓他們直抒胸臆的談感受外,就是通過多樣的美讀來加以體會。怎樣讀好呢?利用畫面、音樂進行情境營造和教師的`適時範讀,無疑是讓學生生情,進而引發、強化課文所產生的情感的好方法。但課堂上音樂的音量沒控制好。因爲在音樂下載時,聲音的大小就不同,自己又不會相應的技術改善一下,就造成了這種情況。 因爲後面的“趣”讀可能比“美”讀更貼近學生生活吧,所以不論學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發出來但課堂氣氛的確因此而變得輕鬆愉悅了。反思一下,教學中也許老師過多的要求,如“你有讀得美一些”

“你能再現那美景嗎?”讓學生望而生畏不敢嘗試吧?也許是學生怕讀文後的評價讓自己沒面子吧?其實老師真應該好好推敲一下自己調動學生讀文的激發性語言,並思考應該營造一個怎樣的評價氣氛利於讓學生大膽的嘗試和挑戰。

二、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本文是一篇文筆亮麗的抒情類寫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備一定讀、說、寫能力的高年級學生,再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必須要進行寫法的滲透。如何讓學生體會寫法是教學的難點。課上我採用“選詞填空”“句式對比”和“發掘空白”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寫法。這些問題的出現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以品讀爲基礎,提出問題在進行感悟。使學生的理解是依據當時的語言環境有感而發,而不是條分縷析的生硬總結。

三、情感延伸。本環節讓學生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用詩一般的語言寫一寫你最愛故鄉的什麼?是學生通過情感沉澱後的釋放,是整節課“人文性”與“工具性”最有效結合的體現。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教師講課,不僅要從教師立場出發,努力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從學生角度考慮,看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是否能夠更大程度地挖掘他們自身的潛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本身素質。讓學生帶着愉快的情緒活動,並且使思維在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諧的發展。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3

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我在教學中和生活中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講《我愛故鄉的楊梅》時,我是這樣講的,學生初讀課文,教師提出在閱讀中要了解作者是怎樣寫故鄉的楊梅的。學生初讀後,我讓學生聽錄音朗誦課文,並提出讓學生在聽中思考初讀中提出的問題。接下來,我指名學生讀生字詞卡片上的字詞,並請學生交流識記方法。另外就不懂的詞語進行交流,交流中需要通過讀課文來理解的,我放到講課文時理解。

然後我讓在小組內討論,作者是怎樣寫故鄉的楊梅的,在交流中,不作空洞的判斷,要找出相關的句子,讓同學們覺得有道理。小組交流完畢,集體交流,教師做板書,學生先後回答出作者寫了楊梅的形狀、大小、表面、味道、顏色、結果時間;學生說不出作者還寫了楊梅樹,我又讓學生快讀課文找一找作者還寫了什麼,結果學生找出了這個問題。我讓學生根據教師板書對作者怎樣寫了楊梅作了小結。之後,我讓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讀後,請學生說一說有什麼發現,學生找出後半句與題目相同,我指出作者的這種寫法叫“開門見山”。隨後我讓學生重點讀第二自然段,讓學生在讀後進行交流,體會從中想到了什麼,學生找出是擬人句,知道的枝條的顏色,葉子的形狀;但不理解“吮吸”和“貪婪”的意思。我讓學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是否見到過如句子中所述的情景。學生說嬰兒在吃媽媽的奶水時,我說,嬰兒什麼時候才吸食媽媽的奶水,學生說餓時,我又引導嬰兒怎樣吸食媽媽的奶水,做動作。引導那動作說明了什麼,嬰兒飢餓的難受,拼命的吸,沒有夠。由此,我再讓學生讀課文中相關的詞句。並讓學生說出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最後,我讓學生說家鄉都有哪些果樹,學生回答後,我有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哪種樹,並說出理由。我引導說,我們也寫一寫自己家鄉的果樹,好不好,得到大家的積極響應。

一節課講完了,我有說不出的高興,我覺得這是一堂成功的課。理由如下:

一、在閱讀中增強理解,在閱讀中加強寫作的引導。本文中,“貪婪”和“吮吸”是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兩個詞語,我讓學生通過讀句子,想生活畫面,來理解,不僅能讓學生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還讓學生能很好的理解了作者那樣寫的好處。對於課文的結構,我也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和交流來掌握的 ,這樣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掌握了課文的結構。關於“開門見山”的寫作方法,我是在學生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加以引導的。在這節課的結尾,我對課文加強了延伸,即進行寫作的引導,這樣,不但繼續推動學生的學習交流高潮,進行了愛家鄉的教育,而且有利於學生觀察身邊生活環境,提高寫作能力。

二、加強合作交流學習。對於課文的寫作結構,單靠學生自己,是很難全面把握的。因此,對於作者是如何寫故鄉的楊梅這一課文中的主要問題,我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的`,在交流中,不作無憑據的瞎說,要求有根有據。這樣,即促進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又促進了互相學習和提高。

三、文本與生活實踐結合。對於兩個重點詞語的理解,我沒有就詞說詞,而是讓學生結合生活實踐來理解。這樣,不僅讓學生理解了書中詞語的意思,還讓學生能從更廣闊的空間和範圍來理解詞語。同樣,寫作的延伸,也是與實踐的結合,有利於學生對生活的觀察思考寫作。

當然,這節課欠缺還是有的,例如,在梳理了全文的脈絡後,我沒有讓學生髮現整篇課文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的;還有,我沒有讓學生體會爲什麼作者不僅寫了熟透的楊梅的顏色味道還寫了沒有熟透的楊梅的顏色味道;另外,在朗讀上我覺得讀的較少,缺少朗讀的知道。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4

20xx年3月27日、28日,我們顧路中學接受了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對顧路中學進行的發展性教育督導評估。督導評估其中有一項內容是課堂觀察。我執教了當代著名女作家張抗抗的《故鄉在遠方》。

《故鄉在遠方》是九年級(下)第三單元“感悟生活”中的一篇散文。我們要讓學生學會欣賞作者筆下語言的詩意美。品味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自己熱愛自然、熱愛故鄉的美好感情。

作者在文中細緻的景物描寫非常成功,值得一學。教學中我請學生到文中找一找作者對廣東新會(祖籍)、浙江洛舍(外婆家)、杭州城(出生地)、北大荒(插隊落戶的地方)描寫性的句子,並揣摩這些描寫性的句子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學生體會到他們都有着大自然的嫵媚和婀娜,都是令人嚮往的地方,能夠生活在這種地方應該是幸福和快樂的。

通過學習,我們感受了作者筆下語言的詩意美。張抗抗的散文,以對自然、生活、社會和個體的`細膩描寫與刻畫,賦予了散文真實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其散文的語言藝術魅力在於華麗而不浮燥,自然而不堆砌,意韻悠長、至情至真,飽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褒揚與崇尚,飽含了作者對社會、自然、個體的真、善、美的讚美和宣揚。文字之中流露的是自然之美、心靈之美、和諧之美。散文語言格調高遠、文筆精煉、秀美絢麗、璀璨奪目、純樸自然,令人閱後如浴春風,在心潮澎湃的同時,心靈受到震撼和洗禮。她把散文的語言藝術和思想相容相生、天衣無縫,充分彰顯了她紮實的傳統語言文字駕馭能力和對自我情感的調控能力。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5

《故鄉的蘆葦》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內容大致上分爲兩層。第一層“寫物”,描寫了故鄉樸實無華的蘆葦多而美。文章再從“故鄉的蘆葦”這個“點”上引入第二層——“憶趣”,通過回憶用蘆葉吹歌,折蘆葉船,在蘆葦叢中捉紡織娘等往事,抒發了作者對兒時生活的追憶之情以及對自己家鄉的懷念之情。

本文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主題課文。本單元以“熱愛家鄉”爲主題,文章都具有語言美和情感美的特點,學生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對家鄉真摯的情感就會被激發起來並得到昇華。因此教學的整體思路是“帶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一個來回兒,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運用的。即“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達到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下面我就“走這一來回兒中”的過程進行一下反思。

(一)美讀悟情-----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環節

本文語言準確、形象、優美。全文突出一個“美”和一個“趣”字。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體驗到趣呢?除了讓他們直抒胸臆的談感受外,就是通過多樣的美讀來加以體會。怎樣讀好呢?利用畫面、音樂進行情境營造和教師的適時範讀無疑是讓學生生情,進而引發、強化課文所產生的情感的好方法。但課堂上音樂的音量沒控制好。因爲在音樂下載時,聲音的大小就不同,自己又不會相應的技術改善一下,就造成了這種情況。

因爲後面的“趣”讀可能比“美”讀更貼近學生生活吧,所以不論學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發出來但課堂氣氛的'確因此而變得輕鬆愉悅了。反思一下,教學中也許老師過多的要求,如“你有讀得美一些”“你能再現那美景嗎?”讓學生望而生畏不敢嘗試吧?也許是學生怕讀文後的評價讓自己沒面子吧?其實老師真應該好好推敲一下自己調動學生讀文的激發性語言,並思考應該營造一個怎樣的評價氣氛利於讓學生大膽的嘗試和挑戰。

(二)品讀悟情-----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

本文是一篇文筆亮麗的抒情類寫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備一定讀、說、寫能力的高年級學生,再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必須要進行寫法的滲透。如何讓學生體會寫法是教學的難點。課上我採用“選詞填空”“句式對比”和“發掘空白”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寫法。這些問題的出現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以品讀爲基礎,提出問題在進行感悟。使學生的理解是依據當時的語言環境有感而發,而不是條分縷析的生硬總結。

(三)習作拓展 情感延伸

本環節讓學生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用詩一般的語言寫一寫你最愛故鄉的什麼?是學生通過情感沉澱後的釋放,是整節課“人文性”與“工具性”最有效結合的體現。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教師講課,不僅要從教師立場出發,努力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從學生角度考慮,看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是否能夠更大程度地挖掘他們自身的潛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本身素質。讓學生帶着愉快的情緒活動,並且使思維在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諧的發展。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6

這篇課文是魯迅寫的一篇小說,魯迅的文章是晦澀難懂的。對於現在的初中生來說,理解他的文章是有一定難度的。怎麼選擇切入點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爲了便於學生的理解,我慎重的選擇切入點。

記得最初教這篇課文的時候我用了一週時間,但是效果卻不理想,我很累但是學生卻沒有收穫。我在反思我的教學思路。我是一個勤快的老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時間長了,把學生教得沒有靈性了,不會思考,語言貧乏,感情冷漠。

爲了不重蹈覆轍。在學這篇這課文之前,我查閱了一些資料。我的教學思路的設計是以這兩句話爲指導的:“小疑有小近,大疑有大近”;把課堂還給學生,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因爲這是一篇小說,我從小說的三要素中的人物入手。這篇小說中作者主要刻畫的就是兩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以此爲切入點。通過對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小說的主題。讓學生找文中對這兩個人物描寫的句子,然後分析人物形象。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造成人物性格發生巨大變化的深層原因。其實也就是在探究小說的主題。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是引導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最好的素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最好的材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分析,學生們探究的結果還是很不錯的,其實放開學生的手腳,他們有時真的會給你一個驚喜。我趁熱打鐵,把文章最難理解的一部分拿出來讓學生去質疑。然後大家討論,分析。雖然學生有時提出問題沒有任何價值,但是這也證明他們是在思考,只是他們思考的深度不同。有好多學生不理解文中“高牆”、三個辛苦的含義。以及對文章的結尾句的理解,這些問題的提出 說明孩子們真的在思考。而且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們

探究出答案來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還是沒有給學生太多的時間去思考。這是我這些年來在教學中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因爲他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時間,久而久之就扼殺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第二步就是引導學生分析寫作特色,有幾點學生自己是能說出來的,例如:對比手法的運用、(對人物的描寫)對自然環境的的描寫。有些則需要老師的引導。

學習這篇課文我覺得我的教學切入點選擇的較好,但是沒有引導進入深一層的分析,就是對主題的'探究。這一塊在教學上我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第二課時我才引導學生去探究。現在我發現我在上課時,有時教學時間調控的不好,一節課下來,我覺得沒有教給學生什麼,上課講的內容 隨意性太強了。而且,有時講課時,控制不好拓展的範圍。拓展的內容雖然對學生的成長很重要,但是與課文內容又沒有多大 的聯繫。就拿今天的第一節課來說,我在對楊二嫂進行分析時,突然聯想到我在昨天下班時對家中的曬衣繩的所產生的感慨對學生一通講。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最後送給我熱烈的掌聲。但細想下來,我的感慨對學生能有多大的影響呢?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會因我的感慨而改變嗎?

對於現代文的教學,我越來越感覺到很亂,可能是我的問題的設計缺乏層次性與科學性。我的教學仍然是沒有以學生爲主。仍然是以老師的講解爲主。現在的教學怎麼是越來越倒退了呢。也許自己對教材挖掘的不夠深,還是不能超越教案,還是真正的不能實現老師個性化的閱讀。我仍是教案的木偶。這種現狀我一定要有改變。否則我的業務是難以提高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以後的教學必需要嚴格要求自己,否則永遠在重複着昨天。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7

新修訂的語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朗讀訓練,目的是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而要達到以上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努力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的教學,我所要解決的問題正是怎樣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入情入境,領悟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爲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用老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學生引入課文中所創設的情境,以讀代講,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設計本節課時,我們年級組安排的教學內容是《我愛故鄉的楊梅》這篇課文。而楊梅這種生長在江南的水果,在我們的身邊並不常見,因而對學生來講,由於感性認識的缺乏,相應的學習興趣也必然會大打折扣,針對這篇課文的特點,我在老師的課堂語言上字斟句酌,狠下功夫,力求通過老師的語言魅力將學生引入課文中所創設的情境。

如本節課的導語我是這樣設計的: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跟隨作者走進江南,對楊梅進行深入的`瞭解,看看作者將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首先,讓我們和作者一起走進細雨中的楊梅樹林去感受一下吧!老師一番優美的開場白將學生領入了江南水鄉,這就使學生感性認識十分缺乏這個本課學習的最大障礙在不知不覺中反而成了優勢,因爲正是因爲學生在以前對江南,對楊梅的瞭解甚少,所以此時此刻才更想揭開它神祕的面紗,迫不及待地想盡快一覽雨中楊梅樹林的美麗和可愛,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由此可見,一節課教師是否能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導語的設計是十分關鍵的,雖然它只有短短的幾句話,卻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本節課對導語的設計就充分考慮到了其重要作用,使它確實爲學生入情入境的學習下面的課文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從而使學生能夠帶着極大的興趣和熱情來學習下面的內容。

二、運用電教輔助手段,幫助學生入情入境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難點,學生對於“貪婪”“吮吸”“歡笑”等重點詞語的理解需要教師的適當點撥,因而在本段的教學中我們分爲以下幾個層次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首先,請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受文章所描繪的場景,接下來請學生抓住給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詞語談出自己的感受及體會,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引導,並且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以朗讀的方式展示出來。最後,在學生充分領悟到作者此時此刻的感受,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的時刻,教師適時播放一段優美柔和的音樂,從而使學生將自己的感受在柔美音樂的配合下通過朗讀表達的淋漓盡致。雖然只是一段柔和的音樂,但此時它對學生的感染力卻是超乎想象的,它不但幫助學生突破了文章的難點,而且使學生能夠保持極大的熱情來學習下面的內容。

三、運用時比讀的方式,使學生進入文章所描繪的情境,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分析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楊梅的外形及特點)這部分內容時,我採取了對比朗讀的方式,將書中的描寫改爲:楊梅是圓的,遍身長刺,等到熟了,刺會變平、變軟,味道很。請學生將此段話與書中的描寫進行對比,而後談出自己的感受,從而使學生充分體會到這篇文章字裏行間都飽含着作者對楊梅的喜愛,進入文章所創設的情境,與作者產生共鳴。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要想真正做到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情感,真正以讀代講,教師不用挖空心思去設計很多花樣來引起學生的注意,而要緊扣教學目標,抓住課文及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自己的提問(特別要注意同一問題用怎樣的語言表達出來更易於激發學生回答的慾望)必要時可適當地運用一些電教手段,使課堂取得最佳的效果。因爲學生只有真正地進入文章做創設的情境,才能夠深刻地領悟到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真正地實現以讀代講。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地反思、不斷地學習,儘快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更好的積累教學經驗,紮紮實實地進行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教學活動,從而不斷提高學生閱讀、領悟文章的能力。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8

這篇課文是語文A版的教學內容。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在教學設計上我儘可能照顧到學生的認知水平,由淺入手,抓住教學難點逐漸鋪開,設計一些較淺顯的練習,使知識得到及時的鞏固。

考慮到課文內容比較長,我選擇分兩教時來完成。第一教時,學習課文的第一、第二小節和部分生字;第二教時則重點學習作者如何介紹楊梅的形狀、顏色和味道。

應該說,從字面上來講,學生很容易就讀懂了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進行描寫的,可是這每一步中分別包含了各不相同的寫作手法。怎樣教會二年級的學生理解和運用,是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

比如,作者在描寫楊梅的形狀的句子中,使用了比較的手法,通過桂圓的大小,加深讀者對楊梅的大小的瞭解。爲了讓學生明白什麼是“比較”,我設計了第一個練習:說說西瓜跟什麼差不多大?還有什麼東西跟其他東西差不多?

在描寫楊梅的顏色變化的部分,是訓練表示先後順序詞的正確使用的好機會。我找到了相關的圖片,讓學生看着圖,用上“先……隨後……最後……”來說一說。小朋友們立刻就能流利地說出通順的句子,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運用也十分自然。

楊梅的味道是甜中帶酸的,最好的理解方法就是嘗一嘗。當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楊梅給孩子們嚐個鮮的時候,小傢伙們的眼睛都亮了,把楊梅拿在手中就是不捨得吃。輕輕咬一口,仔細觀察果肉裏面的顏色,細細品味楊梅特有的味道,再讀一讀文章中的句子,不用老師多說,那表情,那感覺,好得不得了!

用舉例子的方法說明自己對楊梅的喜愛,是本堂課中的又一個教學難點。怎樣教會學生運用呢?老師從自己開始,先說一個自己愛吃西瓜的例子,很誇張,也很有趣,然後請學生也來說說自己最愛吃的東西,一定要說清有多愛吃,積極性被調動之後,大家的發言可熱烈了,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怎樣運用“舉例子”的寫作方法。

課的最後,就是對學生當堂學習的情況進行反饋。按照書上的練習安排,應該是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家鄉的特產。可是,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對自己的家鄉不大瞭解,所以我就乾脆結合課文,設計了小組合作完成一篇介紹一種水果的環節,就很好的讓學生學以致用。而且組內的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程度有選擇的來寫形狀、大小、顏色或味道。當然,比較或舉例子這兩種方法的運用可以讓那些基礎比較好的學生來完成。這樣,每一個小組都能在課堂上完成一篇比較像樣的小作文。

雖然,學習這篇文章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有些難,可是隻要抽枝剝繭,尋找文本中適合學生學習的知識點,設計合理的練習,小朋友也可以學得輕鬆又快樂的。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9

《難忘的故鄉》一課,是通過回憶童年時代的美好生活來傾訴懷念故鄉之情的。教學中,我帶着學生在文章裏走一個來回,讓學生從文章充滿情趣和友愛的故事中體會到了作者難忘故鄉、眷戀故鄉、熱愛故鄉的情感,並深刻地揣摩了作者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下面就針對本節課做一下教學反思:

一、以讀爲本,讀中感悟。

本文中有許多出家鄉的美景和許多動人的故事,只有學生在多層,多角度的朗讀中讓學生感受如詩如畫的語,他們纔會發自內心地理解其中的含義,從而受到情感的陶冶,將自已融入其中,爲了達到這一目的,我並沒有進行過多的講解而是帶領學生採用“讀文一感悟一讀文”的方式,這用指名讀,同桌互讀,比賽,師生等讀,自由讀,輕聲讀等多方面的,大量的讀文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讀得多了,學生自然應理解了,隨後再交流感受與體會,自然會很深刻。

二、以學爲主,學中悟法。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會有許多什得學習的寫作方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纔會寫出生動的感人的文章,所以,在語文的學習中,教給學生行之有效的寫作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本節課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含義的基礎上應着重於指導他們體會寫法,在品詞的確的用析句中揣摩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比如:讓學生推薦自己認爲最佳的用詞或句子,說明推薦的理由,並適時進行各種種修辭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懂得運用這些修辭方法會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生動,更加耐人尋味,並進行了適當的仿寫練習,這樣學生剛剛學到的東西得到了練習與消化,效果不錯。

縱觀本課,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1、由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較濃,再加上文章內容也比較多有些學生興致勃勃的發言,我實在不好意思打斷,導政致在課堂時間上把握得不夠分班有些超時了。

2、由於班額比較在,學生較多,我儘量顧及,關注每一個學生,但還是有個別的學生被遺忘在了角落,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是我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所做的教學反思,還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還望各位領導,同仁多多指教。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10

魯迅這篇小說我先後講過三、四回,但是總覺得講得不夠透徹和清晰,總脫不開教學參考的習慣性套路,陳陳相因,缺乏新意。直到有一次聽寧鴻彬老師的一次中學語文教學專題講座,講到他二十年來講《故鄉》這一課的心路歷程,對總抓不住小說講授的線索而耿耿於懷,最後通過一個“變”才豁然開朗的教學案例,我深受啓發,嘗試用“變”字統領全篇,取得了良好的授課效果。具體表述可分爲以下幾個方面:

一、環境之“變”

回憶中的故鄉是充滿神異色彩的圖畫,這裏有生機勃勃的西瓜地,這裏有兒時的玩伴,這裏有希奇古怪的事情,這裏有鮮活的世界,這裏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記憶。總之這裏是一個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時代的天堂。這個“故鄉”是一個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靈的反映,更是我記憶寶庫裏的珍寶。而現實中的“故鄉”則是一個“蒼黃的天底下橫着的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在現實社會裏失去活力的故鄉,是一個讓作者覺得悲涼的故鄉。

二、人物之“變”

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況不光這裏的物非,人也非了,原來是童年的好夥伴的`閏土,卻與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閡,讓自己禁不住打了一個寒噤,原本性格開朗的閏土,中年的時候卻變的吞吞吐吐,原本與自己是兄弟相稱,而今卻是形同陌路人……原來是文靜的豆腐西施而今卻是畫圖儀器裏的細腳伶仃的圓規,原本終日不說話的,而今卻是尖酸刻薄的化身,這怎麼能夠不讓作者傷心……不管是閏土,還是楊二嫂,他們的身上都反映一個時代的印記。他們的遭遇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寫照,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下了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三、感情之“變”

小說寫了多種感情變化:有對母親的尊敬、對閏土、楊二嫂的同情,對水生、宏兒的愛護。對母親長輩的尊敬還體現在聽從母親的話,去拜望親戚本家和鄉鄰的關心;對閏土的同情,主要是從他的變化上的來體現出自己對他的同情;而對下一代的愛護,主要是對下一代人熱情的關注。

四、“變”中也有“不變”

很顯然作者在否定“如我辛苦展轉而生活,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同時,也提出了人類生存繁衍的不變的永恆動力:那就是——希望。不僅僅說的是現實的社會,也不僅說的是對未來的希望。即希望我的下一代們,能夠有新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11

《我愛故鄉的楊梅》是一篇選學課文。這是一篇狀物的文章,寫了楊梅樹和楊梅果,重點寫了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熱愛故鄉楊梅的思想感情。文章脈絡清晰,詞句優美,耐人回味。

根據文本的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生動、形象的摹狀、描繪手法,品味其中的喜愛之情。而體會作者思念故鄉,熱愛家鄉的深厚感情,則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我的教學思路爲:

一、圖片導入,介紹楊梅。

二、品讀“楊梅”,學習描摹。

三、聚焦“愛”,體會喜愛之情。

四、拓展原作,體悟愛鄉之情。

從課堂實施的過程來看,本課的教學目標達成,教學重點也較突出,教學難點也得以突破。我覺得較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品讀“楊梅”,學習描摹,這一重點突出。課文第四到六自然段具體地描寫了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條理清楚,是指導學生寫觀察作文的最好範例。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找到文中直接描寫楊梅的句子,交流後出示相關句子,讓學生思考作者分別從哪幾方面介紹了楊梅?然後引導學生精心研讀,掌握寫法,明白作者是怎樣把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寫清楚的?我想這樣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指導,讓學生學習作者的描摹方法,是很有實效的。

2、注重學生的自主讀悟,引導他們進行自我感悟,以學生的自我感悟來理解課文,體會感情。在聚焦“愛”,體會喜愛之情這一板塊中,我圍繞 “請大家再來讀讀直接寫楊梅以外的.句子,想想:你讀懂了什麼?”這一個主問題,先讓學生自由讀,在交流、理解的過程中進行指名讀、小組讀、齊讀等形式,最後指導感情讀。從學生的朗讀中可看出他們感受到了作者對故鄉楊梅的喜愛之情。在教學楊梅樹這一小節中,我運用了創設對話的方法,效果也不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之外,也幫學生理解的個別難以理解的詞語。

 3、在突破難點這一環節上,處理得較好。爲了能讓學生比較自然地體會作者思念故鄉,熱愛家鄉的深厚感情,我在上課過程中向學生提供了有關作者的資料和相關的歷史背景。這樣拉近了學生與作者,與本文的距離。在教學過程的最後一個板塊,我還向學生介紹了本文的創作背景,並且拓展了原文中的一個片段資料。有了這些資料的鋪墊,學生學到最後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其實作者是愛着故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他是把愛家鄉的一切濃縮爲愛故鄉的楊梅。

當然,這節課中也存在不足之處,學生的感情朗讀今後還要加強指導。讓學生抓關鍵詞品讀句子,如何能增強趣味性值得深思。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12

這是西師版教材十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本單元共有四篇課文以“自然風光、家鄉美景”爲主題,這四篇課文緊緊圍繞着“自然風光”這一單元主題,從不同角度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的絢麗風光。《故鄉的水墨畫》這篇課文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美麗畫卷。其中有長滿菱角的池塘,有采菱歡樂的笑聲,也有那美味的菱角,讓我們感受到江南水鄉風景的獨特、美麗。抒發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優美的詞句。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重點詞句,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在教學《故鄉的“水墨畫”》時,最吸引人的要數故鄉的採菱女或劃一葉扁舟,或蕩一隻水盆,熟練輕盈地採菱角的情景了。於是,我搖身一變,變成了那快樂的採菱女,一邊唱着愉快的採菱曲,一邊熟練地採着菱角。孩子們就成了站在岸邊眼巴巴地等着吃新鮮菱角的小孩,我慌忙把“水盆”划過去,塞一把放進他們的衣袋,他們的小臉便個個燦爛如花了!這樣的情景互動,讓我和孩子們都融入到文字之中,置身其中,快樂無邊,也更能深刻地體會到作者洋溢在字裏行間對家鄉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遊覽了江南水鄉,我們又相約一起來到美麗的海濱:我們一起賞晚霞和大海的“傑作”;一起觀看那耀眼明亮的啓明燈;一起手挽手走在溼潤柔軟的沙灘上;一起和海邊乘涼的人聊天、嬉鬧;整個課堂讓我們感覺到似乎不是在有陽光的白天進行的,而是在那清涼舒適的海濱夏夜,而耳邊似乎還回蕩着海浪的嘩嘩聲……

隨後,我們又請班級的一位“小導遊”帶着我們遊覽了美麗的塔木欽大草原和迷人的葡萄溝,她生動地講解讓我們看到了異域美麗的'風情:那一眼望不到邊的草原;那似乎是從地面拱起的巨形彩虹門;那變換多端的雲彩;那晶瑩透亮的“綠瑪瑙”;那甘甜美味的葡萄乾,無一不讓我們驚歎,無一不讓我們流連忘返!

在和孩子們一起徜徉在這些美麗的文字間的時候,那種心隨文動的心境處處可見。尤其是師生一起共同暢想某一個美麗的場景的時候、共同演繹某一段文字的時候,那種和作者心靈的契合便會讓我們的情緒變得更快樂,更活躍起來。在我們的心裏,那些毫無生氣的文字也變得更加美麗起來。

把語文課上成屬於孩子們的課,讓他們沉醉其間,少去程序化,少去說教,便會讓語文教學更有生命力!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13

今天教《聖誕老人的故鄉》一課,兩個練習的教學引起了我的思考。

第一個練習是:讀課文,說一說聖誕老人的故鄉在哪裏?學生很快讀完了,很快有很多手舉起來了,一些學生要搶着回答這個問題。我提醒學生這個問題並不簡單,不着急,再仔細讀讀課文,等一會兒我要根據你的回答當場打分。學生有點不理解,這麼簡單的問題有什麼難?所以又很快舉起了很多手。我請了一個平時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同學:“聖誕老人的故鄉在芬蘭和俄羅斯交界處有一座山叫耳朵山。”(課文原句:在芬蘭和俄羅斯交界處,有一座山叫耳朵山……)果然表達不通順又遺漏了第四節寫到的聖誕老人的另一個故鄉——北極圈附近的聖誕老人村。我沒有馬上打分,先叫同學幫他改通順。一個同學說:“聖誕老人的故鄉在芬蘭和俄羅斯交界處的耳朵山上。”我表揚了這位同學,然後對全班學生說:“看來照讀課文句子是不行的,必須在讀懂課文句子意思的基礎上根據問題來回答。不過儘管通順了,也明白了,但是這個答案我只能打50分。”一下子大部分學生搞懵了,只有少數幾個同學舉手了:“聖誕老人的故鄉還有一個了……”我打斷了他的回答,說:“你別急着說答案。你們看,爲什麼有些同學能發現問題,而你們沒有發現呢?因爲你們沒能像她那樣細心地讀課文,現在知道了聖誕老人還有一個故鄉,大家再讀課文,用‘聖誕老人的故鄉在……,還有一個在……’或者用‘聖誕老人有兩個故鄉,一個在……,另一個在……’這樣的句子寫下來,不過別忘了剛纔我提醒大家的先讀懂課文句子的意思,不能照搬。”很快同學開始寫了,在指出了幾個表達上的問題(如語句不夠通順:還有一個在北極圈附近的一個村莊叫聖誕老人村。意思不夠明白:另一個在北極圈附近的一個村莊。)後,我選了兩位同學的答案在投影機上展示(聖誕老人的故鄉在芬蘭和俄羅斯交界處的耳朵山上,還有一個在北極圈附近的聖誕老人村;聖誕老人有兩個故鄉,一個在芬蘭和俄羅斯交界處的耳朵山上,還有一個在北極圈附近的聖誕老人村。),然後說:“他們能得100分,比較一下自己的答案,給自己也打個分。然後馬上修改好。”接着我問:“通過剛纔的學習,我們應該注意什麼?”很快同學說了閱讀課文要仔細,要讀懂意思,把答案講清楚將完整等注意點。

第二個練習是:認真讀第三節,簡要說說爲什麼耳朵山成了聖誕老人的故鄉?(課文原句:芬蘭兒童故事大王馬爾庫在故事裏說:聖誕老人就住在耳朵山上,因爲山有耳朵,聖誕老人才能聽到世界各地小朋友們的心聲。)這次又是很快很多手舉起來了,都搶着要回答。我請了一個平時學習較好的來說:“因爲耳朵山有耳朵,聖誕老人才能聽到世界各地小朋友們的心聲,所以耳朵山成了聖誕老人的故鄉。”回答看上去清楚又完整,語言流暢。我問同學“你們和他一樣嗎?”“一樣” 回答整齊響亮。我說“這個答案只能得50分,大家再讀讀課文,想想這樣說有什麼問題?”學生都懵掉了,這時一個學生舉手:“山是沒有耳朵的。”我馬上表揚了這個學生:“對啊,只有人和動物纔有耳朵,那麼怎樣說才正確?”在糾正了一個學生純粹個人想象(因爲耳朵山像耳朵)後,終於有同學發現:“是因爲芬蘭兒童故事大王在故事裏說的.……”我同樣打斷了他的回答:“對啊,你終於發現了,不是耳朵山有耳朵,而是名人說的,大家就認可了。現在,大家把正確答案寫出來,不要出現剛纔語言不通順,照搬課文句子的情況,爭取100分。”學生開始寫答案,可以看出大家很認真,唯恐有什麼閃失。在糾正了幾個學生在表達上的問題後,我把一箇中等生的答案在投影機上展示(因爲芬蘭兒童故事大王在故事裏說耳朵山有耳朵,聖誕老人能聽到世界各地小朋友的心聲,所以耳朵山成了聖誕老人的故鄉。),然後說:“他的答案能得100分,也給自己打個分,有什麼問題馬上修改。”最後,我從文本閱讀,思維習慣,語言表達進行了總結。

以上的教學情景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是:

1、閱讀不仔細。多數同學並沒有形成圍繞問題從文本整體閱讀出發,容易出現大的遺漏。

2、照讀文本語言回答問題。多數同學缺乏根據問題重組文本語言的意識。

3、思維簡單化、感性化,缺乏理性思考。中年級學生思維處於直覺感知階段,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缺乏合理性、邏輯性的理解和判斷,不容易發現其中深層問題。

4、語言表達不清晰,語義含糊甚至混亂。一部分同學由於語言基礎的薄弱,不注意語言表達的正確,往往出現一些語言組織上的差錯。

那麼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去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與表達的能力呢?我想以上的教學有可取之處:

首先我們要有清晰的認識,學生出現的問題是教學的資源,是有效教學的價值所在,不能有責怪學生的心態。

其次,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促進學生積極閱讀和思維的課堂活動。在這個教學中,我圍繞着“說說聖誕老人的故鄉在哪裏”和“爲什麼耳朵山成了聖誕老人的故鄉”這兩個問題,以當場打分爲策略點燃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思維的積極性。之所以用當場打分這個策略就是預計到了學生會出現問題,然後針對學生的問題再展開教學。

再次,以針對性的訓練策略培養學生仔細閱讀的習慣,提高思維與表達能力。“他的答案只能得50分” “你不要急着說答案,你們也來仔細地讀讀課文,該怎麼正確地說?”“從剛纔的學習中你懂得了什麼?”“我們在邊讀邊思考的時候,不要忘了剛纔我們說的注意點。”“現在我們用這樣的句子寫下來。”顯然在教學中我注意到了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在錯誤的反思中體驗和認識到正確閱讀與思考的方法,在再次的實踐中學習、運用和鞏固這種方法,當學生感悟到了以後,用書面語言寫下來的方法達到訓練效果的最大化。

閱讀、思維與表達是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這三者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捨棄爲答案而教的做法,緊緊圍繞着這個根本任務,立足教材特點,把握學生學習現狀,以針對性的策略在學習的過程中,在學生的學習體驗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授正確合理的思維方法,訓練清晰有序、正確完整的表達能力,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故鄉》語文教學反思 14

中學生普遍認爲魯迅的作品語言艱澀,主題深奧,實在難以理解。而《故鄉》一文無論是從內容到形式,從人物塑造到環境描寫,從歷史意義到現實價值等,可講可學可探究的內容太多了,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讓學生在能接受理解的範圍內探究,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取捨。在對閏土這一人物形象分析時,我沒有分析採用了哪些描寫手法來寫人,而是分析其變化,在人物變化中,分析其語言,在語言描寫中,分析省略號這個標點的運用,省略號運用中只分析中年閏土見到我是說的最短的一句和最長的一句。這樣處理文本,就引導學生對緒的'內容,艱澀難懂的語言輕鬆地理解和把握了。

總之教學本課,我本着一種潛入深處的原則,在分析文本時,簡單入手,在挖掘主題是,注重由淺入深,這樣,學生既輕鬆地學習了課文,有深刻地瞭解了本文的主題,何樂而不爲!

但是,在聽完了同組丁老師的講課內容後,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樣的問題,在她的引導下,如此輕鬆,條理如此清晰,文本挖掘地如此的深刻,這些將是我在日後的工作中應該探索和研究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將本着學習研究的態度,向同組的其他老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