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故鄉》教學反思

九年級語文《故鄉》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故鄉》教學反思第1篇

《故鄉》是魯迅先生在1919年12月,赴紹興老家接老母親回北京,在那裏耳聞目睹了離別多年的家鄉破敗的景象,以回鄉見聞爲題材寫下的。文章抓住閏土、楊二嫂二十年的變化的角度,揭示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索、日趨破產的社會根源--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治。

九年級語文《故鄉》教學反思

這篇小說,學生都非常喜歡,特別是文章中的兩位人物。“興趣是最好的導師!”抓住這點,我要求每一位學生讀出文字背後的內容。比如:人物的描寫,從人物描寫的方法入手讀課文,邊讀邊做筆記,邊思考這裏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人物特徵。15分鐘、二十分鐘之後,我發現所有的同學都動手,並且都概括得很好。可以得出每一位同學都真正的走進了文本。有的學生在深入研究文本過程中,提到了很多甚至是自己都沒有考慮到的一些細節問題。比如說:當“我”問到閏土的家境情況時,爲什麼閏土先是搖一搖頭,說完之後,又是搖一搖頭呢?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閱讀文本的時候,有可能會忽視,可是正是這個細節,把閏土的生活貧困,那種苦不勘言,生動細緻的刻畫出來了;也正是這樣一個細節,使同學們對當時的社會生活,農村經濟的衰敗,貧困的農村生活了解得更加透徹;也正是這個細節,使剛纔那位同學醍醐灌頂。

解決完這個問題之後,又有一位同學提出問題,“老師,爲什麼這個時候的閏土叫我‘老爺’呢?”這個問題,立即激起了課堂活躍的氣氛。大家在交流,太探討。甚至有寫同學抓住了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毒害。這兩個問題,我發現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是如此的高漲,對文本的閱讀是如此地熟悉和深刻。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與其我們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而趕鴨子上架,還不如給他們時間好好去品讀這樣的經典課文,通過一篇文章的深入研究,把握所有這一系列體裁的特點。帶着這種方法去學習其他的小說,比如說課外閱讀的文本《水滸傳》。

最後的作業反饋信息,發現這次作業完成的很有水準,這似乎也在說明學生的自主學習比老師的講授更有效果得多。語文不像交付一件東西那麼容易,我交給了你,你收到了,東西就在你手裏了。

  《故鄉》教學反思第2篇

一、激活語言層

課堂人生,人生課堂,是我所追求的課堂境界。

對於《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課,我首次完全採用了劇本式的教案。但是本課的問題設計依舊深深紮根於文本之中,立足於文本本身的語言點,內容點之上。引導學生在文本之中穿梭滑行,引領學生從文本的淺層進入文本的深層,從語言層到內容層進而思想層,同時,問題本身所指向的情感色彩帶着曲折轉換,高低起伏,使得全課猶如一出人生悲喜劇,在課堂中次第上演。

序幕:在夏日炎炎,雷雨陣陣的時候,你可能在幹什麼?

由學生生活談起,輕鬆的話題,過渡到舊社會中那個在烈日暴雨下掙命的苦命人呢——祥子。

天氣:烈日,暴雨?在你看來,還可以換上什麼字?(____日,____雨)

該環節原先的設計是“從何處可見烈日之烈,何處可見暴雨之暴的?”,看似只有細微的差別,但效果完全不同。原先的問題只是引導學生去尋找語言,品味語言,如果不能巧妙的引導激發,課堂容易陷入語言的泥潭,乏味而又無力;後來的換字則一舉兩得,一可促使學會尋找語言,體味語言;二可促使學生的主觀體驗,創造情境,在“____雨”環節,精彩答案頻出:苦雨、心雨、箭雨、亂雨、迷雨,將課堂帶入70多年前那個暴雨的世界,體會祥子苦難與掙扎。需要反思的是:“__日”環節的生成有些無味,教師引導也顯得乏力,原因之一在於文本內容語言本身的單一性和繁雜性,作爲課堂的第一環節,該問題的寂然多少影響了整堂課的節奏和氛圍。

(二)深入思想層

祥子:這樣的太陽和雨水,祥子爲什麼不像其他車伕那樣避一避,躲一躲呢?請從文中找出相關句子,說說你看到了一個______的祥子?

這是課堂中一個關鍵性的轉折性、深沉性問題,直指祥子的形象和內心。一問兩層,第一層:祥子爲什麼不像其他車伕那樣避一避,躲一躲呢?這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能充分激發思維;第二層:請從文中找出相關句子,說說你看到了一個______的祥子?是一個引導性的問題,順着第一問將問題的內容鋪墊下來,引導學生去理解第一問。學生容易答出一個勤勞,肯幹,好強,不甘心,不服輸的祥子。

掙命:如今,祥子不服輸,在你看來,祥子是在對誰不服輸?對什麼不服輸?(此時介入祥子先前買車,失車的過程。

學生回答:對自己不服輸,對上帝不服輸,對命運不服輸,對生活的現狀不服輸。問題的擬題點在於學生的答案,但學生的答案又立足於文本的內容和語言,層層鋪墊,層層提升,一個好強不服輸的祥子形象完全樹立了。下面要做的,是悲劇,是讓他毀滅。

但是,他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嗎?請快速找出最能說明這一結果的句子。

圍繞“祥子一起跑回了家。抱着火,他哆嗦得像風雨中的樹葉。”這一巧妙的比喻,我開始大做文章,引入“祥子病倒了、虎妞難產而死”等後續事件,此時,以“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車”爲事件中心,分別在不同環節中介入了小說的前後情節,一部完整的《駱駝祥子》開始呈現在學生的面前,由一選段到一部作品,在本課中做了有益的嘗試。

(三)駱駝,祥子,還有我

尾聲:無疑,祥子的命運就是一個悲劇,用老舍先生的話來說,悲劇就是一個人跟自己的命運抗而抗不過。祥子抗了,而且堅強,堅韌地抗過了,但他這樣一個下層的勞動者在整個社會的風雨中只能像一片樹葉般地被吹落,他曾像駱駝那般地吃苦耐勞,他曾想以駱駝般的姿態奔跑在城市中,最終只能如“駱駝”一般,無法自主,被他人,被社會,被命運牽拉,擺弄。——這就是《駱駝祥子》!

現在,老師將手中的'這本《駱駝祥子》輕輕掩上,我們對這篇《在烈日與暴雨下》閱讀也行將結束,《駱駝祥子》的悲劇會固然會留給我們許多思考,但老師更希望留下的是祥子身上的那些積極,美好的東西,生活在烈日和暴雨之下的祥子將會堅韌和抗爭留給我我們,而我們這些成長在風和日麗、和風細雨中的孩子,是否更應該去熱愛,去珍惜我們的生活和人生呢?

對於“尾聲”的環節,我頗爲得意的是將“駱駝祥子”作了一個極爲巧妙簡潔的解釋,我無法確切地找尋到這一處理的根源,大概只能歸功於對《駱駝祥子》的再次閱讀。在五年之前,我曾上過浙教版的《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但那時的我顯然看不到這些的,這得益我年齡的漸長,閱歷的豐厚。讀《駱駝祥子》中,我讀出了自己,我分明地記得祥子在茶館中孤獨的身影,沉默的眼神,這又多麼像有時候的我呀;我分明記得祥子對三起三落買車的執著,這又分明是我在教學上的起起伏伏啊;於是,我就讀懂了祥子,讀懂了老舍。課堂人生,人生課堂,以這麼一種眼光去看待我教學的每一篇文本,文本中的每一個人物,他們都開始站立起來,活躍起來。我看到《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杜甫作爲一個男人、丈夫、父親的自責;我看到《背影》中父親年輕時幹得大事,老來頹唐如斯的悲傷;我在奧巴馬粲然微笑中看到他祖先苦難而屈辱的身影……我看到一個精彩的文本世界,一條多彩的人生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