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三篇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W 次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1】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三篇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爲此,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注重學生學法和能力的培養:

1、圈點、勾畫的方法,藉助工具書、課本註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讓學生質疑,並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過程中落實特殊文言現象,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於記憶,又利於運用,以加強文言知識,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由於同學們的高度重視和充分預習,整堂課猶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在課堂上,我把“表演”的機會“讓”給學生,爲學生提供體驗和感悟的空間,搭建展示閱讀個性的舞臺,以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珍視學生的獨特感悟。結果,無論是對文言知識的落實,還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學生的思維極爲活躍,積極討論,踊躍發言,場面甚是熱鬧。不言而喻,只有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創造還給學生,這樣的課堂纔會充滿生命活力,充滿智慧挑戰!

在“新基礎教育”理念和“二期課改”精神的引領下,我力求在閱讀教學中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尊重學生用自己的眼光觀察世界,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靈體味人生,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產生閱讀的愉悅感和自豪感,並享受探求知識的快樂。課後,有學生告訴我:“學文言文蠻有味道的,沒有了往日枯燥乏味的感覺。”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預設的課堂容量偏多,致使對某些問題的落實難以深入,不能及時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很難利用新生成的教學資源。課前我跟學生說,這篇文言文老師講完了是要求他們上臺表演的,全班按照小組,分成兩個小集體,一二組、三四組對決,結合課上老師的講解,聯繫現實生活,把本文改編爲一個小劇本。他們可以在小組裏面選人,課後進行一定的排練,兩節課上完之後,我讓他們上來表演,但很遺憾,由於時間等方面的原因,表演不是成功的,其實這是我第一次採用這樣的方式上課,當初心裏有點緊張,怕到時候學生不配合,到時候沒有人願意上來就很糗了。誰知道真的失敗了。我想以後在教學特別是文言文教學中多采用這樣的方法,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進一步關注學生的需求,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努力做到精心設計,機智生成,讓預設和生成相得益彰。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2】

  一、學生主動學習,引進競爭機制。我們習慣了把備課中的所有知識點傾倒給學生,尤其是古文,認爲學生水平不夠,只要能聽、記下來就可以了。本身學習內容深奧艱澀,加上被動學習,剝奪主動權這是許多學生厭惡古文學習的重要原因。所以筆者堅持把課堂還給學生,特別是古文學習。如《鄒忌》一文中的字詞翻譯等基礎知識,全部讓

一、學生主動學習,引進競爭機制。

我們習慣了把備課中的所有知識點傾倒給學生,尤其是古文,認爲學生水平不夠,只要能聽、記下來就可以了。本身學習內容深奧艱澀,加上被動學習,剝奪主動權這是許多學生厭惡古文學習的重要原因。所以筆者堅持把課堂還給學生,特別是古文學習。

如《鄒忌》一文中的字詞翻譯等基礎知識,全部讓學生自己解決,老師只在知識點歸納和文章思想內容上給予引導。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要求必須完成轉註任務。這一條我班學生已經養成習慣,我只要適當監督檢查就是。爲了提高預習效率增強預習效果,在學生自主學習前,我會告訴學生預習完要求若干位同學上黑板完成重點字詞的注音註釋,要求脫離書本,挑戰自己的記憶力。這常常成爲課堂的第一個興奮點,好多學生自告奮勇的上臺,然後還是由學生評改。或者用更明顯的競爭機制,讓各小組互相挑戰,那就更熱鬧了,爲了難倒對方,學生會把書本和教參吃透,充分討論充分自主學習。老師只要注意提醒學生提問時不可進行無意義的挑釁和刁難,專挑怪、難、偏的提問,那將會影響該組的最終成績。在《鄒忌》一文的教學中,這種方法效果甚好。

二、創設真實情境,積極參與課堂。

在《鄒忌》一文的教學中,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課堂,自導自演。特別是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編排的課本劇,,學生既理解了文章內容,又準確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沒有一個學生感到無聊,無事可做,而且競爭槓桿依舊刺激着學生們的神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完了課文。如果在下課鈴響時,師生都情不自禁地說:“這麼快?”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

三、多種教學方式,挖掘學生潛能。

古文學習,我們可能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勢,每堂課按着字音——詞義——句意——段落分層——文章思想內容——寫作方法的套路帶着學生一路小跑,下課時間到了,好,任務完成。至於學生在被老師固定的思路牽了45分鐘後,所得幾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們固然要形成我們的教學特色,卻也不能拘泥於此,一成不變。不妨多做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學習古文,是一種風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學《鄒忌》時,我讓學生小組競賽,自己表演,自己查閱資料,圍繞教學任務多樣方式同時展開,充分挖掘學生潛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都有表現機會。好多學生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再懼怕古文,不再懼怕表現。在師生共同欣賞《關雎》和《蒹葭》時,感受深摯的情感、幽幽的傷感。

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看到了古文學習陽光的一面,也體會到了積極嘗試的快樂,可能在這過程中經歷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們能時刻對教學保持不變的熱情和反思的冷靜,那麼師生同樂一起學習的春天相信很快就會到來。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3】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課文記敘了鄒忌如何諷諫齊王及齊王納諫的故事。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設喻,由已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明確鄒忌勸說藝術,及齊王納諫而使得國勢強盛的意義,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有重要的意義。特別對於現在絕大多數獨生子女而言,如能通過本文學習,讓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更多的考慮一下他人,少一些以自我爲中心,其益處也許是一生的。

課堂上,導入的時候是想通過幾句流傳較廣的俗語引入對如何向國君進諫的話題,但學生反應並不好,可能是我的情緒傳染給學生了(這一點很不好),因此整個就課堂氣氛比較沉悶。當然也可以看出設計精巧的導入對於一堂課的重要性。接下來的整體感知環節主要是通過聽讀錄音,解決字詞讀音及斷句,以及自讀課文解決疑難詞句來實現的。這裏雖然我出示的一些關鍵字詞讓學生齊讀強調了,但仍不到位,比如“今齊地方千里”一句在斷句上學生容易出錯但沒有強調,以至於後面有學生讀錯。在疑難字詞及文意疏通上是讓學生通過預習本的方式完成的,但在課堂上交流不充分,針對性不強,如果提前批改好效果很好一些。

關於第二個教學目標類比說理,主要是通過解題引入對鄒忌諷諫方式的思考。對於課題的理解大部分學生都能清楚的把握,即有兩層含義一是鄒忌諷諫齊王一是齊王納諫,但對於“諷”許多同學不能正確理解,因此這裏應該板書強調一下,可課堂上我卻沒有想到。還有在學生回答的時候,關注度不夠或者說沒有意識到這種生成的重要性,而是過多的考慮自己如何講清楚這個問題。當時有四位同學回答這個問題,第二位同學回答說:“鄒忌是通過自己身邊發生的一件事想到去勸說國王的,由自己身邊的妻、妾、客想到了國君身邊的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想到了國家大事。”最後一位同學回答說:“鄒忌和齊王兩個男人遇到的問題很相似”,這裏兩位同學都看出鄒忌的處境與國君相似的地方,如加以追問能得出其還有一處相似都因此而受到矇蔽。那麼這時再指出這種論證方法是“類比說理”也許學生更容易理解些。

關於學習本文後的一些啓示,雖然學生能夠說出要正確的認識自我,要聽取他人的意見、注意和被人談話的方式等等,但感覺不是很自然感覺像爲了“收穫”而“收穫”,如果放在朗讀品位人物形象時引出這個話題也許效果會好一些。

上完本節課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知識容量“大”,課堂“活”了,學生“動”了,學生不經意間也收穫“多”了。本教學設計主要從學生的“學”出發,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只是爲學生的“學”提供一個平臺。《鄒忌諷齊王納諫》從導課、解題到教師誦讀,學生朗讀等環節,都是讓學生逐步理解文章內容,叫學生譯課文,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師生共同歸納文言知識,幫學生找規律,以利於知識的遷移,這是學生主體性的初步展觀。“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採用分組設目標探究形式,列課文結構,條理清晰;分角色朗讀,聲情並茂;探究諷諫藝術性,分析透徹;小結收穫,更是啓發頗深。這是學生主體性的進一步展觀。總之,整個教學過程,力爭使師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教師既是導演,又是學習的參與者,使教法和學法相互溝通,力圖體現新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