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水鄉歌》語文教學反思

《水鄉歌》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1W 次

《水鄉歌》語文教學反思

《水鄉歌》語文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水鄉歌》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水鄉歌》語文教學反思1

在青年教師優質課賽課上,我選了二年級的課文——《水鄉歌》。《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詩歌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特點,給讀者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秀美的水鄉風光圖,篇末點睛之筆又使人如聞勞動的愉快歌聲,感受生活的美好、幸福。語言文字優美,讀來讓人浮想聯翩。教師應當引導二年級的孩子讀進文中,走進畫一樣的詩中,放手讓孩子去品味、欣賞、誦讀。

爲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誘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一上課就進入想學、願意學習的境界,上課開始,我爲學生們播放了多媒體課件,一些江南水鄉的圖畫,並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對江南水鄉美麗景色來一個初步的接觸。接着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水鄉的美可以用音樂來渲染,用畫面來展現,還可以用詩來描繪呢!夢一樣的江南水鄉,詩一樣的古典風情,讓我們來學習一首讚美水鄉的詩歌,題目叫——《水鄉歌》。請你美美的讀讀題目。

在分析課文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說出“水多”這一特點,然後着重找到有關水多的詞和句子,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抓住詩歌的特點,讓學生反覆誦讀,或個人讀,或小組讀,或集體讀,讓學生真正做到讀中悟,在悟中想。在指導背誦時,我採用形式活潑有趣的對讀形式,學生們有問有答,其課堂氣氛融洽高漲,在興趣中學習,在參與中記憶,學生很快就能出口成誦。

在分析第二小節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個小遊戲,創設了一個情景,我在黑板上貼了一隻事先貼好的小船,問:水鄉只有一隻小船嗎?生1:不只。師:你從哪知道的?

生2:詩句裏的“千隻、萬隻”

師:老師聽出來了,這些詞都說明水鄉船多。那你能把它讀一讀嗎?生讀,評價。

師:老師在黑板畫上幾朵白雲,問:看着滿河的白帆和天上的白雲,你想起了課文的那個句子?

生:白帆片片像雲朵,飄滿湖面飄滿河。師:那你能讀一讀嗎?生讀,評價。並且,我讓讀得好的同學拿起自己做好的小船貼在黑板上,頓時,我們見到許許多多的小船在水鄉飄蕩,同學們可高興了,他們都站起來手握小船讀出自己快樂的心情。

師:大家讀得這麼好,老師也想讀一讀,行嗎?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這麼多的船在幹什麼?(只見學生個個神情專注,陶醉在自己所想象的意境中)

生1:我看見漁民們在船上捕魚,魚兒裝滿一籮又一籮。

在這一朗讀環節中,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相當高,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朗讀過程中把水鄉的美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爲提倡的建構學習理論,把情境教學放在學習環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環境或氛圍,其目的是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從而激發其情感體驗,達到對外作品內容具體而深刻的理解。通過這堂課,我驚喜地看到,學生直觀感受到水鄉風光的秀麗多姿。對同學們說:“欣賞了水鄉的秀美風光,如果同學們能在讀一讀水鄉歌,一定會有一方不同的感受”時,學生便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讀書活動中去。

《水鄉歌》語文教學反思2

  一. 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皮亞傑爲代表的認知心理學家提倡的建構學習理論,把情境教學放在學習環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就是指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環境或氛圍,其目的是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從而激發其情感體驗,達到對外作品內容具體而深刻的理解。授課伊始,通過《江南水鄉》影音資料的播放,在舒緩的音樂聲中,在如詩如畫的水鄉的風光中,學生直觀感受到水鄉風光的秀麗多姿。這樣不僅較好地彌補了學生對不鄉感性上的不足,同時激發學生形成急欲探究新知識、想通過課文內容來佐證影象形象的內驅力。正是帶着這樣情趣與內驅力,當對學生說對“欣賞了水鄉的秀美風光,如果同學們能在讀一讀水鄉歌,一定會有一方不同的感受”時,學生便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讀書活動中去。再如:在三段的精讀教學中,設計以畫促讀,創設情境,學生學習興趣也極大地激發出來。畫要畫好,課文必須要讀懂,學生便饒有興味地去讀課文了。三段的畫方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讀之後交流水鄉的水是什麼樣的,得出水鄉水多、水綠、水清,先讀好這一段再指導學生作畫。第二段在自由讀後,教師作畫,通過課文讓學生感受到船的多,再畫多些帆船,教師畫上雲朵,由畫到文,想起書上哪句話?指導朗讀(白帆片片像雲朵,飄滿湖面飄滿河),由畫促想,這麼多船在幹什麼?在小組充分交流後,有感情讀第二段。先自讀第三段,師小結,水鄉人們通過辛勤勞動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看到這麼多的帆船你能聽到他們在唱歌嗎?這一段雖未畫歌,但通過圖引導學生認識到水鄉人民生活的幸福,真正做到以畫促讀,未關筆墨卻體悟深情的目的。

  二.開掘文本,激活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開發資源的途徑很多,其間有一條取之有效,行之便捷的渠道,這便是文本的二度開發。引導學生透過教材表層,觸摸到文本內最深、最廣、最鮮活的東西。這樣,不僅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逼仄空間裏解放出來,自由馳騁,自主翱翔,而且能有效填補教材的空白,加深學生的感受。在片段二的精讀教學中,當學生說出他發現船不僅多而美時,我讓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美美地讀一讀之後。啓發學生閉眼想象“你看到什麼”、“這麼多船在幹什麼?”“一時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很好地被激活,有的說“我看到了漁民們在船上捕魚”、有的說“水鄉的人們坐在帆船上採蓮”、還有的說“我看見船隻正載着一籮又一籮的蝦、蟹”等,學生豐富的想象及時填補了本小節的空白,從而較好地領會了文本所要表達“水鄉人民爲創造幸福生活而辛勤勞作着”這一內涵,同時也爲領會第三小節“歌唱美好新生活”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超越教材,催化創新。

語文教學不能過度囿與教材本身,要有適時、適度依於教材、超越教材的勇氣和意識,將學到的書本知識,在生活實踐中加以檢驗、盤活和運用,達到學以致用,催化創新。這是新課標倡導的新型的學習理念。片段三教學中,在學生充分感受到水鄉美的基礎上,我適時點撥:水鄉美,我們的家鄉也很美。進而播放太姥山風光、豐富的物產圖。啓發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或模仿文中的詩句誇一誇自己的家鄉。有了文本學習的“厚積”,加之原汁原味生活素材的感官刺激,此時學生便“情動而辭發”,創新思維的火花隨之迸發。於是就有了,“家鄉什麼多?柚子多。柚林一片連一片,世界名果美名揚。”的妙語佳句……這些都是學生自主讀書後所生髮出來的深層次的知識遷移,雖經教師提出,但接下來全由學生“主體”完成。超越教材,溝通生活的過程,實則是進一步幫助學生消化、吸收課本知識的過程、催化知識創新的過程。由於這過程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學生感興趣、願學、樂學,收到“課盡情亦濃”的效果。

《水鄉歌》語文教學反思3

《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詩有三小節:第一小節寫水多,說明水鄉的自然資源豐富;第二小節寫船多,表現水鄉人民的勤勞;第三小節寫歌多,說明水鄉人民生活的`幸福。詩歌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特點,給我們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秀美的水鄉風光圖。篇末點睛之筆又使人如聞勞動的愉快歌聲,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詩歌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採用問答的形式,迴環復沓,琅琅上口。每一小節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與我們的柳州山歌比較接近。

教學時,重點是指導誦讀。在朗讀訓練中,引導學生領會詩歌內容,感受詩歌意境。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讀出感情詩歌每一小節開頭,都採用問答的形式,迴環復沓,讓學生分角色對讀。問句富有情趣,要讀得活潑,答句簡潔明瞭,要讀得更定。每小節問答後面都是具體描述的句子,引導學生緊扣答句的內容,結合插圖,讀懂句子的意思,感受水鄉的景物特點,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讀熟課文後,讓學生回憶柳州的山歌,有的學生馬上說:“我會唱,我會唱……”有的乾脆唱了起來“哎……什麼水面打跟斗咧,嘿了了羅……”我說:“你們能不能歌詞改一改?把《水鄉歌》當成我們柳州的山歌來唱?” 學生們興趣高漲,馬上操練起來,在老師的指導下,終於改成了“哎……水鄉到底什麼多咧?嘿了了羅。哎……水鄉里面水最多咧嘿了了羅。千條渠來萬條河咧嘿了了羅,池塘一個連一個咧,處處綠水蕩清波羅……”。先師生對唱,然後分男女生對唱。並希望回家唱給父母聽。最後把剛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做小詩人,仿造課文形式讚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

本課的教學,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與音樂課的整合。做到以讀爲本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用多種形式來讀課文,體現了閱讀教學的三個層次:感悟、積累、運用。在“感悟”“積累”過程中,發揮學生自主性,突出以讀爲本,在讀中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在導讀環節中,注意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既關注低年級段的閱讀教學要求,又注重讀的層次性;在“運用”方面,讓學生做小詩人,仿造課文形式讚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內容接近小學生的生活,共同讚美幸福生活。

《水鄉歌》語文教學反思4

10月31日我參加了在我校舉行的太倉市公開課教學活動,執教了二年級的語文《水鄉歌》一課,本次課堂教學是我第一次進行市級的公開課教學,說實話情緒有點緊張。但是在學校領導和前輩的鼓勵下,我自信地走上了講臺。我想,即使自己達不到最最理想的效果,但這個過程也一定會讓我有所收穫的。這堂課還有幸得到了教研員薛老師的指導,記得第一次試上完後,薛老師對我的課進行了一次細緻的指導,可以說老師的評課一針見血,直達釜底。“你與文本的對話體現在哪裏?”薛老師的一句話便點中要穴,是的,語文課又怎可繞道而行呢?在薛老師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見後,我又對文本進行了仔細的參透,盡力將老師的意見內化爲自身的體會,在領導和前輩手把手地引領下,我成功地完成了公開課教學,那幾天雖然很累,但我很欣慰,因爲我始終相信有付出纔會有收穫,付出得越多,收穫也越多。

如果說上課是一次課堂教學的實踐和展示,那麼評課就是一次深層次的剖析,上完課後下午我們進行了評課活動,雖然我的課得到了老師們的一致好評,但是薛老師後來仍向我指出了幾個細節之處,讓我真正體會到了小語姓“小”。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個片段:引導學生回答:水鄉人民的生活是怎樣的?有一個小朋友馬上舉手回答:“是優美的”。顯然答案不合適,當即,我問小朋友:你們覺得生活用優美這個詞語合適嗎?孩子們否定了這個答案,那個小朋友便失望地坐下了。隨後便有學生接着回答了“幸福”“快樂”等詞語。聽到我滿意的答案我很高興,之後的教學順利進行。老師在評課時就向我指出,如果當時孩子回答了“優美”,他顯然是感受到了水鄉人民的生活是美好的,但沒找準詞語,如果要用優美,改成“水鄉人民生活的環境是優美的。”這樣引導豈不更好嗎?是啊!這樣既讓小朋友明白了優美這個詞語來形容生活不合適,也讓他們知道了優美一詞正確的用法,可謂一舉兩得啊。聽了老師的評課後,頓覺茅塞頓開。這種細節之處其實更能體現教師的素質和教育機智,我想這也是我今後的努力的方向。

公開課已在上週二告一段落,但我的思考並未結束,例如:語文課如何從真正意義上做到以學生爲主體,如何把握好語文課堂教學的節奏,如何進行有效的引導才能使課堂更精彩等等,這些都是我上完課後一直在思考的。這次的教學實踐只是我教學生涯的一次小小練兵,以後的路任重而道遠。在這裏我想再次謝謝給予過我幫助的老師們,沒有你們就沒有我這次的成長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