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二年級上冊《水鄉歌》教後反思

二年級上冊《水鄉歌》教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水鄉歌》教後反思之一

反思背景:

二年級上冊《水鄉歌》教後反思

新課標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言的學習與學生其他方面的學習應該有機結合。小學生的語言學習是整合的學習。全語言教育的新觀念告訴人們,人的學習是符號的學習。從早期語言教育的角度來看,語言既是兒童學習的對象也是兒童學習其他內容的工具。全語言的研究者吸取了維果茨基的觀點,認爲任何符號系統學習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因而建議將不同的符號系統交叉運用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來。例如,在語言學習中運用藝術、戲劇、音樂、舞蹈等手段。這種打打破學科界限的學習,不僅有利於小學生的語言學習,而且有利於小學生其他相關領域內容的學習。小學語文教學應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相整合,語言的學習和語文素養的培養,並非只有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進行,其他學科也可以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各學科教學活動可以爲學生提供豐富的語言活動的素材。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各學科教學中有利於語文教學的因素,在設計和組織各學科教學時,積極創造學生語言交流和表達的機會。例如,在音樂課上,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所聽到的樂曲反映出的內涵,用語言去描述音樂所展示的情景,用語言來傾訴自己聽到音樂的感受等。基礎教育的實質,就是圍繞着人文教育這種“精神底色”,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在目前的教育實施過程中,每一學科都各自爲政,每一學科都自命不凡。數學終歸是一堆乏味的公式符號,語文就是字、詞、句、段、文,音樂等於視唱,美術等於繪圖……一切都侷限於互不相關的表象之下。而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章,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與思想品德、數學、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思維方式、知識背景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學科的融合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有可能實現的。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綜合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語文和課程融合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我們低年級語文組開展了的課題研究。《水鄉歌》的案例正是圍繞這個課題設計的。

執教完《水鄉歌》一課以後,我認爲做得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 查得仔細

語文課文中的許多內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邊環境、歷史背景等。課前可以讓學生查閱各種資料,瞭解有關的知識介紹,爲學習、理解課文做好準備。在教學《水鄉歌》前,我讓學生蒐集水鄉的詩歌、短文、圖片等資料,爲學課文打下基礎。另外再蒐集家鄉揚中的特產資料,爲下面的詩歌創作做鋪墊。在這種信息集成式作業完成過程中,學生處於大語文的學習狀態,視野得到了開拓,信息處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 讀得用心

朗讀是這節課的重要環節,也是我認爲做得最成功的地方。初讀課文時,我設計了一個闖關遊戲,寓識字教學於玩樂之中,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方式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通順。精讀課文時,我主要通過指導學生以情促讀、以讀激情,來達到感悟詩句的目的。用想象練讀、看畫美讀、以唱促讀、表演朗讀、互讀互評、同伴競讀等形式表現出詩歌的語言魅力。我還重視對學生閱讀過程中感受、體驗和理解的評價,讓學生在愉快的朗讀中感悟課文內容,感受閱讀的樂趣,進而喜歡閱讀,願意閱讀。

三、唱得傾心

在學生用多種形式讚美水鄉以後,教師動情演唱《水鄉歌》,學生伴舞,使師生的感情更融洽,產生了熱愛水鄉的心靈共鳴。配樂朗讀也使語文教學與音樂學科完美融合。

四、 想得入心

在學校,愛國主義教育應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尤其是語文教學。在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順理成章的,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將教材深挖一步潛移默化地薰陶感染學生。《水鄉歌》描繪了一幅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水鄉風光圖,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美好生活。在教學時,我通過課件影像、教師描述、學生想象作畫、感情朗讀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感悟“水鄉景色美,水鄉人更美”的道理,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 編得真心

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使學生持續發展。”在教學的最後,我讓學生先交流課前蒐集到的有關家鄉特產的資料,利用多媒體播放揚中美麗的風光,使學生感受到家鄉的美麗,再模仿課文的形式,編一首《家鄉歌》並動手寫下來。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是滲透了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又提高了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爲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鋪設橋樑,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這節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寫字教學時間再充裕些就更好了。

  《水鄉歌》教後反思之二

《水鄉歌》是小學語文第三冊第1單元中的一篇優美的詩歌。詩歌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特點,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秀美的水鄉風光圖。詩歌讚頌了水鄉秀麗的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詩共三節,字數相等,勻勻押韻,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第一小節寫水多,說明水鄉的自然資源豐富;第二小節寫船多,表現水鄉人民的勤勞;第三小節寫歌多,說明水鄉人民生活的幸福。 詩歌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採用問答的形式,迴環復沓,琅琅上口,是一篇訓練朗誦的.好材料。 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獨立識字的能力,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讀課文,有一定的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的能力。下面,我從以下幾點,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反思:

一、溫故而知新,複習舊知識事爲新知識的構建引路搭橋, 在學習本文之前學生接觸過描寫水鄉識字詞串,對水鄉有一定了解,已經形成一定感知。在教學中,學生初讀前,就要求讓學生讀了課文後就聯繫之前學過的知識來說說你對江南的印象,這一步通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自己尋求問題的答案,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內容,發揮了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到自己的力量,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爲以後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課文配有描繪水鄉風貌的插圖,在教學中我就以此突破學生難理解的疑點,對於“白帆片片像雲朵”的指導,我就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進行想象,幫助學生進入詩歌的境界。通過生動的語言、圖畫,再現與課文有關的情景,使學生再現表象,形成新表現,產生各種不同的情感體驗,產生強烈的願望去閱讀課文。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還有很多令人遺憾的地方。如讀的不夠充分,不到位,精讀部分能讀懂了,但離讀美還有一些距離。還有就是練習續寫、仿寫詩歌這方面的意識還不夠強。葉聖陶曾說過:“理解之後必須能夠運用。”讀是閱讀的基礎,運用纔是學習的目的,要使學生真正將課文中的規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必須設計遷移運用的練習,讓學生在說寫中學會運用規範的語言。上好一節課是要千錘百煉的,再給我一些時間,我會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