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故鄉的秋》教學反思大綱

《故鄉的秋》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故鄉的秋》教學反思(一)

《故鄉的秋》教學反思

在本班普通班課堂教學中進行了教學實踐,教學效果不明顯,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後語文課代表與我私下交流時一語道破天機,“課前基本沒有預習,對文本的內容不熟悉,傷感悲涼,憂鬱孤獨的感情不能較好的領悟。他說:“課堂上若能有充分時間品讀就好了。”教學設計方案嘗試按散文文體規律: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學思想去組織教學,讓學生在教師營造的“故都的秋”獨特的秋的意境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生動活潑地獲取知識,合作發現、協同發展。

教學是把雙刃劍。在教學過程中,若能有效的整合文本資源和學生資源,可能是另一重境界了。這堂課給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學前,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尊重學生的獨特閱讀體驗,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只重視問題的解決而忽視問題的發現。其實,與解決問題是思維的兩個互逆的過程,兩者缺一不可。

教材只是作爲教學活動展開的一種文本和載體,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有必要重新對其審視和反思,充分挖掘整合其中的審美價值和人文價值,教學的模式決非是一個個框框,倘若教師揹着框框進課堂,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生個體,手腳都會被束縛,就不可能生成活的課堂。

《故鄉的秋》教學反思(二)

雖然《故都的秋》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在領悟上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以寫景散文的角度去理解,難度就變小的多了。

因此,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爲突破口,結合背景資料,師生互動,以品讀,聯想等方式進入散文的鑑賞。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貫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學理念,採用由“感受到“領悟這種漸進發展層次,通過引導學生認真品味散文的語言,並通過語言感知作品中呈現的物象,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陶冶學生的情操。

接着設置五個總綱性問題:

①故都的秋最本質的特點是什麼?

②找出帶有色彩和聲音的詞語說說作者描繪的秋聲秋色有何特點。

③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漂泊者,面對如此冷清的秋色,傾聽如此微漠的聲響,你的內心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④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調的香山紅葉,有遊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寫沒有寫,爲什麼?

⑤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有什麼特點?從教學流程看,我覺得設計的是較有特色的,目的`是較明確的,但並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後和其他老師及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才意識到,一則課前學生預習的並不充分,對課文內容並不熟悉,感傷、悲涼的情感沒有較好的領出來;再則課堂品讀的時間不夠,學生沒能很好的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打亂了學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熱烈。

其實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對學生真實水平的關注纔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以學生爲主體設置教學,多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讓學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中去,纔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開放的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合作、創新是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時代賦予教育的品格與內涵。它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挑戰,它要求我們關注每個生命質量的提升,關注每個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新時代的教育需要我們重新定位教育的價值追求,從教育方式到學生的學習策略,從師生關係到同伴關係,都需要有助於具有自主、合作、創新精神與品格的人的充分發展。

確立這一新的教育觀念,將有助於我們站在時代的高度來自覺反省、檢討我們以往的教育,有助於我們只爭朝夕地克服應試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壓抑,對創新能力的摧殘,對創新型人格的蔑視,有助於使素質教育的推行有更明確的方向,有助於素質教育的實施落到實處。

“美經常主觀的,這就需要從理清寫景狀物散文的“物-我關係入手。通過作者所選擇的物象及其特點來考察作者所追求的美的特點,並以此體察作者心靈世界。方法有兩點,一是宏觀上的,要“把握結構、理清思路;一是微觀上的,要“品味語言、領悟感情。

微觀的文本細讀主要兩個層次,一是語言形式與情感關係方面的,一是景物與情感的關係方面的。

《故都的秋》是傳統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有利於對學生進行審美鑑賞訓練,使學生進入審美藝術的殿堂,從而使學生體悟情與景之間的關係,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手法進而學以致用。

但作爲經典,《故都的秋》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在領悟上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爲突破口,結合背景資料,師生互動,以品讀,聯想等方式進入散文的鑑賞。

從教學流程看,我覺得設計的是較有特色的,目的是較明確的,但並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後和其他老師及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才意識到,一則課前學生預習的並不充分,對課文內容並不熟悉,感傷、悲涼的情感沒有較好的領出來;再則課堂品讀的時間不夠,學生沒能很好的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打亂了學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熱烈。

其實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對學生真實水平的關注纔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以學生爲主體設置教學,多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讓學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中去,纔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開放的思維,否則,就無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的。

“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體系,教學的模式絕非是一個條條框框的預設。倘若教師揹着框框進課堂,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生個體手腳都會被束縛,就不能成爲活的課堂。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重在備課中多設想學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傾聽學生的意見,真正做到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

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貫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學理念,採用由“感受到“領悟這種漸進發展層次,通過引導學生認真品味散文的語言,並通過語言感知作品中呈現的物象,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陶冶學生的情操。記得上這一顆時也正值秋天,當時的環境使學生能很快地進入教學情境。

我用了一個課時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對散文進行鑑賞。開篇的音樂和我的聲情並茂的導讀奠定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鑑賞慾望。學生們爭先恐後起來,課堂不時碰撞出火花,一些不愛說話學生也搶着發言,氣氛相當活躍。教師的真情獨白深深的打動了學生,贏得全班熱烈的掌聲,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整個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過這次教學,我思考着在高中的散文教學中,如何通過美讀引導學生鑑賞,如何在文學作品中感受人文精神,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等,探索出高中語文新的教學模式。我的幾點思考如下:

一、在自主學習中注重美讀

二、在合作探究時,將“品與“讀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