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集錦8篇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集錦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集錦8篇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

《口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最後一課(20課),是講讀課。本文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過描寫口技表演者摹擬深夜一家四口夢中醒來、繼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發出的精彩聲響,以及賓客沉浸其中、如癡如醉甚至以假爲真的反應,生動地再現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藝,讀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二、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一些重點虛實詞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詞,一詞多義,表示時間的詞,數詞的應用。

2、學習本文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並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應用。

3、體會我國民間口技藝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感受古人用簡約語言營造的廣闊想象空間。

三、教學難重點

本文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

四、教學設想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了綜合學習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與學法就遵循這一原則爲指導。

1、 教學方法:以興趣激發學生,聽、說、賞、寫結合。發現法:深挖文本,篩選有效信息。合作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2、 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現有設備,多媒體(課前準備並放映《洛桑學藝》的光碟)。

學法指導

課前預習法,掃清字、詞障礙。學會整理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合作交流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多媒體播放相聲《洛桑學藝》(爲學生創設一個實際接觸口技藝術的機會,激發他們對我國民間藝術的興趣。)

口技藝術是我國曲藝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這種民間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口技》。

(二)、請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和落實字詞

精讀全文、分組發現:

第一組:發現文中用法特別的詞

第二組:發現文中古今異義的詞

第三組:發現文中一詞多義的詞

第四組:發現文中表示時間的詞

做的快的同學,輪到你自己嘗試獨立地進行發現了!你該積累一個怎樣的詞語板快呢?(這個步驟是爲了那些學有餘力的同學準備的,讓他們有自由發揮的空間。)

(三、)聽、說、賞、寫

1、聽誦讀

首先,我們來欣賞一段精彩的《口技》誦讀表演,請大家用心觀看,用心品味,用心發現 (播放視頻)。

其次,讓我們向名家學習,用心將課文朗讀一遍。

(1)、文中有一句話可以概括全篇的內容,請發現,找出來。

(2)、文中有一個字可以領 起全篇,請發現,找出來。

2、說場景 、賞語言

名家的精彩的誦讀表演,把我們帶回到了口技表演的神奇境界之中。下面,讓我們帶

着對口技表演的美好印象,走進課文場景,進一步體會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能,品

味作者林嗣環是如何表現口技之善的。(找出相關語句,展開合作探究學習。)

(1)、說說口技藝人的表演,先後摹擬出哪些?每個場景的表演內容是什麼?觀衆反應如何?

場景:夢中驚醒------漸入夢鄉------火場百象

表演內容

夢中驚醒:犬吠、欠伸、囈語、大啼、婦嗚、絮絮、夫叱

漸入夢鄉:齁聲、婦拍兒漸止、鼠作作索索、傾盆器聲、咳嗽聲

火場百象:大呼、齊哭、百千大呼、齊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聲、風聲、求救聲、搶奪聲、潑水聲------無所不有

觀衆的反應

滿座寂然,無敢譁者

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爲妙絕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 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2)、用“口技表演之善,從------幾句話可以看出,它善在------”的句式,說說你們的探究結果。

(3)、再讀課文,歸納作者的描寫爲什麼這麼成功?

文章表現口技藝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現在:

對聲音的正面描摹

觀衆反應的側面烘托

對簡單道具的反覆描寫

其實,大家剛纔的交流都圍繞着一個“善”字展開。我們可以這樣說,正是因爲口技表演者的“善”,纔有作者林嗣環筆下精彩描寫的“善”,正是因爲作者林嗣環筆下精彩描寫的“善”纔有了我們欣賞品味的廣闊空間。課文《口技》給我們做出了繪聲繪色描寫場景的精彩範例,它在寫法上,無論是善於抓住文眼作正面描寫側面烘托,還是首尾呼應,或者是凝練生動的語言應用等方面都給我們作出了示範。學習本文就是要學習它的這些寫作技巧。

3.學寫作(學以致用)

下面請大家借鑑並運用所學技巧進行寫作訓練。出示漫畫《口技鳥啼表演》,要求學生根據漫畫內容,加以合理想象,看圖說話演繹成文。

提示:(一)、要抓住畫面內容,圖一表現口技鳥啼表演者站在麥克風前以口腔配合手的動作,摹擬鳥啼,神情如癡如醉;圖二則表現幾隻鳥兒環繞在口技鳥啼表演者的上空,鳥兒紛至沓來,顯然是表演者的逼真摹擬引來的,由此可見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演技。(二)、要緊扣漫畫內容,展開合理而生動的想象,演繹成文。

六、板書設計 對聲音的正面描摹

善 觀衆反應的側面烘托

對簡單道具的反覆描寫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情境營造,激趣導入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於提供刺激物,增強氣氛,還在於語文學習需要薰陶感染。這一節課就體現了信息技術全程營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學一開始,就利用課件,通過放映《霸王別姬》的MTV和騰格爾的歌曲《力拔山兮氣蓋勢》營造氣氛,把學生帶入項羽英雄末路的悲壯中,調動學習興趣。

二、以生爲本、朗讀感悟。

語文新課標註重了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在《烏江自刎》一課的執教中,陳老師非常好的做到了這一點。首先陳老師在第一課時疏通了字詞的基礎上讓學生初讀課文,想象畫面整體感知;然後就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朗讀,進行自由朗讀品位;再讓學生進行個別朗讀,說說自己爲什麼喜歡。通過朗讀,學生能侃侃而談。經過了這一環節學生初步的感悟到了項羽的威武,豪爽,死的悲壯,爲深入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

三、比較閱讀,拓寬思路

《烏江自刎》是第二冊語文讀本上的一篇課文,這堂課陳老師就如何正確使用語文讀本爲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示範。在同一個作者的筆下,同一個歷史人物,在不同的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鴻門宴》中項羽更多表現出來的剛愎自用,而《烏江自刎》中的項羽確是威武自信,充滿豪氣的。

在學生初步瞭解品味了文章,知道了文章是通過語言動作來刻畫項羽之後之後,讓學生思考:揣摩項羽當時的心理與處境,說說透過這些語言和行動,你看到了怎樣的項羽?這個項羽和《鴻門宴》中的項羽有和異同?你更喜歡哪一個?讓學生在比較中深入且全面的瞭解了項羽。

在此基礎上,陳老師還能拓寬學生的思路,就“英雄是如何沒落”的問題,還提到了劉邦的看法,又將項羽和勾踐做了比較,讓學生對英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學法遷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以學生爲本的新課改中,提出了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堂中,陳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

通過兩篇課文的比較閱讀,在探討了“英雄如何走向末路”之後,陳讓學生自由組合學習小組討論“亡項羽者何也”。經過小組討論,最後由學生彙報學習結果。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而且增強了創新的意識和團結協助的精神。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斑斕多彩的人類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風情源遠流長,民俗文化是斑斕多彩的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現代社會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越來越淡,於是,讓學生通過課本瞭解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顯得尤爲重要。本課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篇課文。通過對《本命年的回想》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能多留心,多觀察,多思索,多積累,學會從生活中尋找豐富的寫作材料,從而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父母,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作者通過回憶幼時過年的點點滴滴,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極富濃郁地方特色的風景畫。表現了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剛學過沈從文的散文《端午日》以及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了一些瞭解,也已經感受到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爲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本班學生回民佔90%,沒有過年的親身體驗,只是通過周圍漢民生活、電視、網絡等媒體來了解過年,所以,讓學生對本課本命年的回想提起興趣比較難。因此,在講課時要在這方面下功夫。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字詞的正確讀音及書寫;2、瞭解過年習俗中所蘊涵的鄉土風情,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鄉土文化,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感。3、欣賞作品展現的民風民俗圖及生動傳神的語言。

教學重點:

1、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2、品位生動傳神的語言。

教學難點:

1、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2、能說出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對過年的獨特感受

二、說教法學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加強閱讀指導,主要由學生通過閱讀來了解文意。

教學思路設計:學生學習自主閱讀爲主;教師輔以提問引導、講解評價,串聯全課教學。

說教法1、複述法:學生通過對文章內容的複述來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2、朗讀法:“熟讀百遍,其義自現”。反覆朗讀課文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說學法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動筆勾畫、積極讀書。2、發現法: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知識。

本課所用的教法學法是依據《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貫徹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說教學過程

(一)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1、教師問: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學生根據經歷和經驗說自己的答案)那麼這些傳統節日中那個是過的最隆重的呢?我們班以回民同學爲主,許多同學肯定會對老師說,我們是回民,不過春節,對這些節日也不感興趣,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因爲你既是回民,更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只要是屬於中國的東西,我們都應該去了解它,認識它。通過你的周圍或者在電視上,人們在過春節時有哪些慶祝方式呢?學生自主回答。2、總結學生的回答,引入本課教學。春節,對中國的老百姓來說,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每到春節,人們會用各種方式去慶祝,表達人們對節日的喜愛。本課《本命年的回想》就描繪了一副鄉村過春節的民俗畫。

(二)走進作家教師簡介作者,並明確補充作者及其創作風格

(三)整體感知下面大家自己朗讀課文,回答這樣三個個問題

(1)本命年和春節有什麼樣的關係?(2)處理生字詞(3)文章是怎樣引出春節這一話題的?(4)文章主要部分描述了人們過春節的熱鬧氣氛,主要描寫了幾件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來?

1、解題:本命年,我國習慣用十二生肖記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輪迴一次。(統計班內本命年的人數),這篇文章是作者六十歲時,正逢自己的本明年,回想過去過年的熱鬧氣氛,有感而發。

2、字詞檢查濃郁簸箕篩子門檻秫秸闔家鬼祟(崇高)玉米糝兒

疙瘩鬏磕頭(嗑瓜子、瞌睡)

3、本文先寫二十四節氣,引出春節,這樣更襯托了春節的色彩繽紛。

4、舊時過年的風俗:①炒年貨②吃臘八粥③買糖果④挑絨花⑤殺牲畜⑥備糕點⑦送竈王爺⑧換門神⑨守歲⑩拜新年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設計理念: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不同的學習個體,對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互動是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讓互動走進我們的課堂,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發生命活力與創新精神。

當今的語文課堂,越來越顧及到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和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強調學生在閱讀中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創造意義,而不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獨特體驗。互動探究式學習就是給學生一個親自實踐的機會,學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在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學會獨立思考、勇於創新。

設計依據:

初一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多角度、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將有助於開拓同學們的創新思維和隨機應變的能力。並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從而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和參與熱情;同時,採用多種朗讀方式,促使學生的想象,達到深思妙悟;討論中做到師生、生生互動,既陶冶了情操,培養了思考和表達能力,也學會了探究和合作。對於初一學生來說,本課時設計無疑增添了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誘發他們嚐到主導學習的甜頭。

筆者設計如此品評方案的目的即是幫助學生找到理解文章的最佳“切入點”,從而調動學生提高賞析作品的能力,使其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形成個人見解,然後通過交流,瞭解他人觀點,共同提高。

同時,通過朗讀,對語言感覺的培養,文學素養的提高,寫作能力的增強,都有很大的幫助。

教材分析:

《北國秋葉》一文是初中第一冊課外讀本上的一篇散文,與第三單元配套閱讀。整個第三單元的課文都是優美的散文,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向同學們展示了包括江河天地、春風雨雪在內的多彩多姿的大自然美景,鳥飛魚躍,花開花落,日升日沉,乃至僵石枯樹,一切無不有生氣蕩乎其間,一切都充溢着活潑的生命。

通過閱讀,陶冶了學生們愛美的心靈,鍛鍊了他們發現美的眼力。《北國秋葉》的作者薛爾康用他豐富的聯想,切深的感受、精緻的語言,把北國秋葉的震撼人心的美,傳達給了讀者。作爲一篇語言雋永優美、感情強烈真摯散文作品,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反覆朗讀,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片斷和詞語,以達到感情上的共鳴。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通過情境體驗來理解《北國秋葉》的內容,感知《北國秋葉所傳達的意境和情感 ;理清思路,揣摩語言,發現語言表達的魅力;聯繫實際,多閱讀,開闊視野。

2、過程和方法:經歷自讀感悟、合作探究的學生、文本、教師三者“對話”過程;提高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懂得珍惜生活,熱愛生活。

教學基本思路:

通過“思考讀——探究讀——無聲讀的這幾個環節,有淺入深,有表及裏,循序漸進的展開學生、教師、文本三者的“對話”。

教學過程概述:

一、導入——創設意境,感受情感

(大屏幕展示出秋葉的畫面,配以“秋日私語”的音樂)

師:聆聽着優美的旋律,欣賞着翻飛的落葉,你是否已經陶醉其中呢。今天,讓我們跨越時空,隨着沉醉於這美景中的薛爾康,和他一起好好愛一回這北國的秋葉。

二、思考讀——感悟文本

學生自我誦讀,初步感受理解文章的內容,老師要求學生在“北國秋葉”前加一個修飾語,並能說說這樣加的理由。

設計意圖:

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了解學生經過自讀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突出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調動學生閱讀感知教材的主動性,培養其主體參與意識。

過渡:在同學們聲情並茂的朗讀中,豐富精彩的答案中,我們原以爲乾枯的秋葉一下亮麗了許多,在作者的眼裏,北國的秋葉是美的。美在它的色彩斑斕,美在它的飄灑飛揚。接下來,如果你們能潛心地讀課文,與作者靜靜地對話,那麼,就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你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寫的最精彩的地方圈點批註,協商你想說的話。

(大屏幕顯示)

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羅丹

三、探究讀——賞析文本

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力求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看看除了色彩斑斕、飄灑飛揚,作者還有哪些感悟?

學生邊讀邊批註,邊交流邊討論,班內討論交流個人見解,學生說明作答理由

學生可能會從落葉的動態美、色彩美轉而談到追求自由、樂於奉獻、珍視生命之類的感悟,儘可能讓學生暢所欲言,並要注意提醒學生自己的體會應從文本中來。

(大屏幕顯示)

1、在大自然生命的啓悟下,我們應該懂得怎樣感謝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李丹

2、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宗璞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理,真正做到與作者共鳴,而且本設計強調了學生從朗讀中感悟,強調了自己的感悟與文本的關係。學生既能客觀地說出自己的見解、看法,也能恰如其分地點評同學的意見;能誠懇地指出同學理解的不正確之處,也能接受同學善意的批評,這樣的練習,把學生置身一種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辯論、置疑,能充分展示學生自己的學識風采,挖掘自身潛在的能力,增強學習的信心。

四、無聲讀——超越文本

有聲的讀書是一種對話交流,無聲的讀書更是一種凝神思考,最後請同學們默默地讀課文,來質疑,向書本挑戰,向作者挑戰。請學生再讀課文。

在朗讀默讀過程中,學生相繼提了兩個問題:

1、既然提到了生命,我有一個困惑:爲什麼秋葉選擇生命最美好的時刻告別人世。是否意味着容顏的美麗比生命更可貴?

2、作者是因爲“南方的秋葉凋落得遲緩,顯得不情願,甚至,總有一些樹葉不知依仗什麼神奇的原因,乾枯發硬的還會掛在光禿禿的枝丫上”才討厭它,那難道那神奇的原因不能看作是對生命的渴求嗎?”提這個問題的學生甚至聯繫到歐亨利的小說《最後一片落葉》,說掛在樹上的葉子是生命的象徵。

設計意圖:

杜威認爲:“知識不可能是固定的、永恆不變的,它是作爲另一個探究過程的一部分,既作爲這個過程的的結果,同時又是作爲另一個探究過程的起點。”這一過程的設計旨在啓發學生的獨特感受,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學習過程中,不重具體結論,讓學生在比較中多一些思考,不迷信權威。新課程的學習對“教”與“學”的關係提出了新要求,教師不能是灌輸者、說教者、支配者,其作用在於組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學習、有效學習。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究過程。協助學生完成小組內的分工與合作,不要單打獨做。

作業佈置:

對於學生提出的兩個問題,任選一個,尋找合作伙伴,找資料,寫看法,整理成一篇小論文。

要求:

1、學會廣泛查詢、下載相關資料。

2、寫作小論文或解決製作電子作品

3、探究題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學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結論,只要談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設計意圖:

作業的不統一是爲了體現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給學生以自由發揮、發展的空間,使有着不同的生活經驗、不同的知識背景、不同的興趣愛好的學生能夠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能。同時,通過探究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多元化的學生就有多元化的教學,多元化的教學就有多元化的設計。本執教者的說課教案是按照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本課教學目的,學生的學習目的,新課程設計的原則設計的。分爲三大板塊:一、說教學設想;二、說教學流程;三、說板書設計。

  【教學設想】

一、總體教學設想

1、把握新教材特點,理解本課編排的目的。

2、知曉學生學情,爲共同學習奠基。

3、與學生同閱讀課文,同在一個平臺上探討人生的哲理。

4、在自讀中感知,在合作中領悟,在探究中啓迪,在實踐中運用。

5、注重讀寫過程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張揚個性,亮出自己。

  教學設想闡述:

1、把握教材特點,理解課文編排目的:

(本課選自人教版教材七冊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是一篇學讀課文。這篇課文是著名的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寫的。它主要是寫了作者回憶自己童年8歲時一次脫險的經歷,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再大的困難,只要我們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將困難化解爲一個個小的困難,最終戰勝困難。)

整個第四學段的教材編排的依據是《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編排的外在線索是與生活的聯繫,內在線索的是按三大板塊: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而本課是屬第一板塊:人與自我。這個單元都是談人生。寫的都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閱讀這些課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2、知曉學生學情,爲共同學習奠基:

(從教材的編排特點,看本課,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學讀課文,它是第一二單元人與自我中的主要課文。作爲一篇學讀課文,教會學生讀書,即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這是最主要的。而面對剛進入第四學段的(初中)學習生活的學生,從教育心理學的分析看學情:其一,天真、活潑,富於表現力。其二,面對着帶有故事情節的課文,喜歡讀。其三,喜歡討論,喜歡發問,喜歡探究。其四、喜歡說自己的故事。然而難點是對一件事或一個活動中蘊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難度。

面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長處,採用多種學習方法引導、和學生同攻難關。爲共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與學生同閱讀課文,同在一個平臺上探討人生的哲理:

(因爲本文就是通過作者在童年時爬懸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後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難,就應在懸崖上走下一樣,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體驗,和學生同在一個平臺上,同讀課文,同探討人生的哲理。)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這篇課文是整個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因此對今後的語文教學有着重要的意義。它是實現新課改理念的開端,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引導與組織下使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主要內容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啓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達到理想境界,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

因此在教學中,我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朗讀課文,品味語言。注重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句,在朗讀中品味,感受詩歌的內涵。

2.注重理解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句意,結合自身實際瞭解作者的思想。

3.把握詩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敢於拼搏,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課文:

聯繫我們登雞冠山的情形提問:當我們站在山頂,都看到了什麼景象,那時那地你有何感想?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初讀課文,解決字詞障礙。

教學生學會預習,掌握常用字的書寫。

四、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爲什麼分爲兩節?

學生自由讀課文,與小組合作朗讀,探究。

學生朗讀感悟,老師指導朗讀。

五、研讀賞析:

學生朗讀,教師引導品味揣摩語言,共同探究賞析。

六、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這首詩給自己的啓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獲得自己的人生體驗,從而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作業: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教材簡析】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是藝術大師豐子愷先生散文作品中一篇內涵深刻、耐人尋味的佳作。文章描寫了作者幼年時與小夥伴們在月下畫竹影的有趣遊戲及對中國畫的認識,充滿了童真、童趣,揭示出“藝術和美常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的主旨。

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會課文表現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是教學的重點;領會“藝術和美常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的主旨是教學的難點。

【目標定位】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我確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學會在生活中去發現、創造美;認識到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根據教材的知識構建特點和七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好問的特點,確立知識與能力目標: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提高我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我確立的過程和方法目標: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理念】

創造性地學習運用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求知慾。有機滲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學習語文,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並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感悟,鼓勵他們有創意地表達,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結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實驗課題,展開輕負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實驗研究,構建師生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逐步形成“師生同學,質疑釋難,分享體驗”的教學風格。

 【學習過程】

 一、自然導入

師: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學習第18課——豐子愷的《竹影》。(板書課題)

1、揭示學習目標:

⑴ 能說出課文的主要情節。

⑵ 理解課文描寫所表現的童真童趣。

2、先學後教:

引導學生進行“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式學習,養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

⑴ 輪流誦讀課文,自主學習,積累生字詞。

設計意圖:朗讀是學生自主與文本進行對話最直接的方式。輪流誦讀,自主學習,積累生字詞,夯實基礎。

⑵ 速讀課文,自主合作,概述主要情節。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圈點批註,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充分利用語文學習資源,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 的好習慣。循序漸進,爲品讀課文、合作學習做好鋪墊.

⑶ 品讀課文,合作學習,理解童真童趣。

設計意圖:在合作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 產生更多的火。當學生有了心得之後,讀相關的語段就會感情充沛,評述就會更準確。教師對學生的朗讀和評述應及時予以鼓勵、評價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並作必要的補充和歸納,引導學生掌握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4、當堂訓練:

課堂作業(出示投影):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請提出來,讓我們相互交流;如果你有什麼新的體驗,請說出來,讓我們一起分享。

設計意圖:通過大家的探究學習,觸發學生的靈感, 說出自己最真實最深切的體驗,讓學生學有所得。發揮語文教材的例子作用,向生活延伸. 在師生共同的交流切磋中,達到多人蔘與表達,互相溝通,分享學習體驗的教學高潮。

5、結束語:

法國傑出的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發現美。”

讓我們共同走進生活的語文課堂,用我們的慧眼去發現美吧……

設計意圖:教師寄語,讓課堂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讓學生由課堂走入生活進行語文學習,延伸語文課堂。

二、板書設計

18 竹影

豐子愷

月夜相聚

藝術和美常蘊含在生活 不是缺少美

童稚的活動中 描繪竹影 而是缺少發現

藝術教育

(設計意圖:展示學習成果,突破教學難點,分享學習體驗)

 【體驗與反思】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當堂訓練爲主線。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增強了,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在合作學習中,優生的學習態度、解題思路和方法一目瞭然,不僅有助於差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更有利於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相互取長補短,以優輔差,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不僅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與創新精神,還加強了師生之間的學習與交流。教師要走到學生中間去,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

輕負高效的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研究,既要做到符合課堂需要,激發學生興趣,又要落到實處,收到實效,這有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但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學實驗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困惑,亟待研究解決。如怎樣使少數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在“後教”過程中,怎樣讓兵教兵的效果更顯著?如何落實“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如何實現從洋思模式各自特色的飛越?還需要我們去不斷研究。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各位老師:

大家好,非常榮幸今天能跟各位老師做教學上的交流,因爲我們一直接觸的是人教版的課本,對河大版的課本只是在評優課時接觸到一些,所以在這裏,只是就《四季交響曲》一課,把我備課時的一些心得向大家作一彙報,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課程設計指導思想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而對於語文素養課標解釋道:“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所以作爲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着力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綜合能力。想要達到這個目的,每一課就要制訂相應的學習目標。《課標》中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爲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繫,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作爲新課程的實驗教材,冀教版教材吸收了近年來語文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成果,在閱讀、寫作方面的安排體現了新的語文教育觀。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它致力於從三維目標上形成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拿到教材之後,發現其中的確有不少新的東西,完全按照以前的模式來上就很難體現實驗教材的價值。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爲這堂課的設計思想應該是從文本出發,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充分的感受文本,調動積累,聯繫生活,生成並交流對文本的獨到的感悟。此外,語文課堂上應該有朗朗讀書聲、熱烈的討論聲,有思考和積極發言的時間和機會。

  二、內容分析

第四單元屬於散文單元,其中有兩篇著名的散文《春》與《濟南的冬天》,這兩篇文章更多的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對自然的喜愛和抒發人生的感悟,《四季交響曲》是第四單元的第四篇文章,本文選自作者的散文集《心靈的筆記》。這是一篇歌詠大自然的散文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一雙慧眼努力發現大自然四季容顏的變化,並用深刻的筆觸抒寫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無論在語言形式,還是思想意境,都稱得上一篇賞心悅目的佳作。但與以上兩篇不同的是,作者的描寫重點並沒有放在四季各自不同的季節特徵上,作者曾在本文的創作談中說她寫這篇文章是“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努力發現它們在不同季節的細微變化,並用自己的心靈與自然對話。”其對話的目的也就是“託物言志”。因此,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信念,是掌握課文內容的關鍵。作者一向“崇尚真誠、善良、勇敢的品質崇尚拼搏、奉獻的精神,對現實生活中的投機鑽營者、自私自利者……抱着一種鄙棄的態度”。而七年級學生由於生活閱歷、思想認識等諸多方面的侷限,對於本文主題的理解和把握不能深透到位。那麼,先讓學生理解了作者寫作本文的思想基礎,也就不難理解作品中透視出的社會的發展與變革,更不難理解其間蘊含的作者對人生及生命價值的特有感悟。解決了上述問題,學生就能理解本文頌揚美德,抨擊陋習的主旋律。

因此,我是這樣確定該課文的學習目標的:

知識與技能:學習本文景物描寫中蘊含深刻哲理的寫作手法,學習將景觀人格化、形象化的詩一般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鑑賞能力、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賞析詩一般的語言;通過合作探究,理解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對社會陋習的批判,對公平、公正、無私、善良、坦誠、拼搏等美德的熱烈追求。

  三、學情分析

這個階段的學生剛由小學升入初中,朗讀能力、閱讀能力都不是很強,對抒情的哲理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體會,對所謂“託物言志”概念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層。針對這些實際情況,我主要從朗讀入手,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在不斷的“讀”中逐步加深對“美”的體驗,逐步感受四季中蘊含的哲理。在調動起學生積極情感的同時,引導學生賞析文章的美,品味寫景的方法,以期讓學生有所收穫。

這樣一番分析之後,就形成了《四季交響曲》一課的具體教學方案,整個教學過程包括:導入、鋪墊、品析、總結等環節。下面就其中重點的環節談談自己的設計思路。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人說,季節就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春是一個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夏是一個熱情率直的小夥子,秋是穩重的中年人,成熟豐厚,冬則是親善長者,端莊肅穆。女作家楊林勃用她清新優美的筆調向我們抒寫了她對四季獨特的感受,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的四季世界。

思路:我的導語設計有兩個目的,一是爲下文品析四季形象作鋪墊;二是使學生感受到四季不僅僅是自然現象,其中的深意也和我們的社會息息相關。導語形式很簡單。在這裏我想說的是,有的老師很看重導入語的設計,的確,精美的導入除了具有引入過渡的工具的作用外,還應該承載一定量的思想文化。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讓學生將之與課文內容對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拓學生視野和思維。但相對於一篇課文而言,導入只是第一步,不能因爲導語的效果而把相當的精力放在此,而忽略了對文本的研讀。其實,乾淨簡潔的導入開門見山,既能順利過渡,又能節省時間,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可能更爲實用。

(二)教學結構的處理安排

1.整個課程的安排採用了“板塊式”的形式。

第一板塊:教學鋪墊——字詞積累

饕餮 蟄伏 濫竽

情愫 請柬 桑葚

思路:這些是學生容易讀錯和理解上有困難的詞。要使學生能夠正確的理解文意,理解詞義是關鍵,還要會讀。所以字詞的積累是賞析文章的前提,是學生積累語言,豐富語言的重要過程。這個過程不能省略。我覺得,在課堂上,不但讓學生會識字,還要大聲的朗讀出來,這樣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

第二板塊

品讀——整體感知、細節賞析

思路:這是課堂講授的主體部分,目的是通過反覆的朗讀,針對性的賞析,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達到預先設定的教學目的。這個大板塊中又分爲三個小板塊

四季向我們走來——整體感知

我們感悟了四季——美文賞析

用心發現生活——拓展練習

思路:基本的思想是“讀——品——悟”的模式,以讀帶品,拓展訓練,既是對文章內容的總結,也是對學生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的一個訓練。“讀”貫穿於始終。這個目的在講課時基本達到了。

第三板塊

總結

思路:關於文中內容及知識點的總結實際已在第二板塊中得到了解決,在這裏是表達教師自己對大家的期望,爲情感教育作結。

關於“板塊式”教學法

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對“板塊式”教學的一點想法。

什麼是“板塊式”呢?板塊式教學法是針對一節課,一篇課文而言的。把課文按照各個不同部分,分成幾個“塊”狀的教學內容進行備課。這是爲了授課時靈活使用而設定的。換種說法,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教學設計的模式,或者說是一種教學設計的手法。

我之所以採用它是因爲考慮到“板塊式”教學的幾個優點,

1.使課堂教學有序進行。其課堂教學結構清晰的表現爲“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課堂教學內容明顯的表現爲“一塊一塊的來落實”,將全課的教學板塊連綴起來看,呈現出一種層進式的教學造型。

2.由於教學中的每一個板塊都着眼於解決教學內容的某一角度、某一側面的問題,於是每個板塊就是一種半獨立的“小課”或叫“微型課”,這就需要精心地研讀教材,優化、整合課文內容,提煉出可供進行教學的內容板塊,提高課堂的授課效率。

3.由於“板塊”的出現,就需要考慮板塊的切分與連綴,考慮板塊之間的過渡與照應,考慮板塊組合的科學性與藝術性,這就改變了常規的備課思路,讓學生充分的佔有時間,真正的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爲實踐活動的主體。

板塊式的教學思路由於有“板塊”的劃分有時會顯得過於齊整、過於剛勁而不夠柔和,也可以採用一些方法對其進行改進,可以淡化板塊意識而操作手法大致不變,如運用藝術的穿插手法來自然的形成板塊,如用文學性、情景性的語言來美化板塊的命名等等。如:可以把板塊設計爲:積累、品讀、感悟,也可以設計爲學習活動一、學習活動二等等,比如我識字的板塊的名稱爲“教學鋪墊”,而從整篇文章來講,文章語言優美含蓄,猶如一首動聽的樂章。我在設計時,就把自己的整堂課看作一首樂章,所以板塊就命名爲“樂章”,這樣可以使學生更細緻的體會全文流暢的結構,以美的眼光來欣賞本文。

這種形式也是餘映潮老師的一個獨創。給各位老師再舉一個例子。

課文:《紫藤蘿瀑布》

設計理念:美文需要美教。用“美”來結構全文的教學過程。大致過程是一一品味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教學內容之一:學習積累

1.作者簡介。

2.切進課文中"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關於生死謎、手足情的"這句話,簡介作者寫作本文的特殊背景。

教學內容之二:認識課文

聽讀課文,認讀文中的生字,朗讀課文。

請同學們敘說自己的初讀感受, 話題:你認爲這篇課文是一篇什麼樣的課文。

教學內容之三:品味文中的花之美

1.同學們選讀課文,自由朗讀文中描寫花之美的句段。

2.話題討論:說說自己品味到的描寫花之美的句段並用朗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體味。

教學內容之四:品味文中的情之美

請同學們緊扣文中的字詞句,體味作者在文中抒發的真摯情感。

教學內容之五:晶昧文中的意之美

教師指出,所謂"意",在這兒指文章中的"意味",即文章中意趣與情味,文章中讓人覺得意味深長的地方。

教學內容之六:課堂學習小結

2.指導朗讀,讀出“味道”。

古人說:三分文章七分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中學語文教材薈萃了諸多名篇佳作,其中有衆多頗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寄寓着各種撼人心魄的情愫意緒。它的美,不是單憑老師的分析、講解學生能獲得的。洪鎮濤曾說:“讀,是語文課的第一教學法,抓住了‘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要領”。“操千曲而後知音,觀千劍然後識器。”應在讀中讓學生從審美對象中獲得美感,增強審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語文新課標的階段目標第四學段(7-9年級)中指出:學生要“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四季交響曲》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文章,語言凝練、雋永。是朗讀的好材料。所以,在課上我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

1。用“讀”貫穿全文,形式多樣。我在第一個板塊中主要通過讀的方來讓學生初步感知四季的形象。形式有齊讀、分組讀、個人讀等等。如:

師:結合老師的提示,請你深入的認識我們的四季朋友,做出小結,並把相關的段落有感情的讀出來。

此外,爲了更好的調動學生朗讀的熱情,我在閱讀方式上也進行了小小的改變——變換人稱。例如:

冬天來了,帶着冰刀,帶着雪箭,帶着威風凜凜的氣勢闖入了這個世界。冬天來了,萬物都經受着一場嚴峻的考驗。面對這場考驗,世間的一切都在急劇地變化着。天上的星星重新組合起隊形了;地上的山峯換上一副剛毅的面容了;樹木的家族爲節省開支甩掉豪華的服飾了;林中的野獸們不敢坐享其成,漸漸閉起饕餮之口了;小小的蟲蛇們怕掉了隊麼?都蟄伏起來,積蓄着能量,去構築明年輝煌的夢了。

把文中的“冬天”改爲“我”,學生以“我”的口吻鏗鏘的讀着冬的嚴肅,彷彿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嚴肅的法官,切身體會文中蘊含的哲理,效果還是不錯的。

在進行第二個小板塊的教學時,學生進行美句賞析,我的要求是必須有感情的讀出來,整體下來,學生讀的時間非常多,應該說很好的理解了文章。

2。加強指導,提高朗讀質量。

在學生朗讀時,我強調要注意重音與節奏,並請學生進行示範朗讀,效果不錯,課堂氣氛有了一個小小的高潮。如:

夏天來了,是槐樹花兒告訴我的,它贈我一串串潔白的珍珠;夏天來了,是紫紅的桑葚告訴我的,它點染我一腔多彩的情愫。

  關於朗讀

關於這個環節,我有一些小的感悟。

1.課堂上應該有教師的範讀。隨着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許多老師喜歡用名家名人的表演性朗讀替代自己的範讀。固然,多媒體上的朗讀,普通話比較標準,朗讀技巧比較嫺熟,而且還常常配以色彩鮮豔奪目的畫面,優美的音樂,似乎課堂的氛圍更濃烈一些。但其實,它遠遠不如教師音色也許並不美髮音也許並不標準的朗讀親切,真實,對學生的感染力影響力更大。曾聽過餘映潮老師的一節《三峽》示範課,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餘老師範讀課文時,抑揚頓挫,和風細雨,緩緩道來,真是一種美的享受。但餘老師說他爲了用普通話朗讀,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高聲朗讀成功後,他又練更難得低聲朗讀。在他的課上,學生總會像模像樣的模仿他的朗讀,去感受文字的美。在講該課時,我擔心時間的緊迫,沒有範讀,只是稍作點撥,但我發現學生的朗讀還是停留在小學生一字一句拖長聲音朗讀的方式上,影響了朗讀的效果。

2.通過朗讀讓學生更好的接觸文本,方式要多變,以提高學生讀的興趣。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對於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語文課的朗讀教學顯得尤爲重要。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創造能力相對比較弱一些,可他們的形象思維和模仿能力卻要強得多,他們對課文內容、寫作技巧等的學習還未產生很大的興趣,卻很熱衷於朗讀,對磁帶的語調、教師的表情模仿得快、準。因此,初中的語文教學,朗讀是必可少的。教材中的教讀課、自讀課都應不同程度的過好朗讀關。學生可以通過朗讀理解課文的詞句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薰陶感染,又能鍛鍊用語音描繪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聽、說和寫作水平,加大語文爲生活服務的力度。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朗讀,檢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傾向、認識水平和運用程度。讀的方式,老師們可以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情形的不同而有所選擇有所變化。爲的是努力讓學生保持朗讀的積極性。

有一段時間,爲了趕進度,節約課堂的時間,我總是把讀課文的環節放在課下,讓學生以預習的方式來解決,更少有朗讀指導。有些偷懶的學生自然就不讀,這樣就造成了有一部分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練,講課就更不上,更重要的是,缺乏了朗讀,就缺乏了對文章細緻而美好的感悟,久而久之,學生審美的神經自然就會遲鈍,腦海中留下的只能是對課文簡單的分析和肢解之後的枯燥。

3.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朗讀教學的設計可以從重音、停頓、強調、語速等方面進行指導。仍拿餘映潮老師的朗讀指導做例子。他在講《三峽》一課時,提出三個在讀時應注意的問題,讀好“領起”詞的短暫拖音;讀好四字詞語的節拍;讀好特別之處的頓音。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再讀效果果然有了很大的改變。如:

讀好“領起”詞的短暫拖音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於/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時/朝發白帝

雖/乘奔御風 則/素湍綠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

讀好四字詞語的.節拍

如: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讀好特別之處的頓音

如:清/榮/峻/茂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一篇文章這樣讀下來,非常漂亮。

3.“主問題”的設置

關於“主問題”

在傳統閱讀教學中,字詞的積累,標點、語法、修辭等的分析,文學以及文化常識的識記等等,繁瑣、細碎、雜亂。有些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某個重要的語段就能列舉幾個或十幾個問題,知識點“沙化”現象嚴重。由於這樣的教學大多帶有靜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點往往不能牽一“練”而動全“篇”,缺少指向與滲透文章的“合力”。

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是相對於課堂教學中這些過多、過細、過淺、過濫的提問而言的,就是指“主幹問題”,它在課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能起主導作用、支撐作用,能讓學生真正進行整體性閱讀,從而提升學生的發展性學力。餘映潮老師認爲,“主問題”是閱讀教學中立意高遠的有質量的課堂教學問題,是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牽引機和粘合劑,在教學中呈現着“以一當十”的力量。

如果一節課中分層次的出現幾次“主問題”,那麼就必然能形成幾個教學的“板塊”,這又使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深刻的變化。如:

在講課時,每一個板塊我也嘗試採用了這種辦法,

以“四季檔案”的“主問題”來體會四季的特點,爲理解文章解釋的哲理打基礎;第二板塊以“請你從內容、修辭、用詞上對文中的美句談出自己的看法。”的“主問題”把握文章的語言。第三板塊以“從下列詞中任選一詞,寫一段話,表達思想感情”的思路讓學生模仿,進行拓展。

這樣就避免了課堂繁瑣的一問一答的形式,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來對文本進行較爲細緻的思考。說實在的,我的設計並非完全意義上的“主問題”,這只是一個嘗試, “主問題”運用得好,在課文教學的初讀階段,可牽動對全篇課文的深刻理解;在課文教學的進行階段,可形成明晰的課堂教學思路,形成學生呈主體性參與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在深化階段,可激發思考,引發討論,深化理解,強化創造,形成波瀾,釀造課堂教學的高潮。

“主問題”的設計角度可從着眼於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分析課文、欣賞課文、探究課文的角度來進行,也可從多元的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多側面地分析人物習慣形象、多角度的品析文中的美點妙處、多板塊的積累文中的語言材料、多手法的對課文內容進行“再表達”的角度來設計。

下面,用一個完整的教學構想來具體表現上述說法:

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

創意:以跳讀爲基礎,設計三個“主問題”,用“自助”“探究”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實現對課文的整體與讀教學。

1.請你用一則日記的形式記敘畢業典禮的經過。

2.你對文中英子的父親瞭解多少?結合課文的記敘說說你的印象。

3.你認爲爸爸對英子的影響有哪些?如果你是英子,你會對爸爸說什麼?

4.美文賞讀

作者楊林勃是個詩人,她的詩樸實秀麗,富有意境與哲理,在國內詩壇有一定的影響。人說詩文不分家,詩人出身的她寫起散文來,自然別具一格。她把詩的意境與語言帶入散文。她用抒情的筆法去敘事,用形象的語言去狀物,因此作品中就有了詩的感應,詩的聯想,詩的激情。它不但用凝練的語言描摹四季景物的變化,而且又含蓄的觸摸到社會與靈魂的多個層面,充滿哲思,撼人心驚,詩意盎然,意蘊深遠。

鑑於七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過深刻的分析只能讓學生一頭霧水,於是我適當降低了難度,以讀帶析,從學生接觸過的分析用詞、修辭方法入手,並結合課後設置的練習來體會語言凝練含蓄的特點。並給出一定的語言模式,目的也是降低難度。

(1)賞析詞句

請你從內容、修辭、用詞上對文中的美句談出自己的看法。

我認爲, (句、詞)美,因爲 。

學生選取的內容還是比較廣泛的。如:

冬天來了,帶着冰刀,帶着雪箭,帶着威風凜凜的氣勢闖入了這個世界。——修辭:擬人、排比,寫出天寒水冷,萬物肅殺的景象。

圓圓的果實,圓圓的豆谷,彷彿給這一年畫上一個個圓滿的句號。——用詞:“園園、圓滿、一年,一個個”描摹形象,限制範圍,突出特點。

她帶來生命,復活了香花也復活了毒草;她帶來了音樂,喚醒了沉寂也生出噪亂;她捧出了綠色,畫出了明媚也增長了陰影;她賜予了溫暖,創造了舒適也生出了睏倦。——對比的手法,寫春天的無私善良

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找出的句子要帶感情地去讀,一是強化朗讀意識,二可以通過帶感情的朗讀,使學生更好的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學生讚辭是在原文基礎上的總結,在總結的過程中要對所學的內容做一梳理,又要有自己的感悟,既是對理解文章主題的的昇華,又是一次練筆的。事先給出例句,便於學生模仿,也降低了難度。

把心中的讚詞獻給你鍾愛的季節。

我喜歡你, ,因爲 。

(3)音樂的加入。

馬克思說:“只有音樂才喚醒人的藝術感覺。”自古以來文學與音樂就有着難解之緣,優美的音樂流入語文課堂,在營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審美的鑑賞離不開想象,閱讀文學作品,往往容易禁錮在文字裏,但在音樂所展現的虛渺空靈的世界裏,人們的想象可以自由馳騁,思維更具發散性。

這個環節的目的是把學生帶入到美的情境中,使學生深入的體會美、感悟美,進而感受美的境界。通過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啓迪智慧的目的。

五、教後反思

作爲一節公開課,我努力發揮自己授課的特長,

1.從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到他們對文章中揭示的人生哲理不能透徹的理解,從欣賞的角度年入手,降低難度。

2.以讀爲主,各種朗讀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反覆的誦讀中體味情感。

3.形式上力求有一定的個性化的設計,不希望落入俗套。

4。在時間的安排上,我很注意張弛有度的設計,其實,一堂課的節奏就比如一篇生動的小說,也有開端、發展、高潮與結局,如果把每個板塊看成是其中的一部分的話,導入1分鐘,字詞4分鐘,整體感悟朗讀12分鐘,品析20分鐘,拓展5分鐘,總結1分鐘。有鋪墊,也有高潮。我也在嘗試着使自己的課上得有波瀾。

  關於備課

在這裏我還想說幾點關於備課的感悟。

1.平時多看書,多學習,多積累

上完一堂課下來,我覺得最累的階段不是講課,而是調動自己的積累備課的過程。我越來越感受到了平時積累的重要性。“書到用時方恨少”,我沒有教過冀教版的教材,對於這篇文章的瞭解更少,腦海中似乎根本無“米”下鍋。時間緊迫,我感到了上課時從沒有的緊張感。

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似乎越來越不太關於於平時的積累,一箇舊教案,一本參考書,成了我備課的全部,更在平時以班主任工作忙爲藉口而懶得仔細備課了。餘映潮老師的講學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與老師示意教研員的身份,在50歲時才登上講臺的。在這之前,他寫下了《中學語文教案品評100篇》廣泛接觸各種不同的課堂創意,他自己定了許多教育專刊,每一篇文章都作了詳細的筆記,其間又發表了中學語文教學教研各類文章近千篇。“厚積”才能“薄發”,多年的積累使餘老師信心十足地登上講臺,獨創了“板塊式”教學思路和“主問題”設置的教學實踐。而上課備課都是他在自己業餘的時間完成的。

餘老師說:“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是佔有時間,勤奮學習;發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鑽研教學,突破專題。”“語文教師的第一‘課外’閱讀是語文專業報刊,語文教師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煉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在課堂上怎樣指導學生腦力勞動時說“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夠應付自如的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挑選出最重要的來講。如果我知道的東西比我教給學生的東西多20倍,那麼我在課堂上的思想和語言就不知不覺地是針對學生而產生的”。在談到教師的教育素養時又說:“爲什麼教師要懂得那些課堂上並不學習的東西以及那些跟中學所學的教材沒有直接聯繫的東西呢?這是因爲:關於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應當只是他的知識視野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爲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一個教師如果在備課時沒有充分拓展自己的視野,而只是對單個文本的內容、課堂教學形式、媒體的選用等孜孜以求,就如同將房子建在沙灘上一樣,無論房子的樣式多麼別緻,房子的裝修多麼精美,都不是一間好房子。

選入課本中的內容如同海面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凸現在水面上,如果想了解這八分之一就需要了解水下更多的部分。不僅需要對教材和教參做深入細緻的研讀,而其需要自覺地廣泛涉獵有關的知識,像海綿吸水一樣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稱爲“背景”的東西,並把這些東西進行內化,變成對教學有用的東西,這樣,文本在學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現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藍色天空做映襯的一幅圖畫。

這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好好做一些事情。餘老師說:“做珍惜時間的人,做嚴謹謙遜的人,做勤勞刻苦的人,做熱情善良的人,做胸懷大度的人,作堅持不懈的人。”

2.吃透課本,創意設計

餘老師說:“語文教師的任務,是把教材讀‘厚’,把教材教‘薄’”,我們能否圖利《教參》,脫離網絡的拷貝,精心鑽研課本,拿出自己的創意呢?

記得曾有機會在一所學校裏聽三位教師教這篇課文,都是按着盼春、繪春、贊春的順序裏清理文章思路,都是按照順序用了五幅圖概括繪春部分的具體內容,雖然教師不同,學生不同,教法幾乎完全相同,很難看出那位教師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聽完課後,我曾有過一個假想:如果沒有《教學參考書》,三位教師都去獨立的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方案,恐怕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的“相同”。畢竟每一個人閱讀教材後的感受存在着差異,畢竟每一個人處理教材的能力有高下之分。而“差異”和“高下”正是產生教學多樣化的條件,事實本該如此。現在,因爲大家都按照《教學參考書》上課,教師們對教材的獨特體驗和感受沒有在教學中反映出來,他們所做的只是《教學參考是》代言人的工作。這種現象,不是偶然的,是較爲普遍存在、大家都習以爲常了的“不正常”。

固然,《教學參考書》有它的積極作用,諸如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研究資料、教學設計等,幫助教師拓展視野,開啓思路。如果用《教學參考書》取代了教師自己對教材直接的閱讀體驗,取代了教師自己量力而行地教學設計,那麼,就違背了《教學參考書》編寫者的初衷。實施新課程後,《教參》的編寫有了進一步的改進,資料性的作用加強了,目的就是要引導教師“決定性的戰役自己打”。錢夢龍先生指出:“看一位教師是否成熟,主要標誌有兩條:一條是在教育思想上是不是有明確、一貫的追求,另一條是有沒有獨立處理教材的能力。”因此,在教學生,我們還真的在這兩個方面下一番大的功夫。

在去年11月份,我校邀請餘映潮老師來我校講學,與老師精巧的課程設計,完美的重點提煉讓我們大開眼界。但更令我們震撼的是餘老師每一篇課文的備課材料都將近萬字,從自己對文種感情的理解,到某句話的含義,甚至細緻到對某一個字的理解。餘老師都一一作了記錄。餘老師的每一篇課文都有三種以上的教案設計,他說,在不同的地方講同一篇課文,我的教案都是不一樣的。而一次講座,他的講義竟打印了整整73張,特級教師於漪曾在《於漪文集》的自序裏寫道:“要潛心鑽研教材,取得試試用教材帶領學生學好語文的主動權。查檢資料,獨立分析,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一篇篇課文反覆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脈絡、篇章的構成、語言的運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或許是參考資料少的緣故吧,我反而能夠集中精神,精心研讀文本本身,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在準備講課的時候,我首先做的就是撇開資料,像老師要求學生一樣的朗讀、默讀課文,印象中反覆讀課文將近百遍,學習目標該如何確立?應該以怎樣的方法指導朗讀?重點品析新文章的那一點?每考慮一個問題,就要對文章進行一篇系統地研讀。就在這一遍遍的“讀”的過程中,作者的思路,文章的重點也在我的腦海中漸漸由模糊變得清楚起來。這樣的創意一定是自己的。

以上是我在上課之後的一些感悟,其中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請各位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