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彙編六篇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彙編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6W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彙編六篇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竹影》是初中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本文是篇涉及到繪畫藝術的自讀課文,文中敘述是我和幾個小夥伴在充滿童真童趣的遊戲——藉着月光畫竹影,中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

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作家對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也可瞭解在豐子愷眼裏“兒童是天下最真的人”是塵世中最真實、純然的生靈,也許,藝術和美就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二)說教材的特點

其一,文中涉及到遊戲的話題,有利於保護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

其二,文章涉及到的繪畫藝術能落實語文審美教育的功能。

根據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因而本文的切入點在品析喜愛本文的基礎上,將其化爲自身的情感體驗。

(三)說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從中國水墨畫與西洋畫對比中找尋中國藝術文化的些許特質。

確立“情感和態度”目標: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確立教學重難點

1.品味本文充滿童趣的生動描寫(重點)。

2.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文中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領會蘊含在童稚活動中的藝術的美(重點)。

3.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昇華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些許認識。(難點)。

(四)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採用“激趣——感知—品讀—討論—欣賞—延伸”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注重文本閱讀,個性閱讀”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並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感悟,鼓勵他們有創意地表達。)

2.說學法:

整體閱讀、個體閱讀。

  三說教學過程

用兒歌《影子》導入,學生齊讀兒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影子是個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個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於影子的文章——《竹影》,希望今天的學習對大家有所啓發。

(二)走近作者,走進課文(展示你的蒐集成果):你能介紹一下“豐子愷”嗎?

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人。名仁,又名嬰行。他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漫畫家、文學家、美術家和音樂教育家。他的漫畫風格獨特,富有創意,內涵深刻,耐人尋味。他的散文在文學史上也有很大影響,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甘美的回憶》《率真集》等。

豐子愷被國際友人譽爲“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子愷漫畫

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可見,兒童是他漫畫裏最重要的角色。在豐子愷心裏,兒童自由純潔、充滿想象力,遠勝過險惡虛僞,沒有活力的成人,希望用畫筆喚回人們的童心。可見豐子愷在繪畫、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而這些成就與他從小就愛在生活中去發現、思考分不開的。豐子愷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在繪畫、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這些成就與他從小就愛在生活中去發現、思考分不開的。下面,就讓我們從閱讀作者的文章開始,走進《竹影》,走近豐子愷。

(三)自讀課文,整體感知(展示你的自學成果):

1.自由誦讀課文,自主學習,積累生字詞(新課標: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2.初讀課文,合作學習熟悉文本,設置問題。理解與本文中心、寫作特點緊密相關的問題,討論釋疑。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體現問題教學法』

初讀:

1.你認爲哪些字容易讀錯?請提示一下。

這些字詞你都會讀會寫嗎?

愜意qiè參差不齊cēncī撇piě蘸zhàn口頭禪chán乘涼chénɡ千乘之國(shènɡ)

(古代指四匹馬拉的車一輛爲一乘)參加(cān)人蔘(shēn)

2.用簡潔的一句話概括課文的內容。

看——畫——評——聽——悟

(3)你怎樣看待遊戲與藝術的關係?

(美的姿態)

(活的神氣)

遊戲創新“美”藝術

其實,藝術並非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

(4)如何理解文中語句“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

(細看以下圖片,而後作答)

豐了愷——腳踏車、取蘋果吳昌碩——《墨竹圖》管道昇——《煙雨業竹圖》羅中立——《父親》

趙子昂——《浴馬圖卷》

“照相”是對事物真實的反應,

“符號”是抽象地指稱事物。

中國畫重寫意,重神似;

西洋畫則重寫實,重形似。

思考: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做遊戲,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野花編花環……想一想,你是否也在進行着一種藝術上的創造,是否也有藝術上的發現呢?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竹影》編排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第四單元,是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主要選編的是與文化藝術有關的文章。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安塞腰鼓》、《觀舞記》中的舞蹈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但是學習的內容並不僅限於文化藝術, 像《竹影》中不僅有中國畫的藝術內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現。

本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要有意識地擴大學生學習的課堂,儘可能地引導他們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瞭解相關的知識,培養相關的能力。對於文化藝術的學習和理解,也要儘可能地鼓勵學生開闊視野,接觸各種各樣的文藝形式,豐富文化素養。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對文化藝術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2、教材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

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結合本單元教學目

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1)情感和態度目標: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學會在生活中去發現、創造藝術的美;認識到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2)知識和能力目標: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過程和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前兩點側重能力目標,後一點側重學習方法。這是符合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等人關於教學目標分類六級認知理論的。全文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着重表現了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爲教學重點。至於後半部分有關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內容,引導學生稍微瞭解即可,定爲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本課主要使用誦讀法,提問法和討論法。

誦讀法:"教學千法讀爲本",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初讀全文--聽讀全文--導讀全文,最後個人誦讀;從方式上看,個別學生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到交替運用輪讀、聽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散文味,欣賞、領悟散文的優美語言和優美意境,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爲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鑑賞能力,我在問題的設計上下了很多功夫。根據認識原理,設計了層層深入提問教學法,四個提問"切入""順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氣呵成,分別解決課文的整體、自主探究、教學重點和難點。特別是整體感知部分,把全篇課文講析內容全部帶了出來,希望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達到提高學生欣賞散文能力的目的--這是提問法。

語文教學不應該只有教師的提問,學生自主性的體現還包括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質疑問難,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在課堂上留足一定的時間給學生提問、探討,不失爲一種好方法——這是討論法。

採用"激趣——感知——品讀——欣賞——遷移"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三、說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說:"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爲重要。

這節課在教學中將朗讀訓練貫徹到課堂始終,引導學生在朗讀、析讀、講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散文的重要方法--誦讀法。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爲此,安排大量的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根據系統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原理,採用四人討論小組討論活動,把全班分爲十六個大組,確定發言代表,調動各層次學生積極性,收到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課前確立預習步驟,提供預習方法,已形成常規;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讀書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第一步、導入新課

人生就象一條河流,穿越高山、丘陵和平原;人生又如一棵大樹,衝破外殼、阻攔和遮蔽。那人生哪個階段最值得我們回憶呢?(童年)大家知道《童年》這首歌嗎?(讓學生上臺唱一小節)哦,原來童年停留在池塘邊的榕書樹上,原來童年在老師几几喳喳的粉筆書寫聲中,原來童年在那一個個遊戲中。那你想知道豐子愷先生的童年是怎麼過的嗎?那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竹影》,去感受作者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吧!板書課題。(這樣導入從聽覺上吸引學生,營造氣氛,開啓學生形象思維。)

第二步、簡介作者

1、請同學在班上介紹豐子愷的情況,明確豐子愾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他在繪畫及散文方面創作成就頗豐。

2、教師展示兩張豐子愾的漫畫,請同學來說說漫畫的內容和特點。初步感受中國畫的特點。

第三步、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用一句最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2、教師出示生字、詞和讀音,探討問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設計遵循漸進原理,由淺入深,爲品讀課文做好鋪墊.)

3、明確中心

問題:作者在本文想要表現什麼樣的中心?討論後明確:本文表現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第四步、體驗童趣

教師過渡語: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遊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麼,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的表現了童趣?找出來,有感情的朗讀,並試着說明理由。(“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當學生有了心得之後,讀相關的語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摯。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應鼓勵、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第五步、質疑問難

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在預習、朗讀中發現的問題,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班上交流,共同解決。

預設問題:一次童年的遊戲,在一位獨具慧心的藝術啓蒙人(爸爸)的引領下,“我”和“我”的小夥伴從一次無意的遊戲,走進了藝術的殿堂,並領略了中國畫和西洋畫各自的魅力,下面讓我們借這次語文課,也來欣賞一下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藝術魅力。拿前面的兩張漫畫和兩張水粉話,請同學說說他們的不同之出。(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是一個很專一的理論,教師如果過多的解釋,反而會越描越黑,通過畫圖的對比,讓學生憑藉自身的審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藝術的美。同時,擴充藝術的欣賞內容,也增強了語文課的容量,學生得到藝術的薰陶,對自己的終身發展也有益。)

第六步、延伸拓展。

小結引入: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遊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遊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語文學習既要讀透課文,但有不能侷限於課文,應向生活拓展。由童年的遊戲引發的體驗,應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蔘與說話,互相溝通、互相合作,學生的積極性高,表現欲強,這也符在合活動原理。)

第七步、課堂小結

學生根據學習的所得,用一句話說說自己的收穫、感受。

教師小結:羅丹也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讚美生活的美。(我們經常說要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可教師總是有千萬個不放心。學生通過學習,文章的思想、意蘊打動了學生的靈魂,他們就能說出自己最深感受和體會。教師的小結,讓語文課堂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第八步、佈置作業

請以“如果我是家長”爲題寫一篇短文,暢談自己的教育構想。(文體不限,字數不限)

以上我從四個方面闡述了這節課有關設想,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附件:

板書設計:

竹影

豐子愾

畫竹影 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重形似

正音材料:

撇(pie)蘸(zhan)

愜意(qie) 水門汀(ting)

口頭禪(chan) 參差不齊(cenci)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春》(板書:課題及作者 朱自清),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閱讀課文。

下面我將從課標要求、教材理解,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逐一闡述我的教學設計與設計理念。

  一、教材分析

前兩個單元分別是教會學生感悟人生、珍愛生命,而本單元則是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領略自然風光。單元中的每篇課文無一不向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薰陶。

《春》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徵,用詩的筆調,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抒寫出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更是一曲春的讚歌。

  二、學情分析

春天是學生熟悉而喜愛的季節,他們都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這篇文章語言口語化,平易好懂,節奏明快,形象生動,極富表現力,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基於以上的分析,根據語文課標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及教材特點,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體會本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朗誦能力,背誦這篇文章。

  三、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熱愛自然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通過語言感悟春天的美麗。

  五、教學理念

1、強調學生自我的閱讀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加大語文閱讀量和口語交際環節,重視培養語感。”還強調“要加強朗讀,重視閱讀感受和體驗。”“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將指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讀”,在“讀”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內涵。

2、聯繫現實生活。充分調動學生在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來閱讀本文,並思考爲什麼面對同樣的景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體現新課程的“大語文觀”,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語文,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3、重視互動合作。《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平等、融洽交流討論的互動合作,引導學生在互動合作中自主構建探究問題、發現解決問題途徑的閱讀方式,並逐步學得合作技能。

  六、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營造出自然、美麗、溫馨的春天,給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2、朗讀教學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篇好文章是讀出來的,因此,將各種方式的讀貫穿於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學,學中悟。

3、探究討論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寫作成功之法。

  七、學法指導

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自主評價老師範讀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朗讀抒情散文,體會春的優美意境;在分小組合作探究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獲得研讀、精讀、品讀的學習方法,品味文中傳神的語句。

  八、教學流程

(一)課文引入

“讓學生說說自己心中春天的樣子,以及對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調動學生的生活儲備。同時展示課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樂,給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悅的氛圍。讓學生由景入情,進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體感知課文

第一,通過教師富有情感的朗讀和多媒體課件的配合,在學生頭腦中描繪出春天的景象,而課件文字的背景畫面又暗示了該段文字的主題,情景交融,把學生帶入朱自清先生《春》的世界。

第二,通過學生對老師的朗讀進行評價以及自讀,激勵學生髮揮想像對文章進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對春的感受和作者對春的感受進行碰撞,同時讓學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讀技巧,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第一,分小組討論六幅春天的畫面,並且給出“研討提示”,但學生的研討並不限於提示,允許學生各抒已見,尊重體驗的個體差異,不求結論統一和唯一,重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體驗閱讀的過程和方法。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抓住表現景物特徵詞語感悟春的美麗。如“春草圖”,通過“偷偷地”、“鑽”、“嫩嫩的”、“綠綠的”等詞語來表現出春草嫩綠的特徵;通過人的動作“坐”、“躺”、“踢”、“滾”、“跑”、“捉”等詞語,以及人的感受“輕悄悄”、“軟綿綿”等詞語來體現對春草的喜愛。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變句分析,如比較“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和“小草從土裏長出來”,以此體會“偷偷地”表現出小草不經意破土而出,而帶給人們的喜悅;“鑽”表現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於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第二,全班共同研討開頭和結尾。讓學生了解簡潔有力的開頭結尾對點題、揭示主旨、昇華主題的作用;瞭解擬人、排比、比喻等手法在傳情達意、增加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第三,帶着對文章的深入理解進行朗讀,並勾畫出所喜歡的句子,說說喜歡的原因,並仿寫一個。讓學生和文章產生共鳴,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小結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教師側重從理解寫景散文的特點方面加以引導。有如下要點:1、要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2、要抓住景物特點繪形、繪聲、繪色、繪神,使景物能夠逼真地再現在讀者面前;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強烈的情感,並通過直接抒情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4、要藉助擬人、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優美生動。

(五)作業設計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寫一篇短文,描繪自己家鄉的春天。這是對文章的體驗和反思,學習、欣賞、借鑑課文,做到學以致用。

  九、板書設計

用精煉、概括的文字勾勒出文章的結構,脈絡清晰,形象直觀,使美麗、溫馨的春天永駐學生心中。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斑斕多彩的人類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風情源遠流長,民俗文化是斑斕多彩的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現代社會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越來越淡,於是,讓學生通過課本瞭解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顯得尤爲重要。本課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篇課文。通過對《本命年的回想》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能多留心,多觀察,多思索,多積累,學會從生活中尋找豐富的寫作材料,從而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父母,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作者通過回憶幼時過年的點點滴滴,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極富濃郁地方特色的風景畫。表現了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剛學過沈從文的散文《端午日》以及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了一些瞭解,也已經感受到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爲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本班學生回民佔90%,沒有過年的親身體驗,只是通過周圍漢民生活、電視、網絡等媒體來了解過年,所以,讓學生對本課本命年的回想提起興趣比較難。因此,在講課時要在這方面下功夫。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字詞的正確讀音及書寫; 2、瞭解過年習俗中所蘊涵的鄉土風情,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感受鄉土文化,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感。 3、欣賞作品展現的民風民俗圖及生動傳神的語言。

教學重點:

1、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體會其中的文化內 涵。2、品位生動傳神的語言。

教學難點:

1、 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 2 、能說出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對過年的獨特感受

 二、說教法學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加強閱讀指導,主要由學生通過閱讀來了解文意。

教學思路設計:學生學習自主閱讀爲主;教師輔以提問引導、講解評價,串聯全課教學。

說教法 1、複述法:學生通過對文章內容的複述來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2、朗讀法:“熟讀百遍,其義自現”。反覆朗讀課文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說學法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動筆勾畫、積極讀書。 2、發現法: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知識。

本課所用的教法學法是依據《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貫徹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說教學過程

(一)、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1、教師問: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學生根據經歷和經驗說自己的答案)那麼這些傳統節日中那個是過的最隆重的呢?我們班以回民同學爲主,許多同學肯定會對老師說,我們是回民,不過春節,對這些節日也不感興趣,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因爲你既是回民,更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只要是屬於中國的東西,我們都應該去了解它,認識它。通過你的周圍或者在電視上,人們在過春節時有哪些慶祝方式呢? 學生自主回答。 2、總結學生的回答,引入本課教學。春節,對中國的老百姓來說,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每到春節,人們會用各種方式去慶祝,表達人們對節日的喜愛。本課《本命年的回想》就描繪了一副鄉村過春節的民俗畫。

(二)、走進作家教師簡介作者,並明確補充作者及其創作風格

(三)、整體感知下面大家自己朗讀課文,回答這樣三個個問題

(1)本命年和春節有什麼樣的關係?(2)處理生字詞(3)文章是怎樣引出春節這一話題的?(4)文章主要部分描述了人們過春節的熱鬧氣氛,主要描寫了幾件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來?

1、解題:本命年,我國習慣用十二生肖記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輪迴一次。(統計班內本命年的人數),這篇文章是作者六十歲時,正逢自己的本明年,回想過去過年的熱鬧氣氛,有感而發。

2、字詞檢查濃郁 簸箕 篩子 門檻 秫秸 闔家 鬼祟(崇高) 玉米糝兒 疙瘩 鬏 磕頭(嗑瓜子、瞌睡)

3、本文先寫二十四節氣,引出春節,這樣更襯托了春節的色彩繽紛。

4、舊時過年的風俗: ① 炒年貨 ②吃臘八粥 ③買糖果 ④挑絨花 ⑤殺牲畜 ⑥備糕點 ⑦送竈王爺 ⑧換門神 ⑨守歲 ⑩拜新年

(四)、民俗風情遊

1、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過年的場景或者說這十項過年活動,你們最想參與其中的那些活動並且說說爲什麼。

2、從作者家鄉過年的場面看我們民族過年的風俗,人們不僅僅享受過年的豐富隆重火熱的氣氛,期中還寄託着人們的某種期盼?你能不能在文章當中找出相關的句子,並且談談其中包含了人們的那種感情?

3、這麼多的傳統節日,人們爲什麼這麼重視春節呢?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穀豐登,享用勞動成果;②展望來年,祈求好運,祝願平安幸福;③閤家團聚,增進親情,密切鄰里關係,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五)、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應該瞭解了一些有關春節的知識。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它能把所有的中華兒女的心,一顆顆聯串起來,它是每個炎黃子孫心目中最神聖的日子。家、故鄉又成爲每一個龍的子孫情感的歸宿,所以,春節這種民俗文化歸根結底又是家的文化。希望大家能夠重視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瞭解它、熱愛它並將它傳承下去。(六)作業佈置:1、生字詞兩遍

2、想一想應該怎樣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

 四、板書設計

本命年的回想

劉紹棠 : 致力於 中國氣派 民族風格 鄉村題材 地方特色

生字詞:濃郁 簸箕 篩子 門檻 秫秸 闔家 鬼祟(崇高) 玉米糝兒 疙瘩 鬏 磕頭(嗑瓜子、瞌睡)過年的習俗:炒年貨 ——吃臘八粥——買糖果——挑絨花——殺牲畜—— 備糕——送竈王爺——換門神——守歲——拜新年

春節:表達人們熱愛生活 勤勞淳樸 祈求平安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的課文都是以人生爲主題,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融會貫通,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在山的那邊》是當代詩人王家新的一首現代詩。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提出明確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感。”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時不應過多的講解詩歌的理論知識,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朗讀及品悟主題上,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注意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

二、學情分析

我面對的是剛進入初中的農村學生,他們對初中語文的學習還處於一個適應期。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小學生過渡爲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着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他們都是農村學生,他們渴望農村以外的生活,這符合詩的意境,也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根據上述的教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癡想、隱祕、鐵青、凝成、誘惑、喧騰”等重點詞語。(要求學生在預習中完成)

2、瞭解現代詩歌的一些知識,如象徵手法,比喻的修辭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以自主學習爲主,以輔導學習爲輔,掌握課文內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讀帶動對作者情感和語言的感悟。

3、用品味圖片的方法加深對“山”和“海”藝術形象的感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體會作者鼓舞人們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到達理想境界的情感。

2、在學習中獲得美的薰陶,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因爲本文是一篇淺顯的現代詩歌,其重點應該放在朗讀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學重難點這樣安排: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來品味揣摩語言,理解詩歌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中大海、羣山的象徵意義,深入體會戰勝困難的長期性和艱鉅性。

四、教法及學法分析

這是一篇比較淺顯的詩歌,應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情感啓迪”,“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觀看一些實物圖片,以增強感官的效果,因此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法

2、朗讀指導法

3、誘導點撥法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採用這樣的學習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1、朗讀法

2、聯想想象法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教學過程

依據上述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並以語文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爲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我設計瞭如下環節來完成這一課的教學。

1、導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思考和學習興趣。

“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平原地區,而是生活在周圍滿是大山的山區裏,你會想做什麼?今天就讓我們隨着詩人王家新的詩歌,感觸一個山裏的孩子的內心感悟和成長曆程。”

1、檢查基礎知識的預習,藉此掃清文字障礙,更好的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

2、感受“山”“海”之行

(1) 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學生在在聽讀中劃出有關“山”“海”外觀的語句。

(2) 配合詩句,展示相關圖片,如無數座相連的山,海濤洶涌的大海等,使學生對山、海有初步印象。

3、感受“山”“海”之形

(1)學生齊讀課文,注意讀音和停頓。

(2)2個學生合作朗讀課文,每人一句,其餘學生做評價、指正。教師適時指導朗誦,包括讀音、停頓等。

這樣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體驗,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這一環節能讓學生在評價朗讀的同時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

1、感悟“山”“海”之神

再次朗讀詩歌,思考問題

(1)、“我”小時候爲什麼想見山那邊的海?見到了嗎?

(2)、怎樣才能見到“海”?見到海的心情如何?

(3)、我小時候和長大後所說的“山”“海”一樣嗎?“我”爬山看海的經歷給你怎樣的啓示?

這一環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研究,深入理解“山”與“海”的象徵意義,體會戰勝困難的長期性和艱鉅性,感悟詩歌主旨。

1、拓展延伸,感悟大海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給學生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

這一環節的設置體現了“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培

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這是結合課文的一次練筆,讓學生結合本文的象徵寫法,發揮想象,創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2、讀文悟意境

配樂師指名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其餘學生閉眼體會意境,結束本課學習。這一設計既能讓學生生動地在腦海裏浮現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又能通過配樂朗讀的方式感受語文的審美情趣。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羣山 比喻

海 比喻

爬山 比喻

象徵手法

重重困難 理想境界 艱苦奮鬥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以《新課標》爲依據,以自主、合作、探究爲主要的學習方式,以朗讀貫穿始終,在師生平等互動、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及賞析能力,給學生以有益的人生啓示。

一、說教材: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範之作。

二、說目標: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

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

3、聯繫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薰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2同時又是本課的難點。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詩歌特點及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

第三: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感情、簡約的語言是詩歌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第四:對於剛踏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對於詩歌的知識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整體感知形象,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即可。

三、說教法:

爲達成目標,我準備採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範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初一學生來說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說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五、說教學程序: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從小聆聽着黃河雄壯的濤聲長大,看慣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氣勢,卻對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滿了嚮往。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擡頭看到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綿延不斷,你會想些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

(此環節意在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

學生暢所欲言,師適時導出課題:

詩人王家新從小生活在山裏,他的童年,從未走出過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無言的羣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面對大山,他又想了些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翻閱《在山的那一邊》,去探尋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