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選七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彙編九篇

精選七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彙編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七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彙編九篇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及教學目標

《百草園》是初中教材第一冊第五單元(觀察、反映生活——景和物)中的一篇課文。該單元的學習重點是要求學生懂得觀察、反映周圍景物的方法,培養觀察周圍景物的習慣,逐步提高觀察、反映周圍景物的能力。《百草園》是該單元中第一篇課文,起着引導學生理解觀察、描寫景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反映身邊景物的興趣的重任。課文節選自魯迅的現代散文集《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通過描寫景物和敘寫童年趣事來反映童年的“樂”園,表現了童年魯迅熱愛大自然、追求美好事物的純真感情。體現了魯迅廣泛的生活興趣和聰明才智。

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1)認知目標:瞭解觀察描寫景物的意義。(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細緻觀察景物的能力;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形象、有序的描寫的能力。(3)情感目標: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兒童情趣,熱愛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兒童情趣。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課文主要寫百草園的自然景物和在百草園中的有趣活動。課文顯著的特點是:作者觀察景物和描寫景物的細緻,能抓住景物的不同特點;對這些特點的描寫角度不同,很注意順序安排,且描寫具體;選用準確生動的詞語,恰當運用比喻、擬人手法,生動鮮明,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我把課文描寫百草園景物描寫細緻、形象、有序,用詞準確定爲教學的重點。把對“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以及最後一段中“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定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這篇課文完全是從兒童的眼光、兒童的口吻和兒童的心理出發來寫的。魯迅研究專家李何林同志說得好:“此文,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而且寫景細緻、有序,極爲形象傳神。爲此,在課文講讀教學中,可採用讀文品句賞析、讀文表演等方法進行教學。

“觀察欣賞花鳥蟲草之樂”部分課文,作者採用一定的寫作順序,着力從色彩、形狀、聲音、滋味等方面人手進行細緻地描寫,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加以具體生動的描繪,表現了百草園趣味所在。在讀文中品句賞析能使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品味意會百草園“春”、“夏”、“秋”之樂。

“雪地捕鳥”的過程運用了一連串動詞,這些動詞都很普通,但又十分準確、傳神地展現了雪地捕鳥全過程,突出了冬天百草園玩的樂趣。教學中可請學生上來表演一下捕鳥的過程,屏幕上預先播放“雪地捕鳥”的插圖,其他學生仔細觀察,對照“圖”文,進行評論。採用這種教法,既能激發興趣,調動課堂氣氛,又能使學生加深印象。

三、說學法

葉聖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爲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爲善教者也。”根據課文特點,擬着重指導學生朗讀訓練,從重點段人手,指導學生背誦。引導學生以孩子獨有的純真的心理和幼稚的看法去發現、去探究、去體驗課文內容。啓發引導“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在文中的作用,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使學生在朗讀時跟作者站在同一角度去感受百草園的趣味盎然,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說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瞭解背景。設計話題由講述童年趣事導入,讓學生置身於課文情景之中。簡要介紹《朝花夕拾》和寫作背景,瞭解作者到了中年纔來回憶童年、少年時期的生活,更能滋長熱愛自然的情趣,有助於作者對“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園“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和“家裏人要將我送進書塾去”的恐懼心情的理解。

2.整體把握,理清思路。朗讀全文尋找中心句“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把握全文主要內容,讓學生明確課文的思路和結構,即文章從春、夏、秋三季百草園的樂趣和冬天百草園的樂趣兩方面展開。

3.讀文品句,突破重點。這一教學環節,是爲課文第二段描寫百草園景物部分這個教學重點而設計的。通過帶着問題讀文(聽錄音)、討論,品句背誦明確:本段寫景的合理順序,用形象傳神的詞語來描寫百草園景物的色彩、形狀、聲音、滋味等突出百草園“無限樂趣”,使學生感受少年魯迅熱愛自然,喜歡探索,愛好自由的性格和情趣。

4.讀文表演,加深印象。百草園的春夏秋三季景色迷人,樂趣無窮。冬季比較無味,大雪卻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趣味。課文中“雪地捕鳥”片斷寫得繪聲繪色,十分精彩,用詞極爲準確。在屏幕上顯示捕鳥“插圖”,請學生上臺來表演捕鳥的過程。通過幾名學生的不斷補充,讓學生掌握捕鳥的動作,體會用詞的準確。

5.解讀語言,體會情感。文章最後一段話是文章難點之一,通過對下面具體的語言分析,讓學生體會到“我”被迫離開百草園時的複雜情感。

(1)三個“也許是因爲……”的排比句,對離開百草園的原因進行推測。(2)兩個“Ade”一詞的運用,德語中專門指兒童分別時所用。(3)“我的蟋蟀們!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一句中所運用的擬人的修辭。

6.小結拓展。理解課文內容,緊扣“樂園”寫出無限樂趣來表達中心思想;在寫作知識上,作者細緻、有序、動人的景物描寫得益於細心觀察和精心選用詞語。引導學生平時養成注意觀察的好習慣,結合課文,指導觀察方法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課文賞析〕

曹文軒先生曾說:“美是文學的基礎,是我們活下去的理由。”這句話精要論述了美與文學的關係:文學首先應是對美的揭示。那麼,究竟如何把這一美學理想付諸於寫作實踐呢?黃蓓佳的《心聲》(節選自《兒童文學》)爲我們提供了一個範例。

閱讀這篇作品,就猶如置身一個詩意的世界,作者爲我們演奏了一曲美的交響曲。

一、用詞之美。

黃蓓佳在《心聲》一文中多處用到疊詞,這些疊詞形式多樣。有AA式、ABB式、AABB式。它們表現的內容也各不相同。有的寫形,如短短、粗粗黑黑、胖胖;有的擬聲,如窸窸窣窣、咕嚕嚕;有的寫聲,如毛毛刺刺、嬌滴滴、乾乾脆脆、軟軟;有的強調,如遠遠近近、深深、輕輕。它們在文中作用突出。有的點示了人物的外貌特徵;有的強化了聽覺衝擊的效果;有的渲染了美好的往事……這些疊詞就像一朵朵散落在各個角落的小花,樸素自然而又清香可聞,成爲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除此之外,其他詞語的運用也體現出準確形象的特點。如“程老師皺起眉頭”中“皺起”形象地寫出了老師的不滿。“京京臉一紅,低下了頭”一句中,“臉一紅”寫出了孩子被老師批評之後的不安。而且小說的句子以短句爲主,長句極少,三五個字一句的話則比比皆是,符合了兒童化的語言表達的特點和要求。

二、映襯之美

小說以朗讀《萬卡》爲契機,帶入情節和人物。萬卡和主人公京京的活動緊緊纏繞在一起。由朗讀《萬卡》,帶出京京的家庭和他對爺爺的思念:“他不喜歡這個家,總是想念鄉下的爺爺。就像可憐的小萬卡盼望爺爺接他回家一樣,京京也盼望爺爺哪一天來看看他。”由萬卡的小女夥伴想到妮兒……最後朗讀時他彷彿和萬卡心心相通“要是他真給爺爺寫了信,爺爺一定高興得要命吧?”“我完完整整地寫上爺爺家裏的地址,我知道那個地址。”……現實和小說《萬卡》在京京的心裏已經是真實和虛擬交融了,京京悲涼的感情世界也全面呈現在讀者面前。

三、人性之美。

《心聲》是以李京京爲中心人物來展開的,卻不像一般小說那樣從外貌等來介紹,而是用了大量心理描寫來表現他的心理活動,像“他多麼喜歡這個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幾行字的那麼一小段呢!他準能念好。朗讀課文難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嗎?”“他真想站起來。可是,如果舉了手,程老師會喊他嗎?課後趙小楨會不會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風頭,是心裏有種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來,吐出來”等等都是一個孩子內心的真實再現。小說的另一個人物程老師,雖着墨不多卻性格鮮明。她工作認真、愛榮譽,爲了上好公開課而精心的準備,但她又和許多教師一樣,重視優秀學生,忽視一般學生,搞一種虛假的公開教學。不過小說結尾還是表現了她難得的優點,隨機應變、勇於改正錯誤。還有爺爺沒事就“咕嚕嚕”抽水煙,過完了癮又一把將京京摟在懷裏等等,這些都是生活中真實而美麗的存在着的人和事,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真實而美麗的生活畫卷,“自然就是美”,黃蓓佳正是以這樣的筆觸爲我們塑造了這樣的人性之美。

【教學設計】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學習語言的表達,用語言來表達,本文又是一篇以學生和老師爲主人公的,非常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學生們比較容易接受,所以我設計本課的課型爲小說閱讀起始課,目的在讓學生熟悉小說的基本要素,學會小說閱讀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文的教學我設計三個活動。一、講一講文意;二、品一品語言;三、評一評人物。

首先導入課文,可以這樣說“我們帶着一聲啼哭來到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我們用好奇的眼睛打量我們周圍的一切,同時我們也希望自己被別人接受,一路走到今天,面對人生我們有太多的話想說,有太多的心聲要表達,同學們你們發現了沒有,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和家長、老師之間有了越來越多的隔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黃蓓佳的《心聲》,去聽聽主人公──李京京的心聲吧!他會讓你有似曾相識的感受。”這樣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師再引導學生看屏幕顯示—我們的三項閱讀活動,一、講一講文意;二、品一品語言;三、評一評人物。

展示完之後,師帶領學生進入第一項閱讀活動,(屏幕顯示引導)第一項閱讀活動是“講一講文意”,建議你這樣理解文意———試着給再擬一個標題,並從課文中找出命題的依據。(要求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方式閱讀課文,師相機點撥。此活動約5分鐘)讀完之後,老師引導全班討論,討論有兩個層次的內容:我的標題是什麼,然後說明理由。最後老師進行環節小結:你們看,我們就這樣理解了文意,但是話說回來,要說本文的標題呢,還是“心聲”好,它不止飽含了京京想讀課文的心聲,也飽含了京京渴望得到像優等生一樣公正、平等待遇的心聲,還飽含了京京渴望家庭和諧的心聲,比起普通的再現內容,它的含義更深,更有情味,所以這一個課文標題是擬得特別漂亮的。謝謝大家,我們進入第二項活動,這時師要板書活動題目品一品語言,表示強調。

之後引導:品語言我們最重要的是尋找品析點,怎樣尋找品析點?就是你覺得在這篇小說裏面,哪個字用得好,哪個詞用得好,哪種修辭手法用得好,哪種構思方法用得好,哪個地方描寫得好,它表現的是什麼,你都可以說,進行這一環節,有些學生的語言表達不是很好,師要利用屏幕引導:交流的時候有四句話你可以任選其一來說:好在寫出了什麼,好在表現了什麼,好在說明了什麼,好在點明瞭什麼。之後老師發出指令,下面讀課文,找品析點。(學生開始找品析點,教師一邊巡視一邊指導學生在書上作簡單的旁批,重點要引導學生品析文中疊詞、形容詞和三五字短語的妙處,用時8——10分鐘)然後學生交流,老師相機給予點評,交流之後,師再引導,把學生收回到本文的難點品析,下面我再給同學們介紹幾個品析點,你們把它記下來,回去品一品,看老師的這個點找得怎麼樣?屏幕展示,生齊讀:

映襯之妙。小說以朗讀《萬卡》爲契機,帶入情節和人物。萬卡和主人公京京的活動緊緊纏繞在一起。由朗讀《萬卡》,帶出京京的家庭和他對爺爺的思念,萬卡的小女夥伴想到妮兒,最後朗讀時他彷彿和萬卡心心相通並表示我要給爺爺寫信,要完完整整地寫上爺爺家裏的地址,我知道那個地址。”……現實和小說《萬卡》在京京的心裏已經是真實和虛擬交融了,京京悲涼的感情世界也全面呈現在讀者面前。

老師說的這些品析點都是互相關聯的情節,是縱觀全文來分析的,同學們將來讀小說一定要注意,小說的各個情節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他們都不是獨立的個體,有很多的伏筆、照應、反覆等,我們要發現裏面的關聯妙處。這一環節到此爲止,我們進入第三個環節,與第二環節一樣這是小說閱讀的重點內容,師在這時先要板書活動內容,然後引導:小說的最終目的是塑造一定的人物形象,揭示一定的社會意義,所以讀小說就要認識裏面的人物,今天我們來研究怎樣認識京京這個人。

怎樣認識呢?第一步你可以根據課文想像他的長相、神態等。”這一步很簡單,學生很快就能說上來,師再接着引導,現在我們進行第二步,從他的心理變化來說一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一步是集中引導學生研究文中的心理描寫片段,揣摩出心理了,人物的形象也就基本出來了,師就可以接着引導:經過兩步的認識我們知道了京京是一個可愛的孩子,他好學上進,雖然學習上不很突出,但也有着積極地要求,但這還不是我們閱讀小說的最終目的,也不是作者寫作小說的最終目的,我們來進行第三步,作者塑造這個人物有什麼意義?這是指導學生由現象走進本質,揭示作者塑造這個人物的典型意義,突出主題,最後師小結:“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教育是關係到我們千家萬戶的大事,正是從一個普通的教育事件入手,揭示了當前教育中存在的某種現象。

我們也認識了人物,還學到一種評說人物的方法,叫做階梯式表述。(這時板書:階梯式表述進行方法強調)板書之後接着引導:我們來看看今天的課堂,今天的課堂我們有三個收穫:通過更換標題,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通過尋找品析點,進行了多角度評析;通過評說人物,我們學會了分層次表述。這是一種非常有效地閱讀方法,希望大家記住,並在今後的閱讀中加以應用。到此結束全文授課。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張鋒的科學詩《化石吟》。

 【內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這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多彩。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新課標在這一單元中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化石吟》寫的是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科學家通過它,能給我們展示出億萬年前地球上的奇異畫面。化石功不可沒,科學真是神奇,科學家更是偉大。

學習這一課時,爲了準確理解課文內容,有必要聯繫生物學的內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魚類的進化、鳥類的進化、兩棲類的進化、被子植物、恐龍、猛獁等內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講解過多,不能上成生物課。

課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歌的形式,傳達科學的內容。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⑵ 瞭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標:

⑴ 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⑵ 學習快速閱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3、德育目標:

認識到科學的美,培養對生物世界的興趣和對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聯繫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關於教法】

爲此我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呼化石,親切自然,字裏行間流露出讚歎之情。非誦讀不能體會其美。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情感之美和音樂美。

2、聯想想像法:億萬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記錄,科學家據此復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學生根據詩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繪出想象中的遠古世界,並以優美的語言,有條理的思維描畫一翻,這對於鍛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3、討論點撥法: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自主的探究詩歌的內容和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質疑爲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綜合性學習是課程標準中的新內容,是語文教學中一個新課題,沒有多少經驗可供借鑑,作業一個嘗試,下面我就這節課做簡要說明。

首先談談教材內容及特點,是新課程標準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這次綜合性學習圍繞感受自然展開,沒有現成的教材。教材來自學生收集、整理、加工的材料,來自於教師的知識準備,資料的準備。大自然是富饒、美麗、慷慨的,它給予人類取之不盡的食物,飲之不盡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氣;自然又是多情可愛的,它所擁有的山川草木,風花雪月、藍天、黑土、大漠、綠洲,激發了一代又一代風格各異的人們,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偉大!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一本美學教科書,一本哲學教科書,一本優秀的文學畫卷。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因而,藉助這次綜合性學習,讓學生上一堂美學課,上一堂文學課,意義重大。學生在蒐集材料中涉獵了大自然的許多方面,與大自然進行溝通對話,與同學實現了合作。在這種教材的指導下,聽說讀寫,尤其是口語交際滲透於綜合性學習中,在綜合性學習中提高寫作與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審美能力。

從教法看,本節課着重從以下幾方面貫穿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1、解放學生的手,解放學生的眼,解放學生的嘴,解放學生時間、空間,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動手收集材料:優美多姿的山川,五彩斑斕的大自然,讓學生一飽眼福;讓學生表演、七嘴八舌表達情感;讓學生大膽想像、聯想,豐富自己。從材料蒐集、整理到成果展現,學生經過許多酸甜苦辣,但每一種滋味都是寶貴的。

2、注重創設情境。在鋼筋水泥房裏感受大自然,不免有些遺憾。但大量自然風光圖景彌補了不足,使學生能身臨其境感受大自然。

3、把聽說讀寫特別是口語表達融匯課堂中,注重學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更注重全部學生能力的提高。

從學法上看,本節課力求使學生鞏固一些學習要求,改變不好的學習習慣:

1、動手、動腦習慣。這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課前收集、整理材料,準備解說詞,讓學生養成好思考好動手的習慣。

2、敢於表現,顯示風度。在對學生口語交際評價中一直提到“現場風度”,因爲它是一個人爲人處事的素質,不可忽視的能力。在不斷練習實踐中,提高個人的應變能力。

3、協作精神。本節課涉及小組活動,要求他們團體合作,也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好作品。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有一位詩壇奇才,他悄悄地來,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卻寫下了許多華美的詩篇“爲愛而生,爲愛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寫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去感受他那獨特的內心世界(板書課題、作者)

二、簡介作者的康橋情結

康橋就是今天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別生的身份在這裏就讀,隨意選科聽課,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仰臥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有時到碧波盪漾的康河裏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裏——

學習目標: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情感美與意象美

重點:體會詩的意境美 (板書)

(用課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簡介)

三、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 請一名同學朗讀課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課文

2. 讀學案上字詞,落實基礎知識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師生共同解答.

四、深入理解

1、感受音韻美

學生聽一遍課文朗讀,學生模仿讀一遍,引導學生走近課文

點學生姓名起來朗讀,師生共同糾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節奏

感受詩歌排列的工整、疊詞的運用、每一詩節的押韻(如第一詩節“來、彩”,我們寫詩時也可以用)等

2、體會情感美

學生朗讀第一詩節,重點在”來”字,體會那種再次來到母校,故地重遊的淡淡喜悅之情教師再讀一遍,進一步體會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又無聲息的蕩去,生怕打擾康橋的靜謐,體現出對母校的深深眷戀之情

最後一小節處理同上 ,重點在”走”字,體會那種即將離別的淡淡的惆悵與失落最後詩節與首節迴環對應,詩意遞進,間接表達出作者的深摯情感

3.分析意象美

教師以第二詩節爲例,進行分析 (板書:金柳)

“金柳”的意象,“金”字寫出了夕陽的燦爛,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在傳統詩歌中就有折柳送別習俗,“柳”與“留”諧音,這是對傳統的繼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心中盪漾,這種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的歡喜和眷戀的感情“金柳”就是一個意象

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觀情誼的客觀事物比如余光中的《鄉愁》,運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表達出對大陸的思念與眷戀之情寫詩歌就是用形象表達思想,不是空洞的喊口號我們在寫詩歌時就要借某些意象來表達情感

由學生自讀26詩節,找出自己認爲好的詩節、句子,甚至一個字,先讀品味再自己分析,寫在學案二(3)題後面,然後小組交流合作,推選一名同學總結髮言

比如:“青荇”的招搖得意,自己願變成一片水草永遠融入這美好的大自然.體現出作者對這裏一草一木的熱愛之情等等.

彩虹似的夢,充滿了昂揚的基調,夢是美麗的,也是虛幻的,但有夢不覺夜長在拜倫潭到底有什麼樣的夢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愛情之夢,學習西方強大祖國的夢,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來.

夏蟲沉默,反襯靜默的情景

4、播放歌曲《再別康橋》,由一名同學配樂朗讀,其他同學閉上眼睛聽,想象詩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

5、向學生推薦徐志摩詩集,激發學生讀更多的詩

五、拓展延伸

分組進行朗讀比賽,朗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及徐志摩《雪花的快樂》,力求讀出音韻美、意象美、情感美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爲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雪花的快樂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裏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悽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裏娟娟的飛舞,

認明瞭那清幽的住處,

等着她來花園裏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啊,她身上有硃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藉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六、作業: 用自己喜歡的意象,寫一首小詩

七、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學習目標: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情感美與意象美

重點:感受詩歌的意象美

金柳 新娘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23課《散步》。

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目標、重難點、教法、學法等方面說一下我的講課思路。

一、說教材

《散步》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文章以家庭親情爲主題,濃濃親情動人心絃。《散步》是一篇文字淺顯,情感溫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娓娓道來,情真意切,字裏行間流露出對親人的關愛,對家庭的責任,對親情的讚美,是一篇從平凡小事中寫親情的典範作品,題材極其平凡,意蘊卻十分豐富。學習本文,要引導學生用心發現親情、感受親情並珍愛親情。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準備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的主要內容。

二、說學情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本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但對生活的觀察不夠細緻,缺乏生活體驗,又由於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誤導,許多學生尊老愛幼的觀念比較淡薄,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倫理觀,因此正確的引導尤爲重要,我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三、說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品味課文清新質樸的語言。

3、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知文中蘊含的家人之間深沉的愛,培養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四、說重難點

根據《語文課和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要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爲:朗讀品味積累語言。本課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揣摩、積累語言,以增強語感,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本課的難點是: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七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和知識儲備的限制,對含義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於表面,因此把這個定爲難點。

五、說教法

運用情景導入、朗讀品析、研討點撥、多媒體課件輔助等多種教法相結合。首先以情景、導入法營造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濃濃的親情氛圍,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將朗讀貫穿於整個課堂中,讓學生在朗讀品味中去感受親情美。本文主要寫“我”這個成年人的感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因此,必要的點撥顯得尤爲重要,通過這幾種教法與多媒體課件的結合,讓學生更好的領悟課文。

六、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所以先讓學生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找出含義深刻的字詞句或細節動人的句子品析,最後抓關鍵語句再讀課文,深入思考,領會課文深長的意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尊老愛幼的情感,在學習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七、說教學設計

(一)情景導入

看公益短片《媽媽洗腳》學生談感受。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短片中溫馨的畫面和質樸的語言,讓學生快速的進入情境中,也爲學生感知課文內容作了準備。

(二)出示學習目標

設計這一板塊是因爲學習目標對教與學起統帥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有明確的方向性。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旨在讓學生對文本整體感知)

2、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事情?結果如何?

設計意圖:此環節要求學生齊讀課文後自主學習,培養從文章獲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個問題中要引導學生思考:在面對分歧時,“我”爲什麼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兒子,從而得出結論:在兩頭不能兼顧時,照顧長輩,因此得知“我”的處事原則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讀課文賞析語言

1、找出文中含義深刻的字詞句或能打動你的句子品析。

學法指導:

示例:“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爲母親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

(1)學生在課本上用圈點勾畫法作批註。

提示:寫景美的句子、細節動人的句子

(2)請學生將他們找出的詞句讀出來並賞析,教師適當指導。

2、感悟語言的對稱美

預先出示一個句子: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讓學生說說這個句子的特點,最後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這樣的對稱的句子齊讀。

設計意圖:品味積累語言是本課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先讓學生在圈點勾畫中品讀思考,在朗讀品味中感悟,教師作必要的補充和歸納。引導學生掌握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學會在以後的閱讀、作文中運用學到的方法去賞析語言,運用語言。

(五)再讀課文,感悟親情

1、指名讀6、7段。

2、扮演角色,心靈對話。

學法指導:面對分歧時,“我”爲什麼決定走大路,妻子、兒子是怎樣想的,母親爲什麼改變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話外音的形式將各人心中所想表現出來,不僅要注意文中表現出來的內涵,還要善於結合情景體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這個家中三代四口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所以設計了“扮演角色,心靈對話”這一環節,讓學生走進文本,不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東西,還能發現文本中沒有寫出來的(無形)的東西,以鍛鍊學生的想像及創新思維能力。在談對人物印象這一環節中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正因爲這一家人尊老愛幼,相互關愛,這個家庭纔會如此和諧溫暖。

4、齊讀最後一段,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學法指導:注重這句話的象徵意義。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領悟作品的內涵,讓學生在探究合作中解決疑難。重點理解這個句子,不僅要理解它的表層含義,更要理解它的象徵意義:中年人的責任重大,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啓下的角色,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這樣。至此學生才準確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個平凡的鏡頭。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體裁爲童話,學生初次學習這種體裁的文章,它是在瞭解記敘文的基礎上採用擬人的方法、將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整個大自然等人格化。並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誇張等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教育。所以這一課既是對記敘文鞏固,又進一步學習擬人、誇張等修辭及想象在作品中的實際運用,對培養學生今後閱讀童話的能力和想象能力起重要作用,因此本課在本單元及本冊教材知識體系中處於重要位置。

2、教學目標

學生初次接觸童話,有很必要了解童話有關知識,同時爲了給學生今後的研究提供規律性等方法方面的啓示,所以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

(1)知識掌握目標:掌握字詞、瞭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話的有關知識,學習通過人物描寫、運用恰當的修辭、合理的想象揭示作品主題。

爲激起學生探索和研究的慾望確定

(2)能力培養目標爲:訓練想象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爲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結合教材確定

(3)品德和心理素質培養目標爲:注入無私無畏、敢於說真話的精神養料。

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結合本節實際確定

(4)創新素質的培養目標爲: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

3、教學重、難點

爲給學生今後寫作提供方法方面的啓示,確定本節教學重點:學習通過人物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及恰當的修辭、合理的想象突出作品主題。

爲將本節所學知識運用到不同的問題情境中去。將學習重點再實際運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確定教學難點爲:想象力訓練。

二、教材處理

教學重點的完成將依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通過分析人物語言、動作及總結受騙人的相同的心理達到揭示作品主題的目的,課後練習穿插進行。教學難點安排在分析課文後,瞭解了課文內容及人物性格特徵後再安排想象力的訓練更有利於難點的突破。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根據童話作品體裁的特點及時間所限,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

1、字詞訓練,大屏幕顯示,師生合作完成。此爲記憶性學習。

2、快速閱讀:理清故事情節,初步感知課文。

3、分組研究學習:依照故事情節發展,結合屏幕圖片展示,研究總結不同人物的相同心理,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悟出作者寫作目的,同時感受與人合作學習的愉悅,方法由記憶性學習上升到理解性學習。

4、想象:我本着營造機會就放手的原則,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給學生思維活動空間,激勵創新慾望,培養創新思維,使學生由理解性學習上升到創造性學習。

四、教學程序

(一)課前準備

1、思想準備:確認幫助學生成人,培養創新精神思想,按照研究式創新教學法進行教學。

2、心理準備:以積極飽滿的情緒上課,有實足的信心。

3、物質條件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

(二)導入:結合學生已熟知的童話故事,採用畫面展示《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海的女兒》等將學生引入童話世界,導入課題。

(三)瞭解作者及文體:初次接觸童話,這一環節的設置意在使學生了解童話有關知識,爲今後學習同類體裁文章打下鋪墊。

(四)整體感知:這一環節設計是從課文整體入手,在快速閱讀中理解大意,對作品中人物作出初步評價。

(五)學生研究、解決教學重點

在整體感知基礎上研究作品中人物的相同點及不同點,理解作品的現實意義,從而提示主題,這也是德育滲透的大好時機。

(六)創設情境、突破教學難點

想象力的訓練會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爲學生創設了培養創新思維的好機會,也是本節教學重點的實際應用。

(七)反思與小結

這一環節一方面系統地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表現,以提高學習質量,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

(八)研究性學習

此環節是想象力訓練的進一步強化,將口頭表達內容形成文字,更具問題的挑戰性,是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再提高過程。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我的說課分爲七個板塊:(出示幻燈片)

第一板塊

(播放多媒體)本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爲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中舞蹈藝術。本課《觀舞記》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儘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爲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繫現實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板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聖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爲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爲:

本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

第三板塊

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本着“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寫作的特色,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爲主,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爲輔”,(播放多媒體)

我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爲主”的原因是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佈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板塊

我認爲: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播放多媒體)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優美的語言。

第五板塊

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目的在於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文字轉換爲畫面,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理解課文。

第六板塊

新課程之所以“新”,不僅體現在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關係等方面,更體現在評價方面。評價需要教師有一雙“愛”的眼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需要在心裏裝着所有學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鼓勵他們健康成長。本課時的教學我採用兩種評價方式:

1.教學語言梯度評價: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價。使用“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我看到了大家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語言進行評價。

2.師生互動行爲評價:採用鼓掌方式或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評議。

第七板塊

“精導妙引——整體感知——研討賞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確立,是因爲我一直都信奉的這樣的一句話:“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荒涼的沙漠,或生長在茫茫鹽鹼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我們的學生就猶如是樹苗,我們的課堂就猶如是培育樹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諧氛圍纔是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思考,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土壤。

(一)精導妙引

(播放多媒體)(4分鐘)

現場情景展示:教師多媒體放錯,尷尬萬分的say“sorry”,立刻神情緊張的糾正,

沒想到卻頻頻的出錯。

恢復正常說:“其實剛纔是我爲同學們特設的一個現場情景,”(播放多媒體)要求學生用口頭語言對剛纔的情景進行描述。

目的在於爲了讓學生在體會並學習冰心描寫舞蹈藝術語言優美,先行演練,而後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他們會自主地將自己口述的語言與冰心的語言進行比較,以達到更好的體會優美語言的目的。

(展示課題,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二.整體感知。(10分鐘)

初讀課文,談談初讀體驗。

這部分要明確:飛動的“美”。

具體體現在:服飾、動作、眼神、表情……

(在學生歸納之後,多媒體放映印度的婆羅多舞)

三.研討賞析(11—1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勾劃出自己認爲寫的精妙的句、段,以着重號“△”標出,細心品味、大聲朗讀並加以積累。提示學生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號的標註。

學生先在小組中進行合作交流。然後在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點)

四、拓展延伸(8--10分鐘)

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要求學習冰心奶奶用優美的詞語來表現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誰先寫好,誰就優先展示他的勞動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學生練筆的興趣,二是提供一種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飛學生想象。之後全班交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

五.結束語。(1分鐘)

作者多處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多角度描繪了卡拉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藝,這舞蹈是心靈之舞,而這“心靈之舞”又植根於本民族深遠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希望同學們細細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觸、吸收、借鑑優秀的外國文化,從中得到精神的滋養。同時也要學習大師高超的語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畫面。

最後,老師衷心的祝願每位同學每天都如這舞蹈一樣活的精彩。

說課結束語:

“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學應是師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雙贏”活動,師生自然地結爲一個緊密聯繫、相互影響的學習共同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短文兩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讀課文。教材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了人生的一種體驗:第一次真好!告訴人們第一次的感覺是生命中難得的寶貴經驗,並提醒人們思考怎樣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第一次真好》雖是略讀課文,但文章卻蘊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次”不僅帶給我們新鮮刺激,更帶給我們生活的新領域和人生閱歷。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自己的生命。本文敘議結合的寫法也很典型,可以作爲寫作的典範。

2.教學要求:根據新大綱和本課的特點以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理論。我制定了以下教學要求: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意義;學習敘議結合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聯繫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深入思考,反覆咀嚼,領悟文章深長的意味。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3.教學重難點:重點是領悟“第一次真好”的內涵。難點是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說教法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就一定要體現略讀課文的特點,要放手讓學生自讀,在學習內容上以整體理解爲主,不要求面面俱到。《新大綱》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以“點撥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圍繞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的情感。

我首先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找出關鍵性的詞句。然後引導學生走出文本,進入廣闊的生活領域,聯繫自己的人生經驗,體會“第一次真好”的內涵,感悟豐富的人生哲理。將學生由課本遷移到課外,遷移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最後在教師適當的點撥、歸納中昇華對主旨的理解,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這節課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暢所欲言,使課堂充滿活力。大文學家巴爾扎克說過:“打開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的是問號。”我充分尊重學生,讓每一

位學生都能暢所欲言,成爲課堂的主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具體的表現有兩點:(1)學生認真思考,自主置疑。學生對文章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此時學生往往會有許多疑問,那麼讓學生將心裏的問題說出來有助於鍛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提出問題後,我會在黑板上記下來,最後歸納他們的問題。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自己的提問又得到老師的認可,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進一步研讀的興趣。(2)老師學會傾聽,就勢引導。只要教師善於引導,充分相信學生,他們就會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的潛能。法國文學家法朗士說過:“教學的全部藝術,就是喚起年輕心靈的好奇心的藝術,它的目的是爲了使這種好奇心得到滿足。”新課程要求教師有新的課堂行爲,教師在課堂上很重要的一點是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調動學生興趣,激勵學生髮展,想一切辦法讓學生愛說,會說,能說。在這節課上,我將建立一個對話平臺,讓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比如:當學生結合實際談自己的第一次經歷時,往往會侷限於“第一次做飯、第一次洗衣”等等,思路放不開。我會提示他們如:“我與老師——第一次受批評;我與父母——第一次撒謊、第一次欺騙;我與自然——第一次郊遊、第一次登山、第一次看日出;我與科學——第一次實驗;我與社會——第一次施捨……”我相信越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就越能發掘出亮點,學生只有在有話可說的前提下,才更容易理解“第一次”的內涵。我始終用心和學生、文本進行交流,尊重、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應,不斷刺激、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我努力營造一種開放的、自由的、融洽的氣氛,放飛學生個性,爭取給學生一個更爲寬廣的空間。我認爲,唯有讓學生暢所欲言,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

三.說學法

根據新大鋼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指導學生先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然後找出自己不理解的,或是有同感的地方,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思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讓他們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步驟: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拓展——歸納總結。”這五個步驟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以談話的方式引入新課。

2.整體感知:我先對預習的作業進行抽查並明確生字詞答案,然後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文章寫的是什麼內容。《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啓迪,要診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對學生閱讀後的提問,我會在黑板上做記號,然後歸納他們的問題。

3.合作探究:我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圍繞課文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課堂上學生的提問可能是多角度的,那麼,就以學生爲主體,提到什麼就討論學習什麼。在此,我預設了以下幾個問題:

(1)文題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哪裏?抓住關鍵詞分析“好”的含義。

(2)爲什麼說“第一次經驗並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刺激,使人回味無窮?”試結合實際生活經驗舉例說說。

(3)請結合你的實際生活經驗談談你對“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愈益多姿多彩。”這句話的理解?

學生討論後明確:第一次不僅帶給我們新鮮刺激,更帶給我們新的生活領域和人生閱歷。第一次的感覺是生命中難得的寶貴經驗,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你的生命。

4.反思拓展

我將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圍繞以下幾個問題思考:說課/

(1)既然第一次真好,爲什麼有的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

(2)怎樣纔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3)什麼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爲什麼?通過這個環節的討論學習,學生會明白:只有隨時留心,尋找機會,大膽嘗試,創造出越來越多的有益於身心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害身心的第一次是不能嘗試的。

5.總結歸納

我在最後鼓勵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我認爲隨時總結學習中的收穫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如果能在學習中養成自評的習慣,那麼,他們收穫的將不僅僅是知識,而是終生受益的學習方法。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的。這裏不做詳細介紹。總之,要突出重點、難點。整個板書設計要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