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再別康橋》徐志摩說課稿(通用13篇)

《再別康橋》徐志摩說課稿(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6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徐志摩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再別康橋》徐志摩說課稿(通用13篇)

《再別康橋》徐志摩說課稿 篇1

一、教學理念

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開放自主協作,培養會學。

聯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二、教材研究

1、學情分析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爲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爲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讀課。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

3、教學目標

由於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絡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認知目標: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自主探索、協作創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筆В鑑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計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通過意象體悟詩人情感的鑑賞能力及查詢收集、整理歸納、協作探索的能力。

三、說教法

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爲主其它教學法爲輔的綜合教學法。

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樣讀――爲什麼這樣處理”逐字逐句落實朗讀,在分析中完成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發現問題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當然教師要進行適當的目標控制,否則將流於爲提問而提問的形式。

四、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爲重要。教是爲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1、誦讀法: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聯想鑑別、協作探究

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爲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鑑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並作進一步深人鑽研。

五、教學過程

(結合課件)

1、導入新課

結合本單元幾首詩歌,由複習舊知導入。

2、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爲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3、誦讀體味(教學重點的解決)

先讓學生自由朗誦。要求學生談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教師稍加點撥,答案不需標準,只要整體把握正確即可。然後逐字逐句指導朗誦並結合作者獨特的人生際遇分析本詩所體現的詩情和藝術上的“三美”,從而達到準確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這種引導是循序漸進的,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4、鑑賞品評(教學難點的解決)

物象——意象----意境: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

5、知識鞏固遷移

爲了拓展學生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我佈置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件進行復習,自學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並進行比較賞析。

《再別康橋》徐志摩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一篇膾炙人口的詩歌——《再別康橋》。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爲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鑑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鑑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也是鑑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爲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現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徵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爲: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涌動着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徵的作用。

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爲主其它教學法爲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爲重要。教是爲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聯想鑑別、協作探究 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爲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鑑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並作進一步深人鑽研。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爲了學,服務於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爲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這樣的導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爲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並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薰陶。

4、比較閱讀,體會建築美。

爲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築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髮現了新格律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築美。

5、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爲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瞭解。爲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並留課下作業:根據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這節課我採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課文內容,並利於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板書:(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金柳 雲彩。

《再別康橋》徐志摩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魯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山水神韻第三課《再別康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設計思路這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別康橋》是“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這是中國現代詩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詩,此篇教材無論在本單元還是整個高中語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這節課,我所面對的是高一學生。從人的認知規律看,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我準備只花一個課時的時間來教學這首詩。但高一的學生對新詩這種新的文學樣式接觸不多,因此,對現代詩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會有些困難。針對上述學生情況,結合新詩的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生能夠從音樂美、建築美和繪畫美這三個方面分析詩歌的“美”。

(2)學生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兩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課前學生能夠收集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課上反覆朗讀《再別康橋》,讓學生能夠體會到詩歌意境和詩人心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徐志摩真摯熱烈的浪漫主義個性,瞭解作者對母校劍橋大學的一片深情和無限崇敬。

(三)重點難點

1、重點:《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和繪畫美以及詩人獨具特色的意向選擇。

2、難點:從詩人獨具特色的意向選擇來感知“三美”。

“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是“新月派”代表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他的論文《詩的格律》中所強調的。音樂美強調音節,繪畫美講求辭藻,建築美則要求節和句的勻稱,這是“新月派”創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同時,中國古代離別詩不勝枚舉,徐志摩作爲一名留洋英國的學者,他對中國傳統離別詩歌意象的繼承和對外國詩歌意象、的借鑑必有其獨到之處,因此,這也是重點之一。但是如何從詩歌的意象來感知一個詩派的創作理念,即如何從形象思維轉換到抽象思維,這對於高一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者詳細分析和引導。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採用“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這其實也是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使他們學會自己主動探索知識並發現規律。因此我將具體採用以下教學方法:朗讀法、情境教學法、討論法、比較法、視聽結合法。

2、學法:主要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課前找有關本課的相關資料,課堂上則要積極參與討論,課後根據老師佈置的課外作業進行鞏固和遷移。

三、教學過程

(一)準備階段

我主要的準備工作是備好課,做好PPT課件,找到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黃磊扮演的徐志摩在作別康橋時的朗誦片段,同時找到《再別康橋》的英文版朗誦和原文,並儘可能多的掌握有關徐志摩的創作情況和本詩的創作背景及與之相關的材料。在課前兩天佈置學生預習該課,讓他們能主動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

(二)課堂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

先設置三個問題:詩歌的感情基調怎麼樣?從詩歌的開始到結束,這種感情有否發生變化?如果有,是怎麼變化的?播放黃磊朗誦的視聽結合的《再別康橋》,讓學生視、聽、觸三覺結合,初步體會詩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簡介

聽完學生的回答,老師加以引導,對作者徐志摩的經歷、思想和創作情況以及本詩的寫作背景進行補充式介紹(因爲課前已讓學生自己去查找相關資料)。在這裏特別要強調“康橋情結”,這樣同學們能夠對詩歌的創作背景等有一種宏觀上的瞭解,便於接下來詩歌的整體賞析。

3、整體鑑賞

(1)朗誦全詩。

①讓學生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②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鑑賞《再別康橋》。

①宏觀上明確: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爲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從每一詩節入手,我帶着學生一起分析詩歌每一節的內容大意。

②微觀上,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燈片上列舉中國古代離別詩的意象,讓同學們瞭解意象的疊印才使得詩歌充滿美感,然後由我分節朗誦詩歌,讓學生找出每一詩節的意象。

分組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③從詩歌的形式入手:介紹‘‘三美”。介紹‘‘新月派”這個詩派,重點是把聞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論進行分析。我認爲在“三美”中,繪畫美最難,因此我重點分析本詩的繪畫美,而其餘二美則由學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導和總結。

4、小結本文

5、佈置作業。(知識拓展)

(1)閱讀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2)運用三美理論賞析聞一多《死水》,300字左右。

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進行拓展閱讀能力。

6、再次播放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在朗誦中再次體會並結束這一課。

四、設計思路

這節課的設計思路首先考慮到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後結合教師的介人授課風格和學生的知識結構及年齡特點來展開。在取得良好的課堂氛圍的同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讓同學們在輕鬆的課堂氣氛中學到知識並發展能力。

《再別康橋》徐志摩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的第二課(詩兩首其一),選自《徐志摩全集》。從單元導語來看,本單元主要是對現代新詩進行學習,關於如何來鑑賞詩歌,單元導語也給了我們清晰的建議,即“鑑賞詩歌應在反覆朗誦的基礎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於作品的真情。(示意圖表示)

我就是在這樣宏觀的框架下來建構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同時,我們每一課着重講框架中的一至兩個知識點((《沁園春長沙》意象、知人論世;《雨巷》意象、音樂美;《再別康橋》、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課之間在教學目標上相互聯繫、互爲補充,從而更系統地完成本單元的整理教學目標--“把握新詩的藝術特徵、掌握鑑賞新詩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嘗試寫寫現代詩”。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重點字詞(7個);

②對“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愛、自由、美”的信仰追求)做一定的瞭解;

③瞭解本詩的創作背景;

④學會分析每節的主要意象“雲彩、金柳、青荇、清潭、夢、夏蟲、雲彩”和詩人想借之表達的情感;

⑤理解現代新詩“三美”的美學主張,並學會分析本詩是如何實踐這一主張的。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有感情的分層次誦讀,讓學生感受體驗詩的意境和形象;

②採用多媒體教學(精選劍橋大學的圖片),幫助學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詩人的康河情結;

③圍繞本詩,進行拓展閱讀,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橋》、《偶然》、《你是人間四月天》,引導學生課下從書刊(互聯網)蒐集有關材料;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使學生在經典詩文的學習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

②使學生了解“詩意的棲居”不僅僅是一句高雅的口號,更是值得我們爲之付諸實踐的道理。

教學重點:

①重點字詞的積累;

②把握“三美”的詩歌理論;

③對本詩“意象-情感”進行分析;

教學難點:

對“三美”詩歌理論的理解。

三、【說教法】

本堂課主要採用了興趣導入法、講解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四、【說學法】

通過分層次朗讀、課堂討論、重點識記的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本詩

五、【說教學設計】

(一)導入設計:

學生三分鐘演講來導入新課:

1、上週假期作業是現代詩創作,劉媛媛同學提前在同學們的作品中選擇了一首她最喜歡的現代詩(王真的《陌上花開》)來進行點評和分享。

2、這首學生自己寫的原創小詩,其中也運用到了“三美”的美學主張,爲我們《再別康橋》的學習也起了一定的鋪墊作用,營造了一種詩意的氛圍。

3、同齡人始終是同齡人最好的榜樣。讓學生來幫助老師導入新課,一方面可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的分享意識。

(二)分層次朗讀設計:

1、齊讀:清除閱讀障礙,領略詩歌原味。

①勾畫重點字詞

②標出節數、韻腳

2、抽讀:每個學生讀一小節,給更多學生展示的平臺。

自選一個角度(意象、意境、情感、語言、形式),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初步理解或第一印象。

3、範讀:聽名家配樂朗誦,感受本詩的畫面美。

請學生閉上眼睛,用心聆聽,跟隨優美的音樂和詩意的語言去想象徐志摩筆下如詩如畫的康河美景。並談談哪一幅畫面給你的印象最深,爲什麼?

老師跟隨學生所描述的畫面,共同討論每一節詩的精彩之處。學生未提到的詩節,老師稍作補充。這樣的設計,是爲了突出學生在課堂之上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能夠在本堂課儘量發揮自己的想象,從而主動地走進徐志摩筆下的康橋的世界。

《再別康橋》徐志摩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單元地位、作用

《再別康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二首詩歌,是一首現代詩歌,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學習現代新詩,要求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着重分析詩歌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於作品的真情。讀詩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學習用精煉的語言和新穎的意象來表達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應該喜歡用詩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情感,學習本單位的新詩一定會激發那些有興趣的高中生來寫寫新詩。

2、教學目標、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

知識目標: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並結合學生實際,我把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和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設定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就在於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激發學生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誦讀法

《語文教學論》中指出:"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夠激發美感,喚起內心視象,感受作品的意境。"葉聖陶先生也提倡過"美讀"的方法。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應該是重要的一環,反覆地誦讀作品,在誦讀中把握詩的韻味。誦讀法既是教法也是學法。象《再別康橋》這樣一首意境很美的詩歌,更需要通過誦讀去感受詩中的情感、韻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學法

(1)《再別康橋》猶如一幅極富美感的圖畫,教學中可採用情境教學法激勵學生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這幅畫面立體生動,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深深體會這首詩的意境美、詩意美。

(2)用富有文學意韻的語言來組織教學,並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建立立體可感的視聽形象,營造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教學氛圍。

3、點撥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在一個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課堂中,教師適度的點撥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促進課堂預設的生成。

三、說學法:

作爲高一學生,他們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體會較膚淺,並且缺乏一定的鑑賞詩歌的能力,常常拿着這樣一首詩歌,他們覺得很美,卻不知道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詩意美,無法品味詩歌的意境,所以我將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體會詩歌感情作爲這節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法、朗讀法、聯想法,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四、說課堂教學程序

根據教學目標,我採用以下教學步驟:

(一)情感激趣,導入新課

從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詩《偶然》譜成的曲子導入。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詩人徐志摩與康橋"偶然""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爲他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讓我們與徐志摩一起《再別康橋》(板書課題和作者)

我的導入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爲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優美的畫面及柔美的音樂可以將學生帶入一個淡淡的憂愁的境界。多媒體展示歌詞,教師恰當的銜接語,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二)時空鏈接走近作者

(1)簡介徐志摩

(2)關於再別康橋的寫作背景

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穿越時空與徐志摩展開對話,順着學生的發問,導出問題,先讓學生自行解決,老師歸納。並用幻燈片展示。儘可能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爲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三)誦讀涵詠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

(2)個別朗讀。

(3)名家範讀。[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黃磊在劇中對這首詩的朗誦。讓學生找出朗讀差距,進一步把握這首詩的朗讀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掃清字詞的障礙。]

(4)配樂朗讀。[我爲這首詩的朗誦配上《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纏綿、惆悵而又帶有輕靈、飄逸的音樂中,教師進行示範吟誦,注意節奏、輕重、情感,讀出音韻美,營造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帶動學生有感情朗讀。]

(5)學生齊讀。

在朗讀這一環節中,默讀可以讓學生把握朗讀的節奏、情感,個人讀可展示個性,音樂製造了情境,範讀激發了美感,齊讀引起羣體感受,從而體味本詩音樂美的藝術性特點。在"美讀"中解決教學重點1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朗讀已爲學生們對詩的理解做了鋪墊,同時又爲下文對詩意的鑑賞蓄勢。(學生帶着對康橋的憧憬進入--

(四)激發想象賞景悟情

A、品意象

(1)詩中直接描寫康橋的景物的有哪幾節?(2、3、4節)

(2)如果把這三節的內容換成三幅畫,我們可以選取哪些景?請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學生思考,小組交流,推選代表全班交流)

老師要引導學生選好景點,對學生的發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尤其是運用聯想和想象對畫面加以具體的描述的學生。這一環節主要根據新課標教學建議"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自由朗讀這三節詩。

(3)更進一步思考:詩人告別康橋時爲什麼不選取周圍的建築、那裏的人們,而是選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段學習從詩歌畫面美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追求語言美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得到較好體現。並解決教學重點2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B、悟真情

步驟:將全詩分爲三個版塊,分別賞析。抓住詩中意象,賞析重點詞語,把握詩人情感變化。

第二、三、節:通過重點賞析"新娘""水草""盪漾""招搖""甘心"等詞語,把握詩人情感的變化:由依依惜別時的感傷無奈而陶醉留戀於康河美景。

第四、五節:通過重點賞析"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尋夢?""放歌""笙簫"夏蟲"等詞語,體悟詩人情感的發展高潮。

第一、七節:通過重點賞析:三個"輕輕的""悄悄""不帶走一片雲彩"詞語通過比較第一節和第七節,體悟詩人離別母校之時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同時感受詩歌的迴環之美。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依據新課標所要求的"欣賞文學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但凡讀懂了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覆咀嚼,只是一路順暢地讀下去,結果什麼也得不到。詩歌濃郁的情感、跳躍的形象、凝練的語言,決定詩歌教學的特點:反覆朗讀細細品味、啓發聯想、再現形象,其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關鍵。教師的講與新課標提倡的學生探究性學習有機結合,讓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課的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也達到了體味詩歌繪畫美的目標。

(五)比較閱讀,剖析情感

《再別康橋》是一首離別詩,寫離別的詩句你知道哪些?試着比較異同。啓發學生展開聯想,尋找有關詩詞名句,擴大課堂的容量。讓學生通過對比探究離別之情的不同,體會這首離別詩不落窠臼的高明之處。

(六)綜觀全詩,發掘詩歌的建築美

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並聽配樂朗誦,觀看康橋美景。

(課堂教學任務到此基本完成,已經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解決了教學的難點、重點)

(七)餘音繞樑收束全文

詩人離別康橋時不帶走一片雲彩,他離開人世時也不帶走一片雲彩,他走得很匆忙,因爲飛機失事,那一年他才35歲。胡適飽含淚水寫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帶走了這個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詩人雖然過早地離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氣,他的詩情、他的浪漫卻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別康橋》成了中國現代詩歌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與仰慕。

在這種氣氛的渲染下,老師與學生齊讀《再別康橋》(配《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濃濃的詩意中結束對這首詩的學習。留給學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再別康橋》徐志摩說課稿 篇6

各位尊敬的領導、各位老師:

你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再別康橋》(板課題、作者),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說一說這堂課的設計:一、說教材;二、說教學方法;三、說教學過程;四、說教學理念。

一、說教材

首先,談談教材。《再別康橋》是技校一年級上學期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是必讀課。這首詩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爲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明確了詩歌閱讀的標準:“初步理解詩歌的.意象及語言特點,能夠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現手法。”根據這個要求,結合《再別康橋》情景交融的特點,我期望學生在學完這節課後,能達到以下目標(課件)知識與技能:

(1)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真情。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比較喜歡故事性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我確立本課重難點如下:(課件)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品味。

二、說教學方法

(一)說教法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根據我們學生學習的現狀,我主要採用以下教法:(課件)

第一,以誦讀爲主。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讓學生在誦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藉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在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個別學生的朗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聯想法。詩歌比較抽象,因此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探究法。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詩歌的內容。

(二)說學法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裏說:“請您毫不猶豫的在課堂上擠出時間讓學生主動掌握知識吧,那樣將得到百倍的補償。”根據這個建議,結合我們學生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內容,主要運用以下學法:(課件)朗讀理解法、質疑提問法、自主討論探究法。讓學生自己朗讀課文,提出問題,共同討論,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

三、說教學過程

爲了讓教法學法充分運用,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過程我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導語。有句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爲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從一部以徐志摩爲題材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劇情介紹開始,播放主題歌,給學生全新的視聽感受。這樣便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順利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接下來就進入了教學過程的第二個環節,由《人間四月天》順勢介紹作者徐志摩的簡要情況,課件展示作者的照片和康橋的優美圖片,讓學生熟悉詩人,對詩歌的內容有一定的感知。(課件)

(三)詩歌朗讀。這一環節採用朗讀法。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請學生欣賞配樂朗誦,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把握這首詩的情感,同時掃清字詞的障礙。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最後學生齊讀。通過反覆朗讀,使學生對詩歌內容逐步的理解,同時又爲下面對詩意的鑑賞蓄勢。

(四)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暢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爲了便於學生準確把握,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一些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讓學生進行比較,從而體會這首離別詩不落窠臼的高明之處。(課件)這個過程解決了教學重點之一“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

(五)那麼接下來安排的內容就是講解教學的第二個重點:“三美”的品析。(板書:“三美”)首先,分析詩的音韻、節奏和結構,體會“音樂美”(板書:美在語言——音樂美);第二,抓住具體意象,體會“繪畫美”(板書:美在意境——繪畫美),這裏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那麼我將怎麼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呢?先給學生講意象的含義,然後引導學生把握和品位詩中的意象。採用“探究法”,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在學生討論後,鼓勵他們大膽發言,對他們的答案適時肯定或點撥,真正做到蘇霍姆林斯基所建議的“善於鼓舞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教學經驗。”最後教師總結本詩的意象:雲彩、金柳、水草、水波和星輝。(課件)第三,分析段落、句子,體會“建築美”(板書:美在形式——建築美)。我將這些內容作爲本課的板書設計,因爲它能夠直觀地體現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六)在講完詩歌的內容之後,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康河的圖片,(課件)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背誦。

(七)爲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我佈置課外作業題: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課件)要求學生討論後下次課推舉代表發言。

四、說教學理念

最後,說一說我的教學理念。我對“教學”的認識是:教學是教與學的結合,“教”是爲了“學”,“教”應服務於“學”。因此,我在實踐中努力遵循“以學爲主”的教學理念。備課時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想一想,對這課文,我怎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做到“互講互聽”、“互啓互發”,我的目標是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更期望實現的目標是讓學生都喜歡語文!

我的說課結束了,謝謝大家!

《再別康橋》徐志摩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二首詩歌,是一首現代詩歌,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學習現代新詩,要求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着重分析詩歌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於作品的真情。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品味詩的意象美,體悟詩人的真情;

2、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主動分析鑑賞詩歌的能力;

3、反覆朗讀,品味現代新詩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並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訓練重點是把握詩歌意象,體味詩歌情感。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3配樂朗讀法——反覆朗讀,深入體會。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體會詩歌感情已經成爲這節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法、朗讀法、聯想法,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四、教學程序:

這首詩歌我準備用一課時的時間處理完,內容不多,但是重點得突出。具體分爲四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上課之前,我會給大家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裏一首歌曲,詞是徐志摩的詩歌《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曲是專門爲這首詩歌以及徐志摩本人而作,感情舒緩,意境朦朧,這首詩很能代表徐志摩,可以說是他的“標籤”之作。通過歌唱更添上幾分詩歌的"夢"態.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劇的人,或許可以從中捕捉到一些關於這段羅曼史的影子。徐志摩是個追求愛、自由和美得多情才子,通過這首歌曲將學生帶入詩人豐富的感情世界。

導入語:“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是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爲“情聖”和“詩聖”的詩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這節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追求愛、自由和美得詩意的內心。

(二)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給一段音樂,讓學生自讀詩歌,在讀的過程中分析詩歌基本感情,然後討論交流,說出詩歌感情基調以及朗讀時應保持怎樣的語調和節奏。

首段三個“輕輕地”顯出旋律輕快柔和,即抒發了作者對康橋的依依不捨,又奠定了全詩哀而不傷的基調。

感情:離而不傷,別而不愁

總體語調:舒緩低沉

節奏:輕柔和諧

(三)研析結構,分析意象,精讀感悟

閱讀教學中應該像葉聖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合學法指導,從分析意象出發,指導學生邊讀邊悟情。

1、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就是說在表情達意時,往往要選擇典型景物來表達特定感受,這些典型的寄託了作者感情的景物,我們稱它爲意象。那麼這首詩選擇了哪些意象來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

品味詩歌意象上的繪畫美,詩的語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詞語: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波光裏的豔影、軟泥上的青荇、彩虹似的夢、青草、星輝斑斕;這些意象清新飄逸,寄託了作者依依惜別的深情。

對比: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離別的對象不同: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感情“離而不傷,別而不愁”。

2、詩人既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又“不能放歌”,爲什麼如此的矛盾呢?

介紹詩歌創作背景:此詩寫於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正是康河的水,開啓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

因此,可從徐志摩故地重遊百感交集,無從說起:六年來的情感經歷生活感受縈繞腦海,欲說還休——語言在複雜的情感面請意境失去了力量,只能是彈奏深幽低迴的心曲。

3、朗讀詩歌首尾兩節,比較作者在煉字上的不同,並品味詩歌語言的音樂美(押韻;音節和諧,節奏感強;迴環復沓)

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了詩人許多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用上心頭。明明是那麼濃烈的惜別之情,詩人卻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雲彩,輕輕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揮一揮衣袖,悄悄地走了,就像輕輕地來一樣。多麼的灑脫、飄逸!在這種人情、景緻兩心相知的境界中,我們感悟到一種悠遠淡泊但是又執着堅定的意念,人世總有別離,但情致性靈卻天長地久。

詩人最後是“悄悄地”走了,從第一節“輕輕地”變爲最後“悄悄地”,在原來的輕柔惜別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更爲灑脫。進一步體會詩歌哀而不傷的感情。

4、綜觀全詩,發掘詩歌的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並聽配樂朗誦,觀看康橋美景。

(四)、作業佈置: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朗誦並背誦徐志摩詩歌《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這一聲珍重裏有密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再別康橋》徐志摩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本課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詩歌單元的第二課,是鑑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它是“新月詩派”徐志摩的傳世之作,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爲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比較典型地體現了獨抒性靈柔美飄逸的風格特點。

二、說學生

1、學生在前一課《沁園春長沙》的學習過程中已對“意象”有初步瞭解,掌握了一定的誦讀技巧。

2、高一新生對學習抱着極大的熱情,對老師和同學也有新鮮感,能積極地參與討論,課堂比較活躍。

三、說教學目標

1、品析“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掌握誦讀技巧:用抑揚頓挫的聲音表達詩人豐富的情感,爲單元活動“詩歌朗誦比賽”做準備。

四、說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採用合作探究法,通過學生小組討論,進而分析、歸納。

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突破方法:①採用比較法,通過名家朗誦、教師的範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學生的自讀找出差距,細細體會提高自己的誦讀技能。②老師直接指導,我將遵循“怎樣讀――爲什麼這樣讀”落實誦讀技巧。

五、說教法和學法

1、誦讀法:有名家朗誦、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多種形式。

2、合作探究法:

①老師根據重難點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

②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成果,其他小組可以補充。

③老師點評,多肯定激勵學生。真正落實“以學生爲主體,以老師爲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六、說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七、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任務:

1、完成目標一:品析“三美”

2、落實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別康橋》導入新課(3分鐘)

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音樂美並引起學生的好奇“詩歌也可以唱?”

2、簡介作者:配以熱播劇《人間四月天》的劇照用講故事的形式來介紹。(2分鐘)

部分學生看過這部電視劇,即使沒有看過,對其中的主要演員黃磊、周迅也比較熟悉。這些唯美的圖片更是能喚起學生對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紹時不迴避詩人的情感經歷,向學生講述志摩的愛情故事,強調兩位重要女性對他創作的影響,有利於學生更全面的瞭解詩人和他的創作。

3、朗讀課文:首先播放錄音,然後學生試讀。(4分鐘)

讓學生再次感受詩歌的音樂美並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同時先聽名家誦讀,再到自己讀,有一個比較,學生會自主地總結誦讀技巧。

4、進入重點的分析“對意象的把握”,運用的學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較法”“聯繫上下文法”。(25分鐘左右)

我設計的問題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蘊含作者的情感是?

學生分小組討論,老師巡堂適當的參與討論,目的在於①瞭解討論進度、正確度,②對討論得比較熱烈的小組給予鼓勵,對討論得比較安靜的小組給予指導,總之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

對討論結果的設想是:根據前一課《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有關“意象”的知識,從課文中不難找到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根據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聯繫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個問題。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是:發言人不能準確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記錄員不能抓住關鍵詞板書。這需要老師的引導與完善,相信隨着“合作探究法”的全面開展和同學們的多次鍛鍊,這個問題出現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小。

5、過渡到目標一——品析“三美”(4分鐘)

總結以上意象都可以組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揮手作別雲彩圖”“河畔金柳倒影圖”,然後指出這就是本流派主張的“三美”之一——畫面美。進而欣賞這首詩歌的另外“兩美”——音樂美和建築美。

“音樂美和建築美”很容易理解,《導學案》中也有詳細的講解,所以老師在這裏可以點到爲止。

6、作業:(2分鐘)

①嘗試朗誦全詩,要求抑揚頓挫地讀出詩人細膩豐富的情感。

②課後閱讀張貼的打印稿《古代送別詩歌20首》、《徐志摩詩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積累詩歌素材。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也就解決了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

1、通過填空複習重點導入:作者選擇了________意象,運用了________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鐘)

請一個成績中等偏下的同學來講臺上書寫,瞭解同學對上節課的掌握情況,同時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課堂中來

2、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運用的學法是:朗誦法,比較法(與名家朗誦、老師範讀以及《沁園春長沙》的讀法比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個時候那個地方的那個人)。(25分鐘左右)

我的步驟是:

①齊讀:瞭解同學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②請一個同學來試讀,根據在《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誦讀技巧讀出詩人的情感。

③學生點評“哪些讀得好,哪些讀得明顯的不對”並讓指出不對的同學重讀一下,對有爭議的地方老師適當指點。

④聽名家誦讀

⑤老師結合詩情,逐節逐句進行誦讀指導並範讀(提醒學生做筆記),學生當堂試讀。

如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地”,這個詞要用輕柔舒緩的語調,彷彿詩人緩慢而輕柔的步履,讀出詩人那種依依不捨的情感。第二節“新娘”這個詞要讀出驚豔的喜悅,聲音比較柔美,此時詩人彷彿又回到過去的美好歲月,無比陶醉與幸福。

小結誦讀要點。

3、疑點解析:學生提出問題,原則上讓其他同學來回答,老師只作引導。(5—10分鐘)

4、作業:(3—5分鐘)

①課外拓展:閱讀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寫一鑑賞短文。

目的:因爲在第一課後寫過《老馬》的鑑賞短文,所以這裏繼續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增強動手寫的能力。

②背誦《再別康橋》

③完成《固學案》相關練習

八、說板書設計

1、借代比喻擬人比喻

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樂美——韻律和諧,迴環往復

建築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2、作者選擇了雲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運用了借代、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對康橋難分難捨、歡喜眷戀、興奮高歌、情緒低落、悄然作別的起伏情感。

《再別康橋》徐志摩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再別康橋》選自於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抒寫了詩人1928年秋重返英國劍橋大學,故地重遊時的感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這首詩音韻和諧、意境優美,在樸素的詩句中把對康橋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愛展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再別康橋》代表了徐志摩的藝術成就,也代表了中國新詩的藝術成就。

二、說學生

對八年級學生來講,這首詩極易喚起他們的閱讀興趣,但由於對現代詩知識掌握不多,他們對詩歌的理解往往留於膚淺,蜻蜓點水,走馬觀花,難以深刻把握詩的思想內容。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與技能:把握詩中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覆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由於學生閱讀的現代詩歌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抽象難懂,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抓住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四、說方法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採用朗讀法和討論點拔法來達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過程

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再別康橋》。讓學生說一說這首歌的演唱者是誰,在學生答不出來的情況下,我再順勢導入:的確,隨着時間的流逝,這首歌的演唱者己經漸漸爲人們所淡忘,但是,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們總會想起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徐志摩的名——《再別康橋》,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橋情結。通過這樣的導入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引發其閱讀期待。

接下來,本着知人論世的原則,讓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簡要介紹英國劍橋大學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學經歷,瞭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以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讀,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導學生反覆誦讀,並談一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爲進一步理解詩歌作鋪墊。

第三步: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走進意境,感悟詩情。

這首詩的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康橋景色“美麗”和“寧靜”這兩個特點,引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一首離別詩,人們常說“多情自古傷離別”,但這首詩卻並沒有像傳統的離別詩那樣過於注重傷感凝重的情緒的渲泄,而是側重於對離別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寫。那麼詩中康橋的哪些景物讓你感受到了美?請學生默讀全詩展開豐富的想像,將文字轉化成畫面,並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從而引導學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一潭”等景物進行深入的品讀。在此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點拔和指導,使學生初步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首詩裏,詩人之所以能將原本平常的自然景物寫得如此之美,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對景物的描寫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愛之情,做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進而使學生明確:像金柳、青荇、深潭等這些被賦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就叫做——意象。“意” 即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詩歌往往是藉助於意象來抒發感情的。此時,可以再聯繫一下,曾學過的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意象的理解,從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

接下來,進一步啓發學生思考:康橋的景色,除了“美麗”之外,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什麼呢?(寧靜)引導學生抓住開頭的三個“輕輕的”和結尾的兩個“悄悄的”,通過反覆朗讀和小組討論來體會詩中所渲染的寧靜的氣氛。進而使學生認識到這種“靜”與詩人的情感二者之間的關係。即:詩人不忍讓自己的離別破壞這種境界,即使是揮揮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點喧譁,輕輕地來,輕輕的走,輕輕的告別和揮手,此時此刻,無聲的悄悄是一首深情離別的歌,無言的沉默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至此,學生領悟了詩人的情感,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詩的教學,我實際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體會意境——感悟詩情的順序展開的。之後,全班有感情的齊讀全詩,再次領悟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懷,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

最後進行課堂小結

這首詩集中描寫了康河的美麗與寧靜,作者對於康橋這個自己曾經獲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這個曾給予自己智慧與自由情懷的美麗母校,表達了深情的讚美、無限的眷戀。

作業:課外閱讀徐志摩的《沙揚娜拉》並與本詩進行比較。

《再別康橋》徐志摩說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選擇的課題是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再別康橋》,我說課的題目是《信息技術與詩歌教學》。

《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他的詩具有語言清新、意境優美等特點。而初一學生大部分喜歡故事性較強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或者只是走馬觀花,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

如何在學生和詩歌中間架起一座彩虹橋,使抽象的詩歌變得具體可感呢?那就得藉助信息技術了。

教學分析

詩歌是個人情緒的瞬間爆發。人們讀詩,其實就是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情感的交流。

於是我從走進文本、走近詩人、心靈碰撞這三部曲,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感受詩歌美好的意境。

2、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3、反覆誦讀,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感悟作者對康橋的熱愛和眷戀之情。

4、激發自己對詩歌的熱愛之情,提高文學素養,並試着自己創作。

教學重點

深情地朗讀;細膩地感悟;詩意地創作。

教學難點

細膩地感悟

走進文本即通過朗讀,知道本詩寫了什麼,表達了什麼感情。《再別康橋》所包含的感情也只有在用心反覆讀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所以我把學習的第一個任務設置爲:深情地朗讀。

信息技術與朗讀的整合:什麼是深情地朗讀?如何通過多媒體去實現深情地朗讀?整合後的效果如何?

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爲發音規範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 要使朗讀產生好的效果,必須理解文本,注意停頓、重音、語速、語氣等問題. 初一學生經過小學六年的積累,有一定的朗讀基礎。但通常,學生在初讀時可能是沒有理解文本,也可能隨大流,所以語氣語速等把握不到位,感情平淡。那如何通過課堂上訓練,引發學生的朗讀素養呢?我想應該有一個朗讀的範本,可以是學生範讀,教師範讀,我這裏採用的是男聲版錄音範讀。

訓練朗讀的形式有很多種,教師可以根據需要來設計。

1.學生齊讀一遍

2.聽錄音範讀

3.學生點評自讀和範讀的區別,得出深情朗讀要做到的幾個要點。

4.學生結合要點同桌互讀,互相點評,共同提高。

5.我們實踐了這三點要求,男女生交叉讀。

6.教師點評

實踐證明:這一環節結束後,學生自覺得鼓起掌來,並紛紛表態:“比一開始讀得好多了!”我也真切的感受到學生找到了朗讀的感覺。這正是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所在。通過深情地朗讀,走進文本,把握感情,爲下一環節奠定基礎。

需要說明的是,範讀只是一個範本,這個範本本身沒有做整合,這裏整合的是利用範本師生間、生生間產生的一種互動的行爲。

本文的意境很美,能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我把第二個任務設置爲:細膩地感悟。這裏涉及到一個整合,信息技術與想象聯想的整合:如何讓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走近作者,體會感情?多媒體應該展示怎樣的畫面?又該如何展示呢?

傳統的課堂,感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發聲讀,默讀,或自己去聯想想象,可以說是比較抽象的。多媒體的運用,能使學生置身於音像、語音、文字的環境中,使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在內化的過程中得以外顯。但問題也就出來了,每個人想象的畫面不一樣,如何解決想象畫面和展示畫面的矛盾衝突呢?比如說畫面是要單純的景還是有人存在的景,要和現實相像的景還是虛幻一些的景。權衡利弊,我遵循的選畫面的原則是儘量符合文章意境的圖片。個性化少一點,共性化多一點的。至於該如何展示,我想隨心所欲是最好的,所以我做了如下的鏈接。

實踐證明經過這麼一整合,學生借畫面欣賞景,借文字感悟情,情景交融,以景促讀,以讀促悟,極大的提高了感悟的質量。爲了使學生和作者的心靈能碰撞出火花,我問:“如果畫面中有作者,那作者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如果你在畫面中,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這樣自然而然的過渡到第三環節:詩意地創作。學生創作詩歌來源於深情朗讀後對作者感情的把握,細膩感悟後對借景抒情的理解,是在朗讀感悟基礎上的昇華,需要調動生活的積累。比如小學畢業時的離別之情。下面是兩個學生的創作片段。

回憶,撐一把雨傘,              但我不能留戀,

向記憶深處走去,                 靜謐是別離的號角

浮想昔日友誼,                   小鳥也爲我沉默,

在歡聲笑語中留戀。               沉默是今天的母校。

實踐證明,此環節學生盡情暢寫,任意幾個學生一組合都是一首好詩。

總之,本堂課的課件設計思路清晰,從走進文本到走近作者到心靈碰撞,每一步都有具體的學習任務,教師和學生時刻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怎麼做。

最後,我想說: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掠取一些教學信息傳播給學生。通過師生的交互,學生的活動使之轉化爲知識,進而內化爲學生的能力和智慧。

以上是我個人的對詩歌教學的一種淺薄的想法,一家之言,見笑!還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再別康橋》徐志摩說課稿 篇11

今天我說課的目是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一膾炙人口的詩歌——《再別康橋》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爲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是高中階段文學鑑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鑑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也是鑑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爲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現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徵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爲: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涌動着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徵的作用

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爲主其它教學法爲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爲重要教是爲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1.聯想鑑別、協作探究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爲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鑑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並作進一步深人鑽研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爲了學,服務於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爲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這樣的導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爲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並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薰陶

4.比較閱讀,體會建築美

爲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築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髮現了新格律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築美

5.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爲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瞭解爲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並留課下作業:根據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再別康橋》徐志摩說課稿 篇12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於富商之家。他是中國現代“才華橫溢的一路詩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這個經常“想飛”的詩人坐飛機在山東濟南附近觸山焚化。

《再別康橋》出於他自編的最後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於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遊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m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於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後,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遊該國後,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三、 欣賞點提示

① 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 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③ 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四、 整體思路

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併爲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盪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澱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着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於心,不忍。唯有“悄悄”纔是詩人所願。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願離別。

最後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於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五、練詞以造 緣像而披詩

――釋《再別康橋》之“招搖”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於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鍊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誇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誇耀的是一種安閒,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爲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實,《再別康橋》全詩都籠罩籠罩着詩人寧靜、安閒、自在之情、之態,因爲旅居康橋的七八年間。康橋,它最吸引詩人,帶給詩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於此。

“賴你和悅寧靜的環境和聖潔歡樂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

初到康橋,它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爲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閒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後的“悄悄”纔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六、 作業:

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