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再別康橋》評課稿

《再別康橋》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再別康橋》評課稿一

這是一節推門課。

《再別康橋》評課稿

校長走進了一位年輕語文教師的課堂。要上的課是《再別康橋》。這首詩,學生一般能讀個半懂,只有部分學生能夠感受到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這位教師先是播放了《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讀(是一位名家讀的——我也收藏着這麼一張碟片,經常聽得忘乎所以)。

學生可能只是進行了簡單的預習,只是矇矇矓矓地理解了詩歌的情感。但是,示範朗讀一開始,他們彷彿一下子都懂了,全部沉浸到那種憂傷、輕柔的情境中去了。他們聽着,臉上浮起了嚮往的神情,有的同學隨着節奏的抑揚頓挫而搖動!很快,他們小聲地跟着讀了:他們想朗讀,但又生怕聽不清示範朗讀。他們被那珠圓玉潤的文字吸引,爲那聲音營造的情境而着迷。

在學生的齊聲要求下,他們聽了兩遍示範朗讀,早已忘了後面還有校長聽課:但那位教師的額頭上,卻早已滲出了汗珠。(我猜他是緊張,因爲他不知道他接下來的教法會給校長留下什麼樣的印象!)接着是學生齊讀。在剛纔情境的薰陶下,在這位教師激勵性的話語中,每位同學都捧起了課文,全神貫注地聽着音樂前奏。他們讀得非常動情,非常投入。在學生跟着示範朗讀齊讀一遍後,他們又齊讀了兩遍:每一遍,學生們似乎都把所有的感情都傾注到了詩歌中。《再別康橋》,在朗讀中撥動了每位學生的心絃,似乎讓他們在心靈最深處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動和意義!然後是個別學生讀。可能是出於校長聽課的緣故,被點名朗讀的幾位學生基本功都不錯。我個人覺得,還有小部分學生讀得不是很好。這個時候,如果也能讓他們展示一下,大家共同改進、互相激勵,那麼對於這部分學生來講,無論是激發他們朗讀、學習的興趣,還是培養他們的自信和膽略,都會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可惜,年輕的教師沒敢“冒險”。

學生個別讀之後,這位教師又放了一遍示範朗讀。這次,他要求學生用“心”去讀,通過自己的聯想、想象,再現徐志摩揮別康橋時的情境;或者,再現自己某次記憶猶新的告別經歷。學生有的`專注,有的沉思,有的激動……都很投入。然後是女生齊讀,接着男生齊讀;接着是一二小組讀,接着是三四小組讀。每次,學生似乎都有更新更深的感受,都有進步與發現。通過這節課,學生都經受了美的薰陶,學生的心靈都漾起了詩意的波紋,更有可能一些學生將會愛上詩歌!讓我感到遺憾的是,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朗讀《再別康橋》。在後來的交流中,他說,最主要的是讓學生感受朗讀之美,自己水平與學生相當,所以不敢開口。我說,那麼爲什麼又讓三位學生個別朗讀,他說自己知道他們讀得好,能激勵更多的學生!

這樣的課,能得到認同嗎?在教研活動上,一位學校領導隱約地說起了這節課。他說:“語文課如果想糊弄,那容易:齊讀、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一二小組讀、三四小組讀……”這讓我很爲那位教師不平。顯然,這堂課,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沉迷於詩的國度——這將是學生銘記於心的一節課。高三時,我教到當時班上的一位女同學,她還深情地懷念起那堂課!當然了,這是幾年前的事情了。如今新理念、新課程下,這樣的課會不會得到大家的好評呢?或者說,有沒有教師敢於在公開課或者示範課中這麼上呢?這節個性化的課展現出來的學生的閱讀狀態,值得我們深思。語文教學中“讀”的特點在這節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我覺得,這節課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更爲廣闊的“大語文觀”的體現,是極富想象力的。

  《再別康橋》評課稿二

針對說課視頻《再別康橋》說說我的看法。

1、值得學習的地方

說課者採用了多媒體演示的方法,將整個說課過程於課件有效的結合,在說課的過程中提出來教學的目的,以及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說課教師對所說課內容詳略取捨,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對重點難點、教學步驟及理論依據等一定要詳講,對其他的問題就相對的“略”講了,“詳略”比較的得當,使聽着能夠很好地理解說課者的設計思路。

整個教學程序是本次說課的重要部分,在本次活動中將教學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如何有機結合的安排設計過程的構想。教學方法選擇的比較恰當合理,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最優化地達到教學目的

理論知識是基礎,沒有比較豐富的知識,要想說好課是不可能的。本次說課說課者要做好知識準備,相關知識準備的內容很多,對學生的知識的鞏固以及拓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需要改進的方面

教學對象的分析

如果能過從教學對象進行分析來了解高一學生的情感體會的特徵,來設置情感體驗的要求,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再別康橋》體驗詩人的創作靈感,以及作品所抒發的情感,對學生情感的影響。

總的來說這是一次比較成功的說課活動,理論性比較強,也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