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高一課件 > 高一《再別康橋》課件大綱

高一《再別康橋》課件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4W 次

  【教學理念】

高一《再別康橋》課件

1、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2、開放自主協作,培養會學。

3、聯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教材研究】

1、學情分析: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爲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爲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讀課。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

3、教學目標

由於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絡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⑴ 認知目標:

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工具性)

⑵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自主探索、協作創新的能力。(研究性)

⑶ 德育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鑑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⑴ 教學重點:

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

⑵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通過意象體悟詩人情感的鑑賞能力及查詢收集、整理歸納、協作探索的能力。

  【說教法】

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爲主其它教學法爲輔的綜合教學法。

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樣讀──爲什麼這樣處理”逐字逐句落實朗讀,在分析中完成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發現問題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當然教師要進行適當的目標控制,否則將流於爲提問而提問的形式。

  【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爲重要。教是爲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1、誦讀法,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聯想鑑別、協作探究。

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爲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鑑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並作進一步深人鑽研。

  【教學過程

(結合課件)

1、導入新課:

結合本單元幾首詩歌,由複習舊知導入。

2、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爲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3、誦讀體味:

(教學重點的解決)

先讓學生自由朗誦。要求學生談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教師稍加點撥,答案不需標準,只要整 體把握正確即可。然後逐字逐句指導朗誦並結合作者獨特的人生際遇分析本詩所體現的詩情和藝術上的“三美”,從而達到準確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這種引導是循序漸進的,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4、鑑賞品評:

(教學難點的解決)

物象──意象──意境: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

5、知識鞏固遷移:

爲了拓展學生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我佈置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件進行復習,自學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並進行比較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