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再別康橋》優秀教案大綱

高一《再別康橋》優秀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設計思想

高一《再別康橋》優秀教案

《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既繼承了古典詩歌的傳統,又在別離詩中,注入了現代人對自己生長的母校深情厚愛,並超越了一般離別眷的感嘆,更具有了現代知識分子崇尚自我的個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談談的象徵意蘊。語言清新,富於音樂美。這首詩的語言有着突出的淺白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鍊的功夫,不露雕琢痕跡。詩中各個比喻,新鮮準確,形象生動,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毫無當時新詩歐化的傾向。

學情分析

學生是高一的學生;

具有好表現、思維活躍等特;以形象思維爲主,認識問題的能力還不高 ;

他們剛剛瞭解現代詩的特點、形成等,理解詩歌的形式、內涵有一定難度;

他們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經驗和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感悟徐志摩詩歌華麗輕巧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 術感染力。

新詩的欣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再別康橋》, 領會詩歌的韻律美;體會詩歌的重章疊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重點分析 抓住關鍵詞語,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路。

難點分析 詩歌的意象與內容關係。

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分析本節課綜合運用啓發式、自主感悟,以誦讀爲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爲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誦讀入境,欣賞詩意;並聯想比較,鑑賞評價的教學方式。

課前準備

1、教學環境:多媒體環境。

2、資源準備:教學PPT、名家朗讀資等。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佛雲:人生有七大苦,我們前面通過《雨巷》的學習,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愛別離”。

別離是一種執着的苦。人生本來聚少離多,“多情自古傷離別”。馮至《別離》寫道

“我們招一招手,隨着別離|我們的世界便分成兩個。”

離別時是痛苦的。待到花落雲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時,才驚覺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夢,所愛的終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飄揚而去,午夜夢迴之際,這“愛別離”的滋味,怎一個“苦”字了得?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寫離別的詩歌。看他對別離是一種怎樣的描寫,和一般的離別詩有什麼區別。這就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板 書) 再別康橋

二、題解及作者介紹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早年留學英國劍橋大學,回國後寫了一些積極向上的詩文。其代表作是《再別康橋》《雪花的快樂》《沙揚那拉》《這是一個怯懦的世界》等。“新月派”的主要人物還有聞一多《一句話》、朱湘《情歌》《關外來的風》等。

關於徐志摩,胡適有一個概括性的評論。說“他的人生觀就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他就是爲着他單純的信仰而活。我們來看一看他的三個大字。

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個富有浪漫主義的詩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愛。徐志摩一向將愛情奉若神明,他認爲是一切動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經說過“生命之所在,就是爲了愛”。關於他的愛情,我們都知道什麼?在他死後三個女人撲倒在了他的墓碑前:這三個人分別是他的原配妻子張幼儀;還有,哪像天上的一片雲,偶然投影在他波心的,但轉瞬就消失蹤跡的,沒有結果的才女林徽因,這是他靈魂的伴侶啊,他曾經有一首詩寫道“我將於茫茫人海之中,訪我惟一靈魂伴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是而已”;還有一個就是爲了她奢靡的生活,努力兼職都還養不活的交際花陸小曼。他的逝世也爲了省錢養家而導致的。我們知道在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要從南京回北平,爲了省錢,經朋友介紹而搭坐上了免費的郵班。但不幸的是途中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終年,34歲。太可惜了,是吧?

徐志摩的一生是爲了愛情而存在的,他最終象劃過天邊的美麗的流星。

一個是美:如果說他對愛的追求獻給了三個女人,那麼他對美的追求就獻給了他的詩歌。他的詩歌有三美的.追求:音樂美、建築美和繪畫美。尤其是我們今天所學的這首《再別康橋》集中體現了他對美的追求。

三 、整體感知詩歌 (播放關於康橋的風光)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學習一下這首詩歌。聽老師給大家配樂示範朗誦。(老師朗誦)

這首詩歌給你們的整體感受怎麼樣?美嗎?大家自己以自己的方式,出聲讀。老師不提任何要求。開始。

(學生整體朗讀,老師指導。學生再反吟讀。)

四、“三美”分析 (學生分析,老師點撥)

(一)音樂美和建築美

這首詩歌特別具有音樂的美感。我們來看:全詩一共七節。每一節詩歌都押韻,而且首節和尾節的韻又相同。這就造成一種跌宕起伏和輕柔舒緩的旋律感。

形式上看,這首詩歌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很有建築上的美感。

(二)繪畫美

第一節:連用了三個“輕輕的”。這三個“輕輕的”是否重複與累贅。爲什麼?——前兩個“輕輕的”是指來的輕輕和去的輕輕。只是來到這裏,又隻身離去。沒人相接與相送,都是很寂靜與落寞的。 第三個“輕輕的”是什麼?我們輕輕的揮手,有什麼感覺?大家示範一下,揮動你的手臂。如果很重的揮手,“走了,走了”,是一種什麼感覺?很灑脫,很不在乎。而徐志摩的“輕輕的”招手,表現了他的一種什麼心情——很不捨得離開。

第二節裏面出現了一個意象。什麼啊?“金柳”

我們看一下作者心中的金柳是一種什麼感覺?(夕陽照射下的柳枝,被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豔的新娘。這美豔的新娘,倩影倒映在康河裏,也照映在我的心上。並激起層層的情感漣漪) ——像夕陽中的新娘。夕照霞輝,給她鍍上了一層金光閃閃的顏色,她的玉樹臨風、婀娜多姿, 作者面對此景此情的感情是怎麼樣的?(眷愛康橋裏的一草一木,如同迎親娶新一般,深情癡迷。)

課文描寫了哪些意象,老師舉例說明如“金柳”。同學們分析其他的意象。)

第三節描寫了什麼意象?“青荇”

康河裏的水草隨微波起伏,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搖,彷彿是在向詩人招手示意。在這仙境般的地方,詩人受到感染,情願做一條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作者曾寫過一篇文章《我所知道的康橋》在裏面寫道“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一個老村子“有一個果子園,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樹蔭下吃茶,花果會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會到你桌上來啄食,那真是別有一番天地。”作者甘心做康河裏的一條水草。一個甘心可見作者對康河的眷戀,

第四節, “潭” -—拜倫潭

作者的視角由岸邊的金柳,低頭轉向了水底油油的青荇。接着他把目光轉向了拜倫潭。

那榆樹濃蔭覆蓋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虹,可以讓人想象那五彩斑斕的景色充滿了多麼淳厚的詩意。在這裏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作者彩虹似得夢,作者過去在康橋的美好的生活,像夢一樣的生活。作者曾經寫道:“1920年他在康橋度過了一年多真正悠閒自在的日子。據他後來回憶說,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橋,再會吧。我心頭盛滿了別離的情緒,你是我難得的之際,我當年辭別家鄉父母,登上太平洋去,扶桑風色,檀香山芭蕉況味,拼搏大海,開拓我心胸神意。如今都變成了夢裏的山河。”

第五節 作者要去尋夢去了,尋找自己過去的美好的生活。他似乎忘記了,她是要離別康橋的。他撐了一個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一直到了星輝斑斕的,從夕陽一直到了星輝斑斕,可見作者在康橋停留的時間之長,這也說明作者不願意離別康橋了。就在這種無意識中,作者忘記了他的即將的離別。而要在星輝斑斕裏放聲歌唱了。

第六節 作者突然從夢中回到現實,意識到我今天就要離開了。心情頓時爲之沉默。離緒重重,他不能放歌了,只悄悄地吹奏別離的笙簫,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一切都寂然了。連青草叢中的夏蟲似乎也體會到了別離之情,也爲他保持沉默。往日康橋的歡樂笑語,都將使人的離去而寂寞。

第七節 呼應開頭,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使人卻強調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的手法,表露出作者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溫柔情意。

五 、情感分析小結(師生共同探討)

這首詩歌的感情是一種極平常的離情和那種微波似的輕煙似的別緒。

感情主線是惆悵的哀惋的離情。第一節奠定了難捨難分的基調,第二、三、四、五節是對康橋美好的回憶,進而由此產生“尋夢”的幻想,第六、七節,又從美麗幻想中回到現實,呼應開頭,抒發別離的惆悵與哀思。因此主線是離別之情的“愁——樂——愁”。夢醒了,才知道無路可走的悲痛。

但我們看他的離別和別的離別詩有什麼區別?

古往今來,離別總給人一種沉重悲傷的感覺。古江淹在《別賦》中感嘆:“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道出了離別讓人黯然銷魂的特點!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古人在別離的時候,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或執手叮嚀,或牽衣頓足,其中總有“多情自古傷離別”的味道。離別一般是很感傷的,很沉重的一種感情。那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歌的離別的味道怎麼樣,有很沉重的感覺嗎?爲什麼?

(還有許多學生學過的離別詩,老師可根據情況舉例)

這首詩歌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沒有聲音的存在,一切都是靜悄悄的,連“夏蟲都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點聲音也沒有,在這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的環境中,沒有任何的叮嚀執手,就會增加一份飄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

另外,這首詩歌,詩人選擇的獨具特色的意象,詩中藉以抒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有一種脫俗的清新感。

六、再次誦讀,伴以輕柔的歐洲田園風格的音樂,同時播放關於康橋的風光片。

七、分組朗誦,在組內評選出讀得最好的組員。

板書設計

雲彩 ……

金柳 ……

青荇 依戀之情 …

潭水

長篙 ……

星輝 ……

(客觀物象)+(主觀情意)= 意象

作業佈置

1、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2.試和徐志摩的另兩首詩比較賞析:

沙 揚 娜 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沙場娜拉!

偶然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無需驚訝,更無需歡喜/轉瞬間我便消失了蹤影/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這相互交匯時的光亮

五.總結詩歌特點:

1.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其次,詩人爲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其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2.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七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爲絢麗的詞語,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拍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都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3.表現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六.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