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再別康橋》原創優秀教案

《再別康橋》原創優秀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教學目的:

《再別康橋》原創優秀教案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 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A) 通過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 通過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教學難點:《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過程

教師課堂講解分析,並指導學生賞析。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媒體設計:

播放朗誦帶《再別康橋》。

 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導語:我曾向大家介紹過一位詩人,他被魯迅先生讚譽爲“中國的濟慈”,他的代表作有《情歌》《關外來的風》等,在我們太湖縣彌駝鎮有他的故居,他是誰呢?他就是新月派代表詩人之一的朱湘。今天,我們要介紹新月派另一位著名詩人,朱湘的摯友---徐志摩及他的代表作《再別康橋》

板書: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徐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詩人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一、徐志摩

(一)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讀銀行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邂逅了美麗、純情的少女林徽因,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一年後,林徽因隨父親回國並與徐志摩的恩師(梁啓超)的兒子(樑思成)結婚。詩人失戀後十分消沉,內心深處十分痛苦。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她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啓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徐志摩在劍橋留學期間,接觸了濟慈、雪萊、泰戈爾等文學大師的作品,深受外國詩歌作品中浪漫主義詩風的影響。後來泰戈爾訪華,徐志摩擔任他的中文翻譯。

(二)新月派: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爲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對白話新詩的成熟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代表徐志摩藝術成就的作品,都是並無明顯社會內容的抒情詩,他自己說,那是些“從性靈暖處來的詩”。"新月派"的主要人物還有聞一多、朱湘等。

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

  二、朗誦《再別康橋》

播放《再別康橋》錄音帶

 三、分析全詩

全詩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

第一節:輕輕地來

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

“輕輕地”是狀語前置,定下了全詩輕盈的基調;首尾兩節復沓呼應,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

“作別西天的雲彩”,詩人是和母校告別,故意不寫送行的人和劍橋的繁華喧鬧,而寫作別雲彩,顯得空靈、清新、飄逸。母校在詩人心中是崇高、偉大的,詩人用自己烘托了劍橋大學。

第二部分:(第二節至第六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裏泛舟尋夢。

第二節:金柳豔影

這一節的音樂性像是小提琴歡快的曲子。

劍橋大學做爲全球著名的高等學府,也是詩人一生的轉折點,劍橋培養了徐志摩的學識、理想、情操,詩人曾經在《康橋再會吧》一文中寫到:“康橋是我難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戀之鄉。”足見詩人對康橋濃烈、深厚的感情。

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爲“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

第三節:青荇招搖

“招搖”擬人的寫作手法,“青荇在水裏招搖”是虛張聲勢、因人注意,招惹得作者心甘情願地做一條康河的“水草”。

詩人在《我所知道的康河》一文中這樣寫道:“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

第四節:彩虹的夢

詩人在劍橋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劍橋給他留下了無數美好的記憶。“夢”比喻昔日劍橋生活種種情景。

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

第五節:撐船尋夢

“尋夢?”詩人自問自答,詩人追憶往日的美好生活,撐船漫溯,康河沿岸處處留着詩人當年的足跡和笑語。

追憶那些美好幸福的歲月,詩人充滿了激情、真想高歌。想盡情的讚美康橋。

第六節:沉默別離

詩人對康橋是濃得化不開的情節,深沉、濃烈。正所謂“情到不堪言處,竟無語凝咽”深味着離別的惆悵。一切盡在不言中。

第三部分: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

第七節:悄悄離去

詩人希望康橋永遠美麗、永遠以她的輝煌和魅力聞名於世,足見母校在詩人心中的地位。

“不帶走一片雲彩”誇張的寫作手法,首尾呼應圓合,再別的哀愁抒發得更加的濃烈。

 四、賞析《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1.詩意美:這首詩歌的意象

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請學生回答)

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留戀處,蘭舟崔發,執手相看淚眼,競無語凝咽;”“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詠《雨霖淋》

啓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詞和徐志摩的這首詩比較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空靈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着詩人的感情,這種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

2.音樂美:“詩人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每節押韻、逐節換韻。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請學生起來指出,並請全班同學用筆在書上標出來)

A,押韻,韻腳爲: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全班集體找,把每節的韻腳找出來,並用筆標上拼音)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繪畫美: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着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4.建築美(結構):每句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間有八字句),四行一節,十分整齊;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於整齊中見變化。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五、課堂小結

通過我們剛纔的講解,我們可以讀出詩人對曾經培育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的感情是怎樣的呢?(學生回答:熱愛)對了,在這首詩中,詩人表達了自己對母校熱烈、濃厚的思想感情,但詩人沒有直白,而是通過對康橋的景物描寫,融情於景,借景抒情。整首詩中詩人還流露出了對康橋的留戀、難捨的情節。繪畫美使全詩別具一格。

  六、課後作業

1、背誦全詩

2、將詩的第二節改寫成一段散文,100左右。


1.蘇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生字詞複習資料全套

2.七年級語文下冊《柳葉兒》教案

3.七年級語文下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案

4.七年級語文下冊《社戲》教案

5.七年級下冊語文《綜合性活動-黃河,母親河》教案

6.語文版初一下冊《少年愛因斯坦》優秀教案

7.最新七年級下冊語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8.七年級語文《天目》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