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5篇)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5篇)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

一、定位

本課的教學,要實現如下目標: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語,體味文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性美和語言美,並學習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學生自主誦讀、體驗、感悟、評價本文的主題思想,並通過合作學習、共同探究等活動,獲得選材和語言表達的技巧;促成學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倫理意識的形成,進而獲得有益的生命啓迪。另外,根據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當今學生只知索取愛,不知奉獻愛,“孝道”的傳統道德意識普遍薄弱的現狀,特擬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爲:樹立“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道德觀。

二、切入

激活情感體驗,激發學習興趣。

1.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

2.師講述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天的故事。

3.學生體驗家庭親情:尊老愛幼。

4.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莫懷戚(《散步》的作者)的溫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兒孝”的氛圍吧。

三、探究

誦讀設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揣摩寫作特色。

學生概括讀了課文後的最深的感受。(提示:主題、選材、語言等。1.喚起社會“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美德;2.以小見大的選材特點;3.對稱整飭的語言美……)

跳讀理解:“我”這個人怎麼樣;妻子性情怎麼樣;母親性情怎樣;兒子性情怎麼樣(“我”:孝,妻子:順,母親:慈,兒子:聽話)

品讀探討:

1.合作探究

探討《散步》一文的“三美”即:人性美、景物描寫的詩意美和語言美:

(1)是從什麼地方看出人性美的?[文中四人的性情:“我”:孝順善良,關愛母親:勸母親散步、又熬過一冬、委屈兒子、背母親;妻子:溫柔賢惠:在外面,總聽我的;兒子:聽話:天真活潑,聰明伶俐;我的母親:慈愛親切,善解人意,愛護小輩(改變主意)。他們真誠善良,溫和、謙讓、體貼,是真善美的典範]。

(2)文章有哪幾處景物描寫?這樣的景物描寫給你的感受是什麼?[兩處: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新綠”、“嫩芽”、“冬水”……,第二處是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菜花、桑樹、魚塘……,這些景物蘊涵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給人的感受是詩意般的美。]

(3)文章的語言美是怎樣表現出來的?試作分析。[一是情趣盎然:“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寫母子關係,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小傢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這兩句話充滿生活情趣,既表現了小傢伙的天真、聰穎,又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溫馨。二是含義豐富:“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爲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僅供參考: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承前啓後的責任。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着,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其實,我們還可以讀出儒家傳統文化在這裏的投影。儒家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講究家庭生活以孝爲先,信奉天下爲公。作爲東方君子,他除了追求個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會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銘記在他心中。這種文化價值取向也正是東方文化的核心所在。)三是句式對稱整飭:“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這些句子語意對舉與反襯,於平實中見靈氣,在淺易中見哲理,韻味無窮]。

探究文章選材特點:作者獨具匠心,聚焦祖孫三代散步的平凡小事,喚起人們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傳統道德。(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

2.全班合作交流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本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成果,並接受其他同學的質疑和補充。教師也參與其中,或引導或補充,與學生平等對話。

教師小結:我們從《散步》這篇散文中品味了洋溢其中的人性美、景物美和語言美,也學到了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那麼除此以外,讀了莫懷戚的這篇短文,你的心靈你的思想又受到怎樣的觸動呢?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纔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願同學們把這種我們民族引以爲豪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平時身體力行,把它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體諒他們的每一份苦心。記得唐代詩人孟郊曾寫過一首“結天下人之心願”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啊,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的父母那裏得到了關愛,而我們又回報給父母了多少呢?疼愛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孝敬老人則不容易做到。學了本課,你的思想和今後的行爲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讓我們交流一下。

細讀感悟

1.組合作交流

(1)你認爲怎樣才能做一個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人呢?

(2)你的父母給予了你千般的愛,萬般的寵,那麼你做過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呢?

(3)你看到或聽到過哪些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事?

(4)我縣電視臺要採訪我們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典型學生,如果你被採訪,你想說些什麼?

2.全班合作交流各組派代表彙報本組探究成果,並接受他人的質疑和補充。評選出本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十位典型

四、拓展

1.課外閱讀“古今孝道”故事。

2.兩週後召開“我最孝”班會。

3.月底召開“古今之孝”故事會(吳孟代親供蚊噬、黃庭堅爲母洗溺器、陳毅爲母洗內褲……)。

4.閱讀課外書:讀意大利作家德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冰心的《繁星》《春水》。

5.以“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爲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播放滿文軍《懂你》的歌曲,以結束本課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綠色蟈蟈》一課選自人教版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這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作者採用生動活潑的筆法,把蟈蟈寫得活靈活現,具有很強的可讀性。《綠色蟈蟈》一課主要學習任務是探討蟈蟈的外表特徵和生活習性,讓學生對這種小昆蟲有進一步的瞭解;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主要依靠學生通過速讀課文來抓住重點,再輔以學生平時餵養蟈蟈的親身經歷。另外作者獨特的語言藝術也是本文學習時不可忽視的問題,可採用學生獨立研讀、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有些對小動物有濃厚的興趣,也有餵養小動物的經歷,尤其是蟈蟈這種很普通、常見的小昆蟲,有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更有助於這篇課文的學習。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於這篇課文,教師佈置學生在課下蒐集關於蟈蟈形、色、聲、食等特性,並回憶自己餵養蟈蟈的經歷,把自己的經驗帶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之間合作交流,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2.瞭解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以及蟈蟈的生活習性。

[能力目標]

1.學習用快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並簡潔概括要點的方法。

2.體會文章富有文學筆法、生動活潑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分析,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筆法特點;感受、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綠色蟈蟈》是一篇觀察隨筆,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妙趣橫生,在反覆誦讀中體味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如擬人手法的運用及表達效果。

2.研討點撥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因其內容的生動有趣,課堂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自由探究的積極性,爲深層把握文意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教師適當點撥、歸結,如文章突出的寫作特色。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猜謎:(課件展示)謎一:“小小諸葛亮,穩坐中軍帳;佈下八卦陣,捉拿飛來將。”謎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幹。”謎三:“頭小頸長四腳短,硬殼殼裏把身安,別看膽小又怕事,要論壽命大無邊。” (學生猜謎後課件展示動物的畫面)

大家說說,你是根據什麼把謎底給猜出來的呢?(引導得出結論:根據謎語中講的特點以及自己平時的觀察)對,介紹事物,必須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今天,我們來學習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綠色蟈蟈》,看看他是如何發現蟈蟈特點的,他又是如何來介紹蟈蟈這些特點的。

二、資料助讀

提問:誰願意把自己蒐集到的關於作者法布爾的情況和大家進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爾生於法國南部一戶農民家中。在他不足19歲時就立志研究昆蟲。後來靠自學獲得了自然科學碩士、博士學位。《昆蟲記》共20卷,談到的蟲子有100多種,同時收入一些講述經歷、回憶往事的傳記性文章,若干解決理論問題的議論,以及少量帶科普知識性的文字。做這件事耗費了他的一生,但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輩子也無法親眼目睹的蟲子生活細節。1915年11月的一天,這位以昆蟲爲琴撥響人類命運顫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讀概括,感知文章

1.對照幻燈片,學生解決疑難字音。

篝(gōu)火 喧囂(xiāo) 狩(shòu)獵 篡(cuàn)奪

窸(xī) 窣(sū) 氣氛(fēn) 吮(shǔn)吸 靜謐(mì)

喑(yīn)啞(yǎ) 螽(zhōng)斯 萵(wō)苣(jù) 顎(è)

喙(huì) 嗉(sù)

2.速讀課文,感知以下內容。

(1)快速閱讀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紹了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

(外表、叫聲、習性)

(2)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徵?

(“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3)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蟈蟈的叫聲和食性。主要寫的是食物習性。從第4段到結尾,這是文章的主體,其中8、9、10三段是對蟈蟈食性的補充說明。11段是寫蟈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從不爭吵。)

3.交流討論,編寫謎語。

教師再次用課件展示蟈蟈圖片,學生4人一組進行交流、討論:請根據蟈蟈外形、色彩、聲音、食性等方面的特點合作編寫一個以“蟈蟈”爲謎底的謎語。

四、品析語言,體悟情感

主問題:魯迅稱法布爾爲“講昆蟲故事的楷模”,“沒有哪位昆蟲學家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你能從文中看出這樣的特點嗎?(獨立研讀、小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討重點:

1.不斷變換對蟈蟈的稱呼

夜間捕蟬的蟈蟈——夜間狂熱的狩獵者

入夜鳴唱的蟈蟈——夜晚的藝術家 歌手

入籠餵養的蟈蟈——“我”籠裏的囚犯

飽餐蟬肉的蟈蟈——蟬的屠夫

2.用擬人手法傾注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①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弱肉強食處四周的綠葉叢中,蟈蟈在竊竊私語。

②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

③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④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裝滿後,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臉和眼睛,然後閉者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過比較來寫蟈蟈

比如在寫蟈蟈的叫聲時,拿蟬的叫聲來作比較;寫它喜歡吃肉食時,拿螽斯來作比較;寫它追捕蟬時,拿鷹來作比較;寫它同類相食時,拿螳螂來作比較。這些比較,既突出了蟈蟈的習性,又說明了作者對各種昆蟲的習性瞭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說說看,你從這篇課文學到了什麼?

六、小結

熱愛生活的人應該看《昆蟲記》,因爲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讓自己充滿愛心。不熱愛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厭煩了人事,對蟲子也可能心懷好感,通過對它們的認識來喚回熱情。

七、佈置作業

1.課外選讀法布爾《昆蟲記》中的文章;

2.請同學們去戶外靜聽蟲鳴鳥啼,並用一段話形象地描寫出來,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傾聽中有所發現。

[教學反思]

本節課力求體現“師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分成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充分考慮到學生實際,做到具體明確、知行合一。教學過程中,我時刻注意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內容面向全體學生,合理建構教學環節,多法結合,層次分明;引導學生反饋時注重學法指導,鼓勵學生髮表不同見解和獨特感受,課堂氣氛靈活生動。在教學設計層面,我努力設趣導疑,有針對性地設計訓練與活動,如“編寫蟈蟈謎語”環節,師生互動,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形成了教學中的小高潮。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並有自己的收穫。45分鐘充實而有趣的教學實踐,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強化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把在知識轉化成了能力,教師也收穫頗多——“道,發於知,成於行。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3

一、教學設計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指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人物形象。

3.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揣摩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句,分析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視,進而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重點語句。

2.體味作者學習的艱辛和收穫的快樂。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視,進而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2.理解文章標題的含義。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小組合作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2.設計好問題,採取小組合作,深入解讀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瞭解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3.設計學生活動,模擬聾啞人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同身受,深化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習

1.教師導入

人的一生總免不了磨難,面對絕境,我們是選擇自暴自棄,還是迎難而上?很多人都給予我們有益的啓示:邰麗華和她的團隊以聾啞之身演繹《千手觀音》,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絢爛;貝多芬以殘疾之軀譜寫《命運交響曲》,讓我們領略生命的輝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塑生命的人》,看看命運多舛的海倫?凱勒如何煥發生命的光彩。我們先看一段介紹海倫?凱勒的視頻。

【設計意圖】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作者簡介

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再塑生命的人作者介紹。

【設計意圖】

爲人物分析做鋪墊。

(二)整體感知

導入:是誰讓一個又聾又盲又啞的小女孩成就了這樣一段生命的傳奇呢?

我們朗讀《再塑生命的人》這篇課文,思考下面問題:

1.文章寫了海倫·凱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師之間的哪些事?

明確:海倫·凱勒初識安妮·莎莉文老師;安妮·莎莉文老師教“我”識字。

2.閱讀課文“杯”與“水”部分,佈置下面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從文中找依據:

莎莉文老師在教育海倫·凱勒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阻礙?

明確:海倫·凱勒在學習“杯”和“水”的過程當中遇到了理解的困難,與老師發生了爭執,陷入了迷茫、困苦。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朗讀課文、關注文本,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引導理清文章思路,簡明扼要表達。

(三)內容探究

1.談談你對海倫·凱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師的認識。

教師播放微課感受水感受愛。

明確:

海倫·凱勒:求知慾強、善思好學、不屈不撓、悟性極高、情感豐富。

安妮·莎莉文老師:善解人意、講究方式、充滿愛心、耐心細緻。

2.談談你對文章標題“再塑生命”的理解。

明確:“重塑生命”的歷程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霧中的航船,課文第4自然段)

②光輝的起點: _____(相識,課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復甦:生命中擁有了______(文字,課文第13自然段)

【設計意圖】讓學生能更好地通過重點段落的感知體會“再塑生命”的深刻含義。分析人物形象,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學會運用精練的詞語來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讓學生能全面思考。

(四)語言探究

教師引導:

本文文字流暢優美,字裏行間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充分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善思好學的性格和追求。

教師佈置問題:

找出本文中你認爲最美的句子並進行賞析。

示例:

句子:這些字使整個世界在我面前變得花團錦簇,美不勝收。

賞析:這句話表面是寫文字帶給作者的美好感受,實則暗示的是知識的力量。是知識使“我”這個盲聾啞人看到了“光明、快樂、希望”,因而,“我”覺得世界充滿了花香,洋溢着美麗,自己是最幸福的。

【設計意圖】

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讓學生對人物形象理解得更加透徹。

(五)寫法探究

教師提出問題,並引導學生分組討論:

文章前4段寫了什麼內容?文章前4段都沒有安排安妮·莎莉文老師出場,這部分文字是否多餘?爲什麼?

明確:不多餘。用層層鋪墊烘托出莎莉文老師對“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開頭所說“最重要一天”的分量;同時,也給讀者留有閱讀期待,讓人急於瞭解莎莉文老師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設計意圖】

讓學生了解恰當的鋪墊對刻畫人物、突出主題的作用。

(六)活動學習

1.佈置課外任務。

蒐集古今中外身殘志堅人物的故事,感受其優秀品質。

2.活動──體驗“黑色世界”

參看文本文件再塑生命的人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尊重並關愛殘疾人羣體,學習他們勇敢、堅強的品質;進一步瞭解人物形象,體驗沒有光明的世界,珍惜光明,愛護生命。

(七)佈置作業

1.佈置檢測練習。

參考再塑生命的人同步檢測。

2.推薦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並寫讀後感。

【設計意圖】

1.基礎知識鞏固。

2.讓學生全面瞭解海倫·凱勒,並能從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旁批詩文,理清文章思路。

2.對比閱讀,把握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3.誦讀詩文,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暱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誦讀詩文,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暱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教學難點:

對比閱讀,把握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任務驅動式、探究式、朗讀法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利用默讀批註,感知理解詩文內容。

2.設計對比誦讀兩首散文詩,體會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四、教學過程

(一)設計活動,介紹作者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金色花》《荷葉·母親》這兩首散文詩。誰來介紹一下這兩首詩的作者?

學生回答,教師進行補充:泰戈爾曾兩次訪問過中國。訪問之後,他的作品大量地譯成漢語。當時翻譯的絕大多數是散文詩,因此,泰戈爾對中國的影響首先是散文詩。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不少體裁像《園丁集》《新月集》《飛鳥集》一類的作品,這其中冰心可以說是受惠於泰戈爾最深的“私淑弟子”了。受泰戈作品的影響,冰心的創作走向溫柔的愛的吟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通過欣賞朗誦《金色花》《荷葉·母親》感受他們作品的異同。

這節課我們要進行一次朗讀比賽。優秀的詩文是“詩中有畫”的,這兩首散文詩也不例外,每首詩都蘊含着幾幅精美的畫面,我們這次朗誦比賽的內容是:每組同學從兩首詩文裏各選一幅“畫面”進行朗讀。

【設計意圖】設計活動,激發興趣,引入本課。

(二)自主閱讀,批註“畫面”,感知內容

接下來,讓我們朗讀詩文,請大家拿起筆去文中尋找優美的“畫面”,並在旁批處給“畫面”擬個小標題,然後咱們比一比誰擬的題目最美。

(學生默讀批註文章,全班討論,選出最佳標題。)

示例:《金色花》:第一幅:母親禱告,“我”爲她散發香氣。第二幅:母親讀書,“我”將影子投在書頁上。第三幅:母親拿燈去牛棚,“我”變回孩子,求媽媽講故事。《荷葉·母親》:第一幅:花瑞人祥回憶蓮花白。第二幅:白蓮凋零紅蓮亭亭。第三幅:雨打風擺紅蓮欹斜。第四幅:荷葉護蓮盡顯母愛。

【設計意圖】感知文章內容,訓練概括能力。

(三)小組合作,填寫表格,比較異同

每幅畫面都有了一個詩意的標題,如何能讀出詩意的美呢?先讓我們以組爲單位邊品味“畫面”邊填寫《“畫面”對比閱讀表》,然後組內朗讀,準備展示。

“畫面”對比閱讀表

(學生合作填寫表格,朗讀所選“畫面”。)

示例:

【設計意圖】訓練朗讀技巧;體會兩首詩語言風格和情感的不同。

(四)展示表格,比賽誦讀,體會情感

期待已久的時刻終於到來了,請各組依次展示自己的表格並進行解說,然後誦讀本組所選的“圖畫”。

(分組朗讀,師生共同評價。着重從重音、停連、節奏、語氣、情感等方面評價。評出特色,頒發獎狀。)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提高把握感情基調能力;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暱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兩篇文章可以從內容、語言、情感等方面進行對比閱讀。課下我們可以將泰戈爾的《飛鳥集》與冰心的《繁星》《春水》進行對比閱讀。也可以將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進行對比閱讀。

作業:課外閱讀《飛鳥集》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們作品風格的相同之處。

板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2、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無限熱愛的生活情趣。

3、背誦、抄寫作者描寫生動形象的句子,段落,並仿照課文寫一篇介紹植物的文章。

【教學重、難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時數】

2-3課時

【課前準備】

1、課前發動學生觀察,採集實物,拍照,收集有關植物攀爬運動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舉行“植物資源”共享會

大自然是一個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真是色彩斑斕,奇妙無窮啊!下面我們舉行一個“植物資源”共享會,請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關實物,圖片,照片,介紹自己瞭解的植物攀爬運動的資料。

二、提示課題,範讀課文

1、這節課老師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葉聖陶的《爬山虎的腳》,去了解爬山虎,欣賞爬山虎。

2、板書課題:爬山虎的腳。

3、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爬山虎的?

4、學生交流,教師歸納出本篇課文的兩個探究點(多媒體顯示):

a、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

b.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又是怎樣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麼?爲什麼?

2、四人小組研究描寫爬山虎腳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體顯示):

a、作者是如何具體生動的描寫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識向大家彙報、展示。

3、學生自由學習。

四、彙報交流

1、一組學生競賽讀寫“腳”樣子的句子,並交流圈出認爲重要的詞。

(反面、枝狀六七根細絲、嫩紅)

可讓學生明白作者是從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三方面來觀察、描寫的。

2、學生上臺板畫爬山虎的腳,並口述爲什麼這樣畫。可趁機讓全班跟着他畫,體會比喻句的妙處。

3、三生依次上臺(師給帶上他自己畫的爬山虎的頭飾)作“自我介紹”,師鼓勵靈活表述。

4、同桌介紹。

5、四生開火車讀具體寫腳怎麼爬的句子,並交流“爬”有關的重要動詞。(爬:觸一巴+拉+貼)

6、多媒體動畫演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7、指導朗讀。

8、點擊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質疑:“一腳一腳”能不能換成“一步一步”,爲什麼?

9、從中你又能體會到什麼呢?(落實人文性)

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來體會,例如:往上爬、蚊龍的爪子、相當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組比賽朗讀。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說一說怎樣爬。

五、積累語言。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知識回顧、樣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將事件敘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過寫作練習、交流總結等方式,掌握將事件敘述得生動具體的方法,寫好事情的經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知識回顧、樣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將事件敘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過寫作練習、交流總結等方式,掌握將事件敘述得生動具體的方法,寫好事情的經過。

教學難點:

掌握將事件敘述得生動具體的方法,寫好事情的經過。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任務驅動法、啓發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並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本節課會運用任務驅動的方式,講練結合,幫助學生掌握將事件敘述清楚明白、生動具體的方法。

2.寫作部分相對獨立,又要與閱讀教學相互配合,本課充分利用課內、外教學資源,所選材料立足教材及課外名著,促進閱讀與寫作的結合。

3.寫作素材爲電視劇《西遊記》中劇情,一方面學生較爲熟悉,方便寫作;另一方面,寫作內容有意思,能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

4.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自主思考、寫作、交流,教師適當點撥,授之以法。

四、教學過程

(一)設計活動,話語導入

導語:入學以來,我們一直認真觀察、體驗初中生活,用文字去記錄生活的豐富多彩。這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也是我們在寫作之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同學們在記事過程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希望大家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能有所提高。

同學們,你們看過電視劇《西遊記》嗎?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完成一個任務,就是將電視劇《西遊記》中的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情節用文字呈現出來。

【設計意圖】明確本課學習目標,創設情境,設計活動,引入新課。

(二)觀看劇情,列情節思路

1.學生觀看86版電視劇《西遊記》第3集中孫悟空被派看守蟠桃園,偷吃仙桃的情節(時長:5分33秒)。看完後,請同學們先列出寫作的情節思路。

注:

本集主要內容爲“大聖鬧天宮”: 太白金星奉玉帝之命前往花果山招安孫悟空,封他作齊天大聖。玉帝擔心孫悟空閒遊生事,便派他看守蟠桃園。王母娘娘蟠桃會沒有邀請孫悟空,惹怒了他。孫悟空大鬧蟠桃會,天兵天將與之展開激戰,但無法降伏他。最後太上老君將悟空帶回,投入八卦爐中,用三味真火燒煉。不料猴王煉就一雙火眼金睛,盛怒之下,打上靈霄寶殿。

學生觀看的視頻是截取的本集中一個較完整的情節:玉帝被告知孫悟空整日閒遊,與衆仙稱兄道弟,怕他惹是生非,便派他去看守蟠桃園(時長:33秒);入園後,土地神爲孫悟空介紹仙桃的神奇功效(時長:3分13秒);孫悟空忍不住偷吃仙桃(時長:2分05秒);吃完仙桃悟空變成一個仙桃睡去(時長:17秒)。

【設計意圖】確定寫作的情節思路,將事件講完整,將經過講清楚。

2.通過展示、交流,發現所呈現的問題。

3.通過回顧六要素知識,及分析《散步》情節作爲樣例,使學生能列出理想的情節思路。

(1)知識回顧。

我們在記敘事件時,最基本的一點是把事情講清楚,這就要求下筆前將事情的來龍去脈想清楚,並條理清晰地表達出來。

寫清楚是記事的基本要求,一般要寫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首先,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的時空內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事情,其意義和重要程度是不一樣的,因而往往有交代的必要;其次,事件的“起因”(事件是怎樣引起的)如不交代清楚,就會令人產生疑惑,不明就裏;再者,“經過”是事件的主體,是敘述的重心,要重點寫,寫詳細些;最後,“結果”是事件自然而然的收束,沒有它整個故事就是不完整的。當然,貫穿故事過程的主人公必不可少。

(2)分析課文樣例。

《散步》情節

4.再次列出情節思路。

學生再次列出故事的情節思路,並互相交流、完善。

教師預設:

(其中有些還可細分,如:偷吃仙桃時,孫悟空先在樹下摘吃,後來又脫掉冠服跳上樹吃。)

5.教師小結:我們在記事時,爲了它的完整性,就要思考事件的要素。同時,也要想想事情的經過有幾個主要階段,並將這些材料按一定順序組織起來,這樣,我們的敘事才能清楚明白。

【設計意圖】通過兩種方式提示學生記事要以清楚、明白爲基礎,併爲寫作任務搭起框架,繪出“主幹”。

6.完成寫作:請同學們依據所列情節思路,完成故事的寫作。

(三)探究方法,實現“具體、生動”

1.通過交流、展示,發現學生寫作中出現的敘事過於概括,難以吸引讀者的問題。指出:敘事過程中,僅僅是能夠把事情講明白還遠遠不夠,如果想讓故事吸引人,使人愛讀,則需要展開重要情節,詳述事情經過。

2.探討方法。

請同學們想想並相互交流一下,用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用文字把這些情節生動地展現出來,引人入勝?

預設:爲事件的主幹“添枝加葉”:將桃的樣子、悟空垂涎欲滴的樣子、偷桃時的不安心理、吃桃時的貪婪模樣等細節,做細緻刻畫。要多角度全方位關注所寫對象的信息:顏色、姿態、質地、容貌、神情、服飾、地點、種類等,一定程度而言,我們傳遞的信息越豐富,表達就越具體。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尋找方法,初步做到具體生動。

3.修改作品。

請同學們再次觀看一遍視頻,然後,對所寫作品加以修改,使之生動、具體。寫完後請同學們互相交流探討。

【設計意圖】運用方法,加以實踐。

4.總結方法。

教師巡視,查看同學們的寫作情況,將精彩的地方記錄下來,作爲後面方法講解的示例,並結合《西遊記》原著中的精彩細節描寫來總結方法。

預設:(1)恰當的修飾語 (如:“熟透了的”大桃;大聖“一個翻身”躍上樹)

(2)具體可感的詞語(如:孫悟空“摘”下一個桃子,不如孫悟空“拽”下一個桃子具體可感)

(3)修辭手法(如:原著中作者寫到:“果壓枝頭垂錦彈,花盈樹上簇胭脂”,“先熟的酡顏醉臉,還生的帶蒂青皮”,“左右樓臺並館舍,盈空常見罩雲霓”,這就用生動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桃林之美、仙桃的誘人刻畫得如在目前。)

(4)側面描寫(如:“看着碩大的桃子,聽着土地公公講桃子的神奇功效,孫悟空饞得要命”,不如“看着碩大的桃子,聽着土地公公講桃子的神奇功效,孫悟空兩眼放光、口水直流,手不自覺地直往桃子上伸。”後一句從側面呈現出孫悟空饞的模樣,生動具體。)

【設計意圖】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並加以實踐的基礎上,補充方法,讓學生進一步做到敘事生動、具體。

(四)課堂總結

初一階段,我們要培養自己記事的能力,今天我們通過完成寫作任務,主要學習了兩點:首先要做到敘事完整、條理清晰、講述明白。第二,在敘事過程中要做到具體生動、引人入勝。希望同學們將今天所學內化爲能力,運用到今後的寫作中去。

(五)佈置作業

1.用本課所總結的方法將自己的課堂習作做出修改,使之完善,並完成故事的寫作。(注意:敘述完整清楚、條理清晰、具體生動。字數:不少於500字)

2.做課本第二單元的寫作實踐練習一。

下面這段文字記事過於簡單,讀起來讓人興味索然,請你幫作者“添枝加葉”,把它寫得豐滿、生動一些。

那天放學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傷,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很心疼,囑咐我以後走路要小心。

3.在自己的觀察筆記中選擇一篇記事的文章加以修改,要求同作業一。

(注:作業一必做,作業二和作業三可任選其一)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複述故事,瞭解神話的特點。

2、理解文章的聯想與想象的寫作手法。

3、感受人類誕生的喜悅之情。

教學重點

1、複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聯想與想象的寫作手法。

2、感受人類誕生的喜悅之情。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的聯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這則神話的寫法和風格。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以神話的概念直接入題:關於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嚮往,常有濃厚的幻想色彩。如:《盤古開天》、《夸父追日》等。

提問:人,是從哪兒來的?古時候,科學並不發達,人們對此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於是,許多民族都有神創造人的傳說。

2、學生尋找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並講述

3、關於神話,關於作者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本文情節。

2、投影出示《風俗通》裏的兩則短文,然後讓學生複述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投影短文中所沒有的內容。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些內容,哪裏最見的作者的想象力。

這一環節目的在於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鍛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如果學生對課文情節的複述有遺漏,教師要提醒學生補充。

3、跳讀課文,劃出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的有關語句,說說你對這一喜悅感的體會。

設題意圖: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的描述,是比較能體現作者合理豐富想象力的地方,也是動人的地方。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

解題思路:標畫出文中以下描寫——人落地後開口叫“媽媽”;“媽媽”女媧的心理及神態描寫;女媧給孩子命名;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女媧的辛勞。

體會:可讓學生各抒己見,答案不要求統一。要點提示:人的產生給大自然帶來無限的生機;人類產生的同時,也產生了“愛”,產生了人間的溫暖。

三、拓展延伸

你能對女媧造人的原因、方法或經過進行新的想像嗎?

四、教師小結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們感受到了生而爲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感受。

五、作業佈置

發揮想像,請以第一人稱“我”敘述女媧見到自己造的人後的喜悅心情說一段話。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吟誦):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着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打開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生讀古詩,師板書課題)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註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爲“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遊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麼?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作者)

橫看成嶺側成峯:橫着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着看卻彷彿變成了一座山峯。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爲什麼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麼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着廬山,你能用我站在XXXXXXXXXXX看到XXXXXXXXXX說一句話嗎?(出示小黑板)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爲我站在廬山中

7.師:這一句裏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爲什麼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讚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纔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麼也不能理解:作者爲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峯”了嗎?(因爲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峯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瞭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三、總結。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白文、標點文朗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學生了解故事內容。

2.通過腳本批註與演讀人物語言、動作描寫的句子,把握人物形象。

3.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語言、動作描寫,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形象。

2.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難點:

朗讀時的白文斷句以及演讀中,通過語氣變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演讀法、腳本批註法等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瞭解是通過多種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以及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教會學生通過腳本批註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詞句。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詠雪》認識了兩孩子,感受到了他們的聰慧,領會到了語言的優美。今天我們再來通過《世說新語》中的《陳太丘與友期行》來認識另一個孩子──元方。看看他是個什麼樣的孩子?

請一名學生上臺書寫課題,大家讀題目,說說題目什麼意思。

教師利用課件,解讀孩子會出現問題的“期”字:出示“期”字由金文、篆文、隸書的演變過程,給出這個字偏旁的演變和批註。學生總結“期”字的意思,得出題目正確的解釋。

教師進一步追問:請學生們根據題目猜一猜文章會寫些什麼?

學生大膽想象,猜測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解題,爲後文的學習做鋪墊。

(二)多方式朗讀,感知內容

帶領學生多方式讀文,理解內容,與最初對內容的猜測找異同點。

1.教師向學生展示課件《陳太丘與友期行》的白文(豎版)。

學生根據理解朗讀斷句,展示斷句成果,讀給大家聽;小組討論斷句,各組展示斷句成果,派代表朗讀,各自闡明斷句依據。

2.教師展示《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標點版(豎版)課件給學生。學生自讀,對照自己的斷句,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根據詞語的解釋、句段內容,找出問題所在。學生集體朗讀。之後挑戰課文的繁體版進行朗讀,男女生比賽讀,各組比讀。

【設計意圖】根據語感嘗試斷句,激起學生的挑戰意識;通過競爭閱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概括故事。

教師設題: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故事。(提示:人物和事件。)

一句話: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出行,友人遲到責怪陳太丘,並對子罵父,元方據理反駁。

4.明確題目作用。

將概括的內容與猜想內容比較,明確這篇文章真正主要寫的是元方。

教師提問:題目和元方有什麼關係呢?(交代故事發生的原因)

【設計意圖】理清人物的主次關係,明確題目的作用。

(三)分析人物語言、動作,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1.整體感知元方性格。

《詠雪》中的孩子詠雪有智慧,善於表達,語言優美,所以被選入《世說新語》的《言語》門。那麼,本文中的元方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你喜不喜歡元方?

學生根據文章內容概括元方的特點。(元方特點:講信明禮的、聰明的、不卑不亢,敢於指出他人問題,敢於捍衛親人尊嚴,有良好家教。)

2.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教師提問:元方也像《詠雪》中兩個孩子一樣機智聰明,也是善於說話,但作者爲什麼把這篇文編入《言語》呢?本文重點是在說元方的語言精彩嗎?

教師課件給出本文的出處《方正》,解釋什麼是“方正”。

(1)讀文章,提取表現人物方正的句子

學生讀文章,找出描寫元方語言、動作中表現方正的語句,填表格中,進行分析表述。

依據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的這句語言描寫,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元方說出這樣的話,可見他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父親的言傳身教,對他影響很大,他有良好的家教;對於有錯在身,不但沒有意識到自己錯誤,還怒罵別人的友人,年紀小小的元方據理抗辯,有理有據公正客觀地批判別人,同時維護自己父親的尊嚴,可見他的“方正”之氣。

依據元方語言中“家君”一詞,作爲謙辭的使用,體現元方的明禮。進而引導學生找出友人的一個用詞“尊君”,結合課後習題理解古代漢語中大量的謙辭和敬辭的使用。

【設計意圖】瞭解古代漢語中的“敬辭”與“謙辭”。

引導學生用表格中的兩個字,概括元方方正的表現,學生能夠提取“信”“禮”兩個字,指明正是因爲他講信明禮,所以纔將本文選入《方正》門。

(2)運用朗讀表演,表現方正。

如何通過我們的朗讀體現的元方的方正呢?請同學們用腳本批註的.方法,從人物的表情、心理、語氣、語速等方面,分析元方和友人的兩次對話,之後學生個人展示,分角色小組展示,換角色演讀展示,通過語氣、節奏、重音等將人物的方正特點朗讀出來。

舉例:父親的友人理直氣壯,覺得自己一點兒錯沒有,於是怒目圓瞪、聲調高昂、義憤填膺指責別人不失信,傲慢無禮。對於自己不守時,避而不談,把矛頭都指向陳太丘,狂躁氣憤地罵了陳太丘。

舉例:元方很氣憤,心想這人太缺德了,但是它沒有急躁,而是冷靜機智的回擊父親的友人。

【設計意圖】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批註,最後,通過對話演讀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3)探究動作,評析元方是如何做到方正的。

教師提問:既然元方爲人很方正,那麼對於“友人慚,下車引之”的舉動,“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呢?

這是一道開放性問題。學生能夠言之有理的陳述自己的見解“失禮”“不失禮”均可。

(四)把握主題,領會編者意圖

教師提出問題:《世說新語》中有衆多篇目,編者爲什麼要選出自《言語》的《詠雪》和出自《方正》的《陳太丘與友期行》兩篇,讓我們學習呢?這兩篇文讓我們有什麼收穫啓示?

兩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有年少聰明、智慧的孩子,有的孩子擅長優美的語言,有很好的文學修養;有的孩子正直、講信明禮,有很好的道德修養。編者希望我們新一代少年聰明智慧,有良好的文學修養和道德修養。這是編者對我們的期待。

教師送給同學們的話:與誠信爲伴,做品行正直的人!同禮節爲友,傳祖國文明精髓!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

(六)佈置作業

1.背誦文章

2.蒐集有關誠信的名言、成語

3.閱讀《世說新語》中《乘船》《孔融讓梨》《望梅止渴》等小故事。

【設計意圖】強化積累,拓展閱讀量。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0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喚起觀察大自然的興趣,激發熱愛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積累用不同構詞方式描寫顏色的詞語;領悟描寫事物動態變化的表達方式。

【教學重、難點】

領悟描寫事物動態變化的表達方式。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談話

天空中的雲來去匆匆,我們只覺得它美,但很難把這種美景寫下來。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紅卻以優美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燒雲圖景。今天,我們隨着作者的描繪,想象火燒雲那紛繁的色彩和多變的形態。(板書課題,讀題)

二、初讀課文,想象畫面

1、自由朗讀,憑藉拼音,讀準生字字音。

2、讀後反饋:

a、指名分節朗讀。

b、說說作者給我們描繪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圖片(投影)並作歸納,理清文章思路。

教師歸納:火燒雲上來時,大地籠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態多變。火燒雲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讀課文,品味語言

1、反覆吟讀,要求邊讀邊想象畫面。

2、晶讀,說說作者是怎樣表現火燒雲的美?

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連用?個“……了”的句式,寫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萬物都改變了自己的顏色,也寫出了當時人們的歡樂愉悅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種不同形式的詞語寫出了色彩的紛繁;4、5、6三個自然段,分別用跪着的馬,兇猛的狗,威武的獅子三幅圖寫出火燒雲瞬息萬變,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後不見了的變化過程……)

3、通讀全文,要求根據自己的感受,讀出對火燒雲的喜愛之情。

4、熟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並把它背下來。

四、討論和練習

作者在寫火燒雲的顏色時說“還有些說不出來,見也沒有見過的顏色”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顏色多得無法形容)

五、佈置作業。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學習有感情地朗誦課文;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清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學習先抑後揚及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手法。

過程和方法

1、引導學生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2、學習兩篇文章細緻入微地描寫事物特點。

情感與價值觀

體悟生命的意義,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對待生命。

【教學重點】

1、體悟生命的意義,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對待生命。

2、學習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1、兩篇文章都是精緻而內涵深刻的優美散文,引導學生對比欣賞。

2、引導學生注意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蟬》)

一、預習

1、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2、朗讀課文,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就課文不理解的地方質疑。

二、導入

1、作者介紹。

本文選自《承教小記》,作息和小思,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祖籍廣東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xx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當研究員,1981年或香港大學碩士學位。1978年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談》、《日影行》、《不遷》、《彤雲箋》等。

2、導語。

同學們對蟬一定很熟悉,蟬是兒童的伴侶,蟬是夏的歌手。但是你們知道蟬的一生,爲了一個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奮鬥了六年,多則十七年。我們該向蟬學點什麼?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探究質疑:作者寫蟬,先抑後揚。抑在哪裏?揚在哪裏?

討論歸納:文章開頭寫蟬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再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可以表現了蟬的惹人討厭和微不足道的一面,這是抑。然而得知蟬17年埋在泥土下,出來就活一個夏天時,作者被蟬的生命的意義所感動,寬恕了那煩人的聒噪,這是揚。

3、探究質疑:蟬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本來的生活歷程就這樣。它爲了生命的延續,必須好好活着。

4、探究質疑:我們能從蟬身上得到什麼啓示?

討論並歸納: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質疑:最後一句“斜陽裏,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噪”,“秋風”有顏色嗎?作者這樣說給人一種怎樣的感受?

討論並歸納:我們一般是聽到秋風的聲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風中,言少而意濃。

6、討論:中央電視臺的“實話實說”欄目曾經播過一期感人肺腑的節目《感受堅強》,向我們大家講述的是癌症少女張漠然的故事。張漠然年輕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卻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堅強的搏鬥着。她感人的事蹟,感動了醫生、感動了親友,感動了所有的人,儘管大家並沒有挽留住張漠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對死亡、熱愛生命的事蹟,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堅強。今天我們學習的《蟬》這篇課文,談談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生命。(學生自由發言,師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課堂小結

蟬雖然煩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蟬的一生的經歷給人的啓示確實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五、作業佈置

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地朗讀,把握詩文情感基調,品味精美語言。

2.初步感知印度文化和泰戈爾的詩歌特點。

3.學習和借鑑本詩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真情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法感知課文內容。

2.用品析討論法領會語句的深刻含義。

3.用合作探究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童真童趣,感受人間至愛真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途徑,感悟詩歌優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摯淳樸的情感 。

教學難點:

1.通過想象,鑑賞詩歌,學習和借鑑本詩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真情的寫法。

2.學習本文託物寄情的寫法。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品析、討論;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並配合多媒體課件,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本課設置了情境導入、感知學習、品讀欣賞、想象練習、活動學習、佈置作業等幾個環節。

2.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欣賞視頻課件和反覆朗讀課文完成的。

3.通過引導學生品賞語言,感受泰戈爾散文詩的魅力。

4.利用本課特點,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導入語:

同學們,你們剛剛告別了童年,冰心有一句寫童年的詩句:“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童年是如夢如幻的,童年是天真爛漫的,童年時期的孩子有無窮的想象力。偉大詩人泰戈爾筆下有這樣一個印度孩子,他突發奇想,用純真的童心和奇特的方法表現對母親的依戀。讓我們一起來品讀《金色花》,認識這個天真爛漫的孩童形象。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感知學習

播放情境課文窗前花影、情境課文庭院花香、情境課文牛棚驚喜,指導學生熟讀課文並設計相關問題:

1.文章共描繪了幾幅畫面?請用簡潔的語言給每幅畫面加一個小標題。

2.你能各找一個詞形容文中孩子和母親的特點嗎?

(答案見PPT批註)

【設計意圖】

1.營造情境,引導整體感知文章內容,訓練概括能力。

2.引導學生感知人物特點。

(三)品讀欣賞

1.教師出示設計好的問題,引導班級小組內討論:

(1)作者爲什麼要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

(2)作者是如何表現孩子對母親的依戀與愛的?畫出相關的詞語。

(3)金色花是印度聖樹上的花,它給本文蒙上了宗教色彩,烙上了印度文化的印記。找出課文中其他體現宗教色彩的地方,畫出相關的詞語。

(問題分析總結見PPT批註)

2.通過視頻,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播放課文解析巧妙的抒情角度。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領會作者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神奇的想象力;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引導學生走近偉大詩人泰戈爾。

(四)表達練習

1.教師引導:本文藉助“金色花”的形象表達了純真的母子之愛,這種通過想象,藉助具體形象來抒情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同學們,你想借助什麼表達對媽媽的愛呢?讓我們也來借用這種方法比賽說說心裏話。

請以“媽媽,我想變成……,當你……的時候,我……”的句式說一句話。

2.通過以下步驟組織訓練:

(1)學生仿寫 。

(2)小組交流 。

(3)全班評議 。

【設計意圖】通過訓練,既提高想象能力,又提高表達能力。

(五)語文活動

1.展開活動

(1)教師:同學們,心動不如行動!用行動去愛自己的父母、親人!愛周圍的人乃至一切可愛之人吧!

(2)組織《牛棚的故事》主題活動。

2.參考金色花活動設計。(牛棚的故事)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實現能力遷移和情感內化。

(六)佈置作業

1.佈置檢測練習。

參考金色花同步檢測。

2.課外活動安排 。

①讀書活動:閱讀《新月集》,做讀書筆記。

②實踐活動:回家做一件事讓父母感受你對他們的愛。

【設計意圖】

1.基礎檢測練習。

2.引導走近偉大詩人泰戈爾。

3.讓學生感受親情並用行動和語言表達情感。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

2、瞭解學習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品味平實而富於哲理的語言,學會做讀書筆記。

【教學重點】

1、梳理課文內容。

2、歸納居里夫人的人格特點。

3、品味平實且富於哲理的語言。

【課前準備】

學生:

1、預習課文,疏通文意。

2、蒐集居里夫人的有關資料。

3、閱讀樑衡的《跨越百年的美麗》,準備談自己的讀後的感受。

教師:

準備居里夫人的掛圖。

《我的信念》選入鄂教版七下第20課,人教版七下第9課,人教版(五四學制)六下第4課。該文章從居里夫人的工作環境、工作態度、工作理念三方面體現了居里夫人的信念。

一、導入,由居里夫人的畫像引出

同學們,說起居里夫人,我們大都知道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推動了核科學的發展。但關於她的人格,也許我們知道的並不多。我們的作家樑衡在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一百週年時寫了一篇文章《跨越百年的美麗》,相信大家讀了之後一定有很多話要說,尤其是女同學,甚至要把她當成自己的偶像了。

學生漫談讀後的感受。是什麼力量使居里夫人在這百年之後還對我們每一位有着這樣的迷人的魅力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居里夫人的自傳體散文《我的信念》,或許對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個更全面的瞭解。

二、範讀課文

疏通文意,品味語言,識記字詞。

三、梳理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本文內容龐雜,頭緒紛繁,重在梳理。教師應引導學生首先按順序蒐集、篩選信息,而後概括綱要,最後歸納整理。這樣,舉一綱而萬目張,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1、默讀,蒐集、篩選信息:

讓學生獨立默讀、思考,試着讓學生用四字短語歸納居里夫人的行爲特點。

討論歸納:

堅忍不拔 樹立信心 執著勤奮 集中目標 獻身科學

探討真理 生活簡單 重大發現 保持安寧 不圖財富

珍惜時間 追求自由 剋制自己 熱愛生活 沉醉科學

2、概括綱要,歸納整理:

全班討論,將有關信息分門別類,從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書)

四、重點研讀(5~7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