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再別康橋》教案設計(第二課時)

《再別康橋》教案設計(第二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一、導語設計

《再別康橋》教案設計(第二課時)

詩人徐志摩筆下的康橋是詩更是畫。讀完《再別康橋》後,讓人對康橋過目不忘,流連忘返。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其根本的原因是詩人爲之傾注了情感,才使得我們有這種感受。下面我們就來品讀本詩,體會這種情感。

二、賞讀課文

1、康橋的美如詩如畫,這是因爲詩人用他那獨特的審美情趣,選擇了獨具特色的景物。那麼,詩人用哪些景物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注意那些表現色彩的詞語。

明確: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等自然景物。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避開了人間煙火,營造出一種脫俗的親暱清新感。同時,景物的色彩絢麗;河畔的柳是“金色”,波光裏的影子是豔的,軟泥上的荇是“青”色的,沉澱着的夢是“彩虹”似的,一船的星輝是“斑斕”的。這些景物營造了一個色彩鮮明的意境,帶給我們視覺上的享受。

2、這些獨具匠心的景物傳達出詩人的什麼情感?試結合具體詩句說一說你的體會。

明確: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中,在我的心頭盪漾。”康橋河畔的柳樹在夕陽中,像美豔的新娘那麼動人,岸邊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情感。

(2)“軟泥上的青荇”,“青荇”長在“軟泥”上,那麼潤,那麼柔,它隨着微波起伏,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生動地寫出康橋對詩人的永久的戀情。

(3)“那榆陰下的一潭”,“沉澱着彩虹似的夢”。那榆樹濃陰覆蓋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些五彩斑斕的景色充滿了詩意,詩人的留戀之情全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4) “向那青草更青處漫溯”,“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此時詩人已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想象着向遠方草色深處漫溯,尋彩虹般的夢,在水波和星光交相輝映中詩人情不自禁地放聲高歌了此時,詩人迷戀的感情達到了高潮。

(5)“作別西天的雲彩”,“不帶走一片雲彩”。詩人與雲彩告別,不帶走走一片雲彩。這種擬人與誇張的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溫柔的情意,詩人把對康橋的深深惜別之情寄託給了西天的雲彩。

整首詩,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詩人把對康橋那“濃得化不開”的深情寄寓於這些獨具匠心的景物之上。這些景物又共同營造一系列色彩鮮明、柔和明麗的意境,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你覺得哪些詞語或句子的運用體現了作者的匠心?

明確:

(1)“招搖”:青荇隨水流晃動的姿態在詩人眼裏是輕鬆自在的,又彷彿在招手歡迎。“招搖”用擬人手法,表現出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2)“漫溯”:聽從心靈的召喚,隨意地追尋往日的足跡。“漫溯”一詞既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也顯現了詩人的瀟灑風采,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3)“沉澱”與“抒碎”一詞相照應,舊地重遊,人事已非,依稀可見往日有過的理想和願望。“沉澱”二字包含着對往日的追憶,更隱含了對現實的無奈。

(4)首尾分別用了“輕輕”和“悄悄”;“輕輕”“悄悄”“沉默”營造了寂然無聲、依依惜別的氛圍。“輕輕”側重客觀狀態,而“悄悄”着重主觀意向,寫出了詩人不意擾亂康河原有的恬靜與美麗,更顯對康橋的一往情深。

(5)兩個比喻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的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

(6)擬人手法:

“夏蟲也爲我沉默。”現實使詩人的歌聲降下了調子,只能吹起笙簫。而草木有情,“夏蟲也爲我沉默”,整個康橋都寂靜了下來。這裏交織着依戀、無奈、惆悵等種種複雜感情。

三、齊讀全詩

四、分析詩歌的藝術特點

(一)全詩七小節,每一節都是一個畫面。大家說說構成這些畫面的要素有哪些?

繪畫美:

1:詩中多選用富有色彩的詞語。如“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在讀者眼前展現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2:詩人藉助動作性很強的詞語中,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給人以強烈的動感。

(二)詩歌的韻律(音樂美):

1:全詩詩句的韻腳有ai(來,彩)、ang(娘,漾)、ao(搖,草)、iao(簫,橋)等。每節內部用韻基本相同,這樣,各詩節用韻錯落有致,誦讀時,也就自然有一種旋律感。

2:全詩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一種呼應,讀起來意韻修長,給人以美的享受。

(三)、詩句排列的特點:建築美

全詩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每句的字數基本爲六字,間夾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同樣給人以形式的美感。

五、課堂小結

華麗的語言讓人過目難忘,優美的意境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細細地品味,細細地欣賞,讓我們記住這優美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