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再別康橋說課稿範文

再別康橋說課稿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再別康橋說課稿範文
  再別康橋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單元地位、作用

《再別康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二首詩歌,是一首現代詩歌,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學習現代新詩,要求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着重分析詩歌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於作品的真情。讀詩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學習用精煉的語言和新穎的意象來表達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應該喜歡用詩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情感,學習本單位的新詩一定會激發那些有興趣的高中生來寫寫新詩。

2、教學目標、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

知識目標: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並結合學生實際,我把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和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設定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就在於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激發學生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誦讀法

《語文教學論》中指出:"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夠激發美感,喚起內心視象,感受作品的意境。"葉聖陶先生也提倡過"美讀"的方法。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應該是重要的一環,反覆地誦讀作品,在誦讀中把握詩的韻味。誦讀法既是教法也是學法。象《再別康橋》這樣一首意境很美的詩歌,更需要通過誦讀去感受詩中的情感、韻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學法

(1)《再別康橋》猶如一幅極富美感的圖畫,教學中可採用情境教學法激勵學生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這幅畫面立體生動,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深深體會這首詩的意境美、詩意美。

(2)用富有文學意韻的語言來組織教學,並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建立立體可感的視聽形象,營造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教學氛圍。

3、點撥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在一個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課堂中,教師適度的點撥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促進課堂預設的生成。

  三、說學法:

作爲高一學生,他們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體會較膚淺,並且缺乏一定的鑑賞詩歌的能力,常常拿着這樣一首詩歌,他們覺得很美,卻不知道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詩意美,無法品味詩歌的意境,所以我將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體會詩歌感情作爲這節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法、朗讀法、聯想法,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四、說課堂教學程序

根據教學目標,我採用以下教學步驟:

  (一)情感激趣,導入新課

從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詩《偶然》譜成的曲子導入。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詩人徐志摩與康橋"偶然""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爲他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讓我們與徐志摩一起《再別康橋》(板書課題和作者)

我的導入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爲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優美的畫面及柔美的音樂可以將學生帶入一個淡淡的憂愁的境界。多媒體展示歌詞,教師恰當的銜接語,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二)時空鏈接走近作者

(1)簡介徐志摩

(2)關於再別康橋的寫作背景

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穿越時空與徐志摩展開對話,順着學生的發問,導出問題,先讓學生自行解決,老師歸納。並用幻燈片展示。儘可能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爲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三)誦讀涵詠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

(2)個別朗讀。

(3)名家範讀。[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黃磊在劇中對這首詩的朗誦。讓學生找出朗讀差距,進一步把握這首詩的朗讀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掃清字詞的障礙。]

(4)配樂朗讀。[我爲這首詩的朗誦配上《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纏綿、惆悵而又帶有輕靈、飄逸的音樂中,教師進行示範吟誦,注意節奏、輕重、情感,讀出音韻美,營造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帶動學生有感情朗讀。]

(5)學生齊讀。

在朗讀這一環節中,默讀可以讓學生把握朗讀的節奏、情感,個人讀可展示個性,音樂製造了情境,範讀激發了美感,齊讀引起羣體感受,從而體味本詩音樂美的藝術性特點。在"美讀"中解決教學重點1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朗讀已爲學生們對詩的理解做了鋪墊,同時又爲下文對詩意的鑑賞蓄勢。(學生帶着對康橋的憧憬進入--

  (四)激發想象賞景悟情

A、品意象

(1)詩中直接描寫康橋的景物的有哪幾節?(2、3、4節)

(2)如果把這三節的內容換成三幅畫,我們可以選取哪些景?請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學生思考,小組交流,推選代表全班交流)

老師要引導學生選好景點,對學生的發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尤其是運用聯想和想象對畫面加以具體的描述的學生。這一環節主要根據新課標教學建議"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自由朗讀這三節詩。

(3)更進一步思考:詩人告別康橋時爲什麼不選取周圍的建築、那裏的人們,而是選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段學習從詩歌畫面美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追求語言美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得到較好體現。並解決教學重點2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B、悟真情

步驟:將全詩分爲三個版塊,分別賞析。抓住詩中意象,賞析重點詞語,把握詩人情感變化。

第二、三、節:通過重點賞析"新娘""水草""盪漾""招搖""甘心"等詞語,把握詩人情感的變化:由依依惜別時的感傷無奈而陶醉留戀於康河美景。

第四、五節:通過重點賞析"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尋夢?""放歌""笙簫"夏蟲"等詞語,體悟詩人情感的發展高潮。

第一、七節:通過重點賞析:三個"輕輕的""悄悄""不帶走一片雲彩"詞語通過比較第一節和第七節,體悟詩人離別母校之時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同時感受詩歌的迴環之美。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依據新課標所要求的"欣賞文學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但凡讀懂了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覆咀嚼,只是一路順暢地讀下去,結果什麼也得不到。詩歌濃郁的情感、跳躍的形象、凝練的語言,決定詩歌教學的特點:反覆朗讀細細品味、啓發聯想、再現形象,其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關鍵。教師的講與新課標提倡的學生探究性學習有機結合,讓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課的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也達到了體味詩歌繪畫美的目標。

  (五)比較閱讀,剖析情感

《再別康橋》是一首離別詩,寫離別的詩句你知道哪些?試着比較異同。啓發學生展開聯想,尋找有關詩詞名句,擴大課堂的容量。讓學生通過對比探究離別之情的不同,體會這首離別詩不落窠臼的高明之處。

  (六)綜觀全詩,發掘詩歌的建築美

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並聽配樂朗誦,觀看康橋美景。

(課堂教學任務到此基本完成,已經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解決了教學的難點、重點)

  (七)餘音繞樑收束全文

詩人離別康橋時不帶走一片雲彩,他離開人世時也不帶走一片雲彩,他走得很匆忙,因爲飛機失事,那一年他才35歲。胡適飽含淚水寫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帶走了這個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詩人雖然過早地離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氣,他的詩情、他的浪漫卻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別康橋》成了中國現代詩歌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與仰慕。

在這種氣氛的渲染下,老師與學生齊讀《再別康橋》(配《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濃濃的詩意中結束對這首詩的學習。留給學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八)作業佈置: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朗誦並背誦徐志摩詩歌《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這一聲珍重裏有密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九)評價與反思

《再別康橋》是一首精美的詩,因此,在說課方案中,我確立了朗讀—鑑賞——比較這一教學思路,將朗讀和鑑賞作爲教學的重點,尤其是採用了不同的朗讀方式,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朗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去體驗詩歌的情感,品味詩歌的語言和音樂美。在教材處理上,摒棄一般的從詩歌的開頭講到結尾的方式,從詩的中間入手,再說開頭和結尾,這主要是根據詩的結構特點來確定的。直接抓住康橋的景物描寫進行鑑賞,充分欣賞這首詩景中含情,融情於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的說課結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

  再別康橋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一篇膾炙人口的詩歌——《再別康橋》。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爲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鑑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鑑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也是鑑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爲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現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徵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爲: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涌動着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徵的作用。

  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爲主其它教學法爲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爲重要。教是爲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聯想鑑別、協作探究 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爲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鑑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並作進一步深人鑽研。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爲了學,服務於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爲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這樣的導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爲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並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薰陶。

4、比較閱讀,體會建築美。

爲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築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髮現了新格律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築美。

5、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爲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瞭解。爲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並留課下作業:根據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這節課我採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課文內容,並利於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板書:(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金柳 雲彩。

  再別康橋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堂是《再別康橋》,下面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對本文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的第二課(詩兩首其一),選自《徐志摩全集》。從單元導語來看,本單元主要是對現代新詩進行學習,關於如何來鑑賞詩歌,單元導語也給了我們清晰的建議,即“鑑賞詩歌應在反覆朗誦的基礎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於作品的真情。(示意圖表示)

我就是在這樣宏觀的框架下來建構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同時,我們每一課着重講框架中的一至兩個知識點((《沁園春長沙》意象、知人論世;《雨巷》意象、音樂美;《再別康橋》、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課之間在教學目標上相互聯繫、互爲補充,從而更系統地完成本單元的整理教學目標--“把握新詩的藝術特徵、掌握鑑賞新詩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嘗試寫寫現代詩”。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重點字詞(7個);

②對“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愛、自由、美”的信仰追求)做一定的瞭解;

③瞭解本詩的創作背景;

④學會分析每節的主要意象“雲彩、金柳、青荇、清潭、夢、夏蟲、雲彩”和詩人想借之表達的情感;

⑤理解現代新詩“三美”的美學主張,並學會分析本詩是如何實踐這一主張的。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有感情的分層次誦讀,讓學生感受體驗詩的意境和形象;

②採用多媒體教學(精選劍橋大學的圖片),幫助學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詩人的康河情結;

③圍繞本詩,進行拓展閱讀,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橋》、《偶然》、《你是人間四月天》,引導學生課下從書刊(互聯網)蒐集有關材料;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使學生在經典詩文的學習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

②使學生了解“詩意的棲居”不僅僅是一句高雅的口號,更是值得我們爲之付諸實踐的道理。

教學重點:①重點字詞的積累;

②把握“三美”的詩歌理論;

③對本詩“意象-情感”進行分析;

教學難點:對“三美”詩歌理論的理解。

  三、【說教法】

本堂課主要採用了興趣導入法、講解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四、【說學法】

通過分層次朗讀、課堂討論、重點識記的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本詩

  五、【說教學設計】

(一)導入設計:

學生三分鐘演講來導入新課:

1、上週假期作業是現代詩創作,劉媛媛同學提前在同學們的作品中選擇了一首她最喜歡的現代詩(王真的《陌上花開》)來進行點評和分享。

2、這首學生自己寫的原創小詩,其中也運用到了“三美”的美學主張,爲我們《再別康橋》的學習也起了一定的鋪墊作用,營造了一種詩意的氛圍。

3、同齡人始終是同齡人最好的榜樣。讓學生來幫助老師導入新課,一方面可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的分享意識。

(二)分層次朗讀設計:

1、齊讀:清除閱讀障礙,領略詩歌原味。

①勾畫重點字詞

②標出節數、韻腳

2、抽讀:每個學生讀一小節,給更多學生展示的平臺。

①自選一個角度(意象、意境、情感、語言、形式),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初步理解或第一印象。

3、範讀:聽名家配樂朗誦,感受本詩的畫面美。

①請學生閉上眼睛,用心聆聽,跟隨優美的音樂和詩意的語言去想象徐志摩筆下如詩如畫的康河美景。並談談哪一幅畫面給你的印象最深,爲什麼?

老師跟隨學生所描述的畫面,共同討論每一節詩的精彩之處。學生未提到的詩節,老師稍作補充。這樣的設計,是爲了突出學生在課堂之上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能夠在本堂課儘量發揮自己的想象,從而主動地走進徐志摩筆下的康橋的世界。

老師要明確的每一節的重點,引導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思考:

第一節:實寫自身悄悄到來和離別康橋時的情思。

三個“輕輕的”連用,有何表達效果?

①情感:爲全詩奠定了輕柔纏綿的感情基調,寫出了作者不忍心打破康橋的寧靜。

②節奏:疊詞的連用,使本詩的節奏更加舒緩、音韻更加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

輕柔、飄逸、自由、絢爛

(西天------------雲彩)

輕輕作別

(淡淡的離愁、深深的情思)

第二節:寫岸邊柳樹倒映康河的情景。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暗喻】*拓展比喻的分類和表達效果

柔媚、美麗、嬌羞

(金柳------------新娘)

心頭盪漾

(迷戀、摯愛)

第三節:寫康河的水草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擬人】

表達效果:

①賦予青荇以人的神態,形象地寫出了青荇對詩人的熱烈的歡迎

②“招搖”一詞也寫出了青荇在康河中那自由自在的狀態,表達了詩人對自由和美的追求。

自由自在

(康河-----------青荇)

遊遊招搖、甘心

(自由追求、依戀之情)

第四節:寫榆陰下的清潭

“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泉,是天上虹”【暗喻】

空間變化:下--上--下

動靜結合:靜--動--靜

虛實結合:清泉 vs 虹/夢

絢爛、靜美

清潭----------虹/夢

揉碎、沉澱

(眷戀、幸福、沉浸其中)

第五節:詩人流連忘返、泛舟放歌的情景。

1、這一節畫面感極強,像電影裏的鏡頭一般

2、“尋夢”

康橋之夢?

求學之夢?

愛情之夢?

藉此補充本詩的寫作背景、詩人“愛、自由、美”的信仰和追求

斑斕、絢爛、美好

長篙----------尋夢

漫溯、滿載、放歌

(情感的高潮)

第六節:詩人由幻想回到了現實。

1、讓學生感受詩人情感的起伏變化(轉喜爲悲),思考:爲什麼此時“我不能放歌”?

因爲悄悄是別離的笙簫,詩人從美夢中醒來,回到清冷的現實,離別之傷襲上心來,哪還有心情放聲高歌。

2、夏蟲也爲我沉默【擬人】

悄悄的別離

夏蟲----------沉默

沉默的康橋

(回到現實、轉喜爲悲)

第七節:呼應開頭,最後點題。

結合課後習題,解決第三題兩個重要的知識點:

1、徐志摩的這首經典之作到底美在哪裏?結合中國現代新詩“三美”的美學主張對其進行鑑賞:

①音樂美(語言)節奏、韻律

節奏感( 疊字) 韻律美 (押韻)

②建築美(形式)節的勻稱、句的均齊

全詩七節、四行一節、每行字數相近、

錯落排列、迴環呼應

③繪畫美(意象、意境)

“雲彩 金柳 夕陽 青荇 清潭 ”

意象:色彩豐富、視覺美感;意境優美

2、迴環往復的結構形式及其表達效果:

①強化了真摯的情感:第一節和最後一節,語意相似,結構相同,個別字詞稍作改動,都表達了詩人與母校告別的依依不捨與纏綿悱惻的情感,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傷感的情緒始終繞在心頭。

②創造了深邃的意境:詩人融情於景,他的情懷不是直白顯露的,而是熱烈而有分寸的;詩人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輕輕的到來又悄悄的離去,然而字字句句中又無不蘊藏着詩人對康橋的濃濃情思和依依不捨。這種淡淡的詩味和濃濃的情思,也給讀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間。

總結:請學生來爲我們總結一下本詩的大致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這是一首抒情意味極濃的詩,首節三個“輕輕的”寫出了詩人對康橋難以割捨的感情,爲全詩奠定了一個輕柔纏綿的基調;中間四節描繪了康橋迷人的風光,滲透了詩人無限的情思,第六節是一個過渡,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最後一節只將第一節稍做改動,進一步深化了離別的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