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有關八年級語文說課稿集錦8篇

有關八年級語文說課稿集錦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5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八年級語文說課稿集錦8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義務教育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中的第三單元是事理說明文的區域,共選編了五篇文章,《核舟記》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雕刻家王叔遠熔蘇軾其人其事其文爲一爐,具有濃烈的文學色彩,但有不侷限於這些,而是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藝,力圖通過一些細節,高度概括地再現當時的藝術氛圍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絕妙的藝術效果。

根據新課標的三維設計思路及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能力:理解本文簡潔,生動的語言及本文的說明順序。

2、過程及方法:熟讀並背誦課文;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巨大成就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強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爲:

1、理解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做具體細緻的描述的方法。

2、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二、說學法

新課標提出“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這都強調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要求學生用“讀、查、譯、誦”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再輔以查工具書,同桌互譯等方式“讀懂”課文。

  三、說教法

新課標強調“師生交往,平等對話,構建互動的師生關係和教學關係,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依據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實際,我採用“啓發、討論式”教學,變教師爲主爲學生爲主,變講解爲主爲自學爲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四、說教學過程

㈠、課前準備:

學生運用“讀、查、譯、誦”的方法預習,教師印發關於作者及作品簡介資料一份。

㈡、教學設想:

本文文字比較淺顯,結合課文下注釋,學生大體可讀懂,因此,在掃清文字障礙的基礎上,可以幫助學生對文中的一詞多義及古今詞義的異同現象加以歸納。

㈢、導語:

對於“蘇軾”大家都比較熟悉吧!誰能對他作以簡單的介紹(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老師加以補充)

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被人誣陷,次年被貶官到黃州,此時他寫了很多著名詩文,以寄託他諦居時的心情,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遠熔蘇軾其人、其事其文爲一爐,再加之自己豐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藝,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這節課,我們就共同來欣賞一下這件工藝品。

(這樣導課既介紹了這件工藝品的創作背景,也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印象)

㈣、檢查預習情況

1、請幾位學生朗讀全文。

2、請幾位學生翻譯課文內容,教師給予適當的指點與糾正。

3、對文中的古今詞義的異同現象及一詞多義加以歸納並投影出示。

㈤、作品賞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藝。

1、集體朗讀課文。

2、思考並討論。

①、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全文層次應怎樣劃分?

②、本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重點在那裏?作者爲什麼要以這個作爲重點?

③、在介紹核舟時,作者使用了怎樣的順序和那些說明方法?

④、縱觀全文,王叔遠雕刻核舟的技藝“靈怪”在那裏?

(這幾個問題的設計,能讓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雕刻家的精湛技藝,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㈥、總結全文

對照板書,讓學生回顧全文,接着再齊讀一遍課文,最後說:“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事物比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間順序介紹一下它的有關情況”

㈦、作業佈置:

介紹一事物

五、說板書設計:

舟(正面)

船艙(中間)上箬篷,下小窗(16個字)

核舟(主體部分)遊覽者(船頭)佛印右,蘇軾中,魯直左一人仰面嘯呼狀

記舟子(船尾)一人俯聽茶聲然

舟[(背面)提名(14字)篆章(4字)]

(這樣設計板書,使得學生對課文的說明順序一目瞭然,同時,也能體現出雕刻家的“奇巧”)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繼續訓練學生對詞、句質疑的能力。

2、通過質疑和朗讀,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優美、壯麗的意境。

教學課時: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

1、四季更替,大自然賦予每個季節最有表現力的景物、顏色甚至氣味,同學們,你們最喜歡哪個季節?爲什麼?

2、我們喜歡春天的明媚、秋天的收穫、夏天的燦爛、冬天的純淨,只要你去發現,每個季節都有無限的美麗。上海的冬天很少下雪,而在北方的冬天,雪是經常會欣賞到的,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去領略北方雪後的美景,看看北方的冬天會帶給我們什麼信息。(板:13、林中之冬)

二、初步感知:

1、請大家翻開書,快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林中之冬給你的感覺是怎樣的?

(依然充滿着勃勃生機)

2、北方的冬天儘管大雪覆蓋了大地,卻依然充滿着勃勃的生機,那麼請你們再看看作者給我們描寫了那幾幅畫面來表現這勃勃生機的?板:雪中足印

黑狗叼魚

冰河奔流

冰排衝撞

母鹿分娩

3、這幾幅畫面都是那麼的生機勃勃,那麼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幅畫面呢?(母鹿分娩)

三、精讀課文:

1、接下來我們重點自學關於描寫母鹿分娩的課文。自學之前,先請大家回憶一下,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什麼?(詞、句的質疑)

2、質疑是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我們要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自己對文章詞句的質疑能力,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對詞、句質疑?表達的意思?

板:詞、句表達的方式?

表達的效果?

3、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着手,還可以結合課文前面的自學提示,對母鹿分娩這部分課文中的詞、句進行質疑。

4、學生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5、交流:

(1)、對於第6、第7節課文,你有什麼問題?

(學生可能提的問題有:)a、爲什麼說母鹿分娩是壯麗的?那些詞說明了這一點?

b、作者寫母鹿分娩的目的是什麼?

c、爲什麼說在我的記憶中へ是永遠也不會淡去的一瞬?

d、鹿在母親的身下倔強的蠕動說明了什麼?

e、陽光就是生命是什麼意思?

(2)、你們提的這些問題都很好,現在我們一個一個來解決。請大家先在文中找出描寫母鹿落水後的情景的語句。(出示)

轉着、跳着:遇到危險時焦躁、緊張。

探出頭:表現母鹿爲了生存而作出了努力。

奮力地遊:強烈的求生慾望

終於:表現這種努力的艱鉅性

勉強爬上、跪着、站不起來:

已竭盡全力了,母鹿在這場抗爭中付出了巨大的消耗

小結:母鹿爲了自己和後代的生存與餓惡劣的環境抗爭,在生與死的搏鬥中頑強不息,正是這種精神使生命無窮無盡的延續着,所以へ是壯麗的。

②作者寫的目的是什麼?

(表現母鹿頑強的求生慾望,也更具體地表現了文章的中心生命力量的強盛)

板:生命力量的強盛

③爲什麼說在我的記憶中へ是永遠也不會淡去的一瞬?

(那一瞬牢牢印在腦海裏,不會淡去,印象深刻)

④鹿在母親的身下倔強的蠕動說明了什麼?(小鹿的倔強,作者對生命的讚美)

⑤陽光就是生命是什麼意思?(作者對小鹿的關心,對生命的關愛)

⑥一起有感情的朗讀這兩節課文。

(6)這幾個畫面的描寫中你還喜歡哪幅畫面?爲什麼?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介

《浪之歌》與本單元的其他文章一樣,也是散文詩,主要運用抒情的表達方式。在這首散文詩裏,海浪被詩人賦予一個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裏融入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爲人世世界的守護者。

2、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的特點,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爲:

知識目標:積累“執拗、憔悴、饋贈、真諦、海誓山盟、長吁短嘆”等詞語;理解作者筆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標: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把握詩文的節奏和美妙的意境,並從中理解詩歌的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悟詩中閃爍着的理性光輝,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編寫思路、結構特點及重點難點

不同於真實世界,在這首散文詩裏,海浪首先是作爲“海岸”的情人出現,前四節裏鋪陳出的是一個熱戀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復始的潮汐律動中與愛人難捨難分。接下來,這個女性形象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爲人間世界的守護者。在這裏,海浪已經幻化爲詩人自己的形象。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情感內涵;理解作者筆下海浪的形象。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

二、說學生

散文詩的內涵較深沉,對初二的學生來講,要理解難度較大。但由於學生生活在海邊,對大海、對海浪比較熟悉,學習本文,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重點突破。

三、說教法與手段

依據新課標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朗讀法:對於詩歌,朗讀尤爲重要,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內涵。

2、自讀探究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發揮集體的力量,自主學習,探究詩歌的內涵。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背影》選自我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請的一篇著名的記實散文。一直作爲語文教材的傳統課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因爲它寫出了一種異常真誠與至誠的父子之愛,反映了我國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我覺得,讀朱自請先生的《背影》,就應該把眼光方遠,遠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然後才能真正體會這篇名文所蘊涵的真精神。閱讀這篇散文,我們可以感受到父子親情——父親對兒子疼愛和兒子對父愛的感念。這是人間至情。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走近作者,認識生字、生詞。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作方法;散文的特點及散文的選材。能力目標:學習在平實的敘述、抒情中蘊藏着的極爲精巧的構思;關鍵語句含義的理解

情感目標:,認真體會文中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語文與家庭生活的關係。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篇文章很適合朗讀,要讓學生多讀。讀出文中的感情,使學生自己能夠受到感動。所以我把該文教學重點定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深情,激發孩子理解父母、熱愛父母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語文課程標準還要求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結構。初二學生,他們的閱讀範圍還不是很廣,掌握的閱讀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親那個不怎麼優美的背影?學生還無能爲力。因此,我把此當作本文的教學難點。

4、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難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我採用以下的`方法及教具進行教學: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進行朗讀評價的教學方法。

(2、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5、教學用具:

多媒體。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必須達到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教師在選擇教法上必須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據此,我在教學該課時主要採用朗讀的方法,教師不必過多的講解,作者的感情讓學生在讀中慢慢感受出來,以達到教學目的,而不是一上來就分析文章,以至把整篇文章分得支離破碎,使學生失去了閱讀興趣。只有在朗讀中學生纔會自主地去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地去解決問題。

6、說學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和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據此,教學該課我確定了以下學法指導及能力培養:(1自主收集資料,增加課外閱讀量的方法,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3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家庭,走向社會而獲取知識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二、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情趣:導入新課的開場白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導語,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同學們,人們常說,“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象個寶,沒媽的孩子象棵草。”可是在我們生活中,有一個人也時時刻刻在關心、愛護、影響着我們,那就是父親。在生活中你的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在成長的歷程中他對你有什麼影響?你怎樣評價你的父親呢?1、由導語引出的三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2、自由發言,鼓勵學生多發言。3、教師小結,引出新課。(此設計能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能讓學生與課文中的主人公達成感情上的共鳴,從而幫助同學們理解課文內容。)

(二)檢查預習情況,明確學習目標:1、生字、生詞的練習。(運用多媒體顯示出來)2、讓學生介紹收集到的朱自清的有關資料3、檢查朗讀情況,並讓學生作出評價。(此設計是爲了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自己收集資料,查閱工具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完成教學目標。是學法1的實施。)

(三)啓發誘導,合作探究1、配樂朗讀此文(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注意朗讀的要求和技巧。2、整體把握文章,讓學生談聽後的感受。3、把握文章脈絡,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4、文中出現了幾次“背影“?着重寫的是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看見的背影?5、本文通過車站送別表現了父子間的什麼的感情?6、體味文中父親的幾句話。(以上設計的問題由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言。此設計是爲了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進一不理解作者的感情,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和閱讀興趣。完成教學目標2 。)

(四)教師小結,佈置作業:熟讀全文,進一不感知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我設計瞭如下導語)同學門,上節課我們理清了作者的寫作思路,也感受到了一位普通的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親,今天我們繼續探討這篇課文。

(二)明確目標1、抓住“背影”這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法。2、領會樸實的語言風格。3、繼續感受父子情深。

(三)自主合作,探究質疑(用多媒體顯示下列問題)1、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寫哪一次給你留下的映象最深?爲什麼?2、體會父親親爬月臺時的幾個動詞。3、文章爲什麼不寫父親的正面,而寫父親的背影呢?4、作者看到父親的背影,竟然感動得流淚,你相信嗎?5、你認爲文章是通過選取什麼角度來表現“父愛”這一主題的?(此設計意在拓寬學生的思路,在師生質疑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是突破重點、難點的重要一環,是對學法2的指導,從完成教學目標2。)

(四)學生朗讀課文,分組討論,就文中不解之處質疑。(教師點撥)(此設計是讓學生養成自主提問,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是學法2的進一步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五)佈置作業:讓學生回家後多瞭解爸媽,體會他們子女的關愛。

(六)總結全文,滲透思想教育,完成教學目標。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中國石拱橋》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說明了我國橋樑事業的飛躍發展,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卓越才智

教學重點:1、引導學生把握石拱橋的特徵,掌握抓住特徵說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教學難點:以趙州橋、盧溝橋爲重點說明中國石拱橋,理解作者的說明順

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二、說教育教學思想

根據新課程標準,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爲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奠定語文基礎

所以,這節課我遵循的教學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2、利於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

3、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4、師生互動促進教學。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目標:①積累“雄偉、殘損、古樸、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絕倫”等詞語,掌握讀音和詞義。②瞭解中國橋樑建設的偉大成就,把握石拱橋的特徵。

2、能力目標:①瞭解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整體感知文章,培養初步閱讀說明文的能力。②把握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對事物的思考方式,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③揣摩語言,把握說明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

3、德育目標:瞭解我國橋樑建設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聰明辛勤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四、說教學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體,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在教學中發揮多媒體優勢,調動最適宜的教學資源,能增大教學容量,創設教學情景,啓發學生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樂學、愛學。

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讓學生自讀自思,輔以教師的點撥引導,化枯燥爲生動,變死寂爲靈動,提高說明文的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培養自學能力,在學會學習的過程中達到自能會學。本節課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前提下,強調動口動腦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創新能力和發展智能,提高整體素質

討論法:討論法是民主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映,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能力。通過討論,使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合作,敢於質疑,不斷提高思維能力,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

五、說教學步驟

導入。課前,讓學生討論見過哪些橋,視頻演示趙州橋片段。

作者介紹。首先向學生適當介紹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內容要精當,有所側重,有利於增加學生文學常識。

比較閱讀。接着,教師分發資料,《荷情萬種》、《荷花》,學生閱讀後,並感知它們的區別,學生談閱讀感受,只要能談到一兩點就行。兩文同樣寫荷花。但《荷情萬種》這是一篇記敘文,兼有抒情、議論。記敘自己賞荷的經過,對荷的描寫和體驗極有層次,先寫荷風,又寫荷花。《荷花》這篇文章介紹了荷花的觀賞價值、食用價值、藥用價值等。突出強調鮮藕、蓮子,略寫荷梗、荷花、蓮蕊、蓮鬚。全文語言平實,知識性強,是一篇說明文。教師簡介說明文的文體特徵。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說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說明文的兩種類型。

朗讀。朗讀是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過程,它能幫學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師用多媒體顯示視頻配樂朗讀,再用多媒體顯示需要積累的詞語,然後讓學生填寫,既檢查預習情況,又便於學生了解文意。

瞭解說明對象。培養學生了解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是本文的能力目標。用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問題。學生接受問題後,會急切的投入思考。這個環節,讓各小組分組討論,思考出答案,並搶答。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啓發思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通過互相探討解決問題,組織學生自我學習、自主解決問題,這是中學生學習知識、形成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學生回答結束以後,給出標準答案,並給予圖片提示,幫助學生理解。

《中國石拱橋》

中國石拱橋,乃是千百萬座中國橋樑中傑出代表之作。千百年來,石拱橋遍佈祖國山河大地,隨着經濟文化的發展而建造着,它們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爲祖國贏得榮譽。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橋,可爲歷代橋工巨匠精湛技術的的歷史見證,顯示出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國素有“多橋古國”之譽,這種史的觀念和數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實物可按的直覺印象,都是爲理解中國石拱橋所須涉及到的知識面。如果抽掉這些生動史實,不僅內涵空虛,一兩座孤立的軀殼,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石孔橋結合現代的工程理論和新的建築材料,取得了更大的發展。本文所介紹的兩座橋,趙州橋已歷時一千四百年,盧溝橋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經歷了近七百年,它們都稱得上雄偉堅固,迄今仍保持着初創風貌,可以通行重車,在中外石橋中是罕見的。趙州橋敞肩式的創造,早於西方七個世紀,它們之所以能夠經久不壞,說明設計與施工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再如趙州橋的淺基礎、短橋臺,不少現代工程師表示驚歎,因爲經過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無恙,這決不是偶然的,唐朝張嘉貞的《安濟橋銘》中所云:“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爲。”這一評價,幾乎和二十世紀工程界學者異口同聲,技術高超,於此可見。本文在大量史實中,用“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來概括古代石拱橋技術上的成就,這是古今中外橋樑以及任何建築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標,在六世紀初,我國的能工巧匠發揮智力,大膽創新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同時,跨水架橋,意境之美,雕琢裝飾,千姿百態,也是體現我國審美觀的一種民族傳統。建築不論大小,工藝必須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畫圖,不能有一處敗筆。

中國的石拱橋,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發展的前景,過去有用的東西,今天仍在起着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貴的遺產,顯示着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勤勞勇敢和卓越才能。我們在現代橋樑事業中,必然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橋。唐代文人讚美橋如“初月出雲,長虹飲澗”這座橋建於隋朝公元6XX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衝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橋身長50.82米,寬9.60米,大拱的淨跨度長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慮,爲使橋面坡度小,將橋高與跨度呈1:5的比例,這樣既便於行人來往,也便於車輛通行;拱頂高,又便於橋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兩肩上,各做兩個小拱,使得整個橋型顯得格外均衡、對稱,既便於雨季泄洪,又節省了建築材料。其結構雄偉壯麗、奇巧多姿、佈局合理,多爲後人所效仿。李春設計的橋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間走車馬,兩旁走行人,不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可見,在1300多年前,在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一個普通石匠李春有這樣高超的技術,實爲難能可貴。

李春選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藝與衆不同。他採用長方形石料,每塊重約一噸,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沒有起重機和吊車的情況下,運如此之重的大石頭是何等的艱辛。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可見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價!

李春帶領其他工匠,將石料各面部鑿有細密的斜紋,使石塊相互咬合扣緊。全橋由28道獨立的石拱縱向並列組成。他想,這樣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獨立負荷載重,又便利於修繕。爲了加強各拱圈的連接,他又採用9道鐵樑貫於拱背之上,接着用腰鐵嵌入拱石之間,使橋能“奇巧固護,用於天下”。

最後,李春又組織能工巧匠,在橋面的兩側石欄杆上,刻有許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藝術,圖案細膩,刀法蒼勁有力,雕刻靈變,各種鳥獸龍騰虎躍,欲飛若動,形象逼真,堪稱隋唐時代雕刻藝術的佳作。這種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樣的佈局,採用這樣的巨形跨度,構成這樣的優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創。在歐洲,14世紀纔出現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但是,比中國趙州橋晚了700多年,並且早已被洪水毀壞無存。所以,李春造的趙州橋是全世界橋樑建築史上唯一尚存的時間最長的一座,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是相當有價值的。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這座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爲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樑專家。

但是,關於李春的生平事蹟卻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就連隋朝之後的唐朝人,也只有"製造奇特趙州橋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數語記載。在趙州橋建成1XX年以後的唐朝開元XX年(公元726年)中書令張嘉貞在《安濟橋銘》中簡略提到:“趙州清水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爲。”這說明,在封建社會裏,勞動人民的創造發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沒了。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趙州橋的基礎非常堅固。1350年來,兩邊橋基下沉水平只差5釐米,這說明李春橋址選擇科學合理。趙州橋橋基,是建築在清水河河牀的白粗沙層上,既沒有打樁,也沒有其他石料,橋臺僅用五層石料砌成,橋基很牢,結構簡單。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這樣天然地基來承擔大橋的全部重量,可見李春對工程學、力學、建築學、水文、地質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這麼多科學知識,無疑是他從勞動實踐中獲得和積累的。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李春的名字也會在人們腦海裏永垂不朽。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學的整體要求是:讓學生透過文字去捕捉作家們的情感律動去感受他們心靈的無限風光。同時,還要求加強朗讀,注意課文中的聯想和想像,學習抒情性的語言。《浪之歌》是黎巴嫩詩人紀伯 的散文詩《組歌》中的一篇,在這首散文詩裏,詩人主要運用抒情的表達方式,通過聯想與想象,向讀者展示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思考,文中,充滿了作者哲理性的思考和澎湃的激情。並且,詩人還用優美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敏感而豐富的內心。這篇文章不同於其它寫景散文,在詩歌中,詩人選取了一個獨特的切入點,從寫海浪與海岸的愛情入手,進而歌頌了海浪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品格。詩文中處處閃耀着詩人自身人格的光輝。

通過以上分析,我認爲《浪之歌》的教學目標應該定爲:在積累字詞的同時,通過反覆朗讀,理解海浪的形象及情感內涵,進而體會詩人的情感律動,感受詩人的內心世界。

這篇文章的學習難點可能在於:難以把握文中所蘊含的哲理性。當然,如何去體會文中優美的語言,也非常重要。

二、說學生

初二學生已歷經三個學期的學習,朗讀有一定的基礎,有一部分學生朗讀水平應該不錯。本篇文章屬於散文詩,適宜朗讀,但內涵較深沉,對初二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且學生生活在內地,對大海印象不深,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因此,若能加深學生對大海的印象,發揮學生誦讀的特長,可以比較順利的完成對《浪之歌》的學習。

三、說教法

依據以上分析,我覺得以朗讀是理解這篇文章最有效的教學方法。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輔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因爲在朗讀中,學生可以品味語言,進而理解作品思路,在合作探究中,學生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還能在交流與協作中愉快地完成對知識的學習。最後,如果學生能夠通過朗讀,完美的把這篇文章描寫的海浪形象再現出來,就說明他們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我的教學目的,也算達到了。

四、說教學設計

對於生長在內地的孩子們來說,很少有機會見到真正的大海,所以,在導入部分,我選擇了有關海浪的圖片,剪輯成視頻,在課前播放,讓學生欣賞。給學生一個生動、直觀的感受。這個導語,意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師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接下來的新課教學分聽讀、品讀、研讀與誦讀四個部分。

聽讀部分通過教師配樂示範朗讀,使學生對課文形成一個整體印象,把學生帶入到課文展示的意境中,並引導學生談談對浪花的情感態度。接下來讓學生對過自由朗讀與齊讀的形式,完成對本文字詞的積累,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在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瞭解,爲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生作爲學習的主體,必須主動去獲取知識,並通過相互間的交流與協作,去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因此,在品讀中,我設計了兩個研討問題:1、文中哪些詞語和句子,表現出海浪怎樣的形象?2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情感基調來朗讀本文?1-4節和5-7節的朗讀基調是否一樣?

讓學生分組去討論解決學習過程中,對課文關鍵詞句和海浪形象的理解,以及該怎樣去朗讀的難題。並且在學生回答後,給予朗讀評價與指導。既給了學生以鼓勵,又給他們明確指出以後努力的方向。研讀部分讓學生通過自由組合,去理解作品所蘊含的哲理,感受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之所以讓學生自由結合,是爲了讓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必有所顧慮。在學生們討論之後,我準備用多媒體展示我的理解,供他們參考。

誦讀部分意在檢驗學生們的學習效果,通過配樂領讀和齊讀相結合的方式來再現課文優美浪漫的意境,如果學生們能把海浪的形象通過聲音演繹出來,就說明我的教學目的實現了。

在作業設置上,同樣要突出朗讀的重要性,同時落實語言的學習與運用,學習本文的寫法,靈活運用這堂課所學的知識。

我擬定以下三項: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結合本文的學習方法,學習《雨之歌》。

3就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進行描寫,模仿本文的寫作方式,在作品中儘量展示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到些結束。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並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則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簡介: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1、知識目標: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瞭解簡單的物候知識。B.初步瞭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2、能力目標: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四)教學難點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2.概括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二、說學生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本文介紹豐富的物候現象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爲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物候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2、能力分析。學生對說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並且能夠通過反覆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後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於這一點,我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5.延伸拓展法。採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爲能力。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爲輔助教學手段。

  四、說教學過程設

1、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安排: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徵,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教學環節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麼,這些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係呢?爲什麼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今天,我們將一起去破譯大自然的語言,探詢大自然的奧祕。《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並伴有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多媒體顯示)

3.學生讀(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我爲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我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本環節意在通過競賽激勵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這一部分我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誌性詞語。

第三環節: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髮言。

第四環節: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閱讀下文,回答文後的問題。(我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

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1)選一名學生讀1、2段。(2)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多媒體顯示:(3)精讀1、2段,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裏?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給以適當的鼓勵。(4)教師提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爲‘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5)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

2.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說明語言的科學性。3.教師總結: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爲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爲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三、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多媒體顯示:我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瞭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儘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學生構思寫作後,選三四位同學讀自己的片斷,其餘同學評價。

四、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

1.我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並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多媒體顯示:

3.教師請有旅遊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遊中瞭解到的物候知識。

五、探究課文、釋疑問難。

六、走進自然暢談收穫。

七、佈置作業。

1.說明“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意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2.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爲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於慢性自殺。(意在強化學生們的環保意識)

3.同學們,用你們的慧眼、靈心去發現、傾聽大自然,用你們的妙筆去記錄大自然的語言。(用準確生動富有科學性的語言寫一篇觀察日記,意在培養學生觀察和寫作能力)

八、教後反思:在本課的具體教學時,我走出傳統教法的樊籬,自覺地將新課標的新理念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將沉默無語的文本內容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充滿魅力、鮮活的教學內容,賦予了文體以飛揚的生命力。在老師富有啓笛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導引下,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合作,惟恐自己沒有展示和表現的機會。他們靈活地採用了讀、聽、看、演、討論、爭辯等各種形式。在此過程中,課堂變成了求知的樂園。學生的參與意識、想象力、創造力都得以超乎預想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時,沉默已不再是金。“什麼是物候學,影響物候來臨的因素,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事理說明文的特徵,說明的語言、順序等”這些抽象、枯燥的知識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教完本課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沒有好的學生和文本,而是現代課堂呼喚讓文本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好的教學語言、教學方式和教學藝術。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書》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本單元展現的是幾位名人成長的人生歷程。本單元均是敘事性作品,適合在朗讀中悉心品味作品的敘事風格、描寫手法和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基本都涉及深廣的人文、社會背景,需要學生加以理解,注意融入個人生活體驗。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回憶性散文。他的“第一本書”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人間溫情和生活樂趣。學習了這篇課文,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生活的底蘊,感悟讀書對於人生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由於本課所寫的內容離今天的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因此我儘量引導學生仔細揣摩詞句,結合前兩課積累的社會背景知識,和補充的牛漢生平,以加深對本課所展示的生活景況的理解,藉以去想象那個時代人們的學習生活,進而品味生活的苦難對於人生的意義。另外,本課淺顯易懂而又耐人尋味,因此學生讀起來比較有興趣。

三、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且對內容有自己的心得。在因此我把知識與能力目標定爲:品讀語句,感知人物形象。

課標說: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爲:品悟語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難生活經歷,感悟苦難和讀書對於人生的意義。

課標: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我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定爲: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有益的啓示。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這是初中語文階段閱讀的一個目標。因此,我把本課重點明確爲:品讀語句,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理解“本”的內涵。

二十世紀初的文化背景,及作者對於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到感悟,對今天的學生來說,由於不是親身體驗,難度要大點兒,進而很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把難點定爲:品悟語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難生活經歷,感悟苦難和讀書對於人生的意義, 理解“本”的內涵。

五、教法和學法

本文比較通俗易懂,涉及的人和事容易理解,教學需要1個課時。預習作業採取自讀自悟法、勾畫圈點法,鍛鍊大家提取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在人物分析和情感把握上,採取討論法和點撥法,鍛鍊大家品味語言、感知情感的能力。

難點突破方面,採取合作探究和討論交流、點撥等方法,從而讓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獲得有益的啓示。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麼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可是詩人牛漢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誌不忘,因爲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後,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二)檢查預習。分兩部分,一《新學案》,作者、字詞、解釋,做到合理利用手頭資料;第二部分預習題,鍛鍊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初步瞭解課文大意。再次基礎上讓學生提出問題,帶着問題確立本節課學習任務,能儘可能的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極大的調動學習積極性。

(三)明確學習任務,4個,第一個課前基本已經掌握

(四)授新部分,分感受溫情、感知苦難、感悟主旨三大板塊。以兩句話爲線索展開,抓住“酷似、很難笑起來、荒寒、一點快樂和夢幻”這些關鍵詞展開,插入牛漢生平,讓學生對牛漢的苦難生活有個更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突破難點

(五)拓展訓練 兩個題可以任選,希望學生閱讀課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調動、激活生活體驗,展開聯想和想象,並通過寫作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六)總結歸納,回扣目標從內容、做人、寫作等方面讓學生積累相應的知識和技巧。,尤其是解讀文本的方法——抓關鍵句,是本節課滲透的一個重點。

板書以書軸形式展開,分人物篇、情感篇、苦難篇、感悟篇、技巧篇。讓學生從各個角度把握本文,深刻理解書的含義,把握“本”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