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實用的說課稿4篇

實用的說課稿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說課稿4篇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課,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節》,我的說課有七個內容:說教材分析、說教學對象、說教學方法、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說教學評價。

一、說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節》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文中列舉了大量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裏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二、說教學對象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學感悟能力,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初步感受文章的生動形象和優美的語音。而老舍先生在本文中運用通俗的風格和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這使有些學生理解本文有一定難度。

三、說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採用了創設情境法、讀中感悟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目標、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a、學會本文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b、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c、學習課文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法。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讀中理解、讀中想象的能力

b、提高學生閱讀速度、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引發瞭解民風民俗的慾望,激起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教學難點: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爲了突破重點和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情境導入、共話春節,激發心中興趣

上課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過春節的歌謠和北京春節的圖片,學生對歌謠一定很感興趣,以此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繼續跟隨作家老舍,走進老北京,重溫那京味十足的春節,感受那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2、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把生字讀正確,句子讀通順

(2)請13名學生按自然段論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畫,作者寫了春節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動。

(3)交流彙報。老師板書:臘八———臘月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確老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結束)

(4)說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引導學生結合閱讀說出“熱鬧、忙亂、喜慶、團圓”等初步感受)

3、入境學文、精度品味

(1)讓學生選擇出文中春節中你印象最深的一個日子,反覆讀一讀,能品出年的什麼味道,在空白中批註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彙報

A、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爆竹的聲音,文中哪些地方提到?(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二件大事就是買爆竹;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響起來,除夕鞭炮聲絡繹不絕;正月初一,門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正月十五元宵節,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在家有聲有光的玩耍)

B、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文中有關飲食的句子(臘八粥、臘八蒜;雜攔兒;二十三;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準備充足;除夕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過年都吃餃子,正月十五,這一天,大家必須吃元宵呀)。說說體會(充足、美味、豐盛)

b、人們一年辛苦勞動之後,對自己勞動所得的展示與享用,洋溢着幸福感與滿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將年過的有滋有味

C、年的味道是開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廟會,元宵節的燈會。體會人們的輕閒、娛樂、高興地心態

b、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文中大人、小孩的快樂

4、品讀課文、感受民俗

(1)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春節中最熱鬧、喜慶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認真讀第七自然段,聯繫你過年時的感覺,說說怎麼樣理解“除夕真熱鬧”

(3)配歌曲《恭喜》朗讀課文,體現“除夕真熱鬧”

5、作業

(1)默寫生字

(2)說說你們家是怎麼樣過春節的

(3)蒐集春節有趣的民俗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應該簡潔明瞭,具有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本課板書如下:

北京的春節—————獨特的民俗文化

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熱鬧、喜慶、團圓、祥和

七、說教學評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指引着教師的教學活動,也指引着學生的學習活動。我是這樣設計整個教學過程的,但是具體的課堂教學還要依據課堂情境進行調整。

說課稿 篇2

一、教學內容:

由於影視音樂與影視劇情密切關聯,因此,與其他類型的音樂相比,影視音樂更易於理解。影視音樂在傳播渠道上也比其他僅通過現場演出或錄音的音樂更爲順暢,隨着相關電影或音樂劇的播放,影視音樂會很快得到傳播。本單元力圖讓學生對影視音樂及其不同類別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並使學生能夠結合所熟悉的電影及電視劇,能夠自主分析其中音樂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影視音樂的不同分類,瞭解學堂樂歌的有關常識,演唱歌曲《送別》。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演唱和對歌曲的藝術處理,提高學生的表現力。

情感目標: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誼。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影視音樂的不同分類,瞭解學堂樂歌的有關常識,正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送別》。

難點——切分音,長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頓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5分鐘)

1、課前播放《喜羊羊與灰太兒狼》

【設計意圖】調動情緒,創設一個寬鬆融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愉快、興奮地開始音樂課。

2、師生問好

(1)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看電視、電影嗎?那誰知道剛剛聽到的是哪部動畫片的音樂?請告訴老師,有哪些影視劇的音樂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指生回答,並請學生唱唱他們所熟悉的影視歌曲)

(2)聆聽影視歌曲片段

片頭曲《黑貓警長》:黑貓警長主題歌《上海灘》:上海灘。

背景音樂《還珠格格》:有一個姑娘插曲《浪漫滿屋》:ithink。

情節音樂《微笑百事達》:北極星的眼淚片尾曲《神話》:美麗的神話。

(3)音樂常識:歸納影視音樂的分類(主題歌、片頭曲、插曲、情節音樂、背景音樂、片尾曲等。)

同學們真棒!那麼請大家根據音樂在影視劇中出現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視音樂有哪些不同類型?

我們今天要學的歌曲是一部電影中的插曲。

【設計意圖】以流行影視歌曲引情激趣,將學生生活中已有的音樂感受帶進課堂,既拉進了師生距離,體現了教學活動與生活相結合的課改新理念,又揭示本節課的主題。

(二)感受體驗,學唱歌曲《送別》(20分鐘)

1、播放《童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剛我們聽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麼歌曲?什麼是校園歌曲?流行於校園,體現校園生活和學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那麼在上世紀我們的前輩在學校唱什麼呢?

2、學堂樂歌

二十一世紀初,流行於學校的歌曲,叫學堂樂歌。學堂樂歌的倡導、推廣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啓蒙音樂教育家爲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認識它們,但在我國近代音樂卻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學堂樂歌以舊曲填新詞爲主,用中國民歌、小調的曲調或歐美歌曲的曲調填進創作的新詞。

3、介紹李叔同——學堂樂歌作者,音樂、美育教育家,早期話劇活動家。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於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於福建泉州開元寺。1906年李叔同,發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同年,又創辦了中國最早的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並擔任了《太平洋報》的文藝編輯。

李叔同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他一生從事多方面的藝術活動,除音樂、戲劇外,繪畫、書法、篆刻、詩詞均所擅長。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門下。

主要音樂代表作品有《送別》、《西湖》、《春景》、《憶兒時》、《春遊》、《留別》、《早秋》等。

4、欣賞電影《城南舊事》的片段,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

師:“同學們,進入初中階段,由於學習任務加重,大家接觸電視電影的時間應該也越來越少了,借今天課堂上的機會,老師要邀請同學們一起來看一看老電影《城南舊事》的片段,請認真體會影片中的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

5、歌曲分析

師:“這首影視插曲的曲名是什麼?(送別)

節拍四四拍子速度中速稍慢

力度中強情緒憂傷惆悵深情

6、出示歌譜,學唱歌曲

(1)分句學唱歌譜。師:“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用自然、舒展的發聲方式輕聲地學唱歌譜,老師唱一句,請同學們跟唱一句。”

(2)學唱歌詞。師:“同學們,我唱譜你們唱詞,請注意表現出歌曲憂傷悵惘的情緒。”

(3)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讓學生提出疑難,師生共同解決,進一步練唱。

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發聲方式演唱。

b、注意斛字的讀音hu。

c、切分音,長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頓。

d、歌詞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

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爲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

歌曲表達了一種依依不捨的送別之情。最後一句應唱得漸慢漸弱。

(4)讓學生用領唱加齊唱的形式演繹歌曲《送別》。(13分鐘)

a分小組演唱歌曲

b①句女領唱②句男領唱③句女齊唱④句男齊唱⑤⑥句輪唱;“夕陽”重複。

(三)拓展活動

讓學生課後蒐集更多的影視音樂,下節課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四)總結下課(2分鐘)

1、小結:這節課我們瞭解了影視音樂的分類、瞭解了學堂樂歌這個特殊的歷史產物、學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別》。歌曲完美地抒寫了人生離合的真實體驗和世間永存的摯意真情,從而使這首歌成爲不朽的經典之作。今天的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2、師生告別。

五、教學反思

音樂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銀屏之歌》中有很多中外影視音樂作品,我選擇的內容是我國影片《城南舊事》中的插曲:《送別》。這是一首一段體的歌曲,d大調,表達出一種依依不捨的誠摯情感。歌曲的旋律優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詞下,使歌詞和歌曲達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遠,成爲一首獨具特色的中國式田園詩歌。通過歌詞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家園;再由景寫人,這種特有的中國式描摹方式,總是使文字得到了昇華,昇華至人們內心美好情愫之中,“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使離別那淡淡的愁情,躍然心底。這對學生的價值觀又是一次很好的塑造和教化,世間還有如此美好的友情。

說課稿 篇3

一、課程理念

按照品德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品社課程的基本特點應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生活”。作爲一門德育課程,品德與社會的基本任務就是促進人過有道德、有尊嚴、有品位的生活。因此,教師在設計品德課程時,應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挖掘教材的優勢,彌補教材的缺點,填補教材的空白,跳出教材看教材,從教材的影子中去尋找學生生活的真實存在,以探究式、活動式學習方式爲主,努力讓課堂成爲真實的課堂、生活的課堂、生本的課堂、活動的課堂和多向互動、動態生成的課堂。

結合品德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對本班學生進行了如下學情分析:

二、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社會生活環境看,由於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學生作爲未成年人,其應有的民主權利在集體生活中往往容易被忽視、被侵犯。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程度上看,他們還沒有形成自覺的民主參與意識,不懂得自己所應享有的民主權利,不懂得積極主動地參與集體事務的管理和決策。因此,參與、體驗,對學生學習本課內容就顯得非常重要。

三、教材分析

本教學內容屬於鄂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權利和義務》第一個活動主題《我們是集體的主人》中的第二個話題。這個單元是公民教育課,旨在把權利和義務分別融在民主與法制兩方面的教育活動之中。《我們是集體的主人》,旨在從學校集體生活開始,幫助學生理解民主的意義,理解民主生活中的權利和意義。

針對本班學生學情,結合本課教學內容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分別是:

1、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崇尚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初步形成現代民主意識,熱愛集體,學會對集體負責,建立完整的集體主人翁意識。

能力目標:積極參與學校集體的民主活動,在活動中正確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探尋參與民主活動、維護民主權利的方法。

知識目標:初步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集體生活中的意義,知道自己在學校集體生活中的民主權利,知道權利和責任是同時存在的。

2、教學重點

知道自己在學校集體生活中的民主權利,積極參與學校集體的民主活動,在活動中正確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

3、教學難點

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集體生活中的意義,完成集體交給的任務,探尋參與民主活動、維護民主權利的方法,知道權利和責任是同時存在的。

爲了有效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準備選擇以下教學方法:

四、教法學法

1、討論交流:通過學生的互動討論交流,制定一套民主的選舉程序,幫助學生建立民主與主人意識,理解公平、公正、平等在集體中的意義。

2、自主探究:通過自主學習丁文和王濱的故事,使學生懂得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提名候選人。

3、實踐體驗:通過候選人提名、推薦、投票等一系列的體驗活動,使學生知道在集體中公平、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建立集體意識。

五、教學流程

這節課,我準備設計以下四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考慮到我和這個班的同學認識才近一個月,結合本教學內容的特點,開課伊始,我準備設計這樣一個導入語:“同學們,本學期快一個月了,你們喜歡劉老師上品德課嗎?爲了更好上好我們班上的品德課,劉老師想選2名小助手,協助劉老師,你們說,如何選呢?”我想,同學們自然是各抒己見,我會相機點撥,讓學生初步明白公平、公正等基本原則,並適時予以小結,如,“老師覺得同學們都是班裏的小主人,完全可以自己做主選出自己的幹部”,從而揭示課題。

活動二:討論交流,確定程序

“自己的幹部自己選,一般應包括哪些選舉的程序呢?”接下來,我準備設計一個小組討論的環節,並用課件呈現討論的內容:“你覺得,應按什麼樣的選舉程序選出我們的班幹部呢?並說說你的理由。”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會下到每個小組,瞭解學生討論的情況。在每個小組基本討論結束後,我讓“全班交流展示”,進一步明確“提名候選人、候選人演講、確定監票人、投票計票、公佈結果”等選舉程序。這個活動環節,旨幫助學生建立民主與主人意識,理解公平、公正、平等在集體中的意義。

活動三:案例分析,體會如何推薦候選人

瞭解選舉的基本程序後,我想“如何推薦候選人”應該是同學們首先要思考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我準備讓學生“自學探究”教材第24頁,並通過課件呈現自學提綱,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對如何推薦候選人,一定會有一些比較深刻的理解,在此,我讓全班學生交流“你認爲,我們應該怎樣來產生候選人?”設計這個活動,目的是通過提名推薦候選人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在集體中如何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理解民主平等的意義。

活動四:實踐體驗,感受選舉全過程

如果說,前面的活動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基本理解民主的重要意義,那麼,下面這個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投票的活動體驗,進一步幫助學生知道在投票中應以公爲重,不能因私廢公,做到公平、正確行使投票權,建立集體意識。在這個活動過程中,我打算設計這樣五個活動主題:

一是以小組爲單位推薦一名自己信賴的候選人,推薦到每一個大組。然後,以大組爲單位推薦各一名候選人推薦給全班。

二是組織候選人進行競選演說。

三模擬選舉,讓學生無記名投票。

四是統計、公佈投票結果。我準備先讓學生推薦唱票、計票、監票員,再安排兩組學生上臺統計投票結果。

五是現場採訪:你把票投給了誰?爲什麼把票投給他?在採訪過程中,注意發現、引導學生體會到對人、對事,我們都有努力做到公平、公正。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對集體負責的人。讓學生在接受採訪中,進一步理解公平、公正,對集體負責是投票選舉的重要標準。

六是當選者發表感言。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民主選舉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感受到能爲老師選出一個得力助手而快樂!同時,一個優秀的得力助手的產生,這證明了課堂活動的效果。

六、板書設計

品德課程的板書,應力求簡明扼要,一語中的。圍繞這個要義,我想重點板書以下三個詞:“民主投票、公平公正、對集體負責”,意在突出民主投票選舉是重要方法,公平、公正是基本原則,對集體負責、爲集體着想,是基本要求。

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我準備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思想,對本課時教學進行系統設計,重視教學過程,努力把教學內容、設計理論和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定位融爲一體,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機會,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獲得最好的發展。教學設計的內容是靈活多變的,教師在課堂上要隨機應變,可視課堂教學情況的變化而做出修正。

一、激情導入新課

教師注意激發學生情感,感染學生,以情入課,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用親切的語氣和學生進行交談: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來源於疑問,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俐略的偉大成就,就是從敢於提出疑問開始的。有哪位同學知道有關伽俐略的故事?請學生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語:本節課我們來學習伽俐略年輕時代的一個故事。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着地。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分自然段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

以課文爲出發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可用啓發性語言鼓勵學生,如:這位同學讀得好極了!誰能和他讀得一樣好?你的聲音真好聽!培養學生讀書興趣。

2、自由讀課文,用鉛筆標記出不明白的地方,學生嘗試獨立閱讀理解。

3、質疑問難,集體討論。學生自由發言。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敢於嘗試,敢於提出疑問,敢於對問題嘗試解決。這既是學生應具有的品質,又是學生應具有的能力。學生要提高就需要學習,學會質疑,學會創造,而這個創造學習的過程恰恰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思考,探索,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不管學生提什麼問題,也不管學生想回答誰提的問題,只要願意回答,也不需要舉手,直接站起來說就行。教師都要注意引導學生,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提出的有的問題可以直接解決,如理解字詞方面;有些問題要在講讀課文過程中解決。如:

(1)伽俐略提出疑問的根據是什麼?

(2)伽俐略是怎樣想人們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那句話是錯的?這件事說明了什麼?

(3)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這個句子是什麼意思?

還有的問題當堂解決不了,如:亞里士多德是怎樣的人?對於這樣的問題,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查工具書或上網查詢,或向親朋好友諮詢,學生從這裏學到一個學習方法:課內沒有的知識要到課外去找,主動去解決問題。

三、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根據學生提出的疑問,多媒體出示重點句:

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結論,這怎麼解釋呢?

1、提問:讀了這幾句話後,你有什麼感想?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交流。教師參與討論。再集體討論交流。指導朗讀。

這種多向動態的學習方式,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要精心組織指導,講究指導的內容、時機和方式。集體討論時,教師板書:如果那麼兩個不同的結論怎麼解釋?

2、伽俐略用什麼方法向人們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是錯的?人們在他實驗前有什麼表現?

找出有關語句。學生自學,小組內解決問題。教師儘量少講,甚至不講,哪怕學生表達得不很準確。也不要再去從頭到位的講,只做引導啓發即可。教師要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學習的狀態,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3、實驗時的情景怎樣呢?自己找出有關內容。

請學生模仿伽俐略上講臺表演。學生手拿鐵球,踩在板凳上大聲朗誦:伽俐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了。他右手拿着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着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同時按照要求去做,全體學生也會看到兩個鐵球同時着地。這時,課堂氣氛必然會活躍起來。教師相機引導:人們除了歡呼以外,會說些什麼?學生展開想象。

這樣打開學生的思維,讓課堂成爲他們想象的場所,教師注意引導和鼓勵,使課堂氣氛再一次活躍起來,讓所有學生在課堂上激情四溢。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發展。

4、多媒體出示句子: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思考:你從這句話中受到了什麼啓發?學生討論。

正是教師正確的指導,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從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遠遠勝過了教師課堂上的千言萬語。對學生來說,收穫盡在過程中。